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4061.《棋王》赏析
      小说名为“棋王”,作者确以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把个“棋王”的故事讲得意趣横生,不由你不爱读。然而,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
      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为省家用,他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或者由于生活境遇、或者由于性格特质的投和,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并非人与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当读者读到王一生因其“呆”,误撕某造反团的大字报致使其“大”名沸沸扬扬,本人也被对立的两派争来夺去成为“斗争”焦点而忽俊不禁对,在那一哂、一笑之间,所包容的是由作品形象感发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丰富内容,是对那整个畸形时代的嘲讽。阿城审美视角的独特处在于,当他反思那一时代时,不是沉湎其中,而是超然象外、省察人生,由此,从当时比比皆是,可以说构成一时潮流的“造反”、“讨伐”、“反戈一击”、大字报战等文化现象中,见出其与历史、与实人生的悻谬。而这又是巧妙地以王一生这样一个普通小人物和时代“主导”意识相违拗的人生追求显示出来的,在鲜明的映衬中,揭示了那一时代被扭曲的文化表层之下,历史、生命坚实而不可逆转的进程。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如果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代表了人所谓“雅”的一面,而衣食物质需求则更多被视为“俗”,那么这部作品是在“雅”与“俗”的自然统一之中,完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塑造。然而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而显示出超越现实、超越个体存在、对世界人生进行整体把握的努力,作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对道禅精神的领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不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尤为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创作思维的这一特点: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棋手,勿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融铸而成的一个“棋魂”,它远非某一具体现实人生所能拘囿,而具有与远古、现在、未来,宇宙人生同在的永恒意蕴。《 棋王》不仅立意颇深,而且显示出将其浑融于感性形象创造、故事情节表现的艺术功力。作者写知青之憎、棋手之谊,使人感到在那反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理解、真诚和亲近。作者写母子之爱。“无字棋”那一笔轻起重落,形成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扑面而来,使人不能自己。作品表细节,如“吃”,似工笔细刻,使人物体表态心神毕现;写场面,如“千人观棋”,则文笔姿肆、纵横捭阖,以不同人物动态汇成铺天盖地的动势,确实手笔不凡。再加词句的凝练,用语的诙谐,反嘲的口吻,“静”与“动”相因相生的笔法,使小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精致。概而言之,作品将玄渺的哲学命意和高远的文化沉思寓于平凡人生的揭示与升华,在故事的叙述中,以朴素的写实笔法,注之以意、行之以情、凝之以神,形成了阿城小说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4062.《北方的河》详细介绍
     《北方的河》,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张承志都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其前地者的姿态一直为当代作家所推崇。在八十年代,张承志主要以一个小说家的形象出现。他的小说擅用长句,绚丽而又不失朴实,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但是,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小说正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4062.《北方的河》详细介绍
     《北方的河》,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张承志都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其前地者的姿态一直为当代作家所推崇。在八十年代,张承志主要以一个小说家的形象出现。他的小说擅用长句,绚丽而又不失朴实,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但是,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小说正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4063.《北方的河》作者
      张承志,中国当代穆斯林作家、学者。祖籍山东济南,1948年生于北平。回族。早年文风如铁,慷慨硬朗,充满大漠荒原气息。90年代后宗教情感增重,文字开始神秘诡异,甚或偏激。作品多处涉及宗教,遂引发争议。文学之于张承志不是目的,不是终极,而是工具,是手段,是表达人生理想和精神情志的物态载体。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4064.张承志
      张承志,笔名:张录山。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4065.张承志个人简介
      中国当代穆斯林作家、学者。祖籍山东济南,1948年生于北平。回族。早年文风如铁,慷慨硬朗,充满大漠荒原气息。90年代后宗教情感增重,文字开始神秘诡异,甚或偏激。作品多处涉及宗教,遂引发争议。文学之于张承志不是目的,不是终极,而是工具,是手段,是表达人生理想和精神情志的物态载体。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
      1966年6月3日晚上,张承志与骆小海、卜大华、邝桃生、王铭、张晓宾、宫小吉、陶正、高洪旭、宋柏林、袁东平等十七名学生聚在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开会。与会中决定成立红卫兵的组织。而红卫兵这个名字即取自于张承志的笔名“红卫士”。
      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
      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
      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
      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
      1983-198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 张承志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
      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
      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
      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处女作为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发表于内蒙古蒙文杂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得《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称,张承志有三本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为《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认为就作品对游牧生活细节的描绘来说,海外尚没有能与它相比者,但他为它被当作旅行手册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读者是"企图为青春寻找意义的年轻人",而不是游客或少数所谓专家学者。)、《中国之中的伊斯兰教》、《红卫兵的时代》(以日文创作,日本发行,四万册),后者被作者认为是"第一本关于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正面总结。",他说:"对此我有认真的把握。因为在所谓老红卫兵的成员中,我尚未发现有谁比我对红卫兵造反事实的意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比我对红卫兵的特权阶级思想更敌对,这是第一点。其次是因为十几年来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和左翼运动,我注意到了它们不可否定的意义,也注意到了它们优于和劣于我们的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4066.张承志生平纪实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8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在草原上当了四年的牧民。
      1972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
      197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
      1978年,发表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年10期),引起文坛注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的历史。
      198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张承志畅谈中日文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的研究生。
      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使用数种外语。
      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代表性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张承志有着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他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以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这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牧场》,中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等,其中《黑骏马》、《北方的河》分获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精神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 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4067.张承志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辉煌的波马》
《北望长城外》
《胡涂乱抹》
《美丽瞬间》
《凝固火焰》
《九座宫殿》
《雪路》
《晚潮》
《绿夜》
《顶峰》
《大坂》
《春天》
中篇小说
《北方的河》
《黑骏马》
《金牧场 》
长篇小说
《心灵史》
《西省暗杀考》
散文随笔
《绿风土》(1989年)
《荒芜英雄路》(1994年)
散文
《清洁的精神》(1996年)
《牧人笔记》(1996年)
《鞍与笔》(1998年)
《以笔为旗》(1999年)
《一册山河》(2001年)
《谁是胜者》(2002年)
《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2005年)
《聋子的耳朵》(2007年)
《敬重与惜别——致日本》(2009年)
《你的微笑》(2010年)
《涂画的旅程》(201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1 18:54 编辑

      4068.张承志作品简介
     《黑骏马》以一个男人离乡返乡的心路历程和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折射出蒙古民族在新旧观念冲撞中的自我抉择,以及作为草原理想一代的挣扎和呐喊。
     《北方的河》所讲的主人公是一个回城的大龄知青,为了摆脱命运,准备考研,所考的是冷门的地理学。书中淡淡地写了朦胧的爱情,写了平庸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写了生活对激情的磨钝,写了在北方的河中所汲取的力量。
     《西省暗杀考》在荒凉的西部,有一个叫一棵杨的小村庄。历史上的某一天,义军首领马化龙在这里被凌迟处死,死前,他面对刽子手的尖刀预言说,四十年后,会有人为我报仇的。多年后,这里果然发生了鲜血淋漓的杀戮。
      在张承志先生的小说中,多半体现的是民族文化悠扬的历史,读起来缓慢而优美。但他的散文却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小说的风格,愤世嫉俗,而且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字里行间,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典型的忧患意识。
      在张承志的散文中,作家对中国当今所处的社会形态抱有很大的遗憾与批判,特别是对当今中国人奉行的"犬儒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作家说:"失败的大陆像一艘下沉的巨轮,我是它还给卑鄙海洋的一个漩涡,尽管我不能成为桅杆上的旗。"过多的深思熟虑,使作家越来越忧愁.每每心烦意乱,他总会想起多年前被流放到草原当知青的那段时光.苦难而珍贵。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对回族和维吾尔族的文化,张承志总是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大肆进行夸赞,张承志甚至直言:“我的根在西亚的阿拉伯” 自称“不属于中华民族” 。草原,已然成为他所有记忆里最深的源头,里面藏着他对草原人民深深的热爱。
      同样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张承志最欣赏的作家就是伟大的文学旗帜鲁迅。对先生的尊敬也溢于言表。同样留学过日本的经历,使作家对日本这个国家有着较深的理解。他说,这个国家有岛国特有的封闭意识。很多人都曾选择到这个国家留学,但终究还是离它而去。听说,日本人里有一个叫永三郎的大学教授,因不满日本教科书里扭曲对侵略中国事实的掩盖,20年来一直和日本教育社打官司,却终以败诉告终。彻底揭示了日本法律的薄弱。张承志在一次日本之旅时,恭敬的向这位因官司而瘦得可怜的老人献上了一盆万年青,以使他相信在中国是有人对他心怀感激的。
      在所有人类的陋习中,作家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歧视。这是孤立和毁灭一个人的致命伤口。不管是在文革还是当今,中国还是外国,作家都对这种场面进行了多次的描写。对这种性格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但他同时又无奈的指出;在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在歧视别人,就是被别人歧视,所以,骨子里的张承志,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1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1 18:53 编辑

      4069.张承志人生经历
      从创作上看,张承志八十年代初以知青题材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知名,并在其中开始了他以“人民”为主题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后张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气质的长篇小说《心灵史》而震动文坛,并高张起一面向世俗挑战的旗帜。但我以为其最有成就的作品却是八十年代前期的两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与《黑骏马》,这些作品中表达出的对人的价值思考令人难以忘怀。
      张承志曾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
      1985年当先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因此独特的创作主题,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斧神养料。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  他用宗教写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沉沦亮出了一条拯救之路,著有随笔集《荒芜英雄路》等。然而他作品中越来越浓厚的宗教倾向也引起了争议。
      红卫兵时期就读清华附中高中,1966年6月3日晚上,张承志与骆小海、卜大华、邝桃生、王铭、张晓宾、宫小吉、陶正、高洪旭、宋柏林、袁东平等十七名学生聚在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开会。与会中决定成立红卫兵的组织。而红卫兵这个名字即取自于张承志的笔名“红卫士”。
      1968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
      1972年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毕业后着手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
      1987年,张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化部从事专业创作。
      1989年退伍,为自由作家。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承志着有《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金牧场》等小说,1978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
      张承志有三本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为《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在日本印行)、《中国之中的伊斯兰教》和《红卫兵的时代》(以日文创作,日本发行,四万册),后者被作者认为是“第一本关于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正面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3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