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0 15:47 编辑

      24.敦煌曲子词:从敦煌洞窟中发觉出来的作品。它是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反映了曲子词转变词之前的形态,与文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区别。内容上看,主题丰富,题材广阔。从形式上看,朴实自然,流利清晰,富于表现性和故事性。常采用多首乃至数十首联章的体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25.竹枝词:唐代乐府曲名。原本是巴蜀一带的民间歌曲,发展而来,多数作品描写风土人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0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0 16:15 编辑

       26.诗词术语:韵、平仄、对偶、用典
       和谐的声音称为韵。中国诗歌通常两句一韵,押再双句之末。
       中国语言中有平上去入四声,除了平声之外,其他都是仄声。
       对偶是文章修辞法,可以两事相类,两事相连,两事相偶,也可以两事含义相反。
       用典是引用历史或神话中的片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凤竹 发表于 2012-7-20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来了,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0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1 18:07 编辑
凤竹 发表于 2012-7-20 16:58
学习来了,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好可怜的老顽童啊!使出了浑身解数,大热天进竹林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才把凤姐忽悠出山。老顽童引凤姐来到“随笔漫谈”栏目的“文学小常识”里求教,老顽童多么期待凤姐给予支持和指点。不想凤姐浏览一会,突然离去,走时抛下一句:“学习来了,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嗨!老顽童倍感伤心!痛哭流涕!哇!哇!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1 10:01 编辑

       27.散曲: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句歌词,到南宋时就不可以歌唱了,而是应用于诗,是在民间乐曲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诗体,就是“曲”。“曲”前面加一个“散”字,是为了与“剧曲”区别。因为散曲在于歌唱,剧曲不但歌唱而且还要有表演动作。散曲是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1 15:08 编辑

       28.散曲分类:
     (1)小令:它是一首独立的小曲,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新水令》等,不同的曲牌不仅字数不同,每句的长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内容比较复杂,一支小令难以容纳,还可以把两三支宫调相同、音律能协和连唱的小令连结在一起,这种形式称为带过曲。
     (2)套数:又叫套曲,它吸收了宋大曲、转踏和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连缀在一起。连缀时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套数必须一韵到底,如:《双调·夜行船》《秋思》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2 10:05 编辑

      29.元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诸宫调等基础上融合歌舞、讲唱、滑稽戏等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如:《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2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2 10:12 编辑

        30.南戏: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有多种异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等名称,明清间称为传奇。其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7-2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7-22 20:13 编辑

       31.宋元话本: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但诸宫调﹑影戏﹑傀儡戏的脚本也可以称作话本,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小说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统称为话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1 12: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