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 17:04 编辑
3731.“今日路”是什么
人们常说,诗言志。据邓小平小女儿毛毛(邓榕)事后回忆,在杨浦大桥,这位平常没有诗意的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女儿曾好奇地问:“爸爸从来不作诗,今天怎么诗兴大发?”历经了近一个世纪人生惊涛骇浪的老人回答说:“这不是诗,是我内心的话。”或许,他在一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看到了自己倾心谱写的无韵诗篇,才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话。其实,这是邓小平生平最后一次在媒体上公开露面。
那么,邓小平心中的“今日路”是什么?
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无路,只是人走多了才成为路。”
邓小平作为一个世纪伟人,他是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见证了中华民族是如何走过20世纪的。20世纪的中国应该走什么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三种不同建国方案较量:第一种方案,先由北洋军阀后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代表,建立法西斯独裁政府,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种方案,由一些中间派别或中间人士代表。他们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抗战胜利前后民主党派要求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等。第三种方案由共产党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经过反复权衡,中国的老百姓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也就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是波澜壮阔、风雷激荡的百年,是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风起云涌的百年,是社会主义诞生、发展并经历曲折斗争的百年,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百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篇章。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使我们党和老百姓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解放思想搞不成社会主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搞不成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末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我们的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世界银行的一位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邓小平吟诗后的第四个年头,同样也是冬天,1997年元旦那天下了小雪,把京城变成一片白色。在北京301医院,看不到一点喜庆气氛,邓小平的病情越来越重。据邓小平的医疗护理人员黄琳回忆,那些日子,邓小平有时候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候异常清醒。黄琳觉得他总该再给中国人留点什么吧?可是最后几个星期他没有再谈那些话题,只是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究竟邓小平说过什么?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收官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篇文章邓小平视之为自己的政治交代。他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军队国家政权都要维护这条道路、这个制度、这些政策。”
又一个“百年”,这就是一个世纪伟人留给一个伟大民族的最后遗言。邓小平作为一个世纪老人,“百年情结”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直至最后,这也是他留给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最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继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