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7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4262.《爱,是不能忘记的》评论
      这篇小说是“积郁在心的渴求”,“渴求摆脱镌刻着私有制度烙印的一切习惯、情感、规范和传统,渴求摆脱那散发着市侩气息的、庸俗的婚姻关系……”。
     “这篇小说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它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恋爱观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气……等等加于我们身上和心灵上的精神枷锁是那么多,把我们自己束缚得那么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7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4263.《爱,是不能忘记的》评价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新时期最早正面表现爱情题材的作品之一,它是张洁前期的代表作。小说揭示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否则,迟早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小说提出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这样一个长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社会问题,由于婚姻与爱情的离异,使得世上多少人处于爱其所不爱、不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的痛苦之中。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一生中一边尝着各自不成熟的婚姻苦果,一边又都沉入到不能实现而又不能忘却的爱的痛苦之中。
      小说的中心是一颗被不能忘记的爱煎熬着的女性心灵的搏动,在爱的追求与不可摆脱的现存道德规范的二者矛盾中痛苦呻吟。作者透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对婚姻与爱的观念,对理想的爱情的追求。小说笔致优雅、流畅;风格深沉委婉,整篇小说宛如一部扣人心弦的散文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7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7 06:40 编辑

      4264.《爱,是不能忘记的》影响
      作品发表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人们的思维尚停留在新与旧的交界处,因而这篇小说给许多人带来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它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热烈的反响和争论。
      首先,老作家黄秋耘在1980年第1期《文艺报》上发表《关于张洁作品断想》一文指出:《爱,是不能忘记的》并不是一般的爱情故事,它所写的是人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作者企图探讨和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恋爱观的问题,而是社会学的问题,它能让我们思索一下: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习等等加于我们身上和心灵上的枷锁是那么多,把我们自己束缚得那么痛苦?而这当中又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等到什么时候,人们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北京文艺》1980 年第2 期刊载谢冕、陈素琰《在新的生活中思考》则充分肯定了这篇小说,该文认为:现今社会中没有爱情而只有金钱与权势的婚姻的泛滥,引起了作家的优虑。该文赞扬张洁执拗地宣传一种似乎是“傻里傻气”的爱,它超越了婚姻,但却是真正的爱,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而且,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走在生活前面思考的努力,都应得到支持。    1980 年第5 期的《文艺报》推出了着名评论家李希凡《“倘若真的有这样的天国”》和《光明日报》1980 年5 月14 日上发表的肖林《试谈(爱,是不能忘记的)格调问题》两文对这篇小说持否定意见,引起文坛哗然。李文指出,被作者表现为给男女主人公带来爱情痛苦的传统道德标准,不仅不是我们社会在人类情感生活上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缺陷,而且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必应具备的精神道德和思想情感境界。  再说,老干部和他的妻子既然生活得那么“和睦、融洽”,能说相互间没有爱情吗?可是,忽然有人来“呼唤”他的“爱情”了,他本来也可以用钟雨这样的知识妇女来代替那工人的女儿,可他却考虑到不能这样背弃患难夫妻,而宁愿痛苦地割舍自己的爱情。这样的道德就是“精神枷锁”吗?就是没有“合理的成分”吗?
      与其观点相近的肖文则认为,这篇小说格调不高,在思想上存在弱点,离开充满浓厚的抒情气息的语言外壳,小说的思想本质是极为贫弱和渺小的,我们应该警惕和剔除小资产阶级思想和情调的浸染。李、肖两文发表后,引起了另外一些批评家和读者的反批评,读者中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作者对所谓“天国”的希冀乃是对人间悲剧的质疑和批判,写上一辈人是为了促进新一代的思考。希望年轻人摆脱旧习俗、旧意识的影响,正确处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绝大部分读者和评论者对钟雨和老干部怀有深切的同情,认为这两个人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也有的读者认为,作品宣扬男人背弃妻子另觅新欢,女人企图占有有妇之夫,这种凌辱社会道德的暖昧关系是今天一代青年所不齿的。钟雨和老干部的爱,是应该忘记的。并向作者提出质问:到底要把我们青年引导到什么道路上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再也不会纠缠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否道德了,越来越多的人肯定它是人类更上一层楼的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张洁自己曾说:“这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篇探索社会学问题的小说。”王蒙也认为,小说写的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灵中的追求、希冀、向往、缺憾、懊悔和比死还强烈的幸福与痛苦。”这些话都能帮助我们更深切更公允地理解和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及它对文坛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8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4265.当代文学作品推荐《人到中年》
      1979年秋,北京某医院眼科女医生陆文婷因突发心肌梗塞入院抢救,眼科主任孙逸民十分感慨地回忆起往事。陆文婷自分配到医院工作十八年来,为使千百双眼睛重见光明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如今人到中年,虽已是眼科业务骨干,却仍是只有五十六块半工资的住院医生。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是被她治愈的患者从事金属力学的研究工作。家中四口人挤在十二平方米的小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繁重的业务和生活的重担压垮了陆文婷孱弱的身躯。就在她病倒的当天上午,她还连续做了三个手术,其中一个是焦成思副部长的白内障摘除手术。部长夫人秦波对既不是主任级大夫又不是主治医生更不是党员的陆文婷很不放心,却不知道“十年动乱”中正是陆文婷不畏红卫兵的威胁,为焦部长的另一只眼睛做的白内障摘除手术。待看完病人赶到托儿所时,床上只剩下发着高烧的小女儿了。在医务人员的抢救下,陆文婷从昏迷中醒来。她深感不堪生活的重负,为不能给丈夫傅家杰创造写作论文的良好环境,没有时间为儿子买白球鞋和为女儿扎小辫而感到内疚,认为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她忏悔自己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嘱咐丈夫照顾好孩子。傅家杰听了心如刀割。
      这时,曾经对中年人的作用和甘苦大发感慨、对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缺乏信心的刘学尧、姜亚芬夫妇终于取得了出国护照,前来医院向陆文婷告别。临上飞机前,二人却又给她写来一封充满对祖国依恋之情的信,希望她相信他们一定会回来。不久,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陆文婷病体渐愈。在傅家杰的搀扶下,她迎着朝阳和寒风走出了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8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4266.《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以陆文婷躺在病床上的意识流动为主要情节线索,同时穿插周围人物如眼科主任孙逸民、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同学兼同事姜亚芬等人为视点参与叙述,展现了近二十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场景。作品塑造了陆文婷光辉的艺术典型。作为医院眼科的中年技术骨干,她以高尚的人生理想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服务社会,就如文中刘学尧所言“身居陋室,任劳任怨,不计名位,不计报酬,一心苦干”,数十年如一日直到像“一茎瘦草”般倒下。  陆文婷是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一方面承受工作的“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收入低下,难以晋升,住房狭小的窘境。文本还写了以姜亚芬夫妇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状况选择出国的现象,显示出中国社会知识分子问题的严重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分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8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4267.《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发表以来,评论者大都指出,作者通过陆文婷光辉形象的塑造,讴歌了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精神,并尖锐地指出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及造成这一问题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因素。小说以人道主义笔触发出真切的呼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权和人性,改变社会现状,为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其实,这只是作品的表层意蕴。它的深层意蕴则展示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移位、变迁,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是铁板一块,个人主义已经觉醒并潜在的支配着他们心灵的变化。知识分子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在为社会服务时需要得到个人利益的满足。文本正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现状的矛盾。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由于政治和道德伦理的禁锢缺乏自我意识及独立人格,直到近代社会出现以西方精神为武器的思想解放潮流,特别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巨大影响力,“人的觉醒”、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伴随着重建民主国家的追求及军事政治的严峻形势,促使知识分子自愿或被迫纳入到群体性的行动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8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4268.《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是近乎完美的体现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奉献者形象。她承受工作的沉重压力和生活的困顿,作为医院眼科技术骨干长期无法晋升,她在文革期间因为给焦成思做手术而背负种种“罪名”,她遭受秦波的百般刁难和一些人的不体谅,所有这些她都能以超人的胸怀坦然面对,几乎没有任何怨言,她一心想着集体和事业而没有时间没有心情考虑个人得失。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即使和“十七年”文学里的英雄形象相比也毫不逊色。
      事实上,在陆文婷敞开感情世界的时候,作者的感情世界也敞开了,作家非常关心的是个人的一切: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幸福,孩子的快乐……纯粹的大公无私只是被规训的神话。
      陆文婷夫妇和姜亚芬夫妇在文本中作为两个相对照的叙事序列,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现实选择都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陆文婷、傅家杰的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姜亚芬夫妇选择了出国寻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这种体现个人主义价值取向、逃避“历史责任”的行为并没有受到作者的严厉谴责,而是被赋予一种理解和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8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4269.《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是作者敏锐把握现实勇于揭示矛盾的“问题小说”,文本通过刻画以陆文婷为典型的中年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无私奉献,却承受着异乎寻常的生活困窘,身心处于崩溃边缘,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知识分子待遇问题。文本并不仅止于问题的提出,只有解决和引起解决才有可能带来知识分子被拯救。文本提供了两种可能的拯救方式:一种是自我拯救,即出国;另一种是“他者”拯救,即依靠官僚、政府部门。“作者所塑造的秦波形象具有极高的认知价值和典型意义,她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和陆文婷一样是文本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而焦副部长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沉默的、形象模糊不清的。尽管在文本中作者总是将其置于情节发展的有利位置,如他纠正秦波对陆文婷的过度刁难,他联想起陆文婷十年前给他治病的情节而处于感恩者位置。但我们从他身上感受不到太多的光明,也看不到鲜明的个性,他更像一个缺乏自己行动和脸谱的政治符号。由于政治和权力的因素,文本呈现出微妙的叙事修辞。可以认为,秦波和焦副部长是同一根系分蘖出来的。秦波是作者批判指向及情绪发泄的承接者,作者感情的丰沛和真挚造就秦波生动可信的形象;而虚构的焦副部长由于缺少作家的真情实感流于呆板和平面化。应当指出,秦波固然是作者批判指向的替罪羊,而作者对焦副部长的爱护、光明化的叙事控制也并不仅仅是在权力面前的话语策略,这也许是文本的内在叙事结构所决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8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4270.《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充满了很强的个人主义观念和经济意识。这从一些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的动机和行为,从文中“告别晚宴”上傅家杰自我调侃时对“报酬面议”的强调,从作者对中年知识分子生活维艰待遇差的着重渲染都可以透露出来。正是在这种文本氛围的营造中,知识分子问题才显得异常严峻、尖锐,秦波的形象变得异常鲜明、生动,她本人操持的政治术语才显得异常刺耳、不合时宜。
      这一切都反映了社会观念的移位、变迁,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价值标准、思想资源已不像以前那样“纯粹”了。主流意识形态丧失了一贯的控制力,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做所谓历史车轮上的齿轮与螺丝钉,而是逐步成长为以个体为本位,有自己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个人主体。还应看到,作为建国后新中国所培养的知识分子的一员,谌容的思想意识具有那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情结,主流意识形态早已内化为她的自觉认同,尽管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已经嵌入其思想内核,并带来价值观念的转变,但它还没有完全取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正缘于此,作者并没有让陆文婷死去。与姜亚芬全家出国个人狂欢的情形相比,文本结尾“陆文婷大夫靠在丈夫臂上,艰难地一步步朝门外走去……”的叙述成为意味深长地隐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8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4271.《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是谌容最为成功的作品,在1980年春发表后产生了很强的轰动效应,并在全国首届中篇小说评奖中一举夺魁,由作者自己改编的电影剧本播映后也是大受欢迎,连续荣获多种奖项。其实这部作品能够得以发表及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由于文本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是大家所感同身受的,且迎合了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集体无意识。但时过境迁,曾经没有合法地位的个人主义观念、个性人性的追求早已被社会所接纳,这就致使《人到中年》较早揭示社会价值观念移位、个人主义觉醒的事实成为今天人们解读这部作品的盲点。加之文本强烈的问题意识冲淡了审美意蕴,且作家写作的启蒙姿态更与现今的叙事语境格格不入,种种原因造成《人到中年》逐渐被文学史摒弃出经典的行列。然而,这部曾经产生重大社会效应的作品毕竟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且较早较真切的反映出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移位、变迁的状况,低估和漠视《人到中年》的价值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4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