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4353.《棋王》文化寻根热
小说《棋王》1985年前后,文坛上出现了“文化寻根热”。从寻根派小说及其理论主张来看,它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其中支撑中国文化殿堂的三根巨柱——儒、释、道。尤其是儒道二家,很为一些寻根作品认同与推崇。如王安忆《小鲍庄》,仁义与礼治的氛围就异常浓厚;而阿城的部分小说则浸润着老庄气质,《棋王》是其中代表作。然而,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棋王》里不少地方都涉及到或直接点到了道禅,如夺得地区象棋冠军的老者对王一生棋术的评语:“汇道禅于一炉”。这位老者和教王一生棋道的那个“捡烂纸的老头儿”所言是极其相似的,他说:“下棋要造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
《棋王》及其作者流露出的道禅痕迹如此明显以致于很容易遮蔽了品读者的眼睛。让我们具体分析小说文本,从故事层面的主角王一生来看,吃和下棋是他生活的两大内容。在吃上,他从妈妈那儿学来“先说吃,再说下棋”的生道,并以“很恶”的吃相和“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的痛苦体验,把他的性格内核显露给我们看:王一生哪有悠悠然玩弄玄风道趣的幸运,他不过是一个特清楚“饥饿是怎么回事儿”的社会底层的孩子。从童年起,饿的感觉,吃的欲望大概就是王一生对生活的最基本的感觉和欲望了——“半饥半饱日子长”是他面对残酷现实,为“苟延残喘”不得不信奉的哲学。没了吃,生存的前提条件没有解决之前,奢谈其它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看到王一生对吃是“虔诚和精细的”,作家以工笔描绘了他吃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的情景:饭粒儿一入口,腮上立刻显出经络……终于嚼完和着一股口水,“咕”的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移动下来,眼里有了泪花。王一生对吃的专注与重视,正应了一句民谚:民以食为天。吃,代表他平凡普通又实际的生活态度;通过吃,显现王一生平凡普通的人生价值和“饿了便吃,困了便睡”的平常心。然而王一生并未仅囿于衣食,这也避免了《棋王》仅成为一篇展示吃对平民百姓极端重要的“俗”小说。王一生下棋。在小说文本里,象棋“是一种很高级的文化”,它成了传达丰厚文化内涵的模具。王一生蓬头垢面沉湎于棋盘,先是遍会各省马路棋手,最后得到一个捡烂纸的老头——道家棋高手的真传。因棋道影响生道,王一生常说“呆在棋里舒服”、“何以解忧,唯有象棋”之类的道家语。同时,王一生对“我”还有一种透彻生道的优越感,在火车上,王一生对“我”说:“你哪儿知道我们这些人是怎么回事!你们这些人好日子过惯了,世上不明白的事儿多着呢!”这也使我们看到:王一生身上的道家味是很浓的。可“道家棋”并不代表王一生能飘然世外,相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他身上交织、渗透着。如果仅为了玩,为了舒服,那他为什么要精益求精,惨淡研摩,遍求高手以提高棋艺?为什么要以一对九进行车轮大战以博取“棋王”的美誉?这让我们触到了被吃制约、压迫得“很不痛快”的王一生的另一精神层面:生存、温饱后要求发展,要求生命有灿烂表现和执着的坚毅。而这正是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这个穷孩子的精神内核中,爆发出了青春,创造出了绿芽,于是才有了一人同时对弈九人,飞沙走石的车轮大战的壮烈场面。且看王一生取胜后的情景: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支撑着王一生的“那生命”究竟是什么?我以为,王一生棋走道家,同时,在儒家积极入世精神支持下,这个如“铁铸的一根细树桩”的“瘦小黑魂”,身上闪现出一种慑人心魄的精神力量。这显然不仅是道家思想,而是儒道文化互渗、互补现象在王一生身上的灿烂呈现。而下棋的最高境界却又正是在这一个“和”字上。当然,“和”不是指不争,竞争是要有的,而且是必然的,但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平常事。心中不骄不躁,要战胜别人于无形之中,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也许,这就是人生中的一种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