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6 03:39 编辑

      4352.《棋王》评论
     《棋王》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为省家用,他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或者由于生活境遇、或者由于性格特质的投和,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并非人与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当读者读到王一生因其“呆”,误撕某造反团的大字报致使其“大”名沸沸扬扬,本人也被对立的两派争来夺去成为“斗争”焦点而忽俊不禁对,在那一哂、一笑之间,所包容的是由作品形象感发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丰富内容,是对那整个畸形时代的嘲讽。阿城审美视角的独特处在于,当他反思那一时代时,不是沉缅其中,而是超然象外、省察人生,由此,从当时比比皆是,可以说构成一时潮流的“造反”、“讨伐”、“反戈一击”、大字报战等文化现象中,见出其与历史、与实人生的悻谬。而这又是巧妙地以王一生这样一个普通小人物和时代“主导”意识相违拗的人生追求显示出来的,在鲜明的映衬中,揭示了那一时代被扭曲的文化表层之下,历史、生命坚实而不可逆转的进程。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如果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代表了人所谓“雅”的一面,而衣食物质需求则更多被视为“俗”,那么这部作品是在“雅”与“俗”的自然统一之中,完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塑造。然而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而显示出超越现实、超越个体存在、对世界人生进行整体把握的努力,作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对道禅精神的领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不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尤为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创作思维的这一特点: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 小说《棋王》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棋手,勿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融铸而成的一个“棋魂”,它远非某一具体现实人生所能拘囿,而具有与远古、现在、未来,宇宙人生同在的永恒意蕴。《棋王》不仅立意颇深,而且显示出将其浑融于感性形象创造、故事情节表现的艺术功力。作者写知青之憎、棋手之谊,使人感到在那反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理解、真诚和亲近。作者写母子之爱。“无字棋”那一笔轻起重落,形成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扑面而来,使人不能自己。作品表细节,如“吃”,似工笔细刻,使人物体表态心神毕现;写场面,如“千人观棋”,则文笔姿肆、纵横捭阖,以不同人物动态汇成铺天盖地的动势,确实手笔不凡。再加词句的凝练,用语的诙谐,反嘲的口吻,“静”与“动”相因相生的笔法,使小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精致。概而言之,作品将玄渺的哲学命意和高远的文化沉思寓于平凡人生的揭示与升华,在故事的叙述中,以朴素的写实笔法,注之以意、行之以情、凝之以神,形成了阿城小说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的独特凤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4353.《棋王》文化寻根热
      小说《棋王》1985年前后,文坛上出现了“文化寻根热”。从寻根派小说及其理论主张来看,它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其中支撑中国文化殿堂的三根巨柱——儒、释、道。尤其是儒道二家,很为一些寻根作品认同与推崇。如王安忆《小鲍庄》,仁义与礼治的氛围就异常浓厚;而阿城的部分小说则浸润着老庄气质,《棋王》是其中代表作。然而,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棋王》里不少地方都涉及到或直接点到了道禅,如夺得地区象棋冠军的老者对王一生棋术的评语:“汇道禅于一炉”。这位老者和教王一生棋道的那个“捡烂纸的老头儿”所言是极其相似的,他说:“下棋要造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
     《棋王》及其作者流露出的道禅痕迹如此明显以致于很容易遮蔽了品读者的眼睛。让我们具体分析小说文本,从故事层面的主角王一生来看,吃和下棋是他生活的两大内容。在吃上,他从妈妈那儿学来“先说吃,再说下棋”的生道,并以“很恶”的吃相和“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的痛苦体验,把他的性格内核显露给我们看:王一生哪有悠悠然玩弄玄风道趣的幸运,他不过是一个特清楚“饥饿是怎么回事儿”的社会底层的孩子。从童年起,饿的感觉,吃的欲望大概就是王一生对生活的最基本的感觉和欲望了——“半饥半饱日子长”是他面对残酷现实,为“苟延残喘”不得不信奉的哲学。没了吃,生存的前提条件没有解决之前,奢谈其它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看到王一生对吃是“虔诚和精细的”,作家以工笔描绘了他吃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的情景:饭粒儿一入口,腮上立刻显出经络……终于嚼完和着一股口水,“咕”的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移动下来,眼里有了泪花。王一生对吃的专注与重视,正应了一句民谚:民以食为天。吃,代表他平凡普通又实际的生活态度;通过吃,显现王一生平凡普通的人生价值和“饿了便吃,困了便睡”的平常心。然而王一生并未仅囿于衣食,这也避免了《棋王》仅成为一篇展示吃对平民百姓极端重要的“俗”小说。王一生下棋。在小说文本里,象棋“是一种很高级的文化”,它成了传达丰厚文化内涵的模具。王一生蓬头垢面沉湎于棋盘,先是遍会各省马路棋手,最后得到一个捡烂纸的老头——道家棋高手的真传。因棋道影响生道,王一生常说“呆在棋里舒服”、“何以解忧,唯有象棋”之类的道家语。同时,王一生对“我”还有一种透彻生道的优越感,在火车上,王一生对“我”说:“你哪儿知道我们这些人是怎么回事!你们这些人好日子过惯了,世上不明白的事儿多着呢!”这也使我们看到:王一生身上的道家味是很浓的。可“道家棋”并不代表王一生能飘然世外,相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在他身上交织、渗透着。如果仅为了玩,为了舒服,那他为什么要精益求精,惨淡研摩,遍求高手以提高棋艺?为什么要以一对九进行车轮大战以博取“棋王”的美誉?这让我们触到了被吃制约、压迫得“很不痛快”的王一生的另一精神层面:生存、温饱后要求发展,要求生命有灿烂表现和执着的坚毅。而这正是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这个穷孩子的精神内核中,爆发出了青春,创造出了绿芽,于是才有了一人同时对弈九人,飞沙走石的车轮大战的壮烈场面。且看王一生取胜后的情景: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支撑着王一生的“那生命”究竟是什么?我以为,王一生棋走道家,同时,在儒家积极入世精神支持下,这个如“铁铸的一根细树桩”的“瘦小黑魂”,身上闪现出一种慑人心魄的精神力量。这显然不仅是道家思想,而是儒道文化互渗、互补现象在王一生身上的灿烂呈现。而下棋的最高境界却又正是在这一个“和”字上。当然,“和”不是指不争,竞争是要有的,而且是必然的,但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平常事。心中不骄不躁,要战胜别人于无形之中,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也许,这就是人生中的一种道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4354.《棋王》文化意义
     《棋王》是一个起点,是作家精神追求和人物系列的发祥地。棋王王一生的精神境界与客观现实虽不合拍,但二者有着相关联的内在线索--棋。单从文本来看,《棋王》与宗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并非宣传宗教思想,而是执着于现实人生的展现,执着于生存方式和人生意义的探讨,执着于写出人性在受窘压的状态下呈现出的美质和力度。阿城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以入世的精神理解道家精义,使之世俗化、伦理化和心理化。因此,阿城作品中的"道",少有玄虚味道,多了人间气息。王一生下的棋颇具道家棋风:后发制人。王一生的精神气质也渗透着道家文化的精髓,率性而为,随遇而安。不事外求,不假人为,一切都自自然然,从不刻意贪求。庄子哲学的内蕴特别注重追求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超越苦难的现实世界,而王一生也是一个极力维护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之人,和庄子的"物物而不为所物"、"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的理想人格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王一生淡寂、虚静的性格和处世态度,毫无疑义地体现着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阿城从传统的中国道禅文化出发,演绎和叙写民族精神的顽强不屈,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和理解来显示其文化性格中的庄禅意味。王一生交叉追求棋和吃。在秉性岂知上与无为无不为的自然合二为一,与物推移,实是作家个人宇宙观合人生观的体现。阿城以天人合一的哲学眼光来审视宇宙合人生,讲自我与人物两化又保持天机完整的观念,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根本意识形成对接。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棋王》到这里嘎然而止,没有结束的味道,只有一种自我得到,自我满足,自我精神无尚荣耀的满足。其实,不单单是一副棋盘里的人生啊!文字中的,音乐里的,笑骂间的,那一处,你痴迷了,不就是“王”么?那怕只是自己的“王”。我们的生命断然不会再经历那动乱的年代,人性也断然不会再受到那样的压抑,但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与珍惜,却是这《棋王》最应该告诉我们的。
如果我的青春如《棋王》里那样,我会怎样?
      岁月可以灰暗,青春可以贫乏,甚至我们的生命可以干枯,但惟有精神上那一点小小的追求,却是身而为人最大的财富和骄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4355.《棋王》主要人物分析
      主人公是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潮流的冲击下来到农村的知识青年,他一生只在乎两件事:吃和下棋,而作家也是剔除了一切繁芜,只写了他的吃和下棋两件事。然而这简单的两件事却足以概括王一生的一生,即包含了他的物质环境和精神追求。同时主人公是一个道者,有是一个儒士,他在这纷乱世事间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既有道家的旷达与超脱,又有儒家的执著与坚定,平和之中有悲壮,阴柔之间有阳刚。
      主人公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同时也说明主人公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主人公对身边人的不段的盘问关于吃的问题,说明表现出他对“吃”的重视,因“吃”是生之根本,但他对“吃”的要求并不高,是“比较实在的”,“半饥半饱的日子长”足矣,而对其它的事物更是无欲无求,可见他重视生命,轻视利禄,这也是作者写的目的之一体现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同时说明这是主人公精神的本质之一。老子说:“自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主人公对现实无欲心邪念,知足淡泊,勤行大道,内心归于沉静不乱,“知天乐者,生时顺天而生,死后随物而化”,无天怨人议,无外物系累,心神虚静,天人合一。
      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其形象最主要的体现,一位神秘的拾垃圾的老头传授给他道家文化精髓要义,这便是阴阳相游相交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这里讲的都是下棋的要领,但同时也是讲万事万物的造化之道,主人公以生命的本能领悟了这些道理,把棋道和人格融为一体,此后他的人生变成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他不顾与外物的控制,却能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在无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他的精神的追求就是下棋,不管在哪里,在火车上,在马路,在宿舍,认识不认识的人,他都与人下,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是他经常和别人说的一句话,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主人公有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
      他拒绝拜那个连宋代残局也没有走通的“国内高手”为师;他与深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为棋不为生”。知青们到地区参加运动会,其中有象棋比赛,主人公去晚了,没报上名,朋友把自己一副家传的乌木象棋送给了某位领导,于是朋友据说可以留在地区,主人公也有望参赛。但棋王拒绝了,他觉得那是出卖自己,出卖象棋,他的方法很简单,不参赛,但是要挑战获奖的前三名。结果,那一天,十个获奖的选手和棋王进行了一场一对十比赛。这比赛已经超脱出了小小的棋盘,更是一种意志与精神的较量,车轮大战下来,棋王胜了9盘,最后,冠军的老头出来求和,棋王用最后的力气答应了……通过对主人公下棋的描写,主人公有着庄禅的淡薄、虚静、超脱、旷达,却也有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
      主人公看似阴柔微弱,其实是在无所作为中静静地积蓄了内在的力量,一旦需要他有所作为时,内力鹊起,阴极而阳复,他便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能力,体现在棋艺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主人公在九局连环大战中,主人公的生命之光和盘托出,与茫茫宇宙气息相贯通,实现人格力量的充分展示,也完成了传统文化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再造和复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6 04:08 编辑

      4356.《棋王》分析
      具体描写:(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主人公又是一个有棋品、讲棋道之人。
      A.不为名利,不做交易,捍卫棋道“纯洁”,不玩物丧志,“为棋不为生”。(不贪图参赛名次,无所谓输赢,绝不用棋艺为自己换取更好的生活,仅仅为了棋艺而下棋。)
      B.讲求“中华棋道”,讲求“大道”与“小技”的结合,即道德、人格、哲学、智慧、经验、技巧的融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C.竞争与和谐。(王一生与多人对弈,不仅在于提高技艺,还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既体现出王一生的淡泊名利,又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宗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4357.《棋王》精神价值
      主人公的身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象征了整个人生,就如他的名字“一生”一样。而他的棋道即为人道,“为棋不为生”,即不是像其他赛棋者那样“把生命放在棋里搏”,也不是像那获得冠军的老者似的为了中国棋道的不颓,而是为了排忧解闷,以求心灵清静和精神自由。借助于象棋,他超越了痛苦,超越了世俗。一张棋盘,承载了他的梦,他的梦很简单,活的也很自然,可是他的世界却是很多人去羡慕的,他是时代的智者,他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其棋道的精湛,更表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较为清醒的认识上、傲世的态度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理上。
      但在深入挖掘主人公的灵魂世界,发现主人公在他那“道家的外衣”里包裹了“儒家”的骨气,在貌似庄禅的超脱旷达里隐藏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淡泊中有崇高,虚静里有壮烈。在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对现实的规避本身既是一种抗争。而在关键时刻,主人公的执著和顽勇表明了他的痴呆淡泊并非是对现实的不屑一顾。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时,他下棋已不仅仅是为解忧愁,求“养性”了,而是真的“把命放在棋里搏”了,九战九捷后,他看到母亲的五字旗,顿悟到:“妈,而今天明白事了,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这时他潜在的创造欲、实现欲的升华和发展,淡泊和顽勇统一在了主人公的生命形态里。
      一张棋盘,承载了他的梦,有的人说他实现了,有的人说没有,可是不管怎样,他的世界是简单了,人活着要适应环境、知足常乐,但又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才不会迷失自我。活的淡一些,也许你的世界将是美好的,有的时候真的是要简单一些。主人公真的作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4358.《棋王》作者
      阿城(男)(1949—)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 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 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期),引起广泛关注,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小说《树王》、《孩子王》相继问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仍有不少杂感和散文作品发表,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阿城不只是一个说故事的小说家,实在是借着小说来传布观念的思想者。他的小说有些情节虽然近乎超现实的描述,却紧紧地抓住现实严肃地透露出自己的人生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4359.钟阿城个人经历
      钟阿城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过“代沟”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1979年后,阿城曾协助父亲钟惦棐先生撰写《电影美学》。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美学》到中国的《易经》、儒学、道家、禅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阿城在与父亲的切磋研讨、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基础。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小说一发表,便震惊文坛,先后获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4360.钟阿城获得荣誉
      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成就奖; 1984年小说《棋王》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1995年《威尼斯日记》获台湾“最佳图书奖”。
      改编或原创的电影剧本有《孩子王》。《月月》、《芙蓉镇》(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书剑恩仇录》、《人在纽约》(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郑成功》、《孔子》、《小城之春》。
      参与制作的电影有《中国日记》(旁白撰写及编辑)、《海上花》(艺术顾问)、《DAVID L.Wolper》(获1989年国际纪录片协会纪录片成就奖)。
      2008年参与策第1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6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4361.钟阿城个人评价
      因为阿城的两部小说是在八十年代改编成电影《孩子王》和《棋王》,所以这里我综合了一点当时电影导演的说法。
      陈凯歌说
      阿城是不愿挂出勋章的军人。《孩子王》是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故事。阿城对孩子的爱是对新世纪的渴望。陈凯歌曾说起他和阿城同在云南农场时的生活。他说在那愿始森林里,他和阿城都用利斧砍倒过合抱在一起的大树,然后在旱季里点起漫山的大火。“当几百年的生命嘶叫着化为灰烬,我们却在望着自己的握斧过后的血手笑,自豪地挺起胸膛。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杀戮。后来,我从树想到了人。”
      滕文骥说
      阿城是一个道地的穷北京人,从他嘴里流出的故事难辨真伪。我要让下棋人王一生打出迷宗拳来,滕文骥问阿城写《棋王》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阿城说“参禅”。滕文骥从中体味到一片生活中深藏的禅机,他极力要想法让观众在看片时也有所顿悟,不知道这一点在他的影片中是不是真的达到了。
      严浩说
      阿城很象芥川龙之介,但阿城比他更有生命力,更有朝气。严浩理解的阿城与上面两位导演有点不同。他说看了阿城的所有小说,小说的精神与道教带给人的情绪气氛极其吻合。小说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浪漫的感情色彩和瑰伟怪诞的意象。这些热烈迷狂的气质精神渗透在阿城的小说里,却因他高妙的文字功夫组合得毫不做作。因此他将阿城的小说比作顺乎天然规律而生长的大树,蓬勃又合乎天性。
      作家陈村和何立伟眼中的阿城
      陈村说:那还是八几年的事,是在文坛大规模寻根的前夕,阿城和何立伟小住上海作协的小楼。我去聊天,不料聊到天明。我们轮流说话,一起抽烟,房间里满是白云似的雾气。那时他俩刚得了奖,于是买来洋烟。那是一个愉快的夜晚。阿城宣讲他“文化小说”的主张,令我获益非浅。他不笑时颇有仙风道骨,莞而一笑倒还妩媚。那晚上,我说要写大象。事后,阿城竟记得寄来说象的书,这样看,他又是儒家了。
      何立伟说在文学圈,阿城早已被人炒得糊了,他再炒,出不了什么新鲜味尤自可,而且仿佛还有点惨无人道。不过,想了一想他还是说了:阿城现在洛杉矶,某某街某某号公寓的一间不大不小的房子里,继续戴眼镜,继续地不修边幅,继续地大智若愚,继续地在能不说英文的情况下奢侈地过着国语瘾,继续地热爱郑板桥、八大、弘一法师、沉从文、意大利歌剧、阿根廷足球以及他自己做的既不麻且不辣的号称川味的麻婆豆腐,因此,继续地祖籍四川。若是哪一位君子怀想起他来了,给他写信,一个月两个月以后他给你的回雁,是拿电脑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2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