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4021. 傅雷名言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岂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地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三十一〉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三十二〉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
     〈三十三〉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三十四〉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
     〈三十五〉事情主观上故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需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
     〈三十六〉经历一次折磨,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这样才不冤枉。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三十七)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甚至一些有名的演奏家也犯这个毛病,不过程度高一些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7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4022.《傅雷家书》教材链接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 名著导读第二篇“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收录2则“1954年10月2日”“1955年1月26日”2则
      山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第9课《傅雷家书两则》收录2则“1954年10月2日”“1955年1月26日”2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4023.《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包括《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事》、《误传记妄》六篇,记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在干校的一段生活,十分真实地展示了在毁灭性的肉本与精神的折磨、摧残下,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如一的对祖国的痴情和高尚的节操。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里摧残人性的大事件,而只是通过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小事、琐事,以个性化的审视角度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知识分子的命运。作品以轻盈空灵的笔调,刚柔相济、热中见冷的情思,漫不经意却浑成一体的结构,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从而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学圃记闲》记写作者在干校学种菜的经历。作品中展示了“文革”中种种不人道的荒诞的现实: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们必须每天去做力不能胜的体力劳动;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却只能借机互致问候;干校菜园外不断新添的屈死者的坟墓;辛辛苦苦种的菜收回厨房后也没什么用……然而,作者却以一种平淡的叙述笔调映照出其中的“哀”与“愁”,隐喻着那个时代的“惨”与“痛”,折射出深厚的历史内涵。在作者不动声色的描写里,流露出鲜明的爱憎,尽管是三言两语、一个细节、几句对话,都勾勒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9 14:49 编辑

      4024.《干校六记》艺术特色
     《干校六记》记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一段生活。这一事情本身就属于动乱时代的人生荒谬,蕴涵着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与迫害。但是,杨绛却写得恬淡自然,从容大度,避开了社会政治的人生观照,而以边缘人的达观诙谐,表现了作家在逆境中的洒脱镇静,体现出学者式的智慧风范。杨绛以边缘心态解构荒谬的时代环境,表现出别一种自我的生命力量。
      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里摧残人性的大事件,而只是通过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小事、琐事,以个性化的审视角度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知识分子的命运。作品以轻盈空灵的笔调,刚柔相济、热中见冷的情思,漫不经意却浑成一体的结构,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揭示了“文革”的历史真实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十分真实地展示了在毁灭性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摧残下,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如一的对祖国的痴情和高尚的节操。从而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作品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即幽默、泰然的艺术格调。作者在追忆所历的种种不公待遇时,处处带着“回头一笑”的宽容,以如话家常般的从容,娓娓道来,妙语连珠,涉笔成趣,从凝重阴暗的生活底色上呈现出纯朴、动人的光彩,显示了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发达的智慧与宽厚的境界。作者写到在干校时编的门帘、积的肥、沤的绿肥、种的菜被当地百姓连偷带拾去时,既让人感受到当地人民生活的贫困,又令人忍俊不禁。而当我们读到作者去收获他们精心培育的“象牙萝卜”时,也几乎要如同作品中的“我”一样,笑得“跌坐地下”。正因如此,《学圃记闲》等反映干校生活的纪实散文,以其无穷的韵味,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4025.《干校六记》前言
     《干校六记》一九八一年五月在香港出版,同年七月在北京出版;一九八六年北京出版了第二版,香港亦已再版。常时有人向我求索此书,说是买不到。我手边早已没有存书,只好道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重印此书,我很感激,特地订正错宁,并补上一两句话。整理校本时承多位同志协助,并此致谢。
            杨绛
            一九九一年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4026.《干校六记》序言
      杨绛写完《干校六记》,把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虐,疾病始终缠住身体。“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现在事过境迁,也可以说水落石出。在这次运动里,如同在历次运动里,不少不了有三类人。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作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 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谁知道没有那么一天,这两部书缺掉的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
            钱钟书
            一九八0年十二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4027.《干校六记》有关评论
     《干校六记》是1969年到1972年“我”在“学部”(即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简称)干校的亲历亲闻的纪实。那么,“我”是谁呢?她就是现代女作家、翻译家杨绛。假如说你以前未曾读过她的作品,对她还不很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另外举出一人来你一定知道,这就是《围城》的作者《干校六记》用的委实是井旁圃中的家常言语,记的也不过是下放之别、凿井之劳、种圃之闲、冒险之幸、小狗的人情世故和由传闻而生的妄思,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种种感慨。然而,看似闲常之笔,细想来却微言大义,颇是耐人寻味:“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先退?”(《下放记别》)――这段文字记的是学部接到“下放”的命令后,著名学者俞平伯夫妇带队出发去接受“再教育”时的场景。
     “整个冬天,早上太阳刚出,东边半天云彩绚烂。远远近近的村子里,一批批老老少少的村里人,穿着五颜六色的破衣服成群结队出来,到我们菜园邻近分散成两人一伙、三人一伙,消失各处。等夕阳西下,他们或先或后,又成群负载而归”(《学圃记闲》)――这记的是不由衷地生出对那黑云压城时期的愤慨声讨之情么?此外如何其芳吃鱼吃出大药皂、钱钟书等半天烧不开一锅水(《下放记别》),以及老知识分子被迫参加强制规定的看电影课(《冒险记幸》),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能不激起你的无限同情和满腔愤懑么:噫,一代知识分子的际遇竟至于此!代价是如此的沉重,而所谓的“收获”呢?
经过近三年的下放锻炼,“我”终于和丈夫一起被“内定”为“老弱病残”而将遣送回京。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尽管还忧虑着“同伙”们的是否回返,但“我们能早些回去,还是私心窃喜。而看到不在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忻喜。
      这就使我自己明白:改造十多年,再加上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误传记妄》)作者的态度是直白坦率的,而其间的道理更是发人深省。也许,还有人要说,这部书的小资产阶级情绪浓了一些,充斥着感伤和暴露的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4028.《干校六记》读后
      我有幸是《干校六记》的最早的读者之一。一天,我去看默存和季康,大家谈这谈那,谈得很热烈,也很投机,——象往常每次谈话一样。临走时,季康递给我一包手稿,即《干校六记》及默存为此书写的序言,让我带回看看,过些日子提点意见还她。我回来后,时间已经很晚,心想先看上一记,以后有机会再看。不想一看之后,真是“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了六记,这时已是深夜。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于是连夜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说了自己读后的直观的感想。 是什么特点使《干校六记》具有这样引人思考的力量呢?
     固然,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和干部,没有经过特殊历史形势下所谓的“干校”的“蒸”、“焙”的,大概只有极少数是例外。《干校六记》以朴素的笔触描写了这一人人切身经历过的事件,使人们重温了那段逝去了的岁月中思想的流光,因而使人感到亲切有味,是一个原因。但却不是重要的,更非唯一的原因。历史将证明它比残缺不全的《浮生六记》将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在今天或者今后,那些不曾经过“干校”“蒸”、“焙”的人,也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它,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由于它有另外的原因在。
      杨绛同志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修养的作家,她出版过剧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和《风絮》,出版过短篇小说《倒影集》,以及文学论文集《春泥集》等,并翻译出版过《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名著《小癞子》、《堂.吉诃德》,以及法国名著《吉尔.布拉斯》等。她有着精湛的艺术素养,以及驾驭和表现她所处理的题材的能力。
     《干校六记》顾名思义,是属于记传体文学。我们都领略过的所谓“干校”,虽然不能概而论之,但是说它们是小异大同想来是不会错的。林彪、“四人帮”利用它摧残人材、摧残干部,有着触目惊心的事实。而季康的《干校六记》却有意回避了这一方面事实的叙述和《干校六记》的这一特点,也正是它能够“引”我之情,“相与流连往复而不能自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从这里,我们也就看出了作者的精湛的艺术素养与功底。
     《干校六记》在思想上也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特点,这就是作者在困苦的境遇中,极力去发掘和描写知识分子在冷酷境遇中内心高尚的情操,特别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的情操。这些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在年已花甲的情况下,被投诸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环境里,虚度岁月,这是怎样的民族的和文化的悲剧啊。但在作者所写的《六记》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绝望、沉沦情绪的流露和表现,而是不时地流露出对生活、对未来的热切的追求和向往。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劳动所形成的“集体感”或“合群感”,曾经给人们精神上带来多少愉悦,甚至幽默感。这种美好的、引人向上的情操的叙述,渗透在作品中的许许多多描写里。如在《误传记妄》中的一段描写,就是隽永无穷,颇发人深思的:
      ……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拚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默存向来抉择很爽快,好象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我不免思前想后,可是我们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季康和默存是几十年的老夫妇,始终彼此相敬如宾,和好如一,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的美好的传说,我就听到过不少,当然也有个别外国报刊无中生有地造过他们“离婚”的谣言的,季康和默存都曾为此感到好笑。从这一段平实的而又感人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他们彼此相知、相爱之深。他们的希求是多么少而又少啊!一个窝棚存身,就心满意足了,仿佛真有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味道,可什么享受都“罢得”,唯独没有书,对于嗜书如命的他们老两口,可真就是一件最大的不幸。最后是钱先生在《小引》中提出的“记愧”的问题。我倒有一种想法,即使“明知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却还要去充当“旗手、鼓手、打手”之类,若属偶为,尽管很不足以为训,却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既非积习,改也容易。倒是那极少数每每明知不是那回事、却总要在运动中大显身手的人,最有资格“记愧”,倒是很应由这类人来补上这一记。如果真的刨心析肝地写,也肯定会写出很精彩的记传文字来。但话又说回来,这几乎又是绝无可能的。因此,这样一类的记愧,未来的考据学家又是很不易发现的,如果不是伪造的“赝品”的话。
      原载于《读书》1981年09期,作者:敏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9 15:03 编辑

      4029.《干校六记》作者
      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钱钟书之妻,生于北京市。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9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4030.杨绛人物简介
      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1911年7月17日,祖籍无锡的杨绛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与钱钟书相知相爱结成夫妇。1935年至1938年与夫偕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两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女儿、丈夫先后去世后,杨绛独居北京海淀区,2003年出版回忆录《我们仨》,轰动文坛。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老去世时杨绛时年87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3 16: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