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9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4166.汉字报道与争论
     “最中国”汉字“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这一幕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这个包含“和谐”“和平”“和睦”等意义的汉字最近再度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最新一期的《中华遗产》杂志发布了该社组织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17个角度看汉字繁简之争
     “繁简汉字”之争在近几年是年年争岁岁争讨论得越来越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原来是学术圈子的话题如今已经成为全民讨论的题目了。
      繁体字和简体字严格意义上都不是汉字的一个正确的说法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其实汉字没有简繁的区别如果我们知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些只是一个字体的名称它的统一的名字就叫汉字。学术上、概念上都叫汉字。裴钰
      汉字繁简之争引发话题汉字该如何发扬光大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提出对汉字应采用“识正书简”即要认识繁体字书写则可用简体字并提议在预定于2009年7月11日和12日在湖南举行的两岸文化经贸论坛上探讨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此言论一出再度引发民间与学界的汉字繁简之争。
      在2008年、2009年“两会”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与此同时不少学者认为要将13亿中国人已经熟悉了半个世纪的简体字加以废除“是开历史的倒车”。
      不同于以上持非此即彼意见的两派人士有的大陆语言学家则与马英九的态度相似积极主张“识繁写简”。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整理和简化。据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新的规范汉字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9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4167.汉字周边国家的影响
      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 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总之,汉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4168.汉字改革
      汉字改革包含简化字问题、汉字拉丁化问题、规范汉字使用问题。汉字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汉字过于复杂,认读学习时间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0 14:01 编辑

      4169.汉字改革
      汉字改革争论的主要体现是“汉字落后论”和“汉字优越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4170.汉字改革拉丁化
      除中文、日文以外,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语拉丁化的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4171.汉字改革背景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0 14:06 编辑

      4172.汉字改革历史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 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4173.汉字改革内容
      它包括减省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两种含义。前者指把笔画繁复的字,变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指一个字原来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体、俗体、异体等,经过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体,其余均废除。被简化了的汉字称为简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也就是说,汉字简化工作和简化字,从中国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以后几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做了汉字简化工作,都产生过相应的简化字 。如 ,从六国文字到秦统一后的小篆,秦始皇下令的“书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官方做的汉字简化工作,小篆对六国文字说来,就是规范字、简化字。以后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每一次书体变革,都是一次汉字简化工作。楷书定型以后,还有对楷体字的正体、俗体、讹体的甄别工作。现代汉字简化工作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钱玄同、陆基、黎锦熙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同时废止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总表》所列简化字是通行汉字的正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4174.汉字改革原则
     “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0 14:13 编辑

      4175.汉字改革方向
      七十多年前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方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所以“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
      ——这是深嵌着时代烙印的呼吁!——然而,现在看来这是并不高明的愚见——然而,我又以为虽然汉字不必走拼音化拉丁化的道路,但是汉字的改革却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
     我在想,为什么美国的儿童就可以成为闯入别人电脑系统的黑客?那是因为会讲英语的人,可以比较容易的掌握英文。为什么后起的西方国家能够迅速超越中国?那是因为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可以比较容易的学会本国文字,从而可以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而,西方国家可以迅速的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之服务于本国的发展与强大。这是拼音文字对于方块汉字的优势。
      然而,拼音文字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越来越突出。因为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出现。而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必须创造新的拼音文字来表现。这样就使拼音文字的总数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增多。这样,总数越来越多的拼音文字,就会增加人们学习的难度,并增加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困难(譬如学习了普通英语或商业英语的人,如果不专门学习计算机英语,就无法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最终影响到科技文化的整体提高,从而将拼音文字所具有的优势抵消殆尽。——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国家必将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但是,方块汉字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多的新事物的出现,都不会使汉字的总数有明显的增多。几千个常用的汉字,就基本可以表现任何的新事物或旧事物。所以,方块汉字在这一点上其实是非常先进的。这是方块汉字对于拼音文字的优势。
      鲁迅又说:“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这里是特指方块汉字)的难”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然而,方块汉字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形文字。因为第一,只有方块汉字是字字独立,由字组词的。而一般的象形文字则与拼音文字一样采用了直接造成“单词”的形式。所以,前面所讲的西方拼音文字的缺点在一般象形文字中依然存在,而且一样严重。第二,方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形声字、会意字在汉字中占有绝对多数。所以,简单将方块汉字称为象形字是很不准确的。
      总之,方块汉字所具有的优势,是拼音文字与一般象形文字都没有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方块汉字是既不归入拼音文字也不归入象形文字的第三种文字。所以,如果说把汉语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这是需要商榷的话,那么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文字却是丝毫没有疑义的。因为,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只有汉字的总数可以保持恒定,不会增加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隔阂。而使用别的文字的国家却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其文字总数的不断增长,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将对另一专业领域的文字都很陌生,更不用说内容了。所以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越来越少,而这种交流和互动的减少必将使其科技文明的进步速度不断的缓慢下来。并最终导致其科技文明的滞后落伍。所以,因为有方块汉字对科技文明的支撑,中国在各领域全面超越西方国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当我们知道有拼音文字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到方块汉字的难。所以,汉字的改革是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的。拼音化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进一步简化却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汉字改革的原则:第一是进一步简化;第二是尽量多采用拼音文字中通用的左右、左中右结构,而尽量减少上下、上中下、包围、半包围结构。以减少人们学习的难度。——汉字改革的空间非常广阔,汉字简化大有可为。我以为这就是方块汉字的生命线。——而这同时也正是方块汉字的又一种优势——因为拼音文字和一般象形文字都没有多少简化的空间。那些抱定繁体字不放,或者反对汉字简化的观点是没有任何出路的,是必将被不断进步着的历史所抛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2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