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3 20:52 编辑

      4098. 北岛作品特点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他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火鸟 发表于 2014-10-2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每日学习一页,温故与知新。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火鸟 发表于 2014-10-23 20:53
拜读了,每日学习一页,温故与知新。谢谢!

      老顽童感谢金火鸟兵团战友的鼓励!祝好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3 21:04 编辑

      7099.北岛人物经历
      1949年 生于北京。
      1966年 因文革中断高中学业。
      1969年 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工人。
      1970年 开始写作。
      1974年 完成中篇小说《波动》初稿。
      1978年 完成第一部诗集《陌生的海滩》。创办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其早期诗作、短篇小说和《波动》首次发表在这里。
      1979年 《波动》定稿。
      1982年 完成诗集《峭壁上的窗户》。
      1983年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波动》及英译本。
      1986年 完成组诗《白日梦》。广州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北岛诗选》。
      1987年 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自1987年至1988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教书。
      1988年 初次访美,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访问作家。
      1989年 四月到旧金山开会,应德国DAAD邀请在柏林住四个月,再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0年 获瑞典笔会图卓尔斯基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居住九个月。完成诗集《旧雪》。      1990至1991年,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书。
      1992年 在荷兰莱顿大学任驻校作家。完成诗集《走廊》。
      1993年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诗集《在天涯》,收入《旧雪》和《走廊》。应法国文化部邀请在巴黎翻译法国诗歌,同年八月搬到美国,在东密西根大学任杰出客座教授。
      1994年 在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任访问艺术家。参与创建国际作家议会并担任理事。
      1995年 搬到加州戴维斯,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任客座教授两年。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午夜歌手·北岛诗集 一九七二·一九九四年》。
      1996年 完成诗集《零度以上的风景》,由九歌出版社出版。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终身荣誉院士。
      1997年 参与筹备第一届香港国际诗歌节。
      1998年 完成诗集《开锁》及散文集《蓝房子》,由九歌出版社出版。获美国古根汉姆奖金。
      2000年 完成散文集《午夜之门》。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任访问艺术家。自同年秋天起在美国威斯康辛柏洛伊特学院英文系教创作课,并任驻校诗人至今。
      2001年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客座教授。
      2002年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东亚系任客座教授。获摩洛哥诗歌之家阿格那国际诗歌奖。
      2003年 为柏洛伊特学院组办第二届国际诗歌节。
      2004年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语系任客座教授。
      2005年8月 出版《时间的玫瑰》
      2007年 受聘至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2011年5月29日,北岛获布朗大学文学博士荣誉学位。布朗大学举行的第243届毕业典礼上,向十位人士颁发了荣誉学位。按照布朗大学的传统,学位以拉丁文授予。布朗大学校长路斯·西蒙斯为每位获颁学位者宣读了褒奖词。在为北岛颁发文学博士(DoctorofLetters,Litt.D。)的褒奖词中,他说:你用深邃的、充满力量、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向你的祖国和世界发出了声音,谱写自由和表达的乐章。你曾经写道:“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从天安门广场到更远处,这些诗句激励着青年们改变世界的热望。作为一份民间文学杂志的创始人和出版者,你常常不惜以自身和家人付出的巨大代价,为你的同胞创造并培育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平台。为了你对于人性根本之美德的坚持不懈的信仰、为了你对于书写文字之力量的信心,为了你对于人类之自由的深切的信念,我们授予你文学博士学位以致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4100.北岛个人荣誉
      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4101.北岛人物评价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4102.北岛人物思想
      北岛是中国新时期诗歌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的岛屿。这大概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了吧。问题是,由于名人效应及其各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对北岛诗歌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朦胧诗层面,乃至还有不少人只知其人而不知其诗,更有甚者,是对北岛诗歌的曲解、误读、隔膜。 宏观上,有人不满北岛尼采式的「一切价值重估」;有人指责北岛普罗米修式、丹柯式的英雄姿态;有人气闷北岛波特赖尔式的「交感」对应体系,等等。
      微观上,有人惊讶于北岛网式错综的「〈生活〉观」;有人痛斥〈慧星〉对新时期「抹黑」;有人困惑〈履历〉式的「非理性」,等等。就是对名诗〈迷途〉的理解,望文生义之说,也导致了解读上的多重迷途。而我更愿意从症候分析的角度来揭开它的谜底。北岛的妹妹姗姗因救落水小孩而死,就像「一棵迷途的蒲公英」走向了「蓝灰色的湖泊」。1974年,为了纪念她,北岛在给自己的小说〈波动〉署名时使用了「艾姗」这个笔名。在90年代写的〈安魂曲──给姗姗〉里,北岛两次写到:「迷途即别离」。据此,我认为,这是一首追悼诗人心爱的妹妹的悼亡诗。而很多人将它说成是写人们在迷失中克服种种困难去寻求无形的真理、历史的本质力量,乃至诗人自我。
      这种种偏见、浅见、成见,「使『北岛』这个名字在被加速度经典化的同时,也被焊死在人为设计的当代诗歌发展框架的某一点上,成了诗歌不断超越自身的一个证明,更准确地说,一件祭品。」1北岛在〈完整〉里也嘲讽了这种空洞的完整、感受的麻木、机械的操作、权力的纷争和利益的分配:「在完整的一天的尽头/一些搜寻爱情的小人物/在黄昏留下了伤痕//必有完整的睡眠/天使在其中关怀某些/开花的权力//当完整的罪行进行时//钟表才会准时/火车才会开动//琥珀里完整的火焰/战争的客人们/围它取暖//冷场,完整的月亮升起/一个药剂师在配制/剧毒的时间」;在〈中秋节〉里,北岛进一步说:「满月/和计划让我烦恼」,希望在黑暗里「多坐一会儿,好像/坐在朋友的心中」;还有〈关键字〉里的令人难堪:
      我的影子很危险
      这受雇于阳的艺人
      带来最后的知识
      是空的
      北岛不愿意自己仅仅成为一种无生命的象征或者是空无一物的所指,而希望「那不速之客敲我的/门,带着深入/事物内部的决心」。显然,北岛鄙夷杂耍人般的「导演」手下的剪接(〈剪接〉)。
      任何一种创见,最终难免也会沦为一种成见,自陷于历史循环的怪圈,成为新一轮的「危险的平衡」,再次暴露出了话语的暴力。北岛告戒人们要警惕如此「万物正重新命名」的稳妥。因为,实质上「这是死亡的钟声」(〈钟声〉)。这也许就是阐释的宿命,是经典式「史述」或清算式「史述」的弊害。
      北岛不喜欢别人把他纳入「朦胧诗派」,因为那是人们强加给他的,而且这在当时还带有强烈的贬抑性。他宁愿把他们那一批人命名为「《今天》派」2。因为他和芒克等人在1978年12月就创办了民刊《今天》3,发表了由他执笔的宣言式的〈致读者〉4,自印了「今天丛书」5,还举办过同仁诗歌朗诵会6。无奈的是,诗歌史上摆弄权术的人,即北岛所隐喻的「一些搜寻爱情的小人物」还在沿用朦胧诗的称谓,可见,那黄昏里留下的伤痕还在继续发炎!因此,应该如北岛所希望的、恢复「《今天》派」命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3 21:15 编辑

      4103.北岛人物思想
      二起点的模糊:重勘北岛的文学版图
      一个作家很难说清楚自己写作的真正起点。对此,北岛曾试图进行过梳理,但结果常常前后不一,以失败告终。比如,他曾回忆,1969年高中毕业到北京城建公司做一名工人后,1970年春天,当他和几个朋友在颐和园划船时,有位朋友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给他以强烈的震撼,随后就开始了写诗;但他又说,此前,他已经写了不少旧体诗7。又如,在另外的场合,他却说:「我年轻时读到一本黄皮书《娘子谷及其他》,曾一度喜欢过叶甫图申科」8。就此,他也反思过:「对我来说同样是个谜,就像河流无法讲述自己一样。我试着讲述自己写作的开端,但发现每次都不一样,于是我放弃了回溯源头的努力。我想,写作是生命的潜流,它浮出地表或枯竭,都是难以预料的。外在环境没有那么重要。」9朋友的回忆却又与之有差异,比如,有人回忆说,「北岛是在1970年到海边度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写诗的,诗中充满着关于海岸、船只、岛屿、灯塔的意象」10。
      的确,对于北岛自己来讲,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但是,我在这里「小题大做」地提出来,是为了让大家注意一个事实:北岛在写新诗之前写过旧体诗。这表明北岛在亲密接触诗歌时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之间的亲缘关系。而这是研究北岛的学者长期以来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他们总认为北岛诗歌的朦胧完全是由于生硬照搬西方现代派造成的;而充耳不闻青年北岛的告白:「我的诗受外国影响是有限的,主要还是要求充分表达内心自由的需要,时代造成了我们这一代的苦闷和特定的情绪与思想。」11和中年北岛的提醒:「岁月与衰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进入我的写作。」12就是他的大量「无题诗」也更多地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中国新诗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像北岛那样如此痴迷地写那么多〈无题〉诗!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一里写道:「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而后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狥乎物。」明代宋公传〈无题体〉云:「无题之诗,起于唐李商隐,多言闺情及宫事,故隐讳不名,而曰无题。」当然,北岛诗歌主要还是受到 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的,而且总是少不了或深或浅的「翻译文体」的痕迹。
      以上成见的造成与当年的朦胧诗论争有很大关联13。「事情是这样的:首先,对于一些批评家而言,意象的『意义不确定』含有这个可能性:即是它们会激发读者的思维活动,也许会引至他们无法加诸控制的方向,因此,这些意象有危险的潜在性;第二,这些诗呈现了强烈的自觉性,虽然这些诗往往以『找出一个新中国』为题旨,但『追索』是通过『个人』对现状的一连串的拷问与思索,其间还泛滥着不少疑惧。第三,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攻击这些诗的人,可能对某些意象的真正指涉搅不清,但对全诗的指涉却完全了解的,也许太了解了,才要批判。」 14「从朦胧诗本身来看,晦涩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晦涩仍然不是一个在审美范畴内可以解释的问题,本质上它是一种受压抑、受排斥的话语不得不采取的表达策略,……晦涩本身即包含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15那时,北岛根本没有发言权,任人评判,任人宰割;严格来说,他一直没有真正的发言权。他只能为那个年代人们普遍低水准的诗歌接受力而惋惜!
      刚开始写新诗的北岛,1973年前后,与北京四中的同学16常常在一起进行文学沙龙形式的聚会;还同文学青年史铁生等人保持密切的文学接触。这使得北岛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贵族化、精英化倾向。
      在写新诗的同时,北岛还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如〈波动〉、〈在废墟上〉、〈稿纸上的月亮〉、〈幸福大街十三号〉、〈归来的陌生人〉等。在当时一切向前看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大的写作背景下,无论是新诗写作还是小说写作,北岛都是「向后看」的、与主流意识形态「反向」的。比如〈波动〉里的女主人公萧凌,作为一名时代的先觉者、反叛者,在经历了父母惨死、被男友杨讯抛弃等人世间苦难之后,走向了极端的怀疑主义;她说:「这代人的梦太苦了,也太久了,总醒不了,即使醒了,你会发现准有另一场恶梦在等着你」;她不相信所谓的「终极的意义」,认为那只不过是「一种廉价的良心达到一种廉价的平衡的手段」而已;如果说她还有甚么希望的话,那就是她还在时代黑暗中寻求那微弱的人性星光。显然,在考察北岛写作起点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注意北岛的新诗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外,还要明了〈波动〉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4104.北岛朦胧诗派的先锋
      朦胧诗派是在二十世纪末的后十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派,它是用一种梦呓般的飘渺意境来反映现实。而当代文坛也早以将北岛奉为朦胧诗派的领袖。八十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还有:食指、江河、舒婷、顾城、芒克、杨炼等。
     朦胧诗的最大好处在于:诗人说了真话,却不会被人抓住文字把柄。那种不透明的描写和隐隐约约地控诉,对于诗人来说,无疑是种辛辣的讽刺。在我看来,北岛绝不是一个老实人。能够在那个年头侥幸存活下来的,都不会是老实的人。八十年末,北岛毅然离开本国,跑到美国甘心地去做二等公民了。
      当然,研究北岛诗人的学者们颇多,在哀叹被历史磨难的诗人流亡美国的同时,却都忘记了去反思一下造成这种血淋淋现实的原因。或许离开,就意味着重生、或许意味着沉沦?(参见:诗《走吧》)
      提得大家注意的是:北岛自诩是“北方的一座孤岛”,曾经用过“石默”和“艾珊”两个笔名。北岛毕业于著名的北京一中,之后拒绝上大学。而高中时期,妹妹艾珊的死和同学罗遇克被“四人帮”杀害的两段经历,使得北岛变得沉默寡言和孤愤。(参见:诗《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如果说北岛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更深沉的绝望,那么,舒婷便是尚存着一些希望种子的诗人。舒婷比北岛小三岁,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早期受席氏意象派手法的影响,代表作有《心愿》、《初春》等。两位朦胧派诗人对人生的信仰和态度可在北岛的《一切》和舒婷的《这也是一切》中反映出来。
      朦胧诗人还有顾城,充满着童话的质感。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人是可悲的,一个被世人曲解的人是会被认定是疯子的。顾城就一直生活在那种不被理解的群落中(12岁时辍学放猪,开始写诗),他一直在潜意识中寻找另一种精神寄托。结果,顾城在激流岛上弑妻自杀,这让北岛们伤透了心。今年3月,李英开始意淫那本不堪猝读的《爱情伊妹儿》,包括如何与刘湛秋恋上,怀孕等等下烂文章,我觉得这是做法是无耻的。起码,对不起她自己。
      作为最早开始创作地下文学的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1968年所创的两首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被当时前往边疆的知识青年们所传颂。后来在“文革”中,被江青等人认为:“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食指为此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据说食指中学读书时,就经常被抓受审,因“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划定成为右派学生)。1971年,到山东济南插队以后,精神恍惚,情绪低落,整天以烟为食。后来,又因和赛莎莎的悲剧性的爱情结局,终于住入了北京郊外的精神病院。后至1999年,他才浮出水面,渐渐为人所知。这时的食指,已经在疯人院住了许多年了。
      上一届的人民文学奖,将诗歌集颁给了两个人,一个是海子,一个是食指。诗人牛汉(原名史成汉,七月派诗人)在《死的活的我都疼——谈诗人食指和海子的获奖》(《文汇报》2001年7月14日)中这样评写道:“食指现在像一个活着的废墟,他活着就是为了展示历史的痛苦,他的笑也是历史的,一笑就让人触及到历史的伤疤和痛苦。”
      无疑,北岛的《回答》无论在技巧应用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已经超跃了食指的《相信未来》。 但,也正是这位被漠视和冷落的诗人,影响了后一批在京的朦胧派诗人,成为了朦胧诗派的先行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3 21:33 编辑

      4105.北岛作品及获奖情况
      北岛无疑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诗人。但是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批评过他,说他现在写诗越来越满足于叫西方人看得懂。的确,在北大在线的几篇新诗中,我找不到以前对他的诗的那种感觉,仿佛是在流亡中,不断地探索着、彷徨着、苦闷着。
      在流亡美国的时期,影响北岛最大的,便是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mer)),在《蓝房子》中有对托马斯的赞喻之辞:“果然厉害。托马斯的意象诡异而辉煌,其音调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之下,我们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参见:《野蛮的广场》、《悲哀贡多拉》等)
      这样的自谦,可见托马斯的影响力。(尽管他的诗少得可怜)
      关于布罗茨基,我还是多说几句吧?!前苏联流亡诗人,曾被叫作为“社会的寄生虫”,居说,北岛很反感他(因为剽窃了特朗斯特罗姆的意境?无从得知),但布罗茨基的散文还是很有优秀的,一股斩不断地流动思紊。(1987年,布罗茨基和北岛在瑞典争获诺贝尔奖,布胜出)
      作为2000年诺贝尔的得奖者——高行健,不得不多提几句。
      国内的人,大概对高行健其人还不是很了解,因为他的代表作《一个人的圣经》和《灵山》都是海外版。当然,无论是高行健,还是北岛,中国人能获诺贝尔,始终是件令人高兴的事。
      诺贝尔奖对高行健的评价是这样的:“为表彰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觉得,高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文人从政治中解脱出来,仅是为了自救而写作,在写作中获得精神食粮,在喧哗的历史道路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参见:《为了自救而写作》)其实,高的获奖多少有些文艺妥协政治的味道,如果高的作品在国内发行,就会有人担心造成轰动。(据说,高的作品里有大量的性爱描写,这一点,西方诺委的评价是很高的。)
      也有位汉学家在高获奖之后,为北岛鸣不平的,他认为北岛更有资格。其实,得不得奖,对于北岛来说,已经意义不大。至少,这位北岛诗人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享负胜名,国内也是。
      我希望诗人北岛在流亡或是被放逐的岁月中,在历史的愤怒和咀痛中,发出更悠长、更凝重的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3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