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4 编辑

      3841.《红岩》
      是一部反映重庆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员在重庆地下工作的小说,其中的部分素材是有其历史原型的。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其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有:江姐、小萝卜头和双枪老太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4 编辑

      3842.《红岩》内容介绍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让我们更是无比崇敬。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也叫江雪琴)、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全书共三十章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刘德彬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人物回忆录虽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处不能以此作为参考、学究《红岩》这本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小说《红岩》问世以来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很多如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节被改编为歌剧《江姐》以及多个版本的同名连环画等为世人熟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5 编辑

      3843.《红岩》作者之一
      罗广斌,男,生于1926年,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建国后,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5 编辑

      3844.罗广斌
      因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的巨大影响,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幸存者,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重庆市某些人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候选人,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正好构成了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
      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所感召。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开始。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囚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曾与刘德彬、杨益言合写《在烈火中永生》等小说。1958-1961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读者喜爱,先后发行350万册,并翻译成英、法、俄、日等19种外文发行。“文化大革命”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罗广斌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身亡,时年4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5 编辑

      3845.罗广斌家庭概况
      罗广斌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祖父是川东忠县的贫农兼木匠,父亲十九岁中秀才,科举制度废除后,被保送进入成都东洋学堂。罗广斌出世时,父亲在川大法学院任训导,毕业于法政学校的母亲,在高等法院工作,父母均系国民党员。大哥罗广文早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回国后参加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第七编司令,统率17万大军,负有国民党西南防务重责。罗家声势显赫,田产富庶,在洪雅县每年收入过千石,成都收入约百石,另有房产三处。罗广斌从小生活在非常优裕的环境中,被家人溺爱,未尝过生活的愁苦滋味。
      1939年2月,为躲避空袭,罗广斌随父母暂时迁居到洪雅县城,就读于洪雅县中学。他喜欢文学,爱读欧洲古典小说,少年早熟。1940年,读初中四期的罗广斌与同学牟学莲产生恋情,罗广斌异常执着,这时他还不满15岁。他被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在《秋天里的春天》中描述的纯洁爱情打动,渴求真挚的情感。单纯的罗广斌认为家人非常爱他,一定会理解他,但家人知道他与家道中落的商人女儿的恋爱关系后,坚决反对,原因不是因为他早恋,影响学业和成长,也不是嫌牟学莲的人品才貌,唯一的理由是“门不当户不对”。母亲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家的子弟,不能作商人的女婿,就是我们不管别人也要说闲话,骂我们家教不严”。这个保守的封建家庭对追求自由的罗广斌非常严厉、专制。为切断罗广斌与牟学莲的关系,父亲中断罗广斌在洪雅的学业,将他带回成都,并对他的一切行动进行严密监视。从1940年到1943年,罗广斌在家里度过了三年囚徒式的封闭生活,三年的禁锢并未锁住他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却加深了他对家庭的不满,对腐朽的愤恨。罗广斌逐渐看清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的毒恶,看清封建势力对年青人的专横控制和压迫。恋爱遇到的巨大阻力触动了罗广斌性格中的叛逆因子,他渴望挣脱樊篱。为追求自由与平等,他与家庭抗争,甚至与父亲打了一架。
      正当罗广斌与家庭的矛盾激化,但又苦于无法找到重获自由的出路,而陷入痛苦时,他遇到了同乡马识途(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马识途同情他的遭遇,支持他的反抗精神,并真诚地告诉他:“恋爱是年青人的权利”。在马识途的帮助下,罗广斌对个人恋爱与家庭情感的矛盾冲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识到为追求个性解放,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只有一条路:离开令人窒息的家庭,呼吸新鲜的空气,寻找新的人生坐标。
      1944年初,罗广斌跟随马识途到昆明西南联大附中学习。在这里,他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并经过“一二·一”学生运动的锻炼,认识到“血是仇恨的种子”,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从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狭小天地里走出来,投身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事业。在西南联大附中的学习生活,是罗广斌人生的转折点,他摆脱家庭的束缚,走上革命道路,找到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6 编辑

      3846.罗广斌入狱前后
      1948年9月10日,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捕。关于他被捕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被冉益智出卖的,罗广斌脱险前一直持这种观点,因他在受审时,叛徒冉益智(地下党重庆市委副书记)劝降罗广斌,并提及他的入党自传是用绿色稿签写的,有十几页,罗广斌联想到自传清楚地写明马识途是自己参加革命的引路人,因此认为是敌人借用马识途的名义诱捕自己,判定被捕是因冉益智出卖同志造成。一种说法是罗广斌的母亲不谨慎,把他回家的消息告诉查户口的人,并央求保护,被特务侦察到,第二天就被捕了。一种说法是罗广斌的哥哥知道他回家,怕他闹事闯祸,因而让特务头子徐远举把他抓起来加以管教,但提出要求:必须确保罗广斌的生命安全。造成罗广斌被捕的原因确切地讲,首先出卖他的是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敌人通过叛徒之口得知罗广斌的身份,但对其下落不清楚;随后,罗广文向徐远举提供弟弟罗广斌的行踪,导致罗广斌被捕。
      1948年3月1日,罗广斌赴秀山前,重庆地下党组织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由刘国志、江竹筠介绍罗广斌入党,候补期9个月,其工作关系属于市委副书记冉益智领导的学运系统,刘国志曾将罗广斌的入党自传交给冉益智。按地下党组织的纪律,领导成员对各自领导的组织和人员的具体情况,一般是互不通报的。但市委书记刘国定心多手长,他从冉益智那里看到罗广斌的自传,知道罗广斌入党之事。
      1948年4月,刘国定、冉益智相继被捕叛变,并竞相出卖川东地下党组织。刘国定抢先一步,供出罗广斌的身份;冉益智也将罗广斌参加革命的情况和盘托出。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徐远举得知罗广斌是国民党第七编司令罗广文之弟,于是将罗广文约到重庆城内老街慈居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办公室。
      徐远举将罗广斌参加革命的详情告知罗广文,并向其保证不伤害罗广斌的性命。罗广文怕弟弟闹事闯大祸,明确表态,同意徐远举派人逮捕罗广斌,帮助家人管教他,并告诉徐远举:家庭对弟弟太溺爱,他非常调皮,到处乱跑,家里对他已无可奈何,他现在已回家,住在成都家中。徐远举得到罗广斌在成都的消息后,立即派重庆绥靖公署侦讯科科长左志良于9月5日由渝乘飞机至蓉。左志良抵蓉后,经过几天的侦察和周密安排,决定于9月10日开始逮捕罗广斌的行动。
      9月10日上午,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来到罗家找罗广斌,他声称带来一封署名为“马”的信件,需要亲自交给罗广斌。碰巧罗广斌与马识途约好9月10日左右联络,此事除他们俩人外,没有第三人知道,因此,他对署名“马”的信件深信不疑,出门取信,被捕。罗广斌被捕后,在成都稽查处被关押了十多天。他的父母到监狱看他,劝他不要再坚持,共产党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他回归家庭,被罗广斌拒绝。9月下旬,左志良押解罗广斌,由成都坐飞机转到重庆,先后将罗广斌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看守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6 编辑

      3847.罗广斌悲剧人生
      小萝卜头
     《重庆晚报》载文介绍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摒弃文革的极左思潮,我们从罗广斌这席话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当年参加地下斗争时那个热血青年的风采。只可惜,这次的献身决心从开始就走错了路,这是令我们为之无限惋惜的地方。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夺权”被中央肯定,各地纷纷闻风而动。 重庆造反派内部在夺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67年1月31日,矛盾终于一触即发:支持夺权的北航红旗驻渝红卫兵率先抛出了批判《红岩》人物形象小萝卜头罗广斌的文章《罗广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内部的定时炸弹》、《我们为什么要揪罗广斌》,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
      在群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罗广斌在选择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派性斗争。1967年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令抓捕罗;2月5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8日,夺权方的重庆市革联会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联等反夺权组织为“反革命组织”、“保罗(广斌)组织”,勒令解散……
     《红岩》中人物形象江姐
      1967年2月10日就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当年看守罗广斌的人说,罗广斌实在是不堪忍受连续几十小时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罗广斌当时被关押于大坪马家堡后勤工程学院,审讯者要他必须认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务放出监狱。 从5日被绑架到9日深夜,连续几十个小时不间断轮番逼供,罗广斌一支接一支吸烟,还将清凉油涂在烟上,神态异常疲惫痛苦不安。这样彻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罗广斌端着洗脸盆被押到3楼厕所打水洗脸,趁人不备他爬上窗台,高呼“毛主席万岁!”后跳下,坠地后撞在台阶石梯上,当场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6 编辑

      3848.罗广斌死亡之谜众说纷纭
      关于罗广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畏罪自杀还是以死抗争?是谋杀还是逃走时不慎坠楼?……文革中这几种说法曾被造反派对立两方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被江青一锤定音说:罗广斌是“叛徒”、“反革命”。那个疯狂的女人在会上表态说:“罗广斌是罗广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华蓥山游击队,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一时间“华蓥山游击队叛徒很多”、“川东地下党叛徒很多”的传言广泛传播。这说明迫害罗广斌并不是斗争的终结,而是又一场政治迫害的开端。更多的人命运在一个女人的一番信口开河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罗广斌的命运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回顾往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荒唐年代的气息。直到1978年秋天,罗广斌骨灰安放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烈火中永生
      罗广斌的死,到底应该定性为“牺牲”还是“自杀”,非本文所能够胜任的事。罗广斌是一个有缺点有过失的革命者。借用鲁迅的话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而已。特别在现在某些人动不动就讲“牺牲”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牺牲。人们看到,凡是开口闭口“改革”,开口闭口说要“牺牲”和“付出代价”的人,他们自己自始至终没有付出过代价,也没有做出过牺牲。不管是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国企改革最力的人,还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执行改革最坚决的人,他们从来没有付出过代价,也从来没有做出过牺牲。他们所说的代价和牺牲,都是给别人准备的。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大把的捞进银子就行了,同时捞进的还有私家车、两套住宅房,以及别墅之类。还有呢,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美名。至于下岗失业、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学、穷愁潦倒之类“牺牲”,都由那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低素质”的年龄偏大的职工们给包揽完了。—— 他们的境界根本不能与罗广斌同日而语。单凭罗广斌当年放弃家庭的优越物质享受,甘愿过清贫的日子,甘愿冒杀头的危险这一点,就足以反衬出如今口口声声要“改革”和“牺牲”的那帮人龌龊的灵魂。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罗广斌在那场屠杀中幸免于难。在1949年12月25日,也就是重庆解放第25天,罗广斌同志向党组织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
      这是狱中革命者预见到国民党政权在溃败前夕很可能实行疯狂的大屠杀,他们有话对党讲。“狱中八条”就是披沥赤诚的诉说,是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商定,如果有人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要把狱中同志集体讨论的意见向党汇报。而罗广斌就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传递出来的“狱中八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事隔50多年重温这“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写的。白色恐怖时期,考验革命者的是生死关、毒刑拷打关、威逼利诱关。和平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关、权力关、情色关。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
      这就是佩服罗广斌、怀念罗广斌及其战友的理由。罗广斌和他的同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7 编辑

      3849.《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
      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 月18日生于重庆。1937年起在武胜县初中学习,1940年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1944年考取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到上海读书。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
      从1950年4月起在重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 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1958年又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罗广斌和杨益言在“文革”爆发后受到残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罗广斌于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1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10 18:07 编辑

      3850.杨益言生平
      杨益言1925年生于重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从上海搬到重庆, 他就在其工学院读书。抗战胜利后,他随之迁回上海,不久就参加了 轰轰烈烈的反内战运动。杨益言是上海地下学联机关报的负责人和 “主笔”。“一二·九”运动后,杨益言从复旦辗转回重庆。
      到重庆后,杨益言“贼心不死”,不但在重庆进步刊物上发表 《一二·九真相》等文章,而且与重庆大学地下党联系上,准备利用 手头的照片、资料编本书《控诉》。而这时,他已经被秘密“盯”上 了。终于,他写给重庆大学女朋友的信件被扣留了,国民党认定他是 中共从香港派回重庆恢复《挺进报》的,把他逮捕。那是盛夏一个平 平常常的下午,他正独自一人在楼上的小屋里看书,有人敲门,他刚 把门打开,涌进四个人,便装,但有枪。杨益言没有说话,更没有挣 扎,他坦然地下楼。楼下,还有几个全副武装的特务,杨益言唯一没 想到的是抓他这样的书生居然也要动用这么多人。那时他刚刚22岁。
      狱中的生活,杨益言只记得坐过老虎凳,人坐在长条凳上,膝盖 处绑着,两手的大拇指分别跟脚拇指捆在一起。有人用小棒不停地敲 脚踝,不停地问,“说不说,你说不说?”不说,便在脚后跟处垫砖 头,一块一块慢慢地加,加到四块,人的膝盖骨便会粉碎,渣滓洞里 就有这样的人。当然也有抗争,像《红岩》中写的开追悼会、绝食等。 再记得的就是罗广斌入狱时,因为他的哥哥是国民党军队司令,大家 都怀疑他是内奸,他关在杨益言隔壁的楼上1号房,同房的28个人都不 理睬他,后来,还是江姐的一句话“我了解他”澄清了他。还记得 1948年春节,监狱里开联欢会,杨益言表演的是拉二胡,罗广斌的节 目是洋派十足的踢踏舞,而“演出”时,他的脚上还带着铁镣……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后,杨益言和罗广斌都分在共青团重庆市委 工作,常常到各处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后来组织上要求整理 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材料,确定由罗和杨执笔创作长篇小说,并严格规 定了主题思想,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写作从1959年开始 到1961年,前后三年。他和罗广斌分住在重庆市委安排的两间平房里, 白天走访革命前辈、看材料,写作经常从傍晚开始,有时写到半夜, 有时写到凌晨,但多数时候都写一个通宵。任务很紧,40万字的长篇, 有时一天要写一万字。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都没有东西吃, 他们算是享受特殊照顾的,每晚每人能分到一个小黑馒头。馒头每天 傍晚时发给他们,杨益言领了就放到一边,不去看它,也努力不去想。 写到下半夜,饿得不行了,便掰一小片,再掰一小片,一个馒头居然 很耐吃。他还记得1960年的冬天,正是写作进入最关键的时候。那年 的天很冷。有时候,凌晨两三点或三四点钟的时候,两人写作都有些 疲倦了,手也冻得有些发白发僵,渐渐拿不住笔了。罗广斌就来敲他 的窗户,腋下夹着稿子,拼命搓着双手,嘴里呵着白白的热气。进来 也不多说什么,就念草稿给杨益言听。其中就有那段有名的文字。江姐看到她丈夫被害,头颅被挂在城墙上,她强忍悲痛离开,到了后方, 双枪老太婆对她说:“在亲人面前,你就哭出来吧。”那时罗广斌正 写到江姐这个形象,几乎不能自拔。他写到后来江姐入狱、受刑,临刑前绣红旗,抱着“监狱之花”说:“孩子,你快长大吧。……”我听杨益言老人清晰而流利地背诵大段《红岩》,惊异地忘了笔录。我无法想象他的生命浸透在《红岩》里有多深,他已经85高龄,而《红岩》写作成书已经50多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4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