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3454.王蒙人物简介
      王蒙,男,汉族,1934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1948年10月入党,1948年10月参加工作,相当大学学历,研究员。当代作家。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1948.10——1950.05,在北京河北中学学习时入党,共青团北京市工委干事,中央团校二期学员。
      1950.05——1956.12,共青团北京市三区(东四区)区委中学部干事、部长、区委副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大学委员会委员。1956.12——1957.11,国营七三八厂团委副书记。
      1957.11——1962.09,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北京市郊区劳动。
      1962.09——1963.12,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员。
      1963.12——1965.04,新疆自治区文联从事编辑工作。
      1965.04——1973.03,下放新疆自治区伊宁县农村劳动,后到新疆自治区文教“五七”干校劳动。
      1973.03——1979.06,新疆自治区文联创作研究室工作。
      1979.06——1983.07,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1983.07——1986.03,中国作协《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1986.03——1989.09,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9.09——2006.11,中国作协副主席。
      1998.05 ,《王蒙说》发表,其中《夏衍的魅力》一文为上海初二下学期的课文
      2002——2006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6年11月第七次全国作代会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2010年5月王蒙受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名誉教授”,苏志武校长代表学校向王蒙教授颁发了聘书。
      2010年5月22日王蒙到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讲课,并受聘为绍兴文理学院“名誉教授”,宋培基副书记代表学校向王蒙颁发了聘书并佩戴校徽。
      2011年12月1日,王蒙接过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颁发的聘书,佩戴上校徽,正式成为文学院名誉院长和讲座教授。副校长黄泰岩主持聘任仪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5 13:39 编辑

      3455.王蒙个人经历
      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期间学会的维吾尔语。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4月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新学院院长等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3456.王蒙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
      中篇小说
     《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
      小说集
     《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
      诗集
     《旋转的秋千》
      作品集
     《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
      散文集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轻松与感伤》《一笑集》
      文艺论集
     《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
      专著
     《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东施效颦话语词》《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王蒙散文》《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
      自传
      2006-2008年出版了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5 13:50 编辑

      3457.王蒙主要创作年表
      1955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小豆儿》。这是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春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冬雨》。
      1957年:散文诗《新年》、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在上海《文汇报》上连载。另有诗作《错误》、《洗礼》、《春风》等。
      1962年:发表短篇小说《眼睛》《夜雨》。
      1963年:发表散文《春满吐鲁番》。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光明》;报告文学《火之歌》等。
      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布礼》;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获全国第一届1979一1980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海的梦》。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冬雨》。
1981年:发表小说《杂色》《如歌的行板》《湖光》;短篇小说《深的湖》《温暖》《心的光》《最后的陶》;散文《浮光掠影记西德》《别衣阿华》《旅美花絮》等。出版评论集《当你拿起笔》、小说及评论集《“夜的眼”及其他》和《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同年日本出版中篇小说《蝴蝶》日文版。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莫须有事件——荒唐的游戏》;短篇小说《惶惑》《春夜》《听海》;综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深的湖》、散文集《德美两国纪行》和《相见时难》单行本。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英、法文版。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出版评论集《漫话小说创作》。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英文版。
      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逍遥游》《鹰谷》;短篇小说《爱弥拉姑娘的爱情》《边城华彩》;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系列小说《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散文集《橘黄色的梦》。牡丹江民族出版社出版《青春万岁》朝文版。匈牙利欧洲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说客盈门》匈文版。罗马尼亚书籍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深的湖》罗文版。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诗作《柏林墙》等4首。出版《王蒙中篇小说集》、中短篇小说集《妙仙庵剪影》、评论集《王蒙谈创作》和《创作是一种燃烧》。墨西哥学院出版社出版《王蒙短篇小说集》西班牙文版。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相见时难》维吾尔文版。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新大陆人”系列小说之一《轮下》、之二《海鸥》、之三《卡普琴诺》之四《画家“沙特”诗话》、之五《温柔》;短篇小说《致爱丽丝》《失去又找到了月光园的故事》;诗作《诗的幽默》(11首)《纽约诗章》(3首)等32首。翻译并发表德国俳句专家萨比妮·梭模凯普所作《德语俳句十二首》(英译汉)。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报告文学散文集《访苏心潮》、中篇小说集《王蒙集》。出版《王蒙选集》。
      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来劲》《庭院深深》;中篇小说《要字8679号——推理小说新作》《选择的历程》《虫影》,并发表一批诗作,累计62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加拿大的月亮》、评论集《文学的诱惑》。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德文版。东京德间书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日文版。瑞士第三世界对话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夜的眼》德文版。意大利米兰赛维勒书局出版长诗单行本《西藏的遐思》意文版。
      1988年:发表中篇小说《一嚏千娇》《球星奇遇记》;短篇小说《没情况儿》《夏天的肖像》《十字架上》《组接》;散文《苏州赋》;杂文《诬告有益论》;综论《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诗作《访日俳句》(14首)《阳朔行》(18首)等。出版诗集《旋转的秋千》。台湾远景出版实业公司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加拿大的月亮》。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王蒙小说集》俄文版。
      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我又梦见了你》;评论《何必悲观:对一种文学批评逻辑的质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刍议———个笔记式的提纲》;发表《王蒙、王干对话录》的主要内容;发表诗作《游》《雨天》《蓬莱》;散文诗《落叶、树及其他》;有关《红楼梦》的文章《蘑菇、宝玉与“我”的探求》《时间是多重的吗?》。新疆少年出版社出版系列小说集《淡灰色的眼珠》维吾尔文版。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心的光》维吾尔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相见集》、《雪球集》(均为小说集)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布礼》单行本英文版。巴黎人道报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布礼》单行本法文版。韩国中央日报社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朝文版。米兰加尔赞蒂书局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意文版。出版新诗集《旋转的秋千》。
      1990年:发表短篇小说《我又梦见了你》《现场直播》《阿眯的故事》《话、话、话》《济南》;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搜捡大观园评说》《贾宝玉论》《红楼梦二题》《天情的体验上——宝黛爱情散论》《变奏与狂想》;关于李商隐的文章《一篇〈锦瑟〉解人难》《再谈(锦瑟〉》《雨在义山》《通境与通情——也谈李商隐的无题七律》。翻译并发表了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自我矫治》和《恋歌》;德国东方学家萨比妮·梭模凯的爱情组诗《短歌十二章》(俳句,英译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球星奇遇记》。德国波鸿布洛克迈耶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王蒙小说集》德文版。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心的光》维吾尔文版。
      1991年:发表短篇小说《室内乐三章》《小说瘤》;中篇小说《蜘蛛》;微型小说《成语新编》系列;散文《海的颜色》《无花果》《宰牛》《我们大队的同事们》《我爱喝稀粥》等;杂文《作家书简与友谊》《话说这碗粥》等;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伟大的混沌》;关于李商隐的文章《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锦瑟〉的野狐裨》。翻译并发表了新西兰作家帕·格丽斯的短篇小说《天地之间》、詹·傅瑞姆的短篇小说《天鹅》、伊恩·夏普的短篇小说《白雪公主》和《天赐马》、弗朗西斯·庞德的短篇小说《简明三联画》和《八角形》、詹尼弗·康普顿的短篇小说《费伯镇》。出版关于《红楼梦》的专著《红楼启示录》、文学评论集《风格散记》、中短篇小说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王蒙集》、中短篇小说和翻译作品集《我又梦见了你》。
      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这是“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发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13篇;综论《漫话文艺效果》《再说文艺效果》《题材与作家》《建设与文艺》《为了民族的生机》《钗黛合一新论——兼论文学人物的评析角度》。出版随笔集《欲读书结》、中短篇小说集《坚硬的稀粥》、文艺评论集《王蒙、王干对话录》。东京白帝社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日文版。
      1993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红楼梦启示录》中文繁体字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听雨楼文丛第1辑《我的喝酒》中文版。
      1994年:出版《王蒙文集》(10卷,500万字)、长篇小说《失态的季节》、长篇小说《暗杀——3322》。台湾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红楼梦启示录》中文繁体字版。台湾出版《淡灰色的眼珠》中文繁体字版。纽约出版《坚硬的稀粥及其他》英文版。
      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踌躇的季节》、短篇小说《玫瑰大师及其他》。发表文章《我心目中的丁玲》。
      1996年:出版短篇小说《满涨的靓汤》《短篇小说之谜》;古典文学论集《双飞翼》《红楼梦评点本》;散文集《宽容的哲学》。
      1997年:出版中篇小说《春堤六桥》。发表文章《革命·世俗与精英诉求》。
      1998年:出版意大利文版小说集《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坚硬的稀粥》。
      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狂欢的季节》、论文集《王蒙说》。
      2000年:出版《王蒙旧体诗集》《王蒙代表作》(该书被列入教育部2000年制订并通过的“高等学校中文系本 科生专业阅读书目”)。出版散文集《王蒙散文》、中篇小说《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演讲集《王蒙讲稿》、新诗集《雨点集》。发表玄思小说《笑而不答》150则。
      2002年:出版散文系列《印度纪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古典文学论集《心有灵犀》。
      2003年:出版《王蒙文存》(23卷,700万字),出版《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出版论文演讲集《接纳大千世界》。
      2004年:出版《青狐》。发表论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等。
      2006年:出版《苏联祭》。
      2006-2008年:出版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
      2007年:出版《伊朗印象》。
      2008年:出版《老子的帮助》。
      2009年:出版《老子十八讲》。
      2010年:出版《庄子的享受》、《老王系列》。
      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王蒙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3458.王蒙人物报道
      王蒙回顾60年创作:生活跟我之间,我们扯平了
      2013年,对作家王蒙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60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笔创作,就一气儿写下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了60年风风雨雨的文学生涯。本月,他的《王蒙八十自述》出版,他如此写道:“我永远纪念着过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着仍然奋斗着的未来。”近日“青春万岁——王蒙文学生涯六十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作为其60年文学生涯起点的《青春万岁》珍贵手稿首次进行了展出。
      回首这60年的文学创作,王蒙感叹,选择了文学,曾经的坎坷、失败、痛苦,反倒变成了最宝贵的财富,“生活跟我之间,我们扯平了。”王蒙也坚信,如果一个写作者一辈子没有坎坷、挫折,整天瞎编,整天吹牛,“你说读者还会喜欢这个人吗?他还有词儿可写吗?读者瞅到你的嘴脸都烦你。
      王蒙社会评价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王蒙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9-1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兄弟的如此笔记,简直是学富五车不足以形容其丰富,学贯中西不足以概括之广阔。兄弟,非人也,神仙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6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6 17:29 编辑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9-15 23:06
佩服兄弟的如此笔记,简直是学富五车不足以形容其丰富,学贯中西不足以概括之广阔。兄弟,非人也,神仙也!

      老年大学给了我文学常识,北大荒知青网给了我情谊无价,感谢李大哥给了我多次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6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6 17:34 编辑

      3459.《城南旧事》
     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小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是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她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而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因此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当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小桂子)去找寻爸爸。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味道不对,英子很伤心,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使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爸爸很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着爸爸的离开,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6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3460.《城南旧事》作者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6 17:43 编辑

      3461.林海音生平履历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亲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亲黄爱珍,台湾板桥人。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 (1960)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被《国语日报》聘为主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17: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