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4188.汉字拼音化与简体字
简体字
所谓“汉字简化”就是沿着既定的“消灭汉字”的路子,继“拼音化”之后的又一步骤。
五四时期,文字简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一起构成新文化运动。许多人提出要提升国人知识水准,就须先提升识字率。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赞成文字简化。
1935 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么写,书就怎么印,使得文字比较易写易认,普及大众。同年8月,国民政府公告一批简化字。但这一运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结果于1936年2月废止。与此同时,汉字简化运动在中共领导的区域内推广。解放区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或创造的简化字,这些字又称“解放字”。
20世纪中叶,共和国官方强行推出了汉字的“简体字”,传统的汉字真书正体字就成了“繁体字”。
“简化汉字”的“创造者们”制定的“简体字”,虽说并非每个字都不可行,但总体看来,由于是在“拼音化”作为的主导思想,无视汉字发展形成的规律,脱离了汉字造字的基本原理,即“形声兼备”的特点,从音弃形,从而造成了当前汉字的混乱局面——不伦不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类汉语字典中的“偏旁部首”的混乱,其次是许多被“简化”了的汉字由于脱离其本义而面貌全非。
有时端详简化字,怎么都觉得那不是字。钱钟书先生坚持自己的名字用正体字印刷,台湾作家齐邦媛女士在给大陆三联版《巨流河》的授权中,坚持用正体字写自己的名字。“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这是季羡林先生晚年给出的结论,他用正体字印刷五百套自己的全集,希望能全部卖出去。这些都表明,简化字损害了中国人的文化尊严,伤害了文化之根。
即使拼音文字体系中的文字也是有“根”的,在学习英文时,为了记忆单词,首先记住“词根”,在此基础上,加上“前缀”、“后缀”等等,可以记住更多的单词。然而,现今推行的汉字“简体字”完全脱离了“表意”的“根”,把汉字糟蹋得无根、无源,面貌全非。
历史上,汉字由繁入简,皆基于自身内在演变,有迹可循,一目了然。近代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由一批冀望全盘欧化改变中国的激进者做推手的,喧闹妄为,令人侧目。对中华文化抱有信心的政府,是不会听之任之的。民国时期的简体字萌动,是在遵从正体字地位前提下的微小变动,正体字仍为标准规范汉字,繁简都作为规范汉字使用。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列出324字,当年十月,教育部颁发训令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第二年即停止执行此令。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中华文化仍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拒斥那种一味追求效率的所谓改革。
共和国大陆的简化字运动,是奔向拼音化目标的大跃进,三次简化字表,一次甚于一次——尽管第三次简化表因荒诞不堪,颁布不久即告失败。他们视汉字为革命绊脚石,疯狂地对其大动手术,整个颠覆了汉字的表意系统,无情地肢解阉割了汉字,至此确立了简体字是唯一正体字的规范。
简化后的汉字其实已经不是汉字。有网友称,“简化字,就是把正体字砍头去尾,缺胳膊少腿后的结果”。汉字的美感荡然无存,辨识起来也相当困难。
简化字的极端就是符号化。表意文字离开了象形,变得无从认知——只剩下了字符,几乎不承载字本身蕴含的信息,汉字的表意功能基本丧失,沦为毫无美感的准拼音文字。今天的韩文和越南文便是典型代表,一个脱离汉字母体的文字,因为不再承载文化历史信息,变得苍白空洞。强制简化文字的结果是,造成 一批批“识字文盲”:认字但不知文字为何物。 脱离正体字的语文教学,因为丧失了词源学根据,被迫变成死记硬背的意义灌输,一个个汉字,就这样远离人们的本能认知,丢掉美和情感记忆,变成枯燥无味的单个符号。
出于消灭汉字目的的简化字运动,撕裂人的正常认知活动,极其残酷地阉割了中华文化。学者傅国涌公布了一位不满简化字的香港朋友的信,他这样嘲讽简化字:“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麵无麦,運无車,導无道,兒无首,佇无脚,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關无门,鄉里无郎,義成凶,魔仍是魔。”使用简化字会让有文化尊严的人极不适应,他们显然不能忍受肆虐的简化字。有网友在新浪微博里留言说,“我的台湾同学和香港同学跟我都是英语写电子邮件,他们看不懂简体字。”从政治实用的立场看,简化字已经成为中国统一的拦路虎。使用同一种文字的人,无法在书面语里获得认同。事实上,简化字系统体现的粗鄙化和流氓化等倾向,也排斥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士亲近故土。
更为可怕的是,在简化字孵育下长大的一代代年轻人,似乎患上了简化字依赖症——简化字符合以追求效率为最高目标的成功学要求。他们很难体会文化割裂的痛楚,多以复古守旧讥讽要求恢复正体字的呼声。其实,当今电脑技术的发展,以“效率”为挡箭牌的为“简化”的理由,已不能为继。
由于强行推广使用“简化汉字”,汉字出现了“一国两文”的尴尬局面,莫不使国人感到悲哀,也使全世界“刮目”。汉字在简、繁之间苦苦挣扎!然,始作俑者在“一贯正确”的传统下,无视一切公正的呼声,坚持“绝不”回头。一些“精英们”还在那里闭眼塞耳高唱什么简体字“非常实用”之类的高调。呜呼哀哉!
最近,有智者提出“识繁用简”,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折中方案,即正式文件、教材、新闻媒体、出版物等一律使用“繁体”(当然,各类字典、词典,无疑必须用“繁体”),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简体”。也就是汉字演变历史上几经出现的“正体”与“俗体”,当今“正体”即“繁体”,“俗体”即“简体”。也有人提出“逐步取消简体汉字”的方案。这些方案如能被接受,也许可以改变当下汉字的乱局。不过,前景未知,亦不乐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