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3610.《上海屋檐下》妙语佳句
      这是一个郁闷得使人不舒服的黄梅时节。从开幕到终场,细雨始终不曾停过。雨大的时候丁冬的可以听到檐漏的声音,但是说不定一分钟之后,又会透出不爽朗的太阳。空气很重,这种低气压也就影响了这些住户们的心境。从他们的举动谈话里面,都可以知道他们一样地都很忧郁,焦躁,性急,所以有一点很小的机会,就会爆发出必要以上的积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3611.《上海屋檐下》作者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剧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54年夏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分管电影与外事工作,1955年7月到任。他将《祝福》《林家铺子》《红岩》等小说改为电影剧本,受到广大群众欢迎,1962年他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1994年在95寿辰之际,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1995年病逝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3612.夏衍人物简介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3613.夏衍家庭背景
      据陈坚、张艳梅所著的《世纪行吟——夏衍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记载,夏衍的孙女沈芸于1990年9月16日代夏衍致该书作者陈坚的信中说,夏衍的出生地,应为浙江省仁和县。
      据查史料,仁和,旧县名,1912年钱塘、仁和合并为杭县。夏衍有一枚收藏章,上面所刻便为“仁和沈氏曾藏”。此印章为原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1976年去世前的绝作,原设计的印文是“仁和沈氏珍藏”,夏衍请他将“珍”字改为“曾”,并解释说此字意味那些珍品只“曾”在他的画柜里收藏过,但不会永远归他所有,总有一天会捐献给国家的。
      家祖籍系河南开封,宋室南渡时移居江南,“经南宋、元、明、清王朝,至清朝末期,成为相当富裕的中产地主阶级”,并兼有中层官吏的身份,在当地可以说是很有影响的大户人家。沈家在仁和广置田产,还出资在严家弄西面修建了一个寺庙,名为“月塘寺”。夏衍的祖父沈文远,其妻余杭章氏,是革命元勋、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堂妹。沈文远夫妇生有三子三女,长子沈学诗。沈学诗娶德清县徐绣笙为妻,后生下长子沈乃雍、次子沈乃熙(夏衍)。现将《夏衍传略》附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3614.夏衍生平经历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八),夏衍出生于浙江省仁和县(后属杭县)严家弄27号,名沈乃熙,字端轩。夏衍7岁入私塾“破蒙”,9岁进杭州正蒙小学,11岁辍学在家自修,学做农活,13岁入德清县立高小,15岁高小毕业,进杭州泰兴染坊当学徒,16岁由德清县公费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20岁的夏衍受“五四”运动影响,投入杭州学生爱国运动;10月参与创办进步刊物《双十》(后改名为《浙江新潮》),以“宰白”为笔名,在“随感录”专栏中发表文章。1920年8月,夏衍从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经校长许炳堃推荐以公费保送到日本留学。1923年参加日本进步学生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在《创造日汇刊》、《狮吼》、《民国日报》副刊等处陆续发表作品。
      1924年11月初,25岁的夏衍在日本门司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由李烈钧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3月明治专门学校毕业,获工学士学位。4月入九州帝国大学。10月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驻日神田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部长。1927年4月回上海。5月经郑汉先、庞大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入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在提篮桥、杨树浦一带从事工人运动,同时在立达学园、上海劳动大学任教。1929年10月出版译著《母亲》第一部。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夏衍当选为执行委员。3月出版《艺术》月刊,6月出版《沙仑》月刊,任主编,发表关于电影的文章《有声电影的前途》。8月与田汉等人成立“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期间创作《狂流》等一系列电影剧本。
      1935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追捕,避居在卡德路白俄公寓,期间创作多幕剧《赛金花》和独幕剧《都会的一角》。1936年6月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10月,与周扬等人开展救亡戏剧、电影、音乐运动,撰写时事述评。1937年初春创作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夏衍当选为该协会理事。是月,经潘汉年介绍,他在上海见到周恩来,从此以文化人的身份从事抗日统战和新闻工作。8月,《救亡日报》创刊,任总编辑。1940年创作四幕话剧《心防》与《愁城记》。1941年1月爆发“皖南事变”,夏衍撤离桂林赴香港。4月参与创办《华商报》,任社务委员、党支部书记。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受周恩来急电指示组织戏剧界转赴西南各地。1942年4月赴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1944年8月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1947年3月经香港抵达新加坡,向华侨领袖陈嘉庚传达中共中央军政方针,并应陈嘉庚、胡愈之邀请任《南侨日报》主笔。1948年6月,在香港《群众》杂志开设《蜗楼随笔》专栏,在香港参与策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起义。还参与策动国民党上海海关关长丁贵堂起义。 1949年,夏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7月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0年3月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8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兼任院长。1953年创作五幕六场话剧《考验》。  1955年5月,受潘汉年冤案牵连,在北京被隔离,接受中组部审查。1956年,他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1958年3月将茅盾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改编成电影剧本。1959年9月,《夏衍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4月,影片《革命家庭》获《大众电影》首届“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1963年12月《电影论文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电影剧本《烈火中永生》。
     “文革”时期,夏衍遭到批斗,被长期关押在大红门卫戍区等地。1977年8月,夏衍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4月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11月,任中央文化部顾问。1979年10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文联副主席,11月,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0月《夏衍论创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1月《蜗楼随笔》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次年7月,《夏衍选集》(四卷本)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8月,夏将珍藏的清代纳兰性德的书简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0月,被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授予“国际文化交流奖”。
      1989年10月,夏衍将珍藏的明清以来的中国名家字画94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1991年1月,他将珍藏的邮票珍品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93年12月,《夏衍》画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但他那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他留下的众多作品中间所闪烁着的人格风采和人性光芒,是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3615.夏衍创作特点
     (1)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小市民》、《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赎罪》、《娼妇》、《上海屋檐下》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痛苦的发现。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结合。
     (2)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家的悲喜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准确传神的勾勒,极端简洁与鲜明。“黄梅天气”的多层象征意义。微温而含蓄的态度,不动声色的控诉,含着眼泪的鞭挞。
     (3)人道主义观点: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3616.夏衍代表作品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
      改编创作《野草》、《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
      话剧
      所著话剧剧本有《赛金花》、《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方草天涯》改编剧本《祝福》等。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3617.夏衍救亡日报
      查封
      1941年春节救亡日报前夕,在桂林苦心经营了两年一个月又十五天、为宣传发动抗日救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救亡日报》 ,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救亡日报》——这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从1937年8月4日在上海 创刊开始,便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当时,郭沫若兼任《救亡日报》社社长兼发行人,夏衍则出任总编辑。1937年11月22日,上海沦陷,《救亡日报》被迫撤离,于1938年转至广州复刊。当年10月底广州又陷入日军的三面围攻之中,于是《救亡日报》再度“流浪”。
      通信联系已经中断,夏衍只好主张去桂林找李克农。1938年11月8日晚,夏衍坐上了开往长沙的火车,第二天,他好不容易才通过一个个间接的朋友关系找到了郭沫若和周恩来。当时事情太不凑巧,正逢不堪回首的“长沙大火”,周恩来正在忙着安排“紧急疏散”,根本就腾不出时间来跟夏衍详谈《救亡日报》的事情,但周恩来却对他说:“你来得正好,马上回桂林和克农商量,自筹经费,尽快恢复《救亡日报》……”夏衍来到桂林与李克农商量后,在1938年夏衍晚年照12月3日离开桂林赴香港筹款。第二天,郭沫若就来到了桂林。三天后,周恩来也专程从长沙来桂,向郭沫若指示《救亡日报》的办报方针。这时,夏衍筹款工作十分顺利。驻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来的电报后,即从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日经费中,专拨给《救亡日报》1500港币。
      日报复刊
      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夏衍主持《救亡日报》作风严谨,一丝不苟。作为总编辑的夏衍,一直主笔撰写社论和时评,理直气壮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救亡日报》在抗日宣传中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也引起了反动派的嫉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直接导致了《救亡日报》在桂林的劫难。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来了个先发制人,他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名议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还命令全国报纸都必须刊登颠倒是非的“中央社”电讯稿和“军委命令”,以掩盖事实真相。夏衍坚持拒绝刊登这则诬蔑“新四军叛变”的消息电稿。为了不伤情面,他将它安放于头版头条,然后与往日一样,不动声色地连同其他稿件一起拿到新闻检查所“送审”,“送审”完毕后,便把头条的“中央社”电稿撤掉。
      再次查封
      1941年3月1日,驻桂林的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秉承蒋介石重庆当局的密令,查封了《救亡日报》。这张在抗日救亡中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多次组织支前义卖,广泛传播革命真理的报纸,从此结束了它在桂林的战斗生涯!仅仅两年又四十五天的生涯!夏衍当时的心情十分沮丧、惋惜而沉痛,为了保存力量,他不得不遵照党组织的安排飞往香港,继续新的革命活动。(旧书信息报)
      夏衍,一生为谦谦君子,对人谦恭,在临逝世前,其秘书说:“我去叫医生”,夏衍立即叫他回来说:“不是叫是请!”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3618.夏衍的野草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日战争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首先,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是巨大无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一方面是横压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骨骼被切分,巨石被掀翻。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特点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哲理性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详细观察,通过对新奇、具体而又相当典型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出来的。比如,种子的生长之力能够分开机械力难以分开的头盖骨这个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备的知识,因而显得新颖奇特,也很典型。同时,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紧接着又列举了一系列尽人皆知的普通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之。而用普通事例来说明问题又容易失于平庸和味索然寡,于是作者便对这些普通事例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微言大义的哲理来。
     “为着向往阳光,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
      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过层层点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后,画龙点睛,妙语惊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3619.夏衍人物故居
      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平房,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著名作家夏衍曾居住于此。现为陈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原名八咏堂,为五开间七进深院落,为夏衍诞生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地、夏衍故居的拆复建工程于2000年5月15日动工建设,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建筑以原故居为原型,主要采取了江南传统民居风格,并结合杭州的特点和夏衍有关原著中的记述,对精华部分进行了恢复性建设。故居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样。陈列室展示了夏衍一生从事电影活动的生平事迹,以及夏衍生前用过眼镜、衣物,还有名家字画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0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