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9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3654.巴金人民作家
       2005年10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颁证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仪式并向巴金的家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国务院称: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之一。 他在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中,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大众。他的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抒情优美,塑造了许多性格独特而丰满的典型人物。
      巴金的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有:《随想录 》、《萌芽》《灭亡》、《新生》、《寒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憩园》、《第四病室》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
      巴金是人民的作家,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为贯彻落实发展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弘扬巴金的崇高精神,国务院决定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以及散文集和回忆录等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深深喜爱。我们熟悉的《海上日出》《鸟的天堂》就是他写的。
      国务院号召全国广大文学工作者以巴金为楷模,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深入生活,把文学创作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努力创作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我国文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9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3655.巴金个人经历
      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1920年8月,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1年4月,以芾甘为笔名发表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
      1922年春,先到上海入读上海南洋中学,1923年夏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附中   (1928年改名中央大学附中、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附中,1952年改为南师附中),1925年毕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在1928年10月,以巴金为笔名发表译著《托洛斯基的托尔斯泰论》,为此笔名最早见于报刊的文章。
      1934年11月赴日本留学,1935年8月回国。
      1936年8月,巴金在上海应约与通信半年的15岁小读者萧珊见面认识。两人开始了8年之恋。
      1944年5月1日,巴金和萧珊(原名陈蕴珍)结婚。从此相濡以沫28年从未吵过一次架。
      1945年12月,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出生于重庆。
      1950年7月28日,儿子李小棠出生。
      1957年7月,巴金和靳以主办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并担任主编。
      1960年8月,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1966年8月,受上海作家协会“造反派”批判,开始强迫劳动的生活,关进“牛棚”;被《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点名批评。
      1972年8月13日,妻子萧珊罹患直肠癌过世。
      1977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直至逝世达28年之久。
      1983年起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任职达22年之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超过百岁且在任上去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1984年5月,被国际笔会第47届大会推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10月获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3月26日,主持北京西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典礼。
      1999年2月8日,因呼吸道感染发高热并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病情反复,从此未能出院。
      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3656.巴金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火》(共三部),1940-1945,开明书店  
《寒夜》,1947,
《晨光》
中篇小说
《海的梦》,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1932,开明书店  
《灭亡》,1929,开明书局  
《死去的太阳》,1931,开明书店  
《砂丁》,1933,开明书局  
《萌芽》(又名《雪》),1933,现代  
《利娜》,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新生》,1933,开明书店  
《憩园》,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1946,良友图书公司
短篇小说集
《英雄的故事》,1953  
《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火》(三部),1940-1944  
《憩园》1944  
《寒夜》,1947  
《第四病室》,1946  
《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  
《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  
《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将军》,1934,生活书局  
《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  
《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散文集
《随想录》(5卷)1979-1986  
《海行》(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旅途随笔》,1934,生活书局  
《点滴》,1935,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1936,商务印书馆  
《短简》,1937,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1937,重庆烽火社  
《梦与醉》,1938,开明书店  
《感想》,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无题》,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1942,重庆烽火社  
《旅途杂记》,1946,上海万叶书店  
《怀念》,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1951,平明出版社  
《慰问信及其他》,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友谊集》,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6]  
《烟火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1982,花城出版社  《忆念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愿化泥土》,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再思录》,1995,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译著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希金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往事与随想》,俄国赫尔岑著,出版了第一册,未全部翻译完成。
传记与回忆录
《巴金自传》,1934,第一出版社  
《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随想录》,1978-1986,
理论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1930,上海自由书店  
《谈契河夫》,1955,平明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9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3657.巴金获得荣誉
1982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5年 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 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1990年 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9年 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2003年“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9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3658.巴金经典语句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活,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谎言,我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3659.巴金社会评价
      巴金,他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的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可是,我所说的关于他的苦痛,并不是物质的;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但,这样看来在物质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可是实际上他最苦痛的还是精神上,譬如在《复仇》底序里面他说: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的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
      又说:
     “……我的灵魂为着世间的不平而哭泣着。” 这就是他灵魂的自白,也就是他苦痛的自白。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存在怎样的苦痛。
      我们为什么需要巴金 只因是硕果仅存?
      他曾说:“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对冰心的赠言,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作家卡片-----巴金
      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被称为中国的卢梭,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萌芽》《寒夜》《随想录》《死去的阳光》《新生》《砂丁》……为我们留下了千万字的作品。
      一位诗人在《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到: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意,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我的眼眶里至今还积累着朋友们的泪,我的血管里至今还沸腾着朋友们的血----巴金《谈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3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3660.《赤都心史》
      散文集,作于1921-1922年初,1924年6月出版。记述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介绍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活动,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
      报告文学集。《饿乡纪程》续篇。收杂感、散记、小品、游记、读书录、散文诗四十六篇。记述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介绍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活动,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30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3661.《赤都心史》作者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原名双(或霜、爽),号熊伯(或雄魄),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与缔造者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名义赴苏俄考察。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目前在江苏常州建有瞿秋白纪念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3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3662.瞿秋白人物简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还唱《红军歌》。到刑场后盘足而坐,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30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3663.瞿秋白家庭背景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母亲金璇,也是官宦之女,精于诗词。她的子女中长大成人的有5子1女,瞿秋白是家中的长子。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名双(或同音字霜、爽)。
      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将母亲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母亲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5 2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