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3744.鲁迅经典名言
     (1)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2)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6)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9)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10)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1)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3 06:54 编辑

      3745.鲁迅与毛泽东
      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他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他用了一番功夫研究,又经过自己的实践,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很有力量。他的杂文有力量,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看鲁迅在时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而且是很勇敢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53—254页)这里说的“三十三个题目”是指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1957年3月6日印发的《有关思想工作的一些问题的汇集》,是希望毛泽东在谈话中回答的,毛泽东却说鲁迅能够解决问题。
      1957年3月10日,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在分析那种认为报上的文章要“软些,软些,再软些”的主张时说:“你们赞成不赞成鲁迅?鲁迅的文章就不太软,但也不太硬,不难看,有人说杂文难写,难就难在这里。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现在有些作家不敢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为他们创造敢写的环境,他们怕挨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本身唯物论未学通。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现在的杂文怎样写,还没有经验。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好好研究一下。”(《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63页)
      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求所有的人看问题都必须很全面,这样就会阻碍批评的发展。但是,我们还要求努力做到看问题比较全面,不管长文也好,短文也好,杂文包括在内,努力做到不是片面性的。有人说,几百字、一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7页)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其第26条中说:“学习鲁迅。鲁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读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读者共鸣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55页)
      鲁迅之子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中的一段话:“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寻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任何人读到这段对话,都会出一身冷汗。
      黄宗英在《炎黄春秋》2002年第12期以《我亲聆毛泽东罗稷南对话》撰文证实,她就是现场见证人,“我永远忘不了当时‘对话’给我的震颤,提起这件事,我血液循环也要失常”。黄文摘录如下: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到,1957年罗稷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这段“罗毛对话”,我是现场见证人,但我也想不起有哪一位还活着的人也听到这段对话。我打电话给我熟悉的律师,简要地叙述了当时的情况后,问他:“如果我写出自己听到这段对话,将与海婴所说的份量不同,因为我在现场;如果没有第二个人说他也当场听到,那我岂非成了孤证?若有人提出异议,我又拿不出任何旁证,那么在法律上……”那位律师说:“正因为当时在场的人如今大概多已不在人世了,你就更有责任写出来,留下来。你又不是在法庭上,你先把你看到听到的事实写出来再说。”于是我就到处求助,希望有更多的文字数据校正我的远记忆,以期尽可能准确地表述这场短暂又撼人心魄的“对话”。
      我又见主席兴致勃勃地问:“你现在怎么样啊?”罗稷南答:“现在……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我的心猛一激灵,啊,若闪电驰过,我感觉空气彷佛顿时凝固了。这问题,文艺人二三知己谈心时早就嘀咕过,“反胡风”时就嘀咕过;可又有哪个人公开提出?还当着毛主席的面在“反右”的节骨眼上提出?我手心冒汗了,天晓得将会发生什么,我尖起耳朵倾听:
     “鲁迅么——”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答道:“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呀,不发脾气的脾气,真彷佛巨雷就在眼前炸裂。我懵懂中瞥见罗稷南和赵丹对了对默契的眼神,他俩倒坦然理解了,我却吓得肚里娃娃儿险些蹦出来……
      朱元璋做了皇帝就不是从前的农民朱元璋了,洪秀全当了天王也不是从前的农民领袖洪秀全了,而一个思想家是永远不会背叛他自己的。谁在那个位子上,谁就会对着鲁迅这枝笔不舒服,由一个对鲁迅的赞美者变成仇视者,这并没有不好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3746.鲁迅曾用笔名
      鲁迅、自树、庚辰、索子、索士、树人、令飞、迅行、树、黄棘、㎡才、周树、唐俟、俟、神飞、迅、风声、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学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即鲁迅、L.S.、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华约瑟、中拉、葛何德、封余、许霞、EL、ELEF、许遐、L、洛文、令斐、豫才、豫、唐丰瑜、冬华、长庚、宴敖、隋洛文、乐贲、乐雯、它音、佩韦、阿二、丰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观、何家幹、飞、罗怃、干、动轩、周动轩、幹、何干、孺牛、丁萌、游光、丰之余、旅隼、苇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继、家幹、尤刚、符灵、余铭、元艮、白在宣、一尊、胡一尊、子明、张承禄、赵令仪、倪朔尔、栾廷石、张禄如、邓当世,韦士繇、士繇、翁隼、崇巽、黄凯音、常庚、燕客、白道、曼雪、梦文、孟弧、公汗、霍冲、莫朕、中头、史贲、董季荷、杜德机、朔尔、康伯度、焉于、越侨、张沛、华圉、仲度、茹莼、苗挺、及锋、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郁、洛、姜珂、越丁、旁、齐物论、乐文、周玉才、晓角、戛剑生、何家干。
      以“记者”等或团体的署名
      纂述者、编纂者、译者、编辑者、旅沪一记者、编者、旅沪记者、记者、奔流社同人、朝花社、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闲书屋、铁木艺术社、译文社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3747.鲁迅故居
      纪念鲁迅的方式通常以纪念地、发行纪念品以及举行各种公开纪念活动为主。还有以鲁迅冠名的街道名称,文学奖项。
      当今大多数鲁迅曾居住过的地方(绍兴、厦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都保留了鲁迅故居,并建有鲁迅纪念馆。上海的鲁迅公园内有鲁迅墓,日本宫城县亦有鲁迅故居。
      2004年10月22日,日本仙台市和东北大学开展了“纪念鲁迅仙台留学100周年市民之会”活动,鲁迅的后人和藤野严九郎的后人都参加了该纪念活动。仙台市立有鲁迅纪念碑,并保留了当年鲁迅曾下宿过的木屋。东北大学也设立了“鲁迅奖”和“鲁迅纪念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3748.鲁迅纪念邮票
      1946年10月19日旅大解放区邮政管理局发行《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3枚,用满洲国邮政的四版、五版普通邮票加盖“鲁迅逝世十周年”和暂作面值制作而成。
      1951年10月19日发行的纪11《鲁迅逝世十五周年》的两枚一套的邮票。
      1961年2月26日发行的纪91《鲁迅诞生八十周年》邮票全套一枚。
      1966年12月31日发行的纪122《纪念我们的文化革命先驱鲁迅》邮票全套3枚。
      1976年10月19日发行的J11《纪念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邮票全套3枚。
      1981年发行《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J67号纪念邮票,由茅盾题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3749.鲁迅正面评价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两岸对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评价,使当代对鲁迅的真实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较重要的当代鲁迅研究学者有王瑶、林辰、朱正、王得后、钱理群、李欧梵、周策纵、王富仁、陈漱渝、汪晖、张梦阳、徐麟、王乾坤等。学者严家炎、何满子、邵燕祥、林贤治、王元化等对鲁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为艺术家的张仃、吴冠中、陈丹青、范曾等大家对鲁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的。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
      中国共产党对鲁迅有高度评价。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鲁迅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
      不过,据2001年出版的周海婴著《鲁迅与我七十年》记载,1957年毛泽东在回答罗稷南的问题时表示,如果鲁迅仍然活着,“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但毛泽东曾于同年3月在《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说:“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怕什么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别人整不整,顶多没有饭吃,讨饭,挨整,坐班房,杀头,受冤枉”,因此毛泽东对罗稷南的回答可能只是对鲁迅敢说真话的赞赏。1950年曾有读者向《人民日报》提问:“如果鲁迅活着,党会如何看待他?”当时任国务院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亲自回信答复“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的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
      由于鲁迅生前反对国民党的官僚腐化,因而受到国民政府的严重打压。1949年后,鲁迅在台湾也一直被当作国民党的反面教材加以贬低。不过,近年台湾也有推动鲁迅作品的努力,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在1990年左右出版《鲁迅作品全集》,其出版小引说:“中国自有新文学以来,鲁迅当然是引起最多争议和震撼的作家……全世界以诠释鲁迅的某一作品而获得博士学位者,也早已不下百余位之多。”出版小引希望“还原历史的真貌,让鲁迅作品自己说话”。的确,鲁迅作品引起的正反两面评价之多、之极端,不但是新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
      蒋介石在兼任教育部长期间,有人向蒋介石告密鲁迅隐匿在教育部做特约编辑,蒋介石回答:“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还有与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没有?应该派这样的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些时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评价鲁迅:“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鲁迅是(中国)2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作家。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 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
      蔡元培:鲁迅先生的创作,除《坟》、《呐喊》、《野草》数种外,均成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说、书信一种外,均为杂文与短评,以十二年光阴成此许多作品,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的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何等学力!
      陈独秀: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郁达夫: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曾澄清鲁迅拒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说:“鲁迅是在1936年去世了,那个时候,1930年代根本就没有外边的人知道鲁迅是谁,也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呐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话如此,经查证,鲁迅作品最早被翻译为西方文字,是1936年8月英国乔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收录了《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是杨宪益翻译的,(真实译者为斯诺)翻译得很好,但是那个时候鲁迅已经不在了。”
      1949年山东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诗,题为《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臧克家
      著名学者胡适:“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叶公超写《关于非战士的鲁迅》—文,发表在193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报》增刊上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日本文学家尾崎秀实:“左联的泰斗”。
      日本作家山上正义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的唯一代表者”。
      日本作家增田涉称赞鲁迅为“中国文艺界庞然的斯芬克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3750.鲁迅负面评价
      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批评尤为激烈者为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台湾学者郑学稼著述的《鲁迅正传》对鲁迅的性格多有微词。唐绍华认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
      薛涌认为鲁迅“国人心灵不医治的话,肉体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论是挑战文明社会的基本医学道德的宣言;也认为鲁迅继承了儒家传统社会知识分子对于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优越感,“没有宪政精神,而充满了僭政精神”;此外,鲁迅“本人并无直接当农民的经验”,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众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体对于中国人妖魔化、丑化的影响;“鲁迅说中国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并没有能跳出这样的文化。”
      钱玄同曾总括他有三点短处:多疑,轻信,迁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3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3751.鲁迅其他评价
      1979年钱钟书在美国表示:“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 ‘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认为鲁迅在中国大陆被过分高估:“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也有一种文言文转过来的,不够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别扭。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绪字眼删掉,看的还是资料,就是证据。鲁迅缺乏这方面的东西。”“到今天如果有人还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多好,我必须说,这种人没有进步。”李敖还提及鲁迅在胡风问他萧军应该不应该入党时,回信说不要入,进去了就酱死了云云(杂评鲁迅和他的孙子)。
      王朔:“我要说,鲁迅的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不是都好,没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
      夏志清:“鲁迅是中国最早用西式新体写小说的人,也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一生最后的六年中,他是左翼报刊读者群心目中的文化界偶像。自从他于1936年逝世以后,他的声誉越来越神话化了。他死后不久,二十大本的《鲁迅全集》就立即出版,成了近代中国文学界的大事。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有关鲁迅的著作大批出笼:回忆录、传记、关于他作品与思想的论著,以及在过去二十年间,报章杂志上所刊载的纪念他逝世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文章。 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没有人享此殊荣。这种殊荣当然是中共的制造品。当然,在中共把他捧为英雄以前,鲁迅已经是一位甚受推崇的作家。没有他本人的声望作基础,中共也不必费力捏造出如此一个神话。”
      王蒙:“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4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4 07:29 编辑

      3752.《在黑暗中》
      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这本集子里的主人公,都是在黑暗中追求着光明的女性,收集了作者的四部著名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这是一本文学爱好者必读的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4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3753.《在黑暗中》的《梦珂》内容介绍
     “梦珂,她是一个退职太守的女儿。当太守年轻时,他生得确是漂亮,又善于言谈,又会喝酒,又会花钱。从起身到睡觉,都耽乐在花厅里。自然有一般时下的诗酒之士,以及贩古董,字画的掮客们去承奉他,终日斗鸡走马,直到看看快把祖遗的三百多亩田花完了,没奈何只好去运动做官。靠了曾中过一名举人,又有两个在京的父执,所以毫不困难的起始便放了一任太守。原想在两三年后再调好缺,谁知不久就被革了,原因是受了朋友的欺骗,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点被牵涉到风化的事。于是他便在怨恨,悲愤中灰起心来,从此规规矩矩的安居在家中,忍受着许多不适意的节俭。但不幸的事,还毫不容情接踵的逼来,第二年他妻子便在难产中遗下一个女孩死了。这是他在十八岁上娶过来的一个老翰林的女儿,虽说也是按照中国的旧例,这婚姻是在两个小孩还吃奶的时候便定下的,但这姑娘却因了在母家养成的贤淑性格,和一种自视非常高贵的心理,所以从未为了他的挥霍,他的游荡,以及他后来的委靡而又易怒的神经质的脾气发生过龃龉。他自然是免不了那许多痛心的叹息和眼泪,并且终身便在看管他那唯一的女儿中,夹着焦愁,忧愤,慢慢的也就苍老了,在那所古屋里。”(出自《丁玲《梦珂》》
      这里涉及的是王剑虹的父亲。其父王勃山,爱文物,谙医道,悉诗文,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同有盟会员,曾任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秘书;解放后,先后任川东行政公署监委委员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1957年去世。王剑虹早年丧母。梦珂的父亲与王剑虹的父亲,很有些靠谱。也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交融。
      1919年,“五四”波涛传到桃源第二女师,王淑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同学罢课、示威、游行、演讲。这时王淑蒋冰之(即当代女作家丁玲),并成为“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好朋友。是年底,王勃山决定把女儿带到上海读书。行前,王勃山根据龚自珍《夜坐》中的诗句“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将女儿的名字淑改为剑虹。
     “这幼女在自然的命运下,伴着那常常喝醉,常常骂人的父亲一天一天的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枝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把那细长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一阖下,就长声的叹息起来。不过,也许是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的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象她父亲当年一样的狂放的笑,和怎样的去煽动那美丽的眼,只可惜现在已缺少了那可以从挥霍中得到快乐的东西了。”(出自丁玲《梦珂》)
      这里描写的梦珂是个美女。而丁玲在同学间算不上美人。而沈从文描述的丁玲是“那么一个朴素圆脸的女孩子”(《记丁玲》116页)“这个圆脸长眉的女孩子,她同我想象中的平凡女子差不了多少。就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去料理自己,即如女子所不可缺少的穿衣扑粉本行也不会,年轻女子媚人处也没有,姑比起旁的女人来,似乎更不足道了。”(《记丁玲》63页)而丁玲的同学挚友王剑虹,沈从文是这样描述:“当时丁玲女士还不过十七岁,天真烂漫,处处同一个男子相近,那王女士却是有肺病型神经质的女子,素以美丽著名,两人之间从某种相反特点上,因之发生特殊的友谊,一直到那王女士死去十年后,丁玲女士对于这友谊尚极其珍视。在她作品中,常描写到一个肺病型身体孱弱性格极强的女子,便是她那个朋友的剪影。”(《记丁玲》57页)对照沈的文字,我们自然会懂得其实,丁玲笔下的梦珂就是她那个美丽的同学王剑虹。
     “她在酉阳家里曾念过好几年书,也曾进过酉阳中学。到上海来是两年前的事。为了读书,为了想借此重振家声,她不得不使那老人拿叹息来送别她的独女,叮咛又叮咛的把她托付给一个住在上海的她的姑母,他的堂妹。”(出自《梦珂》)
      王剑虹,原名王淑王番,与赵世炎同乡,1902年出生,比丁玲大两岁,四川酉阳龙潭镇人,土家族,是丁玲的同窗好友。曾与丁玲一块就读与湖南的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7月,中共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大学”,王剑虹与丁玲经瞿秋白同志的介绍,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系,瞿秋白同志时任教务长兼社会科学系主任。
      丁玲回忆说王剑虹女士“有一双智慧、犀锐、坚定的眼睛”,她口才流利,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见解精辟,常反驳学潮的校长老师哑口无言、瞠目结舌,同时,她又“象一团烈火,一把利剑,一支无所畏惧、勇猛直前的队伍的尖兵”。
      在二十年代初的中国,王剑虹应算是一位优秀而出色的女性,丁玲说她“是坚强的,热烈的”。由于她自幼丧母,同时,她又是一个很俭朴的女性,在她和丁玲一块求学的日子里,“如果能买两角钱一尺布做衣服的话,也只肯买一角钱一尺的布。我们没有买过鱼、肉,没有尝过冰淇淋,去哪里都是徒步,把省下的钱全买了书。”但这样艰苦朴素的生活,丝毫不影响她乐观的生活态度,她依然是“生活得很有兴趣,很有生气”。
      对于爱情,王剑虹女士有着沉稳而热烈的追求,同时,又那么真挚,那么含蓄。“她在热烈地爱着秋白。她是一个深刻的人,她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她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她可以把爱情关在心里,窒死她,她不会显露出来让人议论或讪笑。”但文采极好的王剑虹,将自己对异性的爱慕藏在心底,对瞿秋白同志真热的爱恋,她会用诗表达出来。
      1923年寒假,瞿秋白与王剑虹喜结良缘,可惜,好景不长,红颜薄命,这么一个出众的新女性,被瞿秋白称为“梦可”的王剑虹,婚后不久便被瞿秋白同志的肺病染上,病势沉重,最后香消玉殒,秋白剑虹竟相隔于天上人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6 01: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