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4294.当代文学作品推荐《高山下的花环》
      反映部队生活的优秀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围绕着一个普通边防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前、战中和战后的生活进程,塑造了众多的丰富的艺术形象,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用比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再现对越自卫还击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4295.《高山下的花环》梗概
      70年代末,在中国西南边疆,某部9 连官兵们正在度周末。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在河边尽情的嬉闹着,欢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原野。通信员金小柱跑来,找到正在河里游泳的连长梁三喜,告诉他团里批准了他的探亲的报告,梁三喜沉浸在幸福中。
      第二天,新任指导员赵蒙生来到连队。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让梁三喜放心不下,赵蒙生不愿在下层连队工作,一心要走后门调到机关去,对工作不负责任。看到这些,梁三喜推迟探亲,排长靳开来对此十分恼火,忍不住旁敲侧击。
      梁三喜看到妻子玉秀的信,记忆的闸门又被打开了:去年玉秀来队探亲,玉秀是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她很能干。在山东老家,家里的活都是她一个人干,来到部队她也不闲着,整天为战士们洗洗涮涮,因此战士们对她也很尊敬。她和三喜在一起渡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这时越南开始大举进攻我南部边境,形势严峻,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开赴云南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梁三喜放弃了探亲,准备参战,这时,赵蒙生也接到了调令,一向宽厚的三喜狠狠地批评了他。出发前,梁三喜给玉秀回了信,告诉给孩子起的名子叫盼盼,这盼字也包含着自己对生活企盼的心情,也包含着盼望战争能尽快取得胜利。
      临战时,靳开来被任命为9连副连长。他向全连同志表示要在这个位置上干出个样子来。得空他就拿出妻子和儿子的照片,合家欢乐的情景浮现在脑海中,感情的热流在这些刚强的汉子们心中涌动。
      赵蒙生的母亲、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吴爽,想通过雷军长为儿子搞曲线调动,电话打到前线指挥部,雷军长大怒,在战前军人大会上说:这是前线指挥部,有一位神通广大的婆娘竟把电话打到我的指挥部来,为她的儿子搞曲线调动,我就让他第一个冲向战场。 赵蒙生羞愧得无地自容,发誓要在战场上与敌人刺刀见红。
      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杀上了战场。在艰苦的环境里,炎热的天气使战士们严重脱水,干渴难耐,有的战士渴得晕了过去。靳开来为了保证生源,保存战斗力,到老乡的田里去偷甘蔗,被地雷炸死。炮手“小北京”雷凯华,因为一发批林批孔年代生产的臭弹误了战机,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而牺牲。通信员金小柱被炸断了双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赵蒙生中了敌人的冷弹倒在山坡上。愤怒的赵蒙生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山洞,为赢得胜利立了大功。
      战斗结束了,高山下的烈士陵园里堆起了一座座新坟,在花环的掩映下,是那样庄严肃穆。烈士的家属们陆续来到部队。靳开来的妻子杨改花带着孩子来到部队,但她却没有领到靳开来的军功章。原因是靳开来爱发骚,又违反纪律去偷老乡的甘蔗。雷军长盛怒之下摔了军帽:“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
      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和玉秀也千里迢迢从沂蒙山区赶到连队。她们用抚恤金和借来的钱为梁三喜还清欠债,珍藏起三喜留给她们的一件舍不得穿的军大衣。
      夜色降临在山坡上一座座坟头上,使这里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梁大娘在梁三喜墓前痛哭不已,忍了好久的玉秀也终于打开感情的闸门,大放悲声。在另一座坟前,她们与雷军长相遇,才知道了“小北京”就是雷军长的儿子,也埋葬在这高山下,她们从心里敬佩雷军长。雷军长庄重地举起手为她们行个军礼,他深感人民的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4296.《高山下的花环》作者简介
      李存葆(1946—),作家、诗人。山东五莲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曾用笔名茅山。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后,于1964年参军,先后当战士、班长、排长,后调团政治处任新闻干事。1970年调济南部队政治部宣传队任创作员。任济南军区创作室主任。后到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工作至今。1984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1994年5月在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
      新时期以来,发表了二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高山下的花环》,该作品被50多家报刊转载,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舞剧《火中凤凰》(合著)获文化部1979年国庆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
      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获总政治部颁发的对越自卫还击征文一等奖;
      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获“中国潮”文学奖;
      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在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评奖中夺冠;
      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合著)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散文《我为捕虎者说》获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
      散文《鲸殇》在首届孔子杯散文竞赛中从容折桂;
      参加了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在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中获最佳编剧奖;
      1993年创作的电影剧本《百年老屋》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
      其它还有长诗《不尽的怀念》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4297.《高山下的花环》作品鉴赏
      在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取材于自卫还击战的文学作品中,《高山下的花环》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响。 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写出了那些平凡的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梁三喜和他70岁的老母亲。梁三喜这个来自革命老区的连长,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默默为部队建设、为国家尊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临死前他留下的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而是一纸染上鲜血的欠帐单。梁大浪战争年代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第一个儿子,二儿子和丈夫也在“文革”中死去,但她独自用苍老的双肩支撑着那个只有女性的家庭,把唯一的儿子交给部队。为了偿还儿子欠下的债,她拿出全部的抚恤金还不够。为了省下一点车票钱,竟和儿媳抱着出生3个月的盼盼翻山越岭走了4天。他们太平凡了,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然而他们的心灵却是那样崇高,那样圣洁。小说对读者所具有的震撼力量和净化力量,主要来源于此。从平凡中写出伟大,是小说的一大成功。
      铁面无私、高风亮节的雷军长使人感受到的是老革命家的坦荡襟怀和凛然正气,他与梁家人相映生辉,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但作家并没有因此把社会生活简单化、理想化。相反,他自觉地、大胆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部队生活的复杂性乃至阴暗面。吴爽及其儿子赵蒙生在战斗打响之前的种种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靳开来那种“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的愤激之辞,不是没有道理的。对这种复杂性与阴暗面的揭示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反衬出梁家人和雷军长的崇高。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没有简单地把那些兵写成清一色服从纪律、认真训练、板着同一副面孔的好战士,而是注意写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哪怕是通过缺点体现出来的个性:赵蒙生自备高级香烟和点心,养尊处优,生活懒散;段雨国留着长头发,做着作家梦,想着利用父母的工作之便买外国货拉关系:靳开来心地纯正但脾气暴躁,说话肆无忌惮有时还带些脏字。 小说也没有仅仅写官兵们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烈行动,而是写出他们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以靳开来这个嫉恶如仇、看起来有些粗鲁的汉子为例,他那样体贴梁三喜,劝梁三喜在妻子生孩子之前赶回家。 面临死亡,他断然把带尖刀排的任务留给自己,说自己兄弟4人,死一个不怕,而梁家只有三喜一个了,必须留下续香火。置身于激烈的战斗中,他随身带着全家的合影,并且记得儿子的生日。正是这种描写使解放军官兵成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在对生活深度的揭示方面,小说也有其独到处。它直接取材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但并未局限于这场战争。相反,它通过某些人或物,把现实生活同历史联系起来。比如通过梁大娘、雷军长、吴爽等人,把抗日战争的生活片断引入作品;通过梁二喜、梁大爷,写出“文革”中沂蒙山乡村生活的某些侧面;通过致薛凯华于死命的两发臭弹,写出“文革”中军工厂的生产状况。这种写法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更主要的是它包含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某种理解与评价。这种理解和评价早已超出了战争生活的范围,使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当年的革命者如何才能保持革命本色、不转变为新的革命对象?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为什么仍然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文革”之类的政治运动造成怎样的后果?梁大娘、梁三喜与吴爽、赵蒙生的距离是怎样产生的?靳开来富于正义感的牢骚说明了什么?等等。这种思想和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将《高山下的花环》和一般的军事文学作品区别开来。或者说这部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军事文学作品,战争生活只是其理解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参照物。在艺术方面应注意的是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小说从李干事对作品主人公之一的赵蒙生的采访开始,然后从赵蒙主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不仅使小说具有了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4298.《高山下的花环》评论撷萃
      一部已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的小说再想“出新”,谁都知道,那是很困难的。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要对其创作的素材经过严格的取舍,而舞剧《高山下的花环》在这点上可说是剪裁得当,独运匠心。它舍去了原作中赵蒙生的爱情这条副线,舞台上同时出现蒙生和母亲、“小北京”和雷军长告别的两组平行画面。强烈的对比,使人一眼看出他们之间,在革命情操上的天渊之别。它还舍去了原作中赵蒙生的母亲和梁大娘“认亲”及向老部下雷军长痛悔自己错误的情节,集中力量用大篇幅的舞蹈,描写玉秀在梁三喜坟上月夜思亲的感人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伴着揪心裂肺的板胡,似梦非梦,真情实感地再现了一段难得的“人间天上”的夫妻情,使全剧紧紧围绕着几代人对自卫战争的态度和行动的主线而发展,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艺术作品之中。
     《高山下的花环》在表现手法上克服了只见动作不见人的那种用舞蹈解释情节的弊病。编导、演员在塑造舞蹈形象时,运用对比、铺垫、陪衬和呼应的手法,着重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和矛盾,表现人物不同的命运。在第一场“激战前夜”中,梁三喜和赵蒙生的内心思想是用形象的对比来表现的。梁三喜精神昂扬,整装待发;赵蒙生贪图安逸,眷恋后方。这时在赵蒙生的身旁又幻出了四个吴爽、八个战士的形象。这个舞蹈场面细腻地描写了赵蒙生激烈的思想斗争。第四场“情牵碧水”中,一对年青的傣族夫妇相依过场,玉秀触景生情、怀念丈夫,在这里动作虽少,感情深刻。
      这部舞剧的音乐优美、动听、流畅、通俗、易懂,真正起到了舞剧的灵魂的作用。一、民族乐队表现时代精神、部队气质是很难的,但舞剧的作曲家并不完全拘泥于一些民族音调,而是大胆创新,吸取了现代革命歌曲的音调又不生硬,旋律写得十分成功,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气息,也体现了部队气质。二、作曲家有丰厚的民族音乐的底子,运用民间音调时不是七拼八凑,而是从剧情出发,把它们糅成一体,恰如其分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三、在创作手法上,运用西洋的创作方法与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有机地结合,特别在配器上,独奏乐器与大乐队齐奏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用独奏乐器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十分成功。
      舞剧《高山下的花环》第一场“激战前夜”的大幕拉开时,人们看到天幕的前面,从上到下并排悬挂着三面薄薄的纱幕。在朦胧的视觉中,人们看到九连的战士似乎是从遥远的山峦中列队走来;当这支威武的连队走出纱幕时,又真实地感到他们已经远涉重山来到面前了。真是奇妙的设想。三张纱幕解决了舞台空间的局限。而当舞剧中的人物产生回忆和想象时,若隐若现在薄纱之后的表演区,又很自然地让观众随着剧中人来到了渴念着的故乡山水。在第二场“浴血疆场”的尾声中,九连战士们的悲愤迸发了。他们挺枪出击,越过战壕,冲向敌阵。这时舞台的照明灯光都暗下去了,只有快速闪烁着的灯光,连连映射着这支猛虎下山般的队伍。由于人们视觉的误差,灯光一闪即逝的瞬间,给观众的眼前留下了一座座生动的英雄塑像。这种类似电影跳格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心理作用,使人们感到,面前正在奔涌着势不可挡的千军万马。用最简易的方法,取得这样成功的舞台效果,是很难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4299.当代文学作品推荐《人生》
     《人生》是作家路遥的同名中篇小说,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是路遥的成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4300.《人生》内容梗概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4301.《人生》人物介绍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本以为村里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可他万万没想到,当他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家乡人面前的时候,家乡人给他的是各种安慰的话语,他感动的不知说什么了,只是拿出他随身带着的烟散给乡亲们。而此时他也得知巧珍已嫁作他人妇,即便如此,她依然去求她姐姐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求他给高加林安排去教学,因为据说家乡的那所学校因为学生增多要新添一个老师,德顺爷爷感慨地说道:“多好的娃娃啊!”此时的高加林已经泣不成声,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苦......)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懊悔的扑倒在了地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4302.《人生》创作历程
      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作品是《人生》。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 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4303.《人生》点评鉴赏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迅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人生》没有《平凡的世界》篇幅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唯一觉得遗憾的是,路遥对于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选择的挣扎刻画的不够,他也许本来并不想让读者斥责痛恨高加林的,但是我的确对于他的见异思迁和爱慕虚荣感到有点愤怒。
      不过人生也的确是矛盾的,换做是其他任何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做出相同的选择。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也许高加林和亚萍之间也的确比和他和巧珍能够更加和谐。
      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绝对比在国王面前更耀眼,关键是看获得金子的人是贫穷还是富贵。
      抛开感情不谈,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坚强和豁达,即使在遭遇情感变故的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任由自己软弱消沉,觅死觅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后埋怨活着没有意思。
      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但是这种优劣的对比却在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时候颠倒了,也许正是因为巧珍的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山间长大才让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计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于生活百般挑剔。
      对于繁华未知的大城市,高加林的憧憬和向往是可以理解,无可指责的,实际上他缺乏的是自己对于自己选择负责的勇气,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接受亚萍意味着对于事业和未来的开阔前景,我们并不应该苛责哪个是正确哪个是错误。而要看一个人自身的个性会让他作出怎么样的选择,高加林如果留下和巧珍一同生活也绝对不是他躁动的个性所能安于接受的。他只是缺乏了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的应变能力和敢于承担后果的决心。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路遥的这个故事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他仅仅是纷繁复杂的人生游戏在某个人某个地方的缩影。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已经能够完全领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2 03: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