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4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4 06:38 编辑

      4117.莫言日译版本
      吉田富夫为日本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莫言的一些作品的日文版译者。当代中国作家中,在日本最有名的无疑是莫言。其他几位在中国当红的作家,虽然在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中被广泛阅读,却缺乏一般读者。  
      众所周知,莫言最初是以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红高粱》的原作者身份在日本为人所知的。回首往昔,电影夺得198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并非仅仅是电影界的大事,也是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为世界所知的划时代的大事。而作家莫言因之在日本声名鹊起,可以说是既幸运又不幸的。不言而喻,幸运指的是能借助有强大传播效果的电影一举成名,然而同时他的名字又总会和电影同时被提起,这样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就有可能会流于肤浅。是否能够摆脱这样的局面只能看作家的实力,幸运的是在这以后莫言连续发表了多篇力作,又都被翻译成日语介绍过来,所以在日本,他成功地摆脱了上述困境,获得了稳定的评价。
翻译长篇小说《红高粱》而将莫言最早介绍到日本的是井口晃,他翻译的是《红高粱》(1989年)和《红高粱(续)》(1990年),均被收入日本最早的“新时期文学”集大成的《现代中国文学选集》系列(德间书店)。然而,遗憾的是最初翻译过来的作品所附的译者解说对作品不无指摘,尽管如此还是要感谢译者将莫言介绍给了日本。
      自此,1991年出版了藤井省三·长堀佑造翻译的《来自中国农村——莫言短篇集》(宝岛社)。里面收录了包括《秋水》、《枯河》在内的早期作品。1992年出版了藤井省三翻译的小说集《怀抱鲜花的女人》(JICC出版局)。里边收录了《透明的红萝卜》、《苍蝇·门牙》等早、中期作品。
      1996年出版了藤井省三翻译的《酒国》(岩波书店)。译者藤井省三在这本难读的小说日译本的标题下加了《特派检察官丁钩儿的冒险》作为副标题,而且还在丁钩儿上面用扑克牌的J——“JACK”作了注音标注。而且,他不仅在导读中作了中肯的评价,并且将作品指为“出自中国农村的魔幻现实主义 ”,指出了福克纳以及马尔克斯的影响。
      接下来,1999年出版了由吉田富夫翻译的《丰乳肥臀》(平凡社)。为了让现代的日本读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译者下了一番功夫,将每一章都加了原文没有的小标题,比如《第一章、日本鬼子来了》、《第二章、抗日arabesque(音乐:阿拉伯式的华彩乐段;芭蕾舞蹈:一种舞姿——作者注)》等等,还添加了一些帮助解说那一章历史背景的译注。
      之后2003年出版了由吉田富夫翻译的《檀香刑》(中央公论新社)。这部小说一半以上是作者虚构,以说唱风格的山东省地方戏“猫腔”为主调,每一章开头都有一段“猫腔”。译者翻译时作了一些努力,将其转化成日本的“五七调”,并在开头部分加上一个“□”以表明这是一段唱腔。这本译著受到多方好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井波律子教授说:“最精彩的就是(作品)将埋在中国近代史底层的黑暗部分,用鲜艳浓烈的噩梦般的手法奇妙地显影出来。”
这些年来陆续出版的莫言译作还有,吉田富夫翻译的《至福时刻——莫言中短篇选集》(收录了《红蝗》等4篇)(2002年,平凡社),吉田富夫翻译的《白狗秋千架——莫言自选短篇集》(收有早期作品14篇)(2004年,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吉田富夫翻译的《四十一炮》(2006年,中央公论社)等等。
      如上所述,莫言的主要作品被翻译成日语介绍给众多读者,受到很好的评价。必须阅读文字的文学作品,与电影相比传播力度可能较弱,但它产生的影响力之深,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日本,莫言文学读者层的扩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4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4118.莫言社会活动
      2014年3月22日,在江苏扬州鉴真图书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现身“扬州讲坛”,做了题为《莫言文学》的主题演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4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4119.莫言两会言论
      提高独生子女补贴
     “下一个发言,莫言。”昨日下午,北京国际饭店,全国政协文艺界别讨论现场,莫言翻开笔记本,不停转动着手里的钢笔,“我这人不太会说话,趁着中午休息,写了个发言稿。”
      讲19分钟,建言建设丝绸之路
      莫言开始了正式发言:“俞主席的报告里讲到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我认为,它不单纯是一条经济之路,而是一条文化之路、团结之路……”
      莫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是否可以把在上世纪80年代造成很大影响的古剧《诗路花语》重新编排,放到重建丝绸之路过程当中去,到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去演出,增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发言足足19分钟。
      今年提案与小说《蛙》有关
     “今年我做了一个提案。”莫言从衣袋里掏出提案,“前几年我发表了一篇小说叫做《蛙》,今年我的提案灵感就来源于《蛙》。我在调查的基础上写了《关于提高独生子女补贴的建议》。”
      他说,“我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将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全部纳入政府养老医疗体系,让他们优先享受医疗资源,优先住进养老院,并且减少托老费、医疗费等。”
      有时间会来南川金佛山看看
      去年,根据莫言中篇小说《藏宝图》改编的同名电影选址定在南川金佛山,年内这部电影将开拍,这也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电影《藏宝图》总制片余人此前透露,电影三分之二的镜头都将在金佛山取景,其中灵官洞与古佛洞也将成拍摄地点。
      昨日讨论结束之后,重庆晨报记者第一个冲到莫言身边,“莫老,您知道根据您的小说《藏宝图》改编的同名电影今年会在重庆金佛山开拍吗?电影开拍后,你会去金佛山那里看看吗?”
     “对不起,我不太清楚电影拍摄的情况,有时间了会去吧。”莫言简短地回答。
      谈反腐
      不能说贪官就是野兽
      检察日报:还会继续关注反腐题材吗?
      莫言:我在检察日报工作过十年,掌握大量的素材,反腐一直是我关注的重要方面。腐败的问题,在国家来讲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对作家来讲还是人的问题,人的欲望跟法规、道德、制度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说一个清官就没有钱财方面的欲望,也不能说一个贪官就完全不是一个人,就是野兽。实际上,人性的很多方面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坚持他的操守,成为被人民夸奖和爱戴的好官?为什么有的人会坠落到人民公敌的下场?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分析和深度挖掘的地方。
      检察日报:您希望反腐作品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
      莫言:文学作品肯定会对人有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首先要写得好,写得让人信服。人实际上经常需要借一种外力来关照自我,借一种外部的正确的向上的精神力量,借一种外部的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对钱财的看法,不断地校正自己内心的东西,最终达到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或者说,是对人生最宝贵东西的追求,而不是把追求钱财作为人生最高目的,不是把追求肉体享乐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我想这种追求谁都需要,也许可以从文学作品或书籍中得到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5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4120.《古船》
     《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作品通过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以一个古镇的历史折射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5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4120.《古船》
     《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作品通过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以一个古镇的历史折射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5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4121.《古船》创作背景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但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根”的意义。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虽然打出了“文化寻根”的旗号,但对于什么是“文化”,这些寻根作家们却莫衷一是。大多数作家选取了自己最为熟悉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的基点。而张炜,则选择了自己所熟悉的农村为背景,进行了一次乡野文化寻根之旅。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一次社会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的思想变迁、保守与疑虑迸发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次社会转型或动荡都会引起知识分子新的精神觉醒和价值重铸。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描绘的“一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欧洲到了日薄西山之时。而且地球上的一切文化均处于在暮霭沉沉之中,人类的末日,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人均不能逃脱的一次重新铸造——不论是毁灭也罢,新生也罢——都已经被人们预感到了”,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同样面临社会改革的震荡——当然,这种震荡主要指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当社会的中心价值和标准已经解体,面对“无名”的时代,很多人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无可自拔的虚无与苦痛中去。作为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尤其比其他人有切入肌肤的痛感。他们或固守传统以求灵魂的安妥,或以新的勇气寻求新的信仰和价值,或以绝望的心态去哀叹魂灵之死。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在社会生活中充满了荒诞,惟利是图、道德沦丧的情况愈演愈烈,人的各种物欲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前提下越来越肆虐,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仰变得淡漠而陌生,普遍意义上的精神危机日益凸现——对于深受中国民间传统精神浸润的张炜来说,这对他心目中的道德原则构成的巨大冲击是不言而喻且长久地挥之不去的。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至今仍为理想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当权者、对民众不同态度的两方面现实意义。面对广大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山东作家群的思想共通性是传统文化中‘泛爱众’的合理内核”,对新的理想的塑造与坚持,是张炜作品中的重要主题,而这种主题是在追求民间文化中蕴涵的积极的传统理想而得以实现的。张炜深受民间文化的熏陶,他的这种道德精神尤其深厚,也因此他对时代主题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多困惑感受更为敏锐,他曾这样表述自己的愤怒:“历史,将一些常年辛劳众受到严重磨损的极度衰弱者,将一些由于某种原因而养得强健肥壮的人,一同推到了今天的起跑线上。但是——如果那些强健肥壮的人进而在跑道上向本来就衰弱无力的人挥拳动手,甚至是坐上车子让他们去拉,那就让人愤怒了”。正是这种衍生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巨大的落差,促使张炜将他的精神建构放在了传统理想这一催生价值、信念的广阔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5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4122.《古船》写作特色
      倾诉性:“倾诉”展现了抱朴充满矛盾冲突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家族和自我的忏悔与审判、文化的传承与走向、个体家族的兴衰与世界历史的发展、道德的自我约束与本能的欲望、朴素的善恶观念与崇高的个人信仰、科技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浪潮……可以说,正是通过“倾诉”,抱朴的“思想者”形象至此方得圆满,思想有了依托,有了内容,亦有了深度。正因为此,人物形象才得以丰满生动。《古船》共计二十七章,第十六、十七章的“倾诉”处于全书中部,对于抱朴人物形象的塑造恰起了承前启后之作用。正是通过这样庞大的“倾诉”,抱朴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许多令人不解的行为也有了合理性解释。无论从情节架构还是人物塑造上来说,“倾诉”都是《古船》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同时也是《古船》中最精彩的篇章。由此可见张炜从一开始就对“倾诉”的倚重。
      事实上《古船》并非早期“倾诉”文本的唯一案例。与《古船》写作时间相应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倾诉”的发生期。之所以称为“发生期”,是因为此时期“倾诉”仅仅在张炜作品中露出端倪,还不是特别强大。大段的倾泻式的对话开始在文本中出现,“倾诉”对象已基本设定,具有类的特征(后文将详细论述),但“倾诉”还多由于对话形式而依附于人物和故事情节,尚不具备独立性。《古船》中的十六、十七章,全是抱朴对见素的倾诉。但这样的倾诉必须联系前后文,不能独立成篇。
     《古船》既不太注重形式的别致,也不愿以特别好看的故事哗众取宠,很本色,很真,追求的只是心灵的表达,是力求清晰的陈述和思辨,是恳切的诉说,是忘情的自吟。在张炜的写作中,这一切常常到了固执的、无暇他顾的程度,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就有些不可理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5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5 06:59 编辑

      4123.《古船》思想价值
      当代文学在1985年前后开始自觉地以文化视角对人的生存状态作理性的审视。这一视角的确立,使文学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民族(地域)意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强化,对各种文化的特殊性的认识也较以往的阶级学、社会学的表现更贴近人的深层内容。在民族因袭负荷被指出之后,新时期之初特有的那种意识到人性尊严的觉醒和精神独立的乐观情绪,便被忧郁、严峻的神色所取代。作家们不无担忧地发现:摆脱根深蒂固的文化羁绊,要比根治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艰难得多。对这种共识的表述各异,张炜的《古船》是当时较重要的作品之一。中国知识分子自鲁迅起就已掘出民族痼疾的根源所在,而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再次证明:在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的呼声往往是那么的一相情愿,无助无奈,也于世无补。
      反映改革时期,却是从历史、文化与人性的角度与深度同时推进:一个仅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一个有沉重的道德感,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在《古船》中,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作背景,展开了镇上隋、赵、李三家族间的恩怨。这是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带着几千年的深刻印痕,与现实紧紧交织。这段历史中,三家族间的恩怨与历次政治运动相互纠葛:老隋、老赵、老李家人们的命运浮浮沉沉,仁厚的、刚毅的、怨毒的、痴狂的、伪善的、怪诞的灵魂不断地轮回和重现。而其中,作者最想凸出的,是历史进程中两股相互盘结较量的力:一股能够顺应和推动历史与人类的脚步,另一股则会死死地拽住历史的行进步伐。历史在这种盘结中艰难行进,有时会停滞,也有时甚至会反复,会出现历史洄流,这才是作者真正为民族忧虑的。那又是一段荒诞的历史。与人类自由要求的悖反,是这荒诞的根源:为着改变农民命运的土地革命,在这儿被简化成了报复和杀戮;对剥削阶级特权的剥夺,被改造成了对个体生命的剥夺;从“文革”中的夺权、绝食、致敬电,一直到洼狸镇的承包大会,历史不断地上演着荒诞戏。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失去了保障,饥饿、寒冷、杀戮、冷酷吞噬着人们的生命。理性的丧失带来兽性的膨胀,洼狸镇上血流成河。对历史的拷问中,作者直逼人性深处的扭曲与异化。那段历史同样充满了耻辱与苦难。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隋家三兄妹苦难挣扎的焦灼沉重得令人窒息。现实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死人紧紧地拖曳着活人,《古船》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人们的心弦。把笔触探及作为传统文化心理的母体与原型的农民文化意识、农村人际结构的深层,张炜的思考已提升到人类文化意识的哲学高度。
     《古船》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对于极左路线、封建糟粕是怎样地与人性恶结合,干扰着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土改复查中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冲突、流血,张炜不惮于作真实的揭示。赵炳形象当代形态上的典型意义因而生成。当代农村,封建阶级已被消灭,旧的所有制形式已不存在,它们会不会死灰复燃?还有没有有继承人?会不会借其他面目继续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还会不会有赵炳第二,赵炳第三?鬼影似的二槐——赵多多第二,不是已经开始作恶了吗?洼狸人什么时候才能不迷信那些貌似权威的东西?压在民族身上的历史因袭何时能够摆脱?走向未来的坚实的起点在哪里?追问中,《古船》沉郁厚重因而产生。
      胶东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日里夜里牵扯着一个胶东青年的心灵,基于深切的关注产生的思考不能不深刻,贯穿其中的故土情怀也不可能不强烈。 《古船》中所描写的粉丝大厂,在胶东半岛上的招远、,作者的故乡龙口及莱阳几乎每个镇子上都有一两处。它们每年为当地经济创造的效益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每一个粉丝厂都有一片白沙地上,竖立着一排排的木桩,木桩之间的铁丝上晾晒的雪白粉丝在阳光下白得耀眼,晾粉女工穿梭在木桩间,愉快的歌声感染着过往的行人。粉坊万一发生倒缸,全村都会慌乱。《古船》中的晒粉场位于海边,蓝天碧海白沙,一排排白亮亮的粉丝与蓝天上的白云有何不同?真正是作者记忆中美丽的故乡的写生画。地域色彩也成为《古船》的一个鲜明特征。这一切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生活图景的真实再现,及小说中对粉丝产业对当地人们的意义的充分书写,源于张炜对故乡人民的深切真情,对故土风情的真切了解。而《古船》也因而成为作者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八十年代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与前期短篇小说相比,《古船》沉郁厚重,冷静的理性叙述与剖析代替了单纯的诗性发言,而又少有后来创作中的长篇心灵倾诉的说教嫌疑,所以,《古船》一直以来被许多评论认为是张炜最好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5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4124.《古船》相关评价
     《古船》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基石。
     《古船》是十年来大陆小说中的极品。
      经过十年的苦想冥思和残酷修炼,终于获得了灵魂的超越和升华,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存在,成为了某种人文价值和情怀的化身。在近一个世纪的‘新文学’史上,有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物形象,这可能是第一个。(摩罗评价《古船》主角隋抱朴)
      我的第一部长篇曾让我深深地沉浸。溶解在其中的是一个年轻人的勇气和单纯——这些东西千金难买。(张炜自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5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5 07:05 编辑

      4125.《古船》作者
      张炜(1955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祖籍山东栖霞。原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即现在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专业作家;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3 0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