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9 07:52 编辑
4160.汉字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如“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