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6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3802.梁斌著作
      红棋谱(长篇小说)1958,中青
      谈谈创作长篇小说的体会(文论)1958,上海文艺
      播火记(长篇小说)1963,百花
      翻身记事(长篇小说)1978,人文
      春潮集(文艺理论)1980,上海文艺
      烽烟图(长篇小说)1983,中青
      笔耕余录(散文论文集)1984,中青
      梁斌文集 1986,百花(研究资料书目)
      革命英雄的谱系—《红棋谱》评论集(《文艺报》编辑部编)1959,作家
      梁斌研究专集(刘云涛、郭文静等编)1985,海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3803.梁斌文学奖
      由梁斌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原创版》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征文昨天揭晓,3部中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获奖。“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自2005年以来已举办了两届,以关注“三农”,提倡农村题材、扶植农村作家为主旨,力求反映农村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其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现实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引起了国内文坛的极大关注。
      由梁斌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原创版》 《天津日报.文艺周刊》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征文昨天揭晓,3部中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获奖。“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自2005年以来已举办了两届,以关注“三农”,提倡农村题材、扶植农村作家为主旨,力求反映农村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其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现实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引起了国内文坛的极大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6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3804.梁斌与《红旗谱》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沉醉在《红旗谱》中,不谙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梁斌曾这样描述:“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开始写作。早餐时间已到,我还没有写完一个节目,当我写完一个段落,饭时已过。午餐晚餐无不如此。有时写着写着,想起我还未吃饭,其实两顿饭已经过去了……” 梁斌夫人散帼英回忆丈夫创作《红旗谱》时的日子说:“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但谈起《红旗谱》中的人物时,他马上眉飞色舞起来。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
      那时候,他脑子里除了《红旗谱》,什么都没有。夏天和人聊完天,总忘拿扇子,一个夏天丢了100多把扇子。夏天,武汉黏稠的空气令人燥热,梁斌写作的地方没有避暑降温的设施,低头写作,汗滴常会打湿稿纸。为此,梁斌想出了一个“湿被单降温法”。他把被单沾上凉水,挂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块毛巾,实在热了,就用冷毛巾擦头、擦洗身上;还热,索性把冷水盆搁到桌下,把两脚放在凉水里。
      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梁斌的脾气很倔,倔得硬气、刚烈。“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有人问他《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倾”路线。梁斌坚决回答:不是。一次,有个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脚踹倒凳子,将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问他承不承认,梁斌爬起来依然坚决回答:不是。
      平时没事梁斌就爱和老百姓聊天,门口卖菜、修鞋、拉煤的无不说“梁老是个大好人”。遇到不平事,梁斌定要管。有位革命老同志的遗孀生活比较困难,有关部门说,老同志去世了,以后不会常来了。老太太找到梁斌哭诉。梁斌火了,马上质询那个部门负责人,事情很快便解决了。
      梁斌一生最珍视的莫过于他的手稿。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纷纷逃跑,梁斌却冲向书房,“我的手稿!我的手稿!”他不顾一切地喊着,将手稿紧紧搂在怀中。当时书柜里还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贵名画,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惟有手稿。
      梁斌写了《红旗谱》,《红旗谱》中也写着梁斌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6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3805.梁斌革命启蒙老师:《红旗谱》贾湘农原型
      许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晚报的老读者也一定记得,《红旗谱》第2集《播火记》就是在晚报上连载的,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位老作家近况如何?前不久,我们在天津访问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里,话题自然扯到《红旗谱》上,梁斌同志告诉我们1件非常有趣的事,《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是根据他在家乡上高小时1位教过他的老师的形象写的,当时,他的家乡有3个教员是共产党员,其中两个为革命牺牲了,活着的这位叫刘宪曾,就是《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启蒙老师,又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听这话,我们就刨根问底道:“刘宪曾知道自己是‘贾湘农’吗?你们还有联系吗?”梁斌笑了,他说:“这位老同志一直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战争年代,不管通信多么困难,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解放后我们见了面,他现在住在陕西。可是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也没有跟别人说起过,‘贾湘农’就是他。” 听到这里,我们打趣地说:“这可是从未披露的新闻呀!”生活真是有趣,被写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头脑中的模特儿,作家却按照他写出活生生的人物。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红旗谱》中的人物和时间,给梁斌找来了很多麻烦,梁斌同志1930年时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当时驱逐反动校长的护校斗争,1932年河北省发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动”,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解放以后,1953年他开始写小说《红旗谱》,当年的“保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都成了作者的题材,结果,在10年动乱里,由于这些书中的情节,梁斌被加上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不低头,倔强耿直的脾气,真像作者自己笔下的“朱老忠”……。
      现在,梁斌已是66岁的老人了,他抓紧时间,写完了1本3万多字的回忆录《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 ,又动手重新整理长篇小说《烽烟图》。他告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在写《红旗谱》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原来取名叫《战寇图》,后因与电影《战洪图》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烟图》。《红旗谱》和《播火记》是这部小说的前两部分,修改整理后的《烽烟图》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3806.梁斌与《烽烟图》
     《烽烟图》为《红旗谱》三部曲的第三部,描写了阶级关系所发生的急剧变化。小说对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阶级动向和历史进程,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真实表现,深刻地反映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阶级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所起的历史作用。《烽烟图》保持了《红旗谱》雄浑悲壮的审美境界,高屋建瓴地抓住关乎整个国家命运的重大社会冲突,继续塑造和升华了朱老忠、江涛、严萍、运涛等一群英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我国文学的民族风格,使这部作品在总体风貌上,显示出一种民族史诗式的气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3807.《李自成》
      这部五卷本长篇历史巨著,从40年**始搜集、积累历史文献资料,1957年正式动笔,1963年完成并出版了第一卷。1973年完成第二卷初稿。由于“四人帮”的干扰,难以修改和出版。姚雪垠上书毛泽东,得到支持,遂从武汉移居北京,潜心修改第二卷。1977年《李自成》第二卷出版,当年即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1年出版第三卷。其余第四、第五卷,因作者年事日高、体弱多病,改用口授记录的方式写作,直至1999年五卷本《李白成》终于出齐,全书共计三百余万字。这是一部写了将近半个世纪、几乎耗去作家整个生命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长篇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3808.《李自成》
     《李自成》是一部结构宏伟、规模浩大的歌颂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它以明朝末年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朱明王朝之间的阶级大搏斗为中心,提挈起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多侧面地描绘了明末清初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宫廷内部矛盾、义军之间的矛盾。透过这些盘根错节的矛盾关系和尖锐复杂的斗争,勾画出了明王朝崩溃前夕风雨飘摇的社会面貌。同时,《李自成》又是一曲响遏行云的农民起义的英雄赞歌。作者形象而细微地叙述了农民起义军从起义、受挫,到发展、壮大,直至最后失败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整部《李白成》是―个大悲剧。从全书看,它写了从起义到失败的全过程,既歌颂了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功勋,又写了他们的局限和弱点,最后总结了农民革命必然走向悲剧的根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3809.《李自成》
     《李自成》非常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出了一批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既有个性特征又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仅以前三卷而论,出场人物三百多人,有个性的就有五十多人。《李自成》大悲剧的主要悲剧英雄是李白成。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充满理想情感地写出了一个古代农民义军领袖全部的优秀品质:超常的坚毅、过人的智慧、宏伟的政治抱负、卓越的指挥才能、平易近人、倾听众议的民主作风等。李自成是一位高于一般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农民革命英雄。作品一开始即把李自成置于潼关南原大战的腥风血雨中,着重表现了李自成身处逆境而不惧的坚毅顽强精神和百折不挠、励精图治的信心。“谷城会”着重写他胸怀全局、有胆有识的战略眼光。商洛保卫战,处理“杆子”哗变,生动地表现了李自成一身凛然正气和沉着应变的能力。其他如义送郝摇旗、鞭打王吉元、挥泪斩鸿恩等情节,则进一步从思想、道德、精神上刻画了李自成的英雄形象,使之鲜明丰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其他义军将领如刘宗敏、张献忠等也都写得很成功。特别是明末皇帝崇桢形象的塑造,更具有开拓性。他摒弃了把人作为社会观念、阶级观念符号的思维方式,恢复了崇祯皇帝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社会复杂性的独具个性的人的本来面目,没有一味地写他的腐朽、没落、荒淫、昏庸,而是把他“写成一个生活着的人”。作者以真实的细节,既准确逼真地刻画出他刚愎自信、独断专行的一面,又写了他多疑善变、悲观失望的一面;他自作聪明又常受蒙骗,凶暴残忍又内心虚弱,这些复杂矛盾的心理和性格在崇祯形象的身上得到了完善统一的体现。崇祯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有艺术生命力的帝王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3810.《李自成》作者
      姚雪垠花半生精力写这样一部巨型历史小说的目的是要借助形象化的方法,再现并歌颂农民起义和起义的英雄,总结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李自成》之所以在整体上给人基本符合历史原则、历史精神的感觉,还得力于作家对绚丽多彩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明末清初社会生活的描写。作家真实地描写了明清之际各地的乡土民情、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典章制度,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风俗画。正是在这块充满历史生活气息的土地上,孕育激活了《李自成》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演出了这场波澜壮阔、惊天地泣鬼神的李自成大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3810.《李自成》作者
      姚雪垠花半生精力写这样一部巨型历史小说的目的是要借助形象化的方法,再现并歌颂农民起义和起义的英雄,总结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李自成》之所以在整体上给人基本符合历史原则、历史精神的感觉,还得力于作家对绚丽多彩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明末清初社会生活的描写。作家真实地描写了明清之际各地的乡土民情、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典章制度,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风俗画。正是在这块充满历史生活气息的土地上,孕育激活了《李自成》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演出了这场波澜壮阔、惊天地泣鬼神的李自成大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4 18: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