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1 19:13 编辑

      4183.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隶书、左书、史书
     “隶书”、“左书”、“史书”和“八分”,都是同体的异名。
      隶书是徒隶的字,是“以趍约易”的“俗体字”。 《书断》中引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字体是约定俗成,一个人不可能创造一种字体,但一人编集一种字体,以及创始一种风格或流派,则是可能的。姑且沿用程邈之名。这种隶,当是那些有硬方折的或比较潦草的字体。方折散开的笔划,写起来比圆转勾连的方便,而圆转勾连中的许多细节也容易省略。再加上潦草随便,这当是“俗”处,不标准处。最初由篆变隶,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秦律》简,就是秦代标准的隶书。
      一种字体不会是一个朝代突然创造的,汉代日常通行的正体字,像华山碑、熹平石经一类的字,必然有前代的基础,至多是有所加工整理罢了。所以无论是硬方折轨迹的俗体,还是“长、斗、虫、苛”的俗体(【注】“马”字头,下加“人”字,为“长”;“斗”字带“单人”旁,写作“什”; “中”字下边弯曲的作为“虫”,而篆字之“虫”字不作“中”字下边弯曲;以“止、可”为“苛”),对篆而言,都是隶书。
      至于左书,又作佐书,在“新莽六书”中“左书”,就是汉的隶书。“左”或“佐”的取义,其实佐之为职名,即“助理”之义。这在隶书的用途上固然是有此作用,但隶书之隶,是由于徒隶;佐书之佐,是书佐之“佐”。按汉代书佐地位很低,所以“新莽俗书”命以佐名,正如“秦俗书”命以“隶”名一样。
      所谓“史书”,即隶书。古代的史,实是天子诸侯的文化奴仆。往上可以升为大官,往下不过是王侯的随身侍役。汉代一般衙门的某些小官吏叫做史和令史,天子的史与古代一样仍叫太史。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说明史的书与佐的书是同一性质。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简,墓主是秦时的司法官吏,所写是狱颂内容,那字,自然是最标准的秦隶字体,基本上和西汉简牍中的字体没有什么特大的区别。可见秦隶实是篆到隶中间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从大汶口瓦器上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到后世还沿用的古文、小篆,笔划都是以线条为主,笔划轨迹以圆势为主。而秦代粗刻的诏版渐有直笔划、方转折的刻法。秦律更是点画不避方扁,笔划轨迹以方为主。这种写法,沿袭到今天,因此,启功先生说:“不妨以‘篆类’来称秦隶以前你的字体,以‘隶类’来称秦隶以后的字体。即至今天所用的楷书、以至宋体字,仍是隶类演进过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4184.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八分
     “八分”这个名词是汉末才有的。《唐六典》卷十说:“四曰八分,谓石经碑阕所用。”
      知八分这一诨号。
      到魏汉之际,字体出现了一种新风格:其笔划更轻便,汉碑中的字的所谓“蚕头雁尾”都没有了。这些字就是后来真书的雏形。这是当时新俗体、新隶书,因为正式碑版上并不见这类字。既有新隶书,于是旧隶书必须给予异名或升格,才能有所区别,故称之为为“八分”。八分者,即八成的古体或雅体,也可说是“准雅体”或“准古体”。汉时篆和篆以前的字体是古体或雅体,隶是通用的正体,草和新隶体是俗体。蔡文姬所说:“割程隶八成去二分,割李篆二分去八分。”不宜理解为篆和隶若干数量,而且无法去“割”。实乃说明八成古体或雅体,二分俗体而已。
唐张怀瓘《书断》卷上说,因“八”字有“相背”之义,便把八分解作字有“八字分散”之势,是毫无根据的。 难道因“五”字有交午之义,便可解《五经》为“交叉线”吗?!可以用“八字分散”或“八字相背”等来比喻或形容汉碑字体,但与汉末人“八分、二分”的命义是不相符的。《书断》还因王愔的话,以为“字方八分”的尺度概念,更无根据。即是加上尊号,受禅二碑的字,每字长宽都远远超过80厘米,何况汉尺还小于今尺呢!
      汉碑字体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成为楷法。楷是“标准”、“整齐”,可为“楷模”之意,也是它升为雅体的资格。后来“楷”这一形容词被当作字体的专名,则是晋代以后的事。所以,汉魏之际八分与旧隶体的分别,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关于王次仲创隶问题。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知王次仲始传说中首先把秦隶书加工整齐的人。这位王次仲,是违反了秦始皇的命令而被杀的。
      后世的隶、八分的内容也随时代有所发展。羊欣说王洽、王珉“能隶行”,王羲之“善草隶”,王献之“善隶藁”等,现在看来,他们的字都是今草、真书和行书,只有一少部分是章草,并没有汉隶的字。可知这时的所谓“隶”,即是真书。北朝、隋代都称真书为隶,唐人也曾称八分为真书。
      字体自汉魏之际新俗体出现以后,便发生名称重复的情形,常引起混淆。梁时正书,即是真书,也就是新隶体,与秦隶是名同实异。隶和八分的混淆,重要原因有三:一是“隶”,秦俗书为隶,汉正体为隶,魏晋以后真书为隶,名同实异。二是“楷”,对于写得风格规矩整齐的字都称为“楷”,是泛用的形容词; 用“楷书”来称真书,则是专名,名同实异。三是笔划的“波势”,秦俗书无波;汉木简较工整的有波,较潦草的无波;汉碑某些有波,某些无波。新隶体,即真书,捺笔有波而横划无波。若专从波势或细微的风格上来寻找这两个名称的关系,常陷入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4185.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草书、章草
     “草”,本是草创、草率、草稿之义,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字体方面,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算作“草”;狭义的,或说是当作一种专门的字体名称,则是汉代才有的。汉代的草书,一直当作起草的、非正式的字体,是私用的字体,军书虽是公文,但迫于机宜,可以不拘。
      汉代草书简牍中的字体,多半是汉隶的架势。直到汉魏之际以至晋代才有笔划姿态和真书相似,字与字之间有顾盼甚至有连缀的草字。汉代的草书是旧隶体,即汉隶的快写体;此后的草书是新隶体,也即真书的快写体而已。后人为了加以区分,将前者称为“章草”,后者称为“今草”。
     “章草”,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是张怀瓘《书断》中引王献之的话。而所谓卫夫人《笔阵图》及王羲之《提笔阵图后》俱有“章草”一名,但二篇俱出伪托,不据。
      章草的“章”,有五种说法:
    (1)汉章帝创始说。宋陈思《书苑菁华》引唐蔡希综《法书论》:“章草兴于汉章帝”。
    (2)汉章帝爱好说。《书断》引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因章帝所好名焉。”
    (3)用于章奏说。《书断》上记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魏文帝命刘广通草书上事等等。
    (4)由于史游《急就章》说。
    (5)与“章楷”的章同义,即“章程书”的章。近人多主此说。
      在古代以帝王之谥为字体的名称的,汉前汉后皆无成例,(1)、(2)均不成立。至于《急就》在汉代并不名“章”,(3)亦不成立。
      考“章”字古义,有乐章之义,有爰书、罪状之义。又有章奏、章程之义。还有图案之义,凡章黼、文章等都属此义,引申为章明之义,章明亦作彰明。取出这些词义的共同点,实有“条理”、“法则”、“明显”的意思。即用作谥法的章字,也是取于这个意义。相反的意义,是杂乱无章。再拿章草与今草比较,章草较为严格,今草较为随便。汉代就草体之得章名,应是它的条理和法则性质比较强烈。这也是章草合乎章程、用于章奏的资格。
      无论是旧体或新体草书,到了汉末,已成为满城争唱的时调,当时人们对于草书普遍爱好。草书不但成为公开的、合法的字体,而且还成为艺术品,但“亲而不尊”,仍不见登于碑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1 19:24 编辑

      4186.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余论
    (1)每一时代(不止是每一朝代),都不止有一种字体。随各种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手写的和刊刻、范铸的,在艺术效果上的差别更为明显。
    (2)每一时代,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通行的正体字,以前各代的各种古体字,新兴的新体字或俗体字,可比喻为“祖孙三代”。前一时期的正体到,后一代就是古体;前一代的新体,到后一代就常成为正体或者说通行体。
    (3)从字体的用途可见字体的地位。秦颂功刻石不用隶字,汉至隋碑刻不用草字,汉代章奏用草书须经特许。至于钟繇表启、谷朗碑等用新隶体,即初期的真书,标志着这种书体已经成年合法。
      从晋到唐,真书经过长期使用,证明它在是当时最为方便。成为千年来汉字字体的大宗。
      其他字体,如今草、行书,到了唐代也都已成年。所以有行书、草书入碑,但新兴的狂草仍没有入碑。
    (4)古代写者的创作思想中,所崇尚的标准,各有不同。
      以圆转为郑重的——篆书。
      以方整为郑重的——王莽时期的小篆;汉隶比之篆书,本已方折,在碑版上为表尊严,更加妆点方整。
      以古体为郑重的——碑铭、墓志中,碑额和志盖常用古体。后世的木刻书籍,本文虽是宋体字,而书的外签常是另一种字;封面,近代或称扉页,常用篆、隶、草、真、行等早于宋体的字;序文又常用手写体,亦是此理。
      变态字体
      自真书通行以后,篆隶都是古体,在尊崇古体的思想支配下,在一些郑重用途上,出现几种变态字体:
      第一种是隶真化合体。这种风格源于汉末的新隶体。可见在隶初变真时的情况。此后字体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愈发严格的,即二王、智永,以至欧、虞的真书;另一是仍沿汉末新隶体的路子,如广武、元悰以来诸石。
      第二种是杂掺各种字体的一种混合体。自汉夏承碑在隶书中杂掺篆体为开端。
      第三种是用长方条笔划写方块字,横划末尾有隶书的波脚,例如,晋爨宝子碑,宋爨龙颜碑等等,但主要部分,都是真书。
      以上变态字体,曾引起后世不少争论。有称是正书,也有称是八分。其实,这些碑志书写的时代,篆隶真早已过度完成。至多可说是沿用了过渡体,而不是从那时过渡的。尤其是那些杂掺字体,更不过是掉书袋习气而已。又如,翁方纲、包世臣诸家特别赞叹乾明修孔庙碑和文殊般若经碑 ,以为是真书的最高艺术标准,实即受到这种又真又隶形状的迷惑。也有人看到二爨碑的架势,以为晋宋时代的字只应是那样,从而认为王羲之《兰亭序帖》是梁陈以后的人伪造的。都是从这三类变态字体引起的。
      真书的体势姿态,到了唐初,才算俱足完成,这虽然是艺术风格的问题,但从隶到真字体演进的曲折,至此始告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4187.汉字拼音化与简体字
      汉字拼音化—— 汉字是“形声兼备”的文字,这和西方完全拼音的文字有很大的差异。
      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汉字拼音化”,乃至“取消汉字”的一股思潮不断兴风作浪。清朝末年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曾主张文字拼音化,但因维新运动的失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
      1949年后,“汉字拼音化”承前启后,而“汉语拼音化”与其说是“西化”,不如说是“苏化”。记得当年,在“一边倒”大背景下,全面地向“老大哥”学习。最初的“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音字母,就有“俄文字母”的影子,到现在虽然全用拉丁字母,但拼法上依然“独出心裁”,例如:单独将”Q”用于声母,很是别扭,老外看了也“傻眼”!许多清华学子朋友,对于“清华”的“清”字的拼音,不用”Q”打头,还用”TS”开头的、与“英语”一致的拼法。
     “汉字拼音化”发端于“消灭汉字”。理由是“拼音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然而,几十年下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即“电脑”的发展,汉字的输入速度,可以远远超过英语等拼音语系。尤其是,汉字的多字同音,使得汉字很难完全走上“拼音化”之路。现在看来,汉字尚无望有被“消灭”的可能。
      试想,如果汉字“被”拼音“化”了,那么,我们身边、周围,还有哪些不是“西化”了的呢?!
      当下,关于汉字拼音“化”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了,说明这个“化”是不可行的。当然,由此而产生的《汉语拼音方案》,对于推广普通话、汉字注音以及电脑的汉字输入,还是有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4188.汉字拼音化与简体字
      简体字
      所谓“汉字简化”就是沿着既定的“消灭汉字”的路子,继“拼音化”之后的又一步骤。
      五四时期,文字简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一起构成新文化运动。许多人提出要提升国人知识水准,就须先提升识字率。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赞成文字简化。
      1935 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么写,书就怎么印,使得文字比较易写易认,普及大众。同年8月,国民政府公告一批简化字。但这一运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结果于1936年2月废止。与此同时,汉字简化运动在中共领导的区域内推广。解放区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或创造的简化字,这些字又称“解放字”。
      20世纪中叶,共和国官方强行推出了汉字的“简体字”,传统的汉字真书正体字就成了“繁体字”。
     “简化汉字”的“创造者们”制定的“简体字”,虽说并非每个字都不可行,但总体看来,由于是在“拼音化”作为的主导思想,无视汉字发展形成的规律,脱离了汉字造字的基本原理,即“形声兼备”的特点,从音弃形,从而造成了当前汉字的混乱局面——不伦不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类汉语字典中的“偏旁部首”的混乱,其次是许多被“简化”了的汉字由于脱离其本义而面貌全非。
      有时端详简化字,怎么都觉得那不是字。钱钟书先生坚持自己的名字用正体字印刷,台湾作家齐邦媛女士在给大陆三联版《巨流河》的授权中,坚持用正体字写自己的名字。“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这是季羡林先生晚年给出的结论,他用正体字印刷五百套自己的全集,希望能全部卖出去。这些都表明,简化字损害了中国人的文化尊严,伤害了文化之根。
      即使拼音文字体系中的文字也是有“根”的,在学习英文时,为了记忆单词,首先记住“词根”,在此基础上,加上“前缀”、“后缀”等等,可以记住更多的单词。然而,现今推行的汉字“简体字”完全脱离了“表意”的“根”,把汉字糟蹋得无根、无源,面貌全非。
      历史上,汉字由繁入简,皆基于自身内在演变,有迹可循,一目了然。近代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由一批冀望全盘欧化改变中国的激进者做推手的,喧闹妄为,令人侧目。对中华文化抱有信心的政府,是不会听之任之的。民国时期的简体字萌动,是在遵从正体字地位前提下的微小变动,正体字仍为标准规范汉字,繁简都作为规范汉字使用。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列出324字,当年十月,教育部颁发训令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第二年即停止执行此令。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中华文化仍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拒斥那种一味追求效率的所谓改革。
      共和国大陆的简化字运动,是奔向拼音化目标的大跃进,三次简化字表,一次甚于一次——尽管第三次简化表因荒诞不堪,颁布不久即告失败。他们视汉字为革命绊脚石,疯狂地对其大动手术,整个颠覆了汉字的表意系统,无情地肢解阉割了汉字,至此确立了简体字是唯一正体字的规范。
      简化后的汉字其实已经不是汉字。有网友称,“简化字,就是把正体字砍头去尾,缺胳膊少腿后的结果”。汉字的美感荡然无存,辨识起来也相当困难。
      简化字的极端就是符号化。表意文字离开了象形,变得无从认知——只剩下了字符,几乎不承载字本身蕴含的信息,汉字的表意功能基本丧失,沦为毫无美感的准拼音文字。今天的韩文和越南文便是典型代表,一个脱离汉字母体的文字,因为不再承载文化历史信息,变得苍白空洞。强制简化文字的结果是,造成 一批批“识字文盲”:认字但不知文字为何物。  脱离正体字的语文教学,因为丧失了词源学根据,被迫变成死记硬背的意义灌输,一个个汉字,就这样远离人们的本能认知,丢掉美和情感记忆,变成枯燥无味的单个符号。
      出于消灭汉字目的的简化字运动,撕裂人的正常认知活动,极其残酷地阉割了中华文化。学者傅国涌公布了一位不满简化字的香港朋友的信,他这样嘲讽简化字:“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麵无麦,運无車,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義成凶,魔仍是魔。”使用简化字会让有文化尊严的人极不适应,他们显然不能忍受肆虐的简化字。有网友在新浪微博里留言说,“我的台湾同学和香港同学跟我都是英语写电子邮件,他们看不懂简体字。”从政治实用的立场看,简化字已经成为中国统一的拦路虎。使用同一种文字的人,无法在书面语里获得认同。事实上,简化字系统体现的粗鄙化和流氓化等倾向,也排斥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士亲近故土。
      更为可怕的是,在简化字孵育下长大的一代代年轻人,似乎患上了简化字依赖症——简化字符合以追求效率为最高目标的成功学要求。他们很难体会文化割裂的痛楚,多以复古守旧讥讽要求恢复正体字的呼声。其实,当今电脑技术的发展,以“效率”为挡箭牌的为“简化”的理由,已不能为继。
      由于强行推广使用“简化汉字”,汉字出现了“一国两文”的尴尬局面,莫不使国人感到悲哀,也使全世界“刮目”。汉字在简、繁之间苦苦挣扎!然,始作俑者在“一贯正确”的传统下,无视一切公正的呼声,坚持“绝不”回头。一些“精英们”还在那里闭眼塞耳高唱什么简体字“非常实用”之类的高调。呜呼哀哉!   
      最近,有智者提出“识繁用简”,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折中方案,即正式文件、教材、新闻媒体、出版物等一律使用“繁体”(当然,各类字典、词典,无疑必须用“繁体”),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简体”。也就是汉字演变历史上几经出现的“正体”与“俗体”,当今“正体”即“繁体”,“俗体”即“简体”。也有人提出“逐步取消简体汉字”的方案。这些方案如能被接受,也许可以改变当下汉字的乱局。不过,前景未知,亦不乐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4189.汉字拼音化与简体字
      小议“中文”的名实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因此任何一种文字都与相应的语言对应。例如,汉语—汉字,英语—英文,俄语—俄文,日语—日文等等。但是我们常见的所谓“中文”却没有对应的“中语”。于是就听到过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
      某日、在某大学的某超市,一位男士(大学教师)问一位来这里留学的年轻的外国女生:“您会讲中文吗?”当场被一位老先生纠正说:“应该说:您会讲汉语吗?”因为老先生理解,那位男士问话中的“中文”是指“汉语”。在中国大学里的所谓“中文系”,其实是汉语学系。多少年来,“中文”被汉语等同,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错误的、仅仅是汉人圈子里的“约定俗成”。
      不错,汉字是中国通行的文字之一,也是联合国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之一。而且在一些外文中也有混淆,例如,英文的Chinese就对应有“中文”之义,但实际上它指的是汉语。当今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国家,其中许多民族不但有自己民族的语言,而且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所以绝没有一个什么“中国文”即“中文”一说。所谓“中文”的产生和流传,虽然有外来的“西化”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汉人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其他55个兄弟民族的问题,是如何正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的问题。56个民族平等,不是一句空话。汉族同胞应自省、自重,国人要清醒:
      汉族人是中国人,中国人≠汉族人;
      汉字是中文,中文≠汉字;
      汉医是中医,中医≠汉医;
      汉字书法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汉字书法。   
      近十几年来,为学习古代文学、诗词、汉字书法、中国历史等,笔记者读过不算太少的书籍、文献。其中,启功先生的和关于启功先生的书籍就有近五十册,在他的学术著作和讲学文稿中,有《论书绝句》、《汉语现象论丛》、《古代字体论稿》、《书画鉴赏》、《启功论丛》(四卷套)、《启功给你讲书法》、《启功给你讲红楼》、《楷书技法》、《行书技法》、《启功讲唐代诗文》等,以及一些书画作品、影像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文物,特别是汉语、汉字、汉字书法、汉语诗词的研究的丰硕成果,其研究的水平达到的高度为汉族学者难有比肩者。每当阅读启先生的著作和欣赏启先生的书画作品时,对这位满族人的敬仰之意从内心油然而生。那么,我们这些汉族人们应从中学习,并感悟到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4190.汉字笔画
      笔画是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笔画可分为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乀)、折(乛)等几类。笔画除横、竖、的种类较少外,撇可分为横撇、竖撇,点又有竖点、撇点等叫法、捺有平捺等小区分,提有竖提。折分得多,有横折、又撇、横钩、折钩、横折钩、言挑、风钩(横折斜钩)、横弯(横折弯)、凹折(横折折)、九钩(横折弯钩)、乙钩、耳钩、走之、建折、乃钩、凸折、易钩、竖折、竖弯、竖钩、儿钩、马钩、专折、鼎折、撇折、斜钩、心钩、弯钩等。认识笔画的形状,会计算笔画的数目,有助于指导书写和查检字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1-1 07:13 编辑

      4191.汉字笔画详细解释
    (1)用笔绘制的图画。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林逋工笔画,善为诗,如‘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輈’,颇为士大夫所称。”
      宋·苏轼《兴国寺浴室院六祖画赞》:“予初不闻宗名,而家有伪蜀待诏丘文播笔画,相似殆不可辨,曰宗岂师播者耶?”
      宋·梅尧臣《正阳驿梦》诗:“山形雄且邃,笔画简而疎。”
    (2)亦作“ 笔划 ”。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宋·沈作喆《寓简》卷五:“获经函……细视笔画,手迹宛然。”
      明·李贽《书应方卷后》:“先生亦深于道,人品略相似,而契悟胜之,才学胜之,笔画不如念菴先生 婉媚,而古拙逈别。”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可见古人作书,笔画随意增减,原不拘拘也。”
      周立波《扫盲志异》:“中学生正在用心地看着她们写,这时站起来,走到二媳妇背后,热心地纠正她的错误的笔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1-1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4192.汉字笔画心理
      汉字的基本笔画即点、横、竖、撇、捺、挑、折、勾。 通过人们对它的个性书写,可以解密一个人的心理表现和个性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4 1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