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2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4324.陆文夫主要成就
      在50年文学生涯中,陆文夫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献身》、《小贩世家》、《围墙》、《清高》、《美食家》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饮誉文坛,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陆文夫的作品,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又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主题积极,艺术精湛,且以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著称,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中国当代文坛独具风骨。
      文革前陆文夫著有《荣誉》、《二遇周泰》两个短篇小说集,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迁。1956年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则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与复杂的心理状态,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整体上没有突破十七年文学的局限。
      文革后陆文夫复出文坛的第一篇小说《献身》反击了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受到的摧残,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问题,发人深省。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在对伤痕的控诉上,而是以知识分子神圣的献身精神催人奋进,显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艺术眼光。《崔大成小记》对创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节的反省。崔大成写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报纸上的各种报道”,随着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任意捏造事实,他竟凭借炮制假报道的功夫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现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例题。这两篇作品是陆文夫创作前后期的过渡性作品。
      从《小贩世家》、《特别法庭》开始,陆文夫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注重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邃的历史感结合起来,“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力图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小贩世家》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朱源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寒冷的冬夜里,他为人们送去热气腾腾的享受,体验着自食其力的喜悦和信心。然而,在30年中,作为一个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痉。朱源达最后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仅提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摧残,还独特地j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发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特别法庭》通过对师兄弟汪昌平和许立言不同的处世态度及不同遭遇的审视,表达了囿于传统社会心理的积淀的悲哀,和摆脱传统束缚获得自由的愿望。《一路平安》里的恋人华家乙和范萍几十年前毅然挣脱封建家庭的罗网,投身革命。几十年后他们重逢时,华家乙试图将范萍再一次从世俗的大网中挣脱出来。小说留下了一个余味未尽的结尾,传统与世俗是那么容易挣脱的吗?《不平者》里的小汪,以武力打抱不平,横扫乡间的关系网,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自己也成为关系网中牢固的一角,将网织得更严密。小说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唐巧娣》则从另一角度提示了传统张力有时表现为扑朔迷离的怪圈,置人于身不由己的尴尬境遇。没有文化曾经是唐巧娣值得炫耀的酱和消灾免祸的法宝。然而,当倒置的价值观念重新翻转过来之后,唐巧娣终于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在《万元户》中,陆文夫通过孙万山几天内从“万元户”变成“零元户”的闹剧,提示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浮夸风和吃大户所带来的危害。陆文夫针砭世俗的目光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他不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文化落后而造成的愚昧无知,也指向了知识分子中潜藏的惰性。《围墙》中,作者嘲笑了那些只尚空谈,不思进取,一有成绩便抢在前面的空谈家们,指出正是这种习惯势力和惰性挡住了改革前进的道路。这些作品反映了民族传统心理的根深蒂固,人们可以用暴力手段摧毁旧的社会结构和建立新的社会结构,但很难人为地消除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陆文夫通过反思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提出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命题。
     《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解放后,高小庭针对他这样的“美食家”发起了“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朱自冶转而与烧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结婚。困难时期,他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后,朱自冶又身价陡涨,当上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权利为切入口,通过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脉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作家在《美食家》和其他作品中也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风景、吴越遗迹、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石板小巷、小桥流水……无不栩栩如生。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他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1985年发表的《井》,是继《美食家》之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陆文夫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女主人公徐丽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关系的阴影倍受歧视,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郁郁寡欢。改革后,她重新捡起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事业的强者,与此同时,也萌发出追求新的爱情生活的渴望。这种正常的人性的舒张却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闻而横遭挫折,流言蜚语不仅扼杀了她刚刚萌芽的爱情,也无情地摧毁了她事业上的一切成功与努力。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压力都是无形的,她无从对质,也无处投诉,只得投向深井。徐丽莎的悲剧在于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机构,而是沉重的集体无意识的压迫。《毕业了》也反映了类似的主题。陆文夫通过揭露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心理惰性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视角。
      陆文夫小说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陆文夫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他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显示出一种机智幽默的风格。再次,陆文夫的小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仅着力于苏州的地方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生存境况。他的小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文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说。
      2005年7月9日,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陆文夫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77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4325.陆文夫评价
      苏州作协副主席范小青:“陆文夫是一个从内到外都十分端正的人,从他的走路姿势,从他的举止眼神,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他是‘即之也温’的君子,也有不怒自威的气度。他的为人生,为写作,都有雄强、方正的内核。他有清淡如茶的一面,也有沉郁似酒的一面。”
      作家邓友梅:“陆文夫写出了苏州的民风民俗,为我们民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他谦虚厚道、淡泊名利的人品风格,是中国作家的财富。我知道他可写、能写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他的去世是文学界的损失和遗憾。”
      作家李冯:“陆文夫的作品功力扎实,是老一代文人的代表。他关注苏州小巷的平民生活,同时作品中又充满智慧,这是不容易兼得的事。他是属于有境界的作家,这样的作家的一生没白活。”
      文学评论家葛红兵:“他的文风是优雅的、闲适的、恬淡的、追求生活情调的。他所写的主题永远都游离在革命传统以外,他注重的是市民社会,讲究的是日常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文革以后,《美食家》刚刚写出来就能引起轰动的原因。人们在陆文夫的文字当中,又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他们很熟悉这个生活的味道,在十年文革的隔膜之后,他们对此感受到强烈的亲切感。而中国文学,也因此重新走回到‘人学’的大方向上来。”
      作家刘心武得知陆文夫去世后,悲痛之余不由心生惋惜:“陆先生是个温和忠厚的长者,他为人诚恳、热情,我们在一起特别谈得来。一次聚餐,我们热烈地谈论着,走出餐馆好远才想起没付款。”刘心武认为,陆文夫早年创作的小说《美食家》、《小巷深处》等作品清新淡雅、情趣盎然,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姑苏风情,是同类文章所不可比拟的。”
      作家陈建功说:“陆文夫对青年作家的成长十分关心,他的儒雅、厚道影响了很多青年一辈的作家。”毕飞宇记得最近一次见陆文夫,是一年前开“苏州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的时候。当时大家要上楼开会,带病坚持来开会的陆文夫已经爬不动楼梯,作家苏童自告奋勇,硬是把陆文夫背上了三楼。大家当时的欢笑、嬉闹声还犹在耳边,陆文夫趴在苏童背上羞涩微笑的样子是那天许多人的记忆。毕飞宇说:“我想起他,就是那一天苏童背他上楼的样子,感到很温暖。”毕飞宇说:“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双眼睛,是他锐利的目光,每时每刻,那双眼睛总是炯炯有神,那样的眼光直透你内心,是真正的作家的眼睛。”
      作家叶兆言说:“他当年被打成右派后,做了工人,车工、刨工,工厂的一套程序,他什么都会,他是老一辈作家里动手能力最强的。”在陆文夫的文字深处,我们也许还能够感受到这种车、刨、钳、铣的精准和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4326.当代文学作品推荐《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文化大革命”期间,某偏僻山村贫穷落后。村民沈山旺的大女儿存妮与同村青年小豹子因相爱而发生关系, 被视为犯罪。两人双双被捉,存妮含冤自杀,小豹子则以“强奸、致死人命”罪入狱。存妮的不幸伤害了妹妹荒妹的心灵,她把爱情看成是可耻的事,因而不敢接近男青年。 “四人帮 ”被粉碎后,荒妹的童年好友许荣树从部队复员回家。荣树决心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向极“左”思潮和旧习惯势力展开斗争。荒妹由此敬重他,并对他产生了恋情,但姐姐的悲剧始终像阴影笼罩在她的心头。本村姑娘英娣因恋爱受到打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4327.《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作者
      张弦(1934~1997)作家,浙江杭州人,原名张新华。1934年6月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钢铁机械专修科。1956年11月开始发表小说《甲方代表》,后改为剧本《上海姑娘》拍成电影。 1958年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苦恼的青春》而被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工厂、农村“监督劳动”,辍笔2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4328.张弦人物简介
      中国电影剧作家。原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195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冶金机械专修科。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及电影文学剧本《锦绣年华》、《甲方代表》等,先后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历任马鞍山市文化局专业创作员、中国作协江苏分会专业作家。
      1978年后相继创作短篇小说《记忆》,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经本人改编成电影剧本后,获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他改编的影片《井》、《湘女萧萧》分别获1986年意大利阿尔米纳国际电影节银奖和法国金熊猫奖、西班牙堂吉柯德奖。张弦以塑造女性形象著称,以雅俗共赏为其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4329.张弦在解放前
      张弦,原名张新华,1934年6月22日出生于上海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里。从他正式发表电影剧本《锦绣年华》,至今已有二十五个年头。只是由于他在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二十年间几乎无法创作和发表作品,直至近几年对他的错划问题改正之后,他才有可能重新创作,并以蓬勃的热情、深刻的笔触、独特的构思,写出了一些较之他的青年时代更有特色、有深度的电影剧作和小说。张弦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以他敏锐的目光、深沉的思索,思想和艺术上不断的追求和探索,引人注目。张弦九岁时,父亲于沦陷后的南京,在半失业状态的生活挣扎中忧愤离世。张弦在寡母和姐姐抚养下,勉强得以求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处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一片黑暗贫困。张弦上中学后,时刻面临失学的威胁。前途茫茫,生活艰难,他唯一的爱好,便是用仅有的少许零用钱,到书摊子上去租书看,古典小说、剑侠小说,茅盾、巴金的书,都狂热地阅读。1949 年初,他随母亲到了江西上饶,入玉山扶轮中学。不久,迎来了解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4330.张弦大学生活
      解放初,张弦积极要求参军,只是年龄太小,未被批准。后转经上海,又回到南京读完了高中。由于学校语文教师的影响,他对文学更为热爱。在担任全校墙报负责人时,他开始在南京市的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这促使他更广泛地阅读各种新的文艺读物,尤其热爱革命的苏联文学。张弦当时十分爱慕苏联那些工程师作家,感到他们既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又以有力的笔触热情地描绘建设中新的人物、新的生活。1951 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在北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第二年,在院系调整时并入了清华大学冶金机械专修科。五十年代初蓬蓬勃勃、富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活,对张弦的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大学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3 13:30 编辑

      4331.张弦文学创作
      1953年张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鞍钢设计院当技术员。鞍钢——是中国新型的钢铁建设基地,当时正开始着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这里的日日夜夜和从事建设的人们,对张弦有很大的感染。张弦在紧张繁忙的技术工作之余又提笔从事文学创作,渴望把他在火热建设生活中的强烈感受表现出来,开始写作了他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锦绣年华》,发表于刚创刊的《中国电影》 1956年第2期。 这个剧本描写一群大学毕业生走上不同的岗位后,努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富有壮丽色彩的新生活。剧本的内容可以说是张弦切身生活的感受和写照。尽管初次尝试电影剧本写作,人物、生活的开掘不深,但却清新质朴。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还写了专文予以评介。这是张弦初次和电影文学剧作发生联系。1956年春,张弦调到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这时,陆续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甲方代表》(《人民文学》1956 年第 11 期),这篇小说后来由他自己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上海姑娘》,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拍成故事片,成荫导演。影片反映了一名热情、向上、年轻的上海姑娘,投身到中国工业战线中去的故事。在当时工业题材比较欠缺的情况下,《上海姑娘》不失为有一定生活气息,格调比较健康的作品。尽管从剧作到影片,也存在一些受苏联电影影响的痕迹。从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到《上海姑娘》终于搬上了银幕,这对张弦是又一次不小的鼓励。1957年张弦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三年后被摘掉右派帽子。1961年“广州会议”后,在周总理、陈毅同志讲话精神鼓舞下, 他才得以又拿起笔, 与人合写了戏曲剧本《莫愁》,1963年春节由南京市越剧团演出。
      尽管张弦多年没能从事文学创作,处处小心翼翼,而“文革”开始,却仍然成了“重点批斗对象”。以后还被“重新戴上右派帽子”,遣送到农村监督劳动。直到粉碎“四人帮”,随着他的政治生命的转折,他的创作生涯也开始了新的历程。
      作为一个从青少年时期起,便接受党的教育的知识分子,张弦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怀有坚贞的信念和真挚的热爱。当“四人帮”刚被粉碎,张弦还没有获得“解放”,正在安徽马鞍山市一家电影院当清洁工时,便激动地拿起笔来。每天最后一场电影观众散去、忙完清洁工作之后,他不顾一天的劳累疲乏,于夜深昏暗的灯光之下,写出了一个揭露“四人帮”一伙迫害知识分子的电影文学剧本《心在跳动》,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摄制完成,影片改名为《苦难的心》。它刻画了一个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正直的老医生罗秉真,在“四人帮”一伙猖獗之际,由于不肯违背良心、同流合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而他的一颗炽热的心,始终同人民群众一起,在一个频率上跳动。这虽是张弦搁笔多年后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由于其中灌注了张弦多年的生活感受,人物形象较为丰满,思想感情真切,受到了观众和舆论界的好评。
      从青年时代起,张弦便侧重于短篇小说的创作。1978年以后,他写的短篇小说有《记忆》、《舞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未亡人》、《挣不断的红丝线》等。由于张弦多年的生活积累,在思想上、艺术上刻苦锤炼,在不长的篇幅中,往往包涵有较广阔、较丰富的内容。尤其是短篇小说《记忆》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分别获得了1979和1980年度优秀小说奖。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由张弦自己动手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从剧本到电影完成片,较之小说又有某些丰富和提高。改编的成功,固然与他对电影文学形式比较熟悉有关,但更得力于他对农村生活和人物的熟稔,对题材的深化和开掘。显然,张弦为此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还获得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并不是偶然的。张弦之所以将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改编为电影剧本,可以说是有感之作。在 1979—1980年间,农村题材在电影界并不是很 “吃香”的,在“商业化”风尚的影响之下,有人认为农村题材影片 “土里土气”,“没啥看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4332.张弦下放劳动
      可是,当张弦听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尽快地让农民富起来时,他感到这说出了亿万农民的心里话,激动地联想起他在农村里的一段生活。  1972至1975年,张弦被下放到安徽农村劳动。那几年,在“四人帮”一伙极左政策的流毒下,一些农民劳累一年却分不到钱,有的还倒欠生产队的;年青姑娘连买双袜子的钱都没有。生活的贫困,又使一些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当落后,爱情和婚姻上封建落后的思想和习俗,不仅远未消除,某些地方甚至还有恶性的发展。这些生活景象,多年来深深埋藏在张弦的心底,使他激动,苦闷,思索……如今,透过“三中全会”公报的精神,张弦终于从迷雾中感到豁然开朗起来。于是,他反复蕴育、构思,决心以母女两代、三个人物——菱花、存妮、荒妹为中心,反映从土改至十年动乱时期,又到粉碎“四人帮”后的农村变化。看来,张弦取材的是农村的爱情、婚姻关系,但却是被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时代变化之中。以小见大,以一家三个女性的不同命运揭示了农村的风貌和新的变化。这正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思想艺术特色。小说和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曾引起某些争议。有些同志认为它将中国农村描写得“过于贫困落后”、“不符合实际”。看来,从进一步严格要求来说,剧本对这一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反映得还不够、不足;但从总的方面看,它不愧是一部优秀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电影文学佳作。以其真实性、独特性、深刻性的多方面特色,成为目前农村题材剧本中的佼佼者。
      张弦通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中国一些偏僻农村之所以长期落后的根由,作了相当逼真的描写。从全剧的整体和构思来看,作者并不是“为暴露而暴露”,更不是为了“丑化新中国农村的现实”。他怀有一颗火热的心,是要让人们从十年动乱的极左路线对农村造成的重大破坏中受到启示,意在总结教训,奋步前进。
      张弦属于中年一代的电影剧作家,多年的生活阅历,较长期的艺术实践,是他创作的有利条件。张弦于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参加了第四届文代会。1980年,被选为马鞍山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现为安徽马鞍山市文化局专业创作人员。可以预期,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作家张弦,将以他的勤奋、有力的笔触,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电影文学剧本和其他文艺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3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4333.张弦作品成就
      1979年得以平反改正,重新发表作品,以《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先后获1979、1980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后又以女性命运为题材的《未亡人》《银杏树》《挣不断的红丝线》等小说深受文坛好评,并被译成英、日、德、法、俄等文,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创作和改编了十多部电影剧本并拍成电影。《苦难的心》《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湘女潇潇》《青春万岁》《井》等在海内外获奖并反映均佳。张弦因《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创作,获1981年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他于九十年年所写的《唐明皇》《双桥故事》均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优秀电视剧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4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