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4174.汉字改革原则
     “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0 14:13 编辑

      4175.汉字改革方向
      七十多年前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方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所以“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
      ——这是深嵌着时代烙印的呼吁!——然而,现在看来这是并不高明的愚见——然而,我又以为虽然汉字不必走拼音化拉丁化的道路,但是汉字的改革却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
     我在想,为什么美国的儿童就可以成为闯入别人电脑系统的黑客?那是因为会讲英语的人,可以比较容易的掌握英文。为什么后起的西方国家能够迅速超越中国?那是因为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可以比较容易的学会本国文字,从而可以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而,西方国家可以迅速的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之服务于本国的发展与强大。这是拼音文字对于方块汉字的优势。
      然而,拼音文字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越来越突出。因为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出现。而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必须创造新的拼音文字来表现。这样就使拼音文字的总数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增多。这样,总数越来越多的拼音文字,就会增加人们学习的难度,并增加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困难(譬如学习了普通英语或商业英语的人,如果不专门学习计算机英语,就无法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最终影响到科技文化的整体提高,从而将拼音文字所具有的优势抵消殆尽。——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国家必将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但是,方块汉字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多的新事物的出现,都不会使汉字的总数有明显的增多。几千个常用的汉字,就基本可以表现任何的新事物或旧事物。所以,方块汉字在这一点上其实是非常先进的。这是方块汉字对于拼音文字的优势。
      鲁迅又说:“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这里是特指方块汉字)的难”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然而,方块汉字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形文字。因为第一,只有方块汉字是字字独立,由字组词的。而一般的象形文字则与拼音文字一样采用了直接造成“单词”的形式。所以,前面所讲的西方拼音文字的缺点在一般象形文字中依然存在,而且一样严重。第二,方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形声字、会意字在汉字中占有绝对多数。所以,简单将方块汉字称为象形字是很不准确的。
      总之,方块汉字所具有的优势,是拼音文字与一般象形文字都没有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方块汉字是既不归入拼音文字也不归入象形文字的第三种文字。所以,如果说把汉语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这是需要商榷的话,那么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文字却是丝毫没有疑义的。因为,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只有汉字的总数可以保持恒定,不会增加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隔阂。而使用别的文字的国家却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其文字总数的不断增长,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将对另一专业领域的文字都很陌生,更不用说内容了。所以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越来越少,而这种交流和互动的减少必将使其科技文明的进步速度不断的缓慢下来。并最终导致其科技文明的滞后落伍。所以,因为有方块汉字对科技文明的支撑,中国在各领域全面超越西方国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当我们知道有拼音文字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到方块汉字的难。所以,汉字的改革是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的。拼音化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进一步简化却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汉字改革的原则:第一是进一步简化;第二是尽量多采用拼音文字中通用的左右、左中右结构,而尽量减少上下、上中下、包围、半包围结构。以减少人们学习的难度。——汉字改革的空间非常广阔,汉字简化大有可为。我以为这就是方块汉字的生命线。——而这同时也正是方块汉字的又一种优势——因为拼音文字和一般象形文字都没有多少简化的空间。那些抱定繁体字不放,或者反对汉字简化的观点是没有任何出路的,是必将被不断进步着的历史所抛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4175.汉字的演进
      字体与书体
      所谓“字体”,是指文字的形状,即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例
      如说某字是像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看它是属于“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
      汉字的形状,千差万别。其构成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时代;(2)用途,如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3)工具,如笔、刀等;(4)方法,如笔写、刀刻、范铸等;(5)写者、刻者;(6)地区。
组织构造的变化,包括:(1)各组成部分的不同,也可以说各单体或偏旁的不同,例如“草头”的不同写法,酬、酧等;(2)各局部的安排以及笔划数量的不同,例如,“明”字的“日”和“月”的左右不同安排,纹、紊,雷、靁等。
      书写风格的变化,包括:(1)笔划转折轨迹的不同,即圆转或方折等差别。例如:秦《泰山刻石》与秦诏版的不同。(2)点画姿态的不同。(3)表现字迹的条件不同,即用途、工具、方法的差别。例如,笔写与刊刻的不同,范铸与刻写的不同,像吕不韦戟上的“诏事”二字与戟上其他字不同。(4)书写习惯的不同,例如时代、地区、写者等等各有特点。
字体命名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例如:(A)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篆书、分书(隶书)、楷书(真书)。(B)启功先生认为:兼包构造和风格的大类型,可以说有四种,即篆、隶、草、真。其他如行书是草、真的混合物,各种花体字只是各类字的变态或说装饰体而已。(C)宋高宗赵构说字体有五种:篆、隶、真、行、草。
      文献方面,对于字体名称,最为纠缠。常见名同实不同,甚至互相矛盾。
    (1)秦以前没有字体分类,亦无“篆”、“隶”等名称。“六书”不是字体名称,其
内容“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事,实为“造字规律”——“造字之本”,或者叫“识字诀窍”,而不是有六种字体。
    (2)秦代的篆是规矩的、标准的“正体”,隶是徒隶用的、不标准的“俗体”。
    (3)汉代以降的字体变化,各有专门名称。例如草书、八分等名,都是汉代才有的。
    (4)同一名称,常有不同内容。例如“隶”,在秦汉和晋以下各有不同内容。
    (5)同一内容,又常有不同名称。例如,汉碑上的字,或成为“隶”,或成为“八
分”。
    (6)名称的兴起,通常落后于字体的产生和流行。例如周代的一种字,原来并无专
名,到秦代才追认为“大篆”。
      字体的各种专门名称,实自秦代才有的。而且,各种名称初起时,常是一般的名称,或说是“诨号”,进一步演进才成为某种字体的专名。《书断》卷上曾用父子关系比喻字体的演进关系。借此比喻加以说明:
      例如,自秦定篆为标准字体后,以“篆”为中心,对于它所从出得古代字,便叫做“大篆”。正像祖父成为大父、祖母成为大母一样。而对于次于“篆”的新体字,给它一个卑称为“隶”。然后,回过头来,给当时的“篆”加上一个“小”字,曰“小篆”,以资区别或对称。
      又如,有了新草体后,才给就草体加“章”字,回头再给新草体加一“今”字,曰“今草”,以资区别或对称。
      汉魏之际有了新兴的隶书,即“新俗体”,才把两汉、曹魏碑版上那种旧隶体字成为“八分”,把“隶”这一名称让给新俗体。但仍嫌混淆,于是给它定一些新名称为“真”、或“正”、或“楷”、或“今体隶书“。
      所谓“书体”是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常常以著名书法家的姓命名,例如,真书(楷书)的欧、颜、柳、赵各体等等。惟宋代秦桧创立的“印刷体”真书(楷书)叫做“宋体”,被汉字印刷物广泛地沿用至今(【注】其实,秦桧为首的“四人帮”不过是宋高宗赵构杀害岳飞的替罪羊而已。秦桧充其量是一个御用工具,执行了赵构的意旨。至于指称他是“投降派、奸细”之类的罪名,据史家考证均无据,那些“帽子”不过是为了掩盖宋高宗皇帝老儿是杀害岳飞真凶的真相、把屎盆子全扣到秦桧脑袋上的伎俩而已。秦桧冤,也不冤;冤也不冤?。找替罪羊的伎俩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乃至官场所沿用,所以,中国官编《历史》的表述中,只有祸国殃民的、瞒上欺下的“奸臣”,圣明的皇帝只是有时“被”蒙骗,不过是用人“不当”、“看人看走眼啦”等等小小的“疏忽”而已。找替罪羊、杀替罪羊就成为确保“吾皇圣明”、“稳坐万代江山”的“好办法”——歌颂皇帝也就成为官编的《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了——您看,是耶,非耶?);另有宋徽宗赵佶创立一种“真书(楷书)体”叫做“瘦金体”(【注】虽为昏庸的皇帝,一代书画大师的名分却丝毫无损,就因为他是皇帝)。书体多指它们在一大类型中的小分别。此外,流行于唐代“馆阁”,以及宋、明的翰林院和科举考场的书风叫做“馆阁体”,清代沿袭叫做“台阁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4176.汉字的演进
      正体与草体、俗体,以及古体
      自秦以后,每一时代都有被定为“标准的、规范的”而通行的字体,就叫做“正体”,例如。秦篆,汉隶、唐楷。
      所谓“草体”是指某种“正体”的潦草的写法;所谓“俗体”是指某种“正体”的“非标准”写法的字体。在汉字字体的演进过程中,不论是“草体”,还是“俗体”都是新兴的“新体”字,它们起到过“过渡”的作用,是汉字字体演进中的积极因素。
      每一时代,都有“正体”、“新体”和“古体”三种字体。所谓“古体”,即前一代的“正体”成为后一代“古体”;前一代的“新体”,到后一时代常成为“正体”或这说“通行体”。这就是所谓字体“祖孙三代”的演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4177.汉字的演进
      汉字演进的阶段
      关于汉字演进的阶段划分有“三段论”和“两段论”等说法,大同小异。
     “三段论”:(1)从殷商到两汉,是字体的发展期,先后有甲骨文、金文和篆书。(2)从
东汉到南北朝时字体演进的成熟期,标志是分书(隶书)的诞生和楷、行、草的定型。(3)隋唐以后,字体发展终结。其后只有各种“书体”的陆续出现,汉字的书法艺术进入繁荣期。
     “两段论”:启功先生认为:“约五千年来,可分两个大段,小篆和以前的是篆类时期,汉隶以后至今天的真书是隶类时期。真正的承先启后的‘中轴’便是秦隶。……今天得见‘秦律简’的真迹,补足了这一重要的空白,岂非中国文化史、文字史上一件特大可喜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4178.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八体、小篆
      把各种字体命以专名,始于秦代。
     “秦代八体”   《说文叙》说:“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音shu—古代兵器)书,八曰隶书。”
      秦始皇以来,见有戈戟款识、颂功刻石、虎符、权量、诏版、印玺、瓦当等,其中大部分的字,确知是小篆,印玺文字应属“摹印”一类,其余六体不易实指。“秦文”应从秦二十六年“同文”为限,前后划分为两段:前段字体很复杂;六国“不与秦文合”的,只是不与后段通用的“标准体”,即小篆相合而已。
      秦人不但不再通行那些“不合者”,还积极用字书如《仓颉篇》等来推广小篆。“秦八体”实有四大方面:一是小篆前的古体,即大篆;二是同文后的正体,即小篆;三是新兴的“以趍(qu-同“趋”)约易”的俗体,即隶书;四是其他不同用途的字体。
      秦代正体,或说“主流”是篆书。“篆”至少有两个基本含义:形状是圆的,用于庄严郑重的场合。所以,凡不合这种风格的“约易”字体,便被加上“隶”的卑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4179.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籀文、大篆
      籀文最可靠的样本,要属《说文》重文中注出的225个字。此外石鼓文也常被指为籀文,但论证不够充分。“籀文”的名称是从《史籀篇》署名而来,是《史籀篇》中的字样。因此,“籀文”是大篆这一体的诨称或别名亦无不可。
      那么,为何只有225个字呢?这是因为,只有与小篆组织构造不同的古文、籀文才列为“古、籀”。相同者,就已经列入“小篆”了。籀文有什么特点?王国维先生作过分析:“象形像事之意”——图画性,“规旋矩折之意”——线条的、变化图案的符号性。“推其体势,实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篆文极近。”这在两周铜器中就有。
      指石鼓文为籀文是唐人开始的。论证不足。
     《史籀篇》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古的一部字书。但是,今天很难说那225个字以外,哪些字是籀文,哪些字不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1 19:07 编辑

      4180.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古文
      “古文”,广义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指秦以前写本的书籍中的字,特别是秦以前所写的经书的字。
     《说文》中所出古文共510字,是古文经中与小篆组织构造不同的字,与籀文同例,都是小篆不能包括的异体字。与籀文相比较,古文的异体字较多,没有籀文要求的严格。
      打个比喻,大篆是小篆的生父,得以列入“八体”。古文经中的字则是小篆的伯父、叔父,甚至是某代祖辈。由于与当时的“正体字”小篆不是嫡亲关系,没有地位,终致“绝矣”。所以,广义的古文包括“秦书八体”的大篆,而“秦书八体”的大篆,则是指那些《史籀篇》中的字而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4181.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科斗书
      “科斗书”、“鸟虫书”、“虫书”,是同体异名。应该是先有“虫”,次有“鸟虫”,后有“科斗”。
     “科斗”亦作“蝌蚪”,字体之名,始于汉末。是汉末和魏晋人因古代书册写本的字体笔划像科斗之虫而得名。实际上,是篆类手写体的传统风格,溯源可以直到商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1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4182.汉字字体种种与名实
      鸟虫书、虫书
      所谓鸟虫书,实际上也是篆类手写体的别名。因其笔划既像鸟又像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4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