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3598.萧军粉碎“四人帮”后
      党为萧军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作了符合历史事实的公正的结论,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的历史功绩,撤消了1948年东北局“萧军关于问题的决定”,推倒了“四人帮”给萧军强加的各种诬陷之词,称赞“萧军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6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3599.萧军逝世
      1988年6月22日,萧军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1岁。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分别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和辽宁省锦县(今凌海市)的“凌河公园”(2007年7月3日更名为“萧军公园”)。他在给家人的遗嘱中说:“自己是一个穷文人,没有留下什么财产。有一点菲薄的积蓄捐给家乡,自己的文物、书籍要捐献给辽宁锦县萧军资料馆和有关文化部门。”2007年7月3日,“萧军故居”和“萧军文化广场”在凌海市沈家台镇落成。2008年6月,萧耘、王建中主编的《萧军全集》(20卷),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2日,“萧军纪念馆”新馆在辽宁省凌海市落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3600.萧军主要著作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年7月,自费印于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47~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年,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涓涓》(中篇小说),1937年9月,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年11月,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年5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年,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年6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我的童年》(自传),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人与人间》(回忆录),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萧军全集》(20卷),2008年6月,华夏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3601.萧军写作特点
     《八月的乡村》萧军在编织小说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实实在在环境描写的元素,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够品味到小说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小说中蕴涵了许多东北特有的环境意象。不管是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是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具体,有血有肉了。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对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去体味浓浓的乡土气息,还可以透过作者对小说中人物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的抒写,去品味东北人民的那种悲愤强悍、粗犷奔放的情感气息。
     萧军作品是体现了“力”的艺术的创作。小说的语言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极富激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种高亢的抗战激情。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了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力作,为我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3602.萧军作家性格
      萧军在延安知识分子中,是少数几个经历过整风运动而没有被完全改造了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公开宣称:鲁迅是我的父辈,毛泽东只能算是我的大哥。
      1938年3月21日,萧军只身一人,身背褡裢,手拄木棍,渡过黄河,从山西吉县步行20多天,来到延安。此行延安乃是路过,他原来计划到五台山抗日前线打游击,但战事相阻,路途不通,才住进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
      毛泽东从丁玲那里知道消息后,很想会会这位名闻遐迩的鲁迅弟子,特派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前往问候。和培元提出安排时间让他见见毛主席。萧军竟然客气地回绝道:“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
      从萧军与周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萧军的性格。1941年6月17至19日,《解放日报》连载周扬文章《文学与生活漫谈》,引起艾青、舒群、罗峰、白朗、萧军的不满,五人经过讨论提出意见,由萧军执笔,写成《〈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一文。文章寄给《解放日报》被退了回来,萧军以为太不公平,太不民主了,遂将载有周扬文章的报纸和自己的文章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提示他,《解放日报》不给登,你不是自己办了一份《文艺月报》吗!你可以登在《文艺月报》上呀!遂刊于《文艺月报》第8期(1941.8)。文章思想姑且不论,用语的确颇有尖刻之处,如:“我们敢于这样说:凡是到延安来的——连一个小鬼也在内——他们决不是想到这里来吃肉或者是补充维他命C的;这也正如周扬同志参加革命,不仅仅是为了做院长,吃小厨房以至于出门有马骑……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3603.萧军人物影响
      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他像一个张开的蛛网,串联起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片断。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是撰写世界武装反法西斯小说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既尊称鲁迅为恩师,又被毛泽东主席视为知己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6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3604.萧军大事年表
      1907年7月3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凌海市沈家台镇);1928年,萧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33年,萧军与萧红结婚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1934年11月,“二萧”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7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由萧军自费出版,鲁迅、周扬、乔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1938年,前往西安,途经延安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见。在西安,他与萧红协议离婚,后与王德芬相识并相恋,结为夫妻;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并在鲁迅研究会工作;1946年,萧军重返哈尔滨,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后因为《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萧军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被排斥出文艺界;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迫害。粉碎“四人帮”后,萧军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3605.《上海屋檐下》
      剧本描写了被捕入狱8年的匡复被释放了。他到好友林志成家来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妻子已与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三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彩玉想和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8年患难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匡复理解、原谅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而外,还有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3606.《上海屋檐下》题旨
      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石库门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作者说这是一出悲喜剧。
      作品有意识地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影射当时的政治环境,反映了西安事变以后民族危亡之时,小人物在动荡不安的处境中的苦闷、悲伤和希望。剧情从郁闷烦躁的黄梅天开始,至传来“轰轰然的远雷之声”结束,其间烦人的雨声出现30多次,蕴含着“天色黑暗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落雨,雨下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天晴”的政治寓意。在情节的开展中,又多次出现灿然阳光的“一亮”、“一闪”,隐约地表达了剧作者理想的光芒。剧中虽然没有写政治性的事件,甚至连“国民党的压迫”、“日寇的侵略”之类的词句都没有出现,但却于平凡的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主人公匡复的入狱,点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镇压。他的出狱归家,则暗示了形势的变化。林志成所在的工厂的工人闹事,从侧面展现了大波大浪的时代风云。老报贩李陵碑的独生儿子的牺牲,使人联想到“一·二八”战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小姑娘葆珍反复教唱的儿歌:“强盗来,打不打?打打打,一个不够有大家!我们都是勇敢的小娃娃,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更是显露了全民奋起抗日救亡的时代气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27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3607.《上海屋檐下》艺术结构
      剧本巧妙地截取了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展现了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五家住户的命运,生动地刻划了一群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都市中心的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这五家是林志成家、黄家楣家、李陵碑家、施小宝家和赵振宇家。五户之间,既无血缘联系,又无历史的恩怨,各户有各户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故事。 这些故事,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交叉进行,在时断时续中有条不紊地展开着。但它们之间又并非毫无主次。情节基本以林志成一家为主,以匡复、彩玉和志成三人之间复杂的经历和爱情纠葛贯串全剧,将失业的大学毕业生黄家楣、痛失爱子的孤老头李陵碑、被迫卖身的施小宝三家的苦难命运交织其间,并以乐天派中学教师赵振宇夫妇的苦中作乐的生活为穿插转换的交叉点,使丰富多彩、悲喜交集的剧情,在严密的布局中,井然有序、波澜起伏地走向高潮,展现出未来的曙色。全剧宛如一幅自然和谐的真实社会风俗画,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了作者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0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