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3811.姚雪垠
      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以及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文笔新颖,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起,历时30余年,约230万字,分为5卷。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第一卷时,就影响较大。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李》书除有中,日文版本外,尚有英、法文等译本,在国际上影响日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812.姚雪垠籍贯
      姓名:姚雪垠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生卒年:1910.10.10-1999.4.29
      曾任职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3813.姚雪垠笔名由来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原名姚冠山。他姓姚,属“冠”字辈,排行老三,于是,家人就给他起名叫姚冠三。
      他十四、五岁时,改名为“姚雪痕黟”。这是他当年怅惘心情的反映。姚雪垠只上了三年小学,便失学了。后来读中学,读了一学期又失学了。这时他读到一首苏东坡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雪痕”二字就是取人生如飞鸿踏雪,偶留痕迹之义。后来新文学运动兴起了,在怅惘之中,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于是,便把“痕”字的“广”去掉,换以提土旁,以表示其不再悲观,而要发奋图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3814.姚雪垠人物简介
      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书。
      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与二哥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中生活约100天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除去樊城鸿文书院读书的几个月外,基本上失学在家。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俄国作家的小说,培养了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家庭的缺少温暖与社会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两次到具有进步色彩的军队中去当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闷感伤的情绪。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与此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入学后不久,即参加进步活动,和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读了清代朴学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性论著,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到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还刊出散文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这些文章同样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有敏锐的时代感。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辗转来到开封,与别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在此前后,还发表论文、杂感数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线采访,随后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
      1938年春去武汉,不久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的进步的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差半车麦秸》。次年又在《文艺新闻》上刊出气氛悲壮的《红灯笼的故事》。后两篇曾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并被译为英、俄文。《差半车麦秸》和稍后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之所以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活泼生动的群众口语,写出了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与变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辗转鄂、皖、蜀等地的过程中,以主要精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新苗》、《重逢》等。这些作品多以抗战初期知识青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为题材,写出了年轻一代高昂的救国热情,并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战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笔法转向委婉细腻,语言更为活泼多样。但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爱情生活方面用了过多的笔墨,冲淡乃至削弱了表现时代的主题。这个时期,他也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如《论现阶段的文学主题》、《通俗文艺短论》、《文艺反映论》、《屈原的文学遗产》等,其中一部分曾集为《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出版。此外,还印行了《M站》、《春到前线》、《差半车麦秸》等短篇集。
      抗战胜利前后,姚雪垠转向故乡与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并写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长夜》以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象《长夜》这样以写实主义笔法真实描写绿林人物和绿林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此书译为法文后,姚雪垠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他的小说从早年起,就透露出一种强悍的气质:1929年发表的《强儿》刻划一种坚强的性格,30年代中期的若干作品也多次写到一些敢作敢为的人物。把一批“强人”形象送进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发掘和表现强悍的美,是姚雪垠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一个独特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姚雪垠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大夏大学教书,同时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1951年,姚雪垠去浙东参加土改,因不懂当地语言,无法了解风土人情,于是萌生返豫之念。这年夏天,他回郑州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因中南地区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除写了少量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杂感外,创作上处于苦闷的时期,只在50年代中期发表了《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的一点质疑》等论文。 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后,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3815.《青春之歌》
      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入党后以坚强的信念为党忠实、顽强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点为,成为一名先锋战士。这个人物被写得充实丰满,生动感人,使作品有了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青春之歌》规模庞大,但繁而不乱,所有广阔的现实生活,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时空的变迁全都通过林道静一人的经历贯穿起来,使得文章内容丰富而线索鲜明。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的使用,使各种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人物内心世界更是如窗洞开,作品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小说中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8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3816.《青春之歌》内容简介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3817.《青春之歌》作者简介
     杨沫,女,1914年生于北京。13岁考入北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后在北京当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1936年入党,后到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战活动。1942年后陆续担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的编辑和副刊主编。1952年在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1963年到中国作协会北京分会任专业作家至今。现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作协分会副主席。她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0年发表描写抗日战争的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了她的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近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3818.杨默
      杨沫(1914年9月25日—1995年12月11日),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并被改编为电影。1995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8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3819.杨沫主要作品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
      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3820.杨沫生平经历  
      杨沫1914年8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
      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
      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4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