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3 14:05 编辑

      3910.《半生缘》人物二叹:顾曼璐
  叹此人命苦,是一个典型的大上海时代的悲剧。她为了家人,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但是,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试图牺牲自己一手培养的妹妹。如果说她一手造成妹妹的悲剧,那又是谁造成她的悲剧呢?社会?家庭?还是她自己?这个极具矛盾的人物,留给读者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3911.《半生缘》人物三叹:顾曼桢
  叹她的悲剧人生,也叹她的软弱无助。这个人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我认为,曼桢与世均之间应该多沟通,其实当初吵架的事根本不会弄的那么僵,只是当初没有人肯体谅对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3912.《半生缘》人物三叹:所有人
  这些人虽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但他们毕竟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他们或可恨、可笑、可同情,或愚蠢,或不值一提。然而没有了他们,便也没有了完整的故事了。他们之所以也值得别人感叹,我想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拥有完美的人生吧!
      一篇不能让人回味的小说肯定不是一篇好的小说。我因了一些对《半生缘》的回味,便生出了一点感叹----虽然故事离我已经很久远了。当然,若故事真的按我的所叹发生,故事也便不成为故事了。但好的小说不能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总得反映一些东西。我想《半生缘》所要反映的,便是——人有时候在现实面前真的会很软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3913.《半生缘》读者评价
  宿命是早已摆好的棋子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从各个角度述说着别人无法看到的真实,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这一切,这些简单的文字构成了最宏大的场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过去和现在,恍然一回头,感觉自己好像也走过了一遭似的,从心底渗出一丝悲哀,年轻的时候总是会把爱情,把人生规划的太过完美,以为遇见了就不会分开了,以为相爱了就会在一起了,以为缘份来了就已是注定的了。可我们总是单纯的忘记了现实,忘记了那些我们不曾看到和体会过人生的突变,没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缘份也是有半份的,前半份用来回忆,后半份用来感叹。
曼桢和世钧就是这样的,他们深深相爱了,却又在现实中无奈的分开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爱又能如何,又或许真的是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看着岁月在对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颜早已苍老,看着一年又一年季节无情的走过,却再也无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看着因为曾经的年少轻狂要面对的现状,内心的痛苦与后悔是最折磨人的,就连仅存的那一点希望和梦想也无情的被毁灭,我们不过是一颗无能为力的法码,所有心碎和遗憾都不过如此,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惨烈与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小说中的曼桢她是那么的坚强,贫困的家庭,失意的爱情,姐姐的陷害,母亲的不解,姐夫的残害,命运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情打击着她,我难以想象那么单纯柔弱的她是如何在面对,在小说的最后她应该是心凉了,为了生活她只能选择和祝鸿才这个毁了她所有幸福的恶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的选择才让人看了有更心痛,事情的结局越出了人们的可以想象的范围,而张爱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静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才是现实和生活的本质。
      所有华美与热烈的场景到最后也不过都是这样,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豫瑾,也包括淑惠,所有人离自己的幸福都差了那么一点,可能这个距离只是很短,可是却成了一生的无法改变的命运,一颗棋子又怎么能挣脱宿命应有的安排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3914.《半生缘》 读者书评摘选
  张爱玲对于曼桢出场时的外貌描写颇为独特,清新淡雅:“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
      圆脸体现出曼桢身为女性的柔美典雅,这样一个水润珠华的年轻女子,即便样貌并不出众,一样似水,涤荡人心,令人瞧了便觉得舒坦。
      是了,曼桢就是这样一个舒坦的人。
      说实话,彷佛曼桢和世钧两人一直都在辗转。
      世钧辗转于顾曼桢和石翠芝,最终和翠芝躺进了婚姻的坟墓,随俗浮沉。而曼桢辗转沈世钧、叔惠、鸿才、豫瑾——似乎女人的命运总是比男人要惨淡些。爱玲留给曼桢的结局是孑然一身,陪伴儿子成长,她该是幸福的罢。
      以一个作者的视角去看张爱玲的大作,更能领略一方新天地。
      她所用的每一个字词句,每一段描写,市井间朴实浊俗的描绘,都是别有用心的铺垫和伏笔。
      不得不惊艳于那个生活在20世纪的女子的智慧,她那种独立的人格,看到曼桢,彷佛就看到了爱玲。
      无论时间怎样流淌,岁月怎样流转,无法磨灭的是曼桢的品格,和她对世钧执着的感情。
      感谢爱玲,让我在文字中,认识曼桢,认识世钧。
      ......
      犹记得《红楼梦》里,宝玉曾说,女儿家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所以他看了女儿便觉得清爽。
      未出嫁的女儿是颗珠子,一旦出阁,便沾染了男人的浊气。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黯淡无华。到最后——就变成了鱼眼睛了。
     曼璐,我怜她。
     混乱的时代,她娇嫩如花的身体含泪绽放。迎来送往间,她的爱情早已经死亡,化为枯骨一堆,森森惨白,狰狞可怖。
      ......
      张爱玲眼梢细长,下巴极尖,菱唇红艳,三者都好似锐利的刀锋,一点点地切开世间情爱,让里面的血淌出来,让所有明眼人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内里到底裹着金玉还是腐肉,那血是冰冷玄黑还是灼烫赤红。
      自认为,爱玲的文字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她写的男女情爱,而是她笔下那些真实、袒露的人性的美与丑。
      爱玲……
      我轻轻地印上温润的一吻,似是在对这个女子顶礼膜拜。
      跨过世纪的鸿沟,越过死生的膈膜,我依然可以闻到你的呼吸,带着上世纪上海滩的气息。
      你的每一部作品,处处可见你的清韵倩影。
(以上是节选,原文略有改动。此书评《缘断半生》来自晋江原创网)
     《半生缘之情殇》——读者书评
      道不尽的凄凉,半生缘之情殇。
      张爱玲的这本小说,已读过两遍。不愿意让自己的情感之河干涸,最近,晚上临睡前偶尔重新翻一翻。
     《半生缘》开篇即有些悲凉的氛围,曼璐的因缘的凄凉,一个旧社会、旧家庭中女人的悲惨经历,似乎是对社会、对时代的控诉,丝丝凄凉,阵阵幽怨中,又向读者讲述着命运的无奈。尔后,妹妹曼桢,如此花样的年华,却又因另一个旧家庭,又因另一段捉弄人的际遇,而与年轻的幸福失之交臂,这一错过,便是一生。同样错过了的还有叔惠和翠芝,也许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人,芸芸众生。
      张爱玲的文字,似乎有一种魔力,将人的性格、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原著让人读来如痴如醉,仿佛自己跟着那凄凉的故事,曲曲折折,让人的心经历跌宕起伏,错错落落。小人物的故事,最真挚的情感,竟也可以在文字的缓缓流淌中演绎得如此通透,直浸入人的心脾,让人觉得,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似有无形的手在左右。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人生匆匆数十载,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一次无准备的邂逅,也许命中注定,要与那人在短暂的一瞬产生交集。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经过这一个交点之后,又要各奔自己的方向,只是在互会时各自投来令人刻骨铭心的光芒。如此的深刻,如此的决绝,任时光流逝,岁月永殇,当初年轻时的每一个美好时刻,在中年后,回忆起来就像翻阅过去的老照片,感情的事随时光尘封。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不经意间在厚厚的沾满灰尘的书本中,发现一张发黄的信笺,熟悉的字体,记录的是那段永恒的记忆……天真烂漫的曼桢,抽工作的间隙,偏着头,伏案而写的未完的情书。情书未完,情亦未完。一切都那么的熟悉,一切都那么的真实。然而,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已成回忆。在经历了多少人世沧桑,饱尝了岁月风霜之后,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餐馆里,彼此的容颜还是足以让对方心醉,彼此的辛酸经历也足以让仍然互相深爱着的他们心碎。“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曼桢一边在世钧的怀里啜泣,一边吐出这一句无可奈何的话,字字似在耳畔,字字似在泣血,今生的今生,我们真的再也回不去了么?当初,曼璐与张豫谨那段纯真的恋情被夭折,若干年之后,一个淡淡的秋天,昏黄的阳光的午后,当豫谨在曼桢家里收拾行李正要赶回乡下的火车时,他们二人在狭小的房间里默默地相对,那又是让人如何地揪心呢?
      看过梅艳芳、吴倩莲、黎明、黄磊主演的电影版《半生缘》。忘不了梅姑那幽怨的眼神,一个抽烟的动作都透出一股旁人无法理解的怅惘,曼璐穿旗袍的形象洋溢着那个时代上海的风情,时光虽逝,终成经典。吴倩莲短短的头发,一个羞涩而温柔的笑容,一段幸福而温暖的爱恋,留下的却是踽踽地彳亍在昏黄街灯下,被拖得长长的孤单的身影。曼桢,也许在你的心里,永葆着那一份默默的纯真吧。黎明饰演的世钧,当年也还年轻,笨笨的动作,不善言辞的大学毕业生,长在殷实世家的公子,却始终无法逃脱命运的嘲弄。
      叔惠,如此爱漂亮、又斯文、绅士的人,由黄磊来演再适合不过了。或许,爱漂亮的人都有些敏感吧。加之,叔惠的家里,包括他自己,虽是知识分子的阶层,却都是工薪一族,家底明显不够富裕。他与翠芝不过两三次见面而已,但是,似乎有一种磁力,让这两位身世和阅历截然不同的人产生了交集。向来眼高过顶的翠芝,这位富家的小姐也只有在叔惠的面前显得“驯顺”,也肯在他的身上用心。张爱玲在作品中写道“他(叔惠)结婚很晚,以前当然也有过艳遇,不过生平也还是对翠芝是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得最久。”对于已是自己好朋友妻子的翠芝,叔惠能做些什么,又还有何种心境做些什么呢?人生至此,繁华已看透,“情书再不朽,也磨成沙漏”。两人只好在尴尬的闲聊之中,寻找一丝无聊的心灵上的慰藉。于是,张爱玲的小说在翠芝“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中结束了。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观看。”张爱玲的小说,从《金锁记》、《倾城之恋》,再到《半生缘》,无不透露着对人物命运的悲凉之感。如果说,在《半生缘》中,大多数的人物都不是幸福的,那么,人生的悲是让人迷惘,还是义愤?
      再回味一下曼桢那封未完的情书吧,“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每当看到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总认为有似曾相识之感。
      世界的纷乱复杂,不过只会改变了我们的容貌而已,内心的坚持和执着会永存。即便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但是,就如世钧在与曼桢决绝地永别时所说,“我只要你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3915.《将军族》
      短篇小说。作者,陈映真。发表于一九六四年《现代文学》第十九期,这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作品,为台湾文坛所瞩目。本书紧扣时代脉搏,风格独特,一九九九年在台湾入选为三十部“台湾文学经典”之一,在大陆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将军族》堪称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朽的名篇。
     《将军族》这篇小说通过台湾一对小人物由隔阂到真诚相爱,因相爱而从容赴死的殉情故事,揭示了小人物悲惨的生活处境和命运,对黑暗、丑陋、不公的现世表达抗议,赞美了小人物高贵的品行和纯真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3916.《将军族》内容概要
      短篇小说《将军族》,是陈映真早期的代表作,发表于一九六四年《现代文学》第十九期,这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作品。小说叙述了发生在社会底层的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三角脸”与“小瘦丫头”,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连名字都没有而只有绰号,作者根据他们的相貌特征为其取名曰“三角脸”和“小瘦丫头”。
“三角脸”是大陆去台湾的退伍老兵,年已四十,来到台湾退伍后,孑然一身,只能到“康乐队”里吹吹小喇叭。“小瘦丫头”是台湾花连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被生活所迫,家里把她卖到青楼当妓女,她坚决“卖笑不卖身”,并逃跑出来,到康乐队里跳跳舞或“用一个红漆的破乒乓球盖住伊惟一美丽的地方——鼻子。瘦板板地站在台上……”演演女小丑,这两个人,一个无家可归,一个有家难回,“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使两个人进出了爱的火花:“小瘦丫头”的遭遇使“三角脸”这个曾经一向“狂嫖滥赌的独身汉” “油然地生了一种老迈的心情”,他真正地关心起这个身形瘦小、无依无靠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大的“小瘦丫头”;有家难回的“小瘦丫头”对这位“外省人”也产生了好感。于是, “三角脸”做出了他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在一个夜里把他的全部退伍金——一个三万元的存折留在“小瘦丫头”的枕边,然后悄悄地离开了康乐队。然而“小瘦丫头”并没有因为他的倾囊相助而脱离苦海,反而被嫖客弄瞎了一只眼睛。但想见“三角脸”一面的信念使她勇敢地活了下来。五年后两人邂逅,但一个因为怕自己身子的不干净愧对对方,另一个说“我这副皮囊比你还要恶臭不堪的”,于是两人为了纯洁地结合在一起,决意放弃了生命,两人一同自尽于甘蔗林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3917.《将军族》作品简析
      从主题上来看,陈映真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所以,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注人民大众,特别是对底层的民众,他强调一种关怀的人生观:“首先要给予举凡失丧的、被侮辱的、被践踏的、被忽视的人们以温暖的安慰,以奋斗的勇气,以希望的勇气,以再起的信心。”
      从立意上看,作品不仅讴歌了人间真情,更重要的是饱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借此严肃地探讨了迁居台湾的大陆人与台湾本省人之间的关系,传达了希望在台湾的“分离或有相分离危机的中国人重新和睦”的心声。
      从现实意义来看,《将军族》之所以打动海峡两岸许多人共同的心声,就在于它契合了台海两岸很多渴望祖国统一者的心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3918.《将军族》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台湾一对小人物由隔阂到真诚相爱,因相爱而从容赴死的殉情故事,揭示了小人物悲惨的生活处境和命运,对黑暗、丑陋、不公的现世表达抗议,赞美了小人物高贵的品行和纯真的情感。
     “小瘦丫头”是十五六岁的台湾女子,因家贫被卖为娼而逃出到康乐队,但她妹妹因此又有被卖为娼的厄运等着,必须有二万五千元还债才行。“三角脸”是国民党退伍人员,也在康乐队里。他知道这个事后把全部退伍近三万元车偷偷给了小瘦丫头,自己悄然离开;但小瘦丫头拿了钱回家后仍然再次被卖为娼。四五年后,她赎出自己,加入乐队当指挥。她要找“三角脸”。两人终于在一个乡村的葬礼上重逢。他们历尽沧桑但都觉得此身以不干净,于是双双殉情,小瘦丫头两次被卖为娼,还被弄瞎了左眼,揭示了台湾社会的黑暗、丑陋、残忍和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三角脸”为了想救小瘦丫头和她妹妹,把他的生活依靠全部退伍金都拿出来。这是一种伟大崇高的品性。题名“将军族”,其意在于他们虽然是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他们却有着将军一样高贵的品行和纯真的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3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3919.《将军族》特点
     《将军族》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同时辅之以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不可能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的:“他(指陈映真)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所以,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注人民大众,特别是对底层的民众,他强调一种关怀的人生观:“首先要给予举凡失丧的、被侮辱的、被践踏的、被忽视的人们以温暖的安慰,以奋斗的勇气,以希望的勇气,以再起的信心。”
      从立意上看,作品不仅讴歌了人间真情,更重要的是饱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借此严肃地探讨了迁居台湾的大陆人与台湾本省人之间的关系,传达了希望在台湾的“分离或有相分离危机的中国人重新和睦”的心声。从现实意义来看,《将军族》之所以打动海峡两岸许多人共同的心声,就在于它契合了台海两岸很多渴望祖国统一者的心态。陈映真说:“一个分离和对峙的民族是一个残缺和悲伤的民族。
      小说将爱情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分别设计为“大陆人”和“本省人”,通过这两个卑微小人物的互相了解、真心关心、真心相爱,真诚地表现了作者消弭两岸之间隔膜的愿望。所以,“本省人”“小瘦丫头”和“外省人”“三角脸”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反映了台湾和大陆的不可分离,作者也借此寄托了自己“一个中国”的理想。因此,《将军族》也体现了作者浓浓的中国情结,可以说对弱者的关怀与中国情结是陈映真小说中的一根红线,贯穿其创作的始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4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