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3479、祥子的悲剧
      祥子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他的“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终破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军阀的乱兵、反动政府的侦探、车行老板的强夺,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产物,而生存权利的最终被剥夺,则是下层劳动者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
      祥子的悲剧又是一个精神悲剧,小说立意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性格与精神弱点中去探索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首先,祥子的生活理想及其为实现这一理想的行为方式,带有深刻的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他对个人的力量、年龄及勤劳忍苦品质的自信,使他无法凭借个人的奋斗无法与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抗衡这一生活真理。只能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其次,祥子的悲剧性格,善良诚实与现实的压迫,使他无法摆脱与虎妞的婚姻锁链,他的软弱无力决定了他“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祥子的悲剧被深深地植于市民文化的土壤中,他的带着小生产者印痕的人生理想,他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在一切努力都失败后,他向命运屈服乃至苟且堕落。从深处看,恰恰源于他身上具有的文化根性。祥子虽然从农村走入都市,但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生准则及价值观念,依然同传统的农业文化根连枝接,最初表现在他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善良、勤劳、侠义、朴实等,以及狭隘、自私、愚昧等负面因素,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从最初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到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又向命运屈服,正是传统文化性格中负面因素不断扩大、恶化的结果。
祥子的悲剧还打上了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都市现代文明的烙印。这种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伴随祥子的人生历程,也在不断地腐蚀着祥子的灵魂。
      祥子悲剧的描写,完成着他的双重文化批判:既有现代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又从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立场出发,批判都市现代文化的弊端。这样,祥子的悲剧性的刻画便被纳入了小说整体的文化批判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3480.《骆驼祥子》作者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穆禄,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3481.老舍人物简介
      老舍是剧作家,享誉中外,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第一部作品是《老张的哲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文学报告《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舒庆春(1899年2月3日至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姓舒穆禄,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3482.老舍人物经历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永寿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时由一名叫刘寿绵的满族黄带子贵族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1921年起老舍在北京基督教伦敦会缸瓦市堂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宗教服务。1922年接受基督教受洗仪式成为基督徒。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业余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期间老舍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为抗日做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运用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国内工作期间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自1950年起老舍写了一些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品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老舍因《龙须沟》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到1957年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元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8 21:17 编辑

      3483.老舍代表作品
      《老张的哲学》描写了20年代前后北京各阶层市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悟。主人公老张是旧北京一个无恶不作的无赖恶棍。他身兼兵、学、商三种职业信仰回、耶、佛三种宗教他信奉的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人生哲学“老张哲学”的内涵和实质是赤裸裸的市侩哲学。
      《四世同堂》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也是老舍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作品早就脍炙人口在戏剧界是有名的“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好戏。《茶馆》不仅作为中国的戏剧经典长演不衰而且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外国上演也深受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欢迎并引起轰动。《茶馆》在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局面。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3484.老舍主要作品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
《二马》(长篇小说)1931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
《离婚》(长篇小说)1933
《老舍幽默诗文集》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5
《三团一》(曲艺集)1938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
《残雾》(话剧)1940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
《张自忠》(话剧)1941
《大地龙蛇》(话剧)1941
《剑北篇》(诗集)1942
《归去来兮》(话剧)1943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笨蛋》)与赵清阁合著l943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
《火葬》(长篇小说)1944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
《方珍珠》(话剧)1950
《龙须沟》(话剧)1951
《老舍选集》1951
《春华秋实》(话剧)1953
《老舍短篇小说选》1956
《福星集》(散文集)1958
《茶馆》(话剧)1958
《上任》(短篇小说)1958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
《老舍选集》(1—4卷)1982
《老舍新诗》1983
《老舍散文》1984
《内蒙风光》
《有钱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3485.老舍人物故居
      地道道的北京人生于北京逝于北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的街巷胡同留下了老舍深深的人生足迹。人们都说北京的胡同很规整或东西或南北方向分明。其实也不尽然。在老舍的传世之作《四世同堂》里曾经描写过一条形态特殊的胡同那就是小羊圈胡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是这样写的“……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倍这便是葫芦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凡是了解老舍生平的人都知道这条胡同并非是他凭空进行的艺术创造而是在现实中始终存在的。它原先叫“小羊圈胡同”。老舍是在北京的贫民小胡同中生长起来的作家对于自己在贫穷中度过童年的地方老舍更怀有至死无法割舍的感情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小羊圈胡同的影子更有一些作品几乎完全是把小羊圈胡同作为地理背景和活动舞台展现了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场景比如1937年写的小说《小人物自述》 、1944年写的小说《四世同堂》、1962年写的小说《正红旗下》等等。
      老舍的后半生是在东城一个普通小院中度过的。由灯市口西行不远便是颇为僻静的丰富胡同。“丹柿小院”就在胡同口。由此向北至经常演出老舍戏剧作品的首都剧场步行只需十分钟向南是王府井大街有老舍常去的东安市场、吉祥戏院。作为享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其作品大俗大雅为世人所关爱显然很有些得益于他的居住环境。然而如今这一带已是大厦林立旧貌难寻了。
      1949年12月正在美国讲学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返回解放不久的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并当选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由于亲属尚未返京他暂时住在北京饭店。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老舍想自己购买一所房子。征得周恩来总理的同意老舍请他在美国的出版代理人寄回五百美元版税换成一百匹布买下东城的一所小院现在是位于灯市口西街的丰富胡同19号。修缮之后老舍和刚由四川返回北京的家人于1950年4月搬了进去。因院中的柿子树枝叶繁茂勾人流连每逢深秋红柿高挂如彩灯缀满枝头被老舍夫人胡絜青称为“丹柿小院”。丹柿小院静谧宜人的气氛持续了16年终于被“文化大革命”的狂烈风暴打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3486.老舍人物名言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许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
      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北京的春风能把春天吹跑。
      生命是不容易得来的也不能轻易地舍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3487.老舍人物评价
      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词、古词和旧体诗等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谈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你不能超越他回顾现代讽刺幽默精神离不开它讲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绕开老舍而要认认真真地总结中国现代白话的历史想像我们每个人今天嘴里说的或笔下写的现代语言文字更是不可忽视他的存在。
      可以说老舍的作品的确称得上是“经典”它的以一挡百、一以挡千的无可争辩的分量他在历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无法逾越的典范性、代表性产生的时候是重要的之后又拥有持久的影响力一代一代有它的读者甚至迷恋者它值得人们再三回味可以不断感受、不断验证不断有新的发现即所谓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具有永恒的魅力。他的短文、散文《养花》、《猫》、《北京的春节》、《草原》和《我的母亲》、《母鸡》相继被收录在中小学生课本里。
      老舍的自我小传中依然满是嘲讽的嘲笑自己知识的浅薄更体现出了他热爱生活希望自己的知识量步步高升学无止境的美好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8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3488.老舍情感生活
      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讲演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放寒假时他给胡絜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 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6 18: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