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3 13:43 编辑

      4334.张弦作品评价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又推动一个时代历史车轮的前进。出道于本世纪50年代、成就于80年代的张弦,正是这样一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与张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命运、揭示的社会现象极其相似。因而也最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看张弦作品,无论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荒妹、存妮、小豹子、还是《银杏树》中的孟莲莲、常雁、姚敏生;无论是《苦难的心》、《未亡人》所揭示的艰难时世,还是《安丽小姐》、《独生女人》所透析的现实万象,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领悟到自己人生的影子和命运的轨迹。
      张弦作品的主体,是以女性题材为结构线,组合故事、塑造人物、再现生活,从而揭示情爱真谛,挖掘社会内涵的。张弦作品所展示的情爱,从来不是孤独的情爱,而是与真实的时代,真实的社会环境紧紧相连的。所以,他的从小说到电影的代表作,笔力所至,既为弹拨爱情之弦,又是剖析社会之刃,既能以人物命运引人入胜,又可用生活哲理警示历史。
      本来,张弦是可以以他超凡脱俗的社会洞察力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力,为我们这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写出更多更优秀作品的。然而,1997年3月19日,胰腺癌夺走了他的生命。仅仅活了63岁的他不得不丢下他紧握了一生的笔,不得不离开他为之抗争了一生的人世……他是那么的不甘心。他还有满腹的故事要向世人述说他还有满腔的热情要向人间抛洒,他还有满脑子的思想、哲言、创作计划……都没有来得及交代、传达、实施。3月18日,当我们去他的病榻看望他时,他挣扎着要坐起来,要拔掉输氧管,要说话。他断断续续地发出声音,询问21日他的研讨会准备的情况。此时此刻,我们是多么希望他能够再坚持几天,坚持到他的研讨会召开的时刻,哪怕到会上去坐一秒钟。可他匆匆而去了,他以他的生命悲剧又一次悲剧性地验证了他自己众多作品中的悲剧情结。
     但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忘记他,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忘记他,历史将证明他作品的价值,他的艺术创造将永存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3 13:50 编辑

      4335.张弦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杨开慧》1995年 ....编剧
     《玫瑰楼迷影》1993年 .... 编剧
     《安丽小姐》1989年 .... 编剧
     《湘女萧萧》1986年 .... 编剧
     《莫愁女》1983年 .... 编剧
     《青春万岁》1983年 .... 编剧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年 .... 编剧
     《独身女人》1991年 .... 编剧
     《银杏树之恋》1988年 .... 编剧
     《苦难的心》1979年 .... 编剧
     《焚心欲火》1992年 .... 编剧
     《金镖黄天霸》1987年 .... 编剧
     《井》1987年 .... 编剧
     《上海姑娘》1958年 .... 编剧
     《失恋者》1987年 .... 编剧
     《秋天里的春天》1985年 .... 编剧
     《银杏树之恋》1988年 .... 原著
     《陌生人》1995年 .... 编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4336.当代文学作品推荐《今夜有暴风雪》
     《今夜有暴风雪》是梁晓声著的中篇小说 ,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1984年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几十万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曾感动了无数读者。同时还有同名电影《今夜有暴风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4 03:10 编辑

      4337.《今夜有暴风雪》内容简介
  《今夜有暴风雪》精选了梁晓声最具代表性的知青小说,包括《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白桦林作证》、《为了大森林》等10篇。其中《今夜有暴风雪》曾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历史理性主义的态度,毫无讳饰地书写了一代知青在艰苦荒诞岁月里坎坷的命运,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他们壮美的情怀,抒写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幸福、坚韧与乐观,热情地讴歌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4337.《今夜有暴风雪》精彩书摘
      今夜有暴风雪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九年,春节后,东北松嫩平原,仍然寒凝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辆从黑河开往嫩江的长途汽车驶入孙吴县境内不久,突然刹住了。一头羊站在公路正中,拦住了汽车。司机不停地按喇叭,它一动也不动,像具石雕。司机只得跳下车去赶它。走近才发现,它用三条腿站立着。这显然是一只被狼伤害过的羊,它失去了整条后腿,胯上血肉模糊。司机不禁骇然倒退一步。羊,却突然僵硬地倒下了。一位乘客也跳下了车,走到司机身旁,踢了死羊一脚,肯定地说:“是兵团的羊。”
司机愕然地看着他。
      乘客抬起手,朝远处一指:“都走光了,放羊的小伙子连羊群都没顾上移交。”
      司机朝乘客指的方向望去,雪原上,几排泥草房低矮的轮廓,不见炊烟,不见人影,死寂异常,仿佛一处游牧部落的遗址——那里几天前还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连队。
      乘客瞧着那只死羊:“奇怪,狼怎么没把它整个吃掉呢?”看了司机一眼,又说:“不捡白不捡,够吃几顿的,羊皮也小不了,我帮你搬到车上!”
     “别,别……”司机皱起了眉,他觉得不是好预兆,用手势叫乘客把死羊拖到公路边去……
      这辆长途汽车又开动了。
      它开出不到一个小时,又第二次被拦住。
      手提包和行李捆连接在一起,在公路上“筑”起两道“路障”。十几个人站在公路边。从衣着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有男有女。
      司机只得将车缓缓停下。
      知青们有的搬开了“路障”,有的围住了汽车。
      司机打开驾驶室车门,用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你们人不少,东西又多,先别急着上车,车上已经没有空地方了,等我动员一下乘客,给你们腾出点地方……”
      一个男知青感激地说:“那你可真是个好人!”
司机砰地关上驾驶室车门,见“路障”已搬开,便呼地将车开过去了。
      乘客中有人扭转身,朝后车窗看了一眼,说:“何必呢,大家互相挤一点,就可以让他们都上来了!”
     “让他们上来,一路准没好事!”司机嘟哝一句,加快了车速。
      司机忽然从车镜里看到有人骑马从后面追赶,顿时神色惊慌。骑马的人转眼赶上来,却并没有拦车,超车奔驰而去。
      司机暗暗吁了口气。
      汽车顺公路刚拐过一个山脚,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和司机同时发现,三台拖拉机并列在公路上,四个人站在拖拉机前,三个抱着肩膀,一个牵着马,虎视眈眈地从车前窗瞪着司机。
      这里附近也有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连队。
     “糟了!”司机叫苦一声,刹住车,双手从驾驶盘垂下,无可奈何而又忐忑不安地朝驾驶座上一靠。
      一辆马车这时也从后面赶了上来,车上是刚才被甩下的十几个男女知青和他们的行李捆、手提包。
      牵马的人走到车前,拉开驾驶室车门,对司机怒吼一声:“下来!”他是那十几个知青中的一个。
      司机脸色苍白,十分惧怕,不敢下去。
      有一个知青走过来,推开了那个牵马的,对司机说:“别害怕,他吓唬你,我们不会把你怎么样的。  请你打开车门,让我们上车吧!车上有我们,再碰到拦车的知青,我们保你平安无事,顺利通过!”
      羊剪绒的帽子底下,露出两条短辫,一双俊秀的大眼睛恳求地望着司机。是个姑娘。
      车门打开了……
      汽车又路过了一个被遗弃在雪原上的生产建设后团的连队。
      又路过了一个……
      当这辆长途汽车开到嫩江火车站时,天黑了。十几个知青拎上手提包和行李捆,跳下汽车,奔进了车站。
      那个姑娘临走时还对司机说了声:“谢谢!”
      车站内,站台上、候车室里,几百名知青在等待列车。他们随身所带的手提包、行李捆堆积得像小山。焦急、茫然、惆怅、沉思、冷漠、凄凉、庆幸、肃穆、严峻……各种各样的神色和表情,呈现在一张张男女知青疲惫的脸上。他们有的人从连队到这里,需要四五天。和伙伴们失散了的,大声呼喊着,奔来跑去。丢掉了什么东西的,在别人的手提包或行李堆中翻找着,惹起一片片斥责、争吵。
      托运处更加混乱,吹毛求疵的手续,认真过分的查看,咒骂、哀求、抗议、威胁……
      角落里,在破碎了镜子的立柜旁,一个知青和一个身份不明的旅客正做着一笔买卖:
     “三十元……”
     “三十元?!我从连队辛辛苦苦折腾到这儿,要不是无法托运我才舍不得……”
     “三十五!再多一元也不加!”
     “好,好,三十五就三十五!”
      卖了立柜的知青,接过钱就走。刚走了几步,又转回来,还给对方钱,大声说:“不卖了!”抬腿一脚,大头鞋将立柜踢了个窟窿。接着又是一脚,又一个窟窿……
      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女知青跑过来阻拦,用上海口音嚷叫着:“你疯了!好端端的一个立柜,泄啥气!”
     “哇!……”孩子哭了……
      列车进站了。
      几百名知青像狩猎一只庞大的野兽般,包围了每一节车厢的车门、窗口。
      手提包、行李捆,纷纷从打开的窗口塞进车厢。
      等不及从车门挤上车的,就从窗口爬。
     “孩子别从窗口……”
      已经塞进去了。
      车厢里传出孩子的哭声……
      另一个窗口,一场难舍难分的离别!
      姑娘在站台上,小伙子在车厢内。小伙子从窗口探出身,姑娘拽住他的胳膊,哭着、喊着:“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走!我不放你……”
      小伙子泪流满面。
      几个知识青年同情地望着他们。
      有人摇着头,轻轻地说:“北大荒姑娘……”
      车站上的广播喇叭响了:“各位旅客请注意,本次列车晚点四小时……下面广播天气预报,嫩江地区,零下二十四度;黑河地区,气温继续下降;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今夜有暴风雪……”
      这是北大荒四十余万知识青年大返城期间的一个夜晚,在东北最北边陲,在驼峰山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三团工程连战士裴晓芸,今夜第一次在边境哨位上站岗。
     “六号坐标”矗立在积雪皑皑的驼峰山顶,它被寒冬包裹了一层霜的外壳,远远望去,通体反射着镀银般的冷冽的光。
      月,凝冻在夜空,似一面冰块磨成的圆镜,刚用雪擦过,连蟾宫的虚影也擦去了。夜空澄净,澄净得异常,令人感觉到潜伏着某种不祥,仿佛大自然正暗暗汇集威慑无比的破坏力量。偶尔,纱绢一样的薄云从夜空疾迅掠过,云影在苍茫的雪原上匆惶地追随着。稀寥的星怯视着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显出畏惧,屏息敛气。没有风,伸出雪面的篙草的枯叶,树木细弱的秃枝,都是静止的。荒原一片沉寂。驼峰山两峰之间的山沟里,狼嚎声不绝,引起近处村子里阵阵狗吠。狗吠声过后,愈加沉寂。这种凛峻的沉寂,是北大荒暴风雪前虚伪的征兆。
      裴晓芸肩枪站在哨位上。她摘下棉手套,借着月光看手表——差七分九点。今天是她的生日,九点是她的诞生时刻。二十五年前,这一天,这一时刻,她从母腹中降生。刚生下来不会哭,护士倒提着她的身子,在她屁股上打两巴掌,她才哇地哭响。在她对这个世界发出第一声啼哭的同时,母亲猝然离开了人间,没来得及看她一眼,也许听到了她那一声哭啼……
      是父亲告诉她的,在她的第五个生日,那天,父亲从幼儿园接她回家,她一路哭着闹着向父亲要一个妈妈。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有妈妈,为什么单只她没有妈妈呢?那是她幼小的心灵首次意识到比别的孩子缺少什么,首次感到生活对她不公正,首次向生活提出抗议,用跟父亲哭闹的方式。她不愿比别的孩子缺少什么,她要一个妈妈,正如向父亲要一个布娃娃。回到家里,她哭闹得乏了,噘着小嘴生闷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睬父亲。父亲是大学哲学系讲师,在社会科学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忠实宣传者。但在解释自身生活时,又是个带有宿命论色彩的人。
     “别哭。”父亲对她说,“从小失去妈妈的孩子,生活中不止你一个。告诉我,你为什么忽然想要一个妈妈呢?”
    “小朋友都说,妈妈比爸爸好。”
      父亲呆呆地注视着她,许久无言。
    “爸爸,我要一个妈妈,就要!”
      父亲默默地从床下拖出皮箱,打开来,找到旧相集,把她抱在膝上,一页一页翻给她看。
      所有照片,都是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女人的。
父亲合上相集后,说:“她就是妈妈。”
      妈妈?妈妈多年轻!妈妈多美丽!每张照片上的妈妈,都面露温柔的婉雅的微笑。那种微笑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的女儿——我曾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幸福地生活过。
     “妈妈在哪呀?为什么从来不回家?”
     “妈妈在另一个世界。”
    “我要到那里去,我要去找妈妈!”
      父亲苦笑了。
     “孩子,我们每一个人迟早都是要到那个世界去的,但我们现在不能去找妈妈。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没做完的事,而你呢,还没有开始做什么……”
      她不明白父亲的话。
     “妈妈……死了……”
      死——她明白。
      她哭了。
     “记住,妈妈是为生下你而死的。”父亲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向她讲述了在她出生那一天妈妈所经受的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4337.《今夜有暴风雪》作者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城,出生于哈尔滨市,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4338.梁晓声个人简介
      梁晓声 男,原籍山东荣城县。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
      1968年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1974年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79年九月于《新港》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年轮》、《浮城》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众银网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1课。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都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祭》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
      其担任编剧的电视剧《知青》,把因为WG武斗导致失业的大批城市青年被驱离城市赶到乡下的“上山下乡”运动美化成知识青年支援农村与国家共奋进的动人故事。实际上当时所谓的知识青年,大部分只有初中、高中文化,到了农村除了被农民欺负外,干活没三两力,根本就没任何作用。梁晓声在《知青》里描写的是少部分且值得赞扬传诵的优秀知青的故事,意在宣扬真善美的理念,对于当时大部分的丑恶现象并无过多赘述,但值得细心的读者从中发现、思考,并加以理解作者的用意。而电视剧版的《知青》则被删改多遍,由于是在央视上映,所以并不能完全体现原著的真情实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4339.梁晓声作品风格
      以“知青小说”为其代表,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今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
      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4 03:34 编辑

      4340.梁晓声创作题材
    深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他创作的作品为我国文学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4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4341.梁晓声所获奖项
      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梁晓声火》、《白桦树皮灯罩》...   《今夜有暴风雨》获1984年全国中篇小说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改编的电视剧获1987金鹰奖和飞天奖;
     《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2010年12月11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作家文摘报社举办的首届“《作家文摘》阅读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梁晓声入选“阅读人物”。
      2011年4月12日上午,北京首届阅读季启动,聘请梁晓声担任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2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