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3712.《朱德选集》
      朱德的著作选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8月起在全国公开发行。收入朱德1927~1962年的重要著作,共65篇,其中32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选集选入朱德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著作6篇,集中反映了朱德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精心研究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和加强红军建设的理论建树。选入抗日战争时期著作17篇,深刻阐述了抗日战争的军事路线、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人民战争的战略策略,提出了一整套带兵治军的方法,丰富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
      选入解放战争时期著作16篇,除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内容外,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建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选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著作26篇,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民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措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发展经济的建议;阐述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 07:06 编辑

      3713.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3714.作品赏析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周恩来于南开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南开大学学习,但因领导学生运动无奈放弃在南开的学业东渡日本留学。所以,本诗是不得意者(难酬)慷慨悲歌之作。此时的周恩来,父母双亡(较早),学业无成,在海外孤身一人,境遇可谓凄凉,由于失意且无人管束,染上一些恶习,意志消沉。可是不久,周恩来没有沉沦,对偶像梁启超等人的追慕和自身情况的反差强烈刺激着他,他对改变的渴望前所未有地强烈。钢铁意志在此时开始锻炼。伟大而空洞的抱负,强作振奋的豪语开始转为无数对自身的现实的、细微的、痛苦的改变。
      中学文凭无损于共和国的总理的伟大,而更值得回味的,是19岁的青年,梦想与现实、奋进与沉沦交织下的蜕变。诗中豪迈之气盎然,而失落、激愤、迷茫亦在其中,这是周总理蜕变前的第一次内心的激烈交锋,值得细细体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3715.《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集》
      收入周恩来青年时期写的诗作15首,都是一些爱国励志的诗篇。周恩来同志生于“积弱不争”之中国、“外侮日迫”之时代。深重的灾难和危机,激起他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了中华之崛起”,这是他少年时代立下的誓言,也是他终生笃行的人生信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救国家危亡,为求人民幸福,他一生奔波,去呐喊,去革命,去建设。因此,他在这个历史时期以诗抒发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该书配有周恩来青年时代的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和手迹等,是一本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革命文献的好图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3716.《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3717.《梅岭三章》写作背景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328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
      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宁都被杀绝的有8300多户,闽西被杀绝的有4万多户。
      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地理位置
      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
梅关,位于大庾岭(今江西大余)海拔七八百米高处的巅峰。唐开元四年,左拾遗张九龄奉诏开凿岭南驿道,以连结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3年功成后,两侧植梅,梅关因此得名。当年古驿道上“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因此有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诗中有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岭南的荔枝就是通过这条驿道,由飞骑日夜兼程至长安,而色味不变。
      1934年10月31日,8万多参加长征的红军大部队突破封锁后,经由此关,折而向西,直逼湘粤边境。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是在粤赣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岭。
      这里号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树木遮天蔽日,漫山遍野,山中有洞,洞洞相连,便于部队隐蔽,保存实力。项英、陈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行动方针,开始了在赣粤边界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游击生活。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陈毅元帅一篇《赣南游击词》,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斗争生活。
      革命足迹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机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1940年,盘踞苏北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同年十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新四军。此时,著名的黄桥战役开始了。国民党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和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调兵三万,齐头进攻黄桥。新四军为了生存和抗日,只好被迫应战,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顽强反击,予敌军以重大杀伤。正当前线决战时,敌方配合八十九军作战的保安四旅一部百余人,在战场上溃退下来,不辨方向,一直冲到距陈毅指挥部200米处,而新四军当时全军出击,总部已无保卫部队。得到好消息的李守维,叫嚣要“活捉陈毅”。面对窘境,陈毅一面从容自若地立即组织机关工勤人员迎击敌军,一面命令其新婚妻子张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烧掉,以防落入敌军手中。做机要秘书的张茜,一边烧文件一边看文件的内容。当看到《梅岭三章》诗稿时,张茜犹豫了,她浮想联翩陈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的烽火岁月,深谙陈毅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于心不忍,便问:“老总,诗稿也要烧掉吗? ”陈毅说统统烧掉。张茜对《梅岭三章》爱不释手,又问: “老总,我替您保存诗稿吧?!”陈毅不作声了。《梅岭三章》就这样被张茜“救”了下来。由于陈、粟反复谋划,部署周密,相机反击,结果,新四军以五千人战胜了敌人三万兵,创造了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3718.《梅岭三章》作品赏析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本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马前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3719.《梅岭三章》诗碑
      陈毅《梅岭三章》诗碑位于大余县城西南12公里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始建于1997年。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坚持极端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斋坑一处山凹,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可达。敌人近在咫尺,终未发现。陈毅自知难免,写下著名《梅岭三章》,以示绝笔。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筑建《梅岭三章》诗碑,高约1.50米,宽2米,厚0.35米。座基高约0.50米,宽约2.50米,以白色花岗石砌筑。碑身为汉白玉结构,其字体镌刻处,采用镏金熨贴。陈毅诗碑与梅关碑林连为一体,构成梅关古驿道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在闻名遐迩的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立着一块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手迹诗碑。2003年8月底,陈毅的次子、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的陈丹淮少将视察梅岭时,看到了父亲的《梅岭三章》手迹,倍感亲切,与随同人员一起当场吟咏了这首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3720.《油岩题壁》
      放眼高歌气吐虹,
      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来无限兴亡感,
      感祝苍生乐大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10-2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10-2 07:52 编辑

      3721.《油岩题壁》题解
       油岩,是广东梅州名胜古迹之一,位于梅县东山中学附近约两公里之地。1915年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的叶剑英(时年18岁),在毕业前夕约伴同游油岩。当时辛亥革命未久,袁世凯阴谋称帝,局势混乱,全国讨袁声势浩大,革命浪潮汹涌,爱国志士无不欲以身报国。当时叶剑英同志登上油岩,眼看祖国壮丽山河有感而发,乃欣然题诗留于油岩壁上,这就是著名的《油岩题壁》诗。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原诗已不存在。
       赏析:
       首句“放眼高歌气吐虹”,众所周知,这是叶帅当年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时,课余短暂驻足于学校附近的油岩有感而作的。一般作者登高远眺,面对河山,容易发出伤感之词曰“山河破碎”或赞美山河壮丽。“诗言志”,叶帅此诗首句“放眼高歌气吐虹”,既非伤感山河,又非赞美山河,而是抒发作者的英雄抱负。
       次句“也曾拔剑角群雄”,按字义具体解释,是叶帅曾经拔剑与群雄角斗,这就不是事实。可这里叶帅又用上“也曾”一词,这分明是说当年叶帅读书时早已胸怀报国大志,要与群雄角斗。
       第三句“我来无限兴亡感”,前后句紧密衔接。“自古英雄出少年”。一般青年,好的读书求上进,不好的则不问政治,无所作为。而叶帅则不然,在他年轻读书时即胸怀大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故其曰“我来无限兴亡感”,伟人之声也。
       第四句“慰祝苍生乐大同”,是由第三句引发而来的,是全诗重点。诗的第一、二、三句都是抒发作者的少年壮志,表明要救国、强国,而达“苍生乐大同”的宏愿。全诗语气雄伟,句句相联,内涵高远,步步展现作者爱国、救国之挚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5 1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