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3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3444. 绿原作品
      出版有诗集《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另一只歌》等;诗话集《与蜜》;散文集《离魂草》、《非花非雾集》等;另有翻译作品《叔本华散文集》、《黑格尔小传》和《德国的浪漫派》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4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3445.《南渡记》
      《南渡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一卷,并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美的思想和艺术品格。《南渡记》以“七七事变”后明仑大学教授孟樾一家的变故为主线,描写北平知识阶层在亡国之际表现出的崇高民族气节,也揭示了一些人懦弱苟且的灵魂。小说富于生活气息,营造出纯净真挚的艺术氛围,令人回味不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4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3446.《南渡记》作者
      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4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3447.宗璞人物介绍
      宗璞,冯钟璞1928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祖籍河南南阳。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时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三生石》,长篇小说《南渡记》,散文集《丁香结》等。有《宗璞文集》四卷。丈夫为“人本主义者”(宗璞语云)蔡仲德。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4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4 06:49 编辑

      3448.宗璞人物生平
      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4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4 06:52 编辑

      3449.宗璞代表作
      《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立即搜索》、《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选自此书。《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晚秋》一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4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3450.宗璞精选集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西征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曾在《收获》上部分发表,计划中尚有《北归记》。这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对创作情有独钟,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并出版了自选精品集《风庐散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3451.《活动变人形》
      辛亥革命爆发前三个月,倪吾诚出生在河北的一个穷乡僻壤之中———孟官屯。他家是当地首富,祖父参加过“公车上书”,维新失败后上吊自杀。倪吾诚长到十几岁,思想行为继承了祖父的偏激,母亲企图用抽大烟和娶媳妇的办法来挽救他。尽管倪吾诚使尽了浑身解数来反抗,但婚姻的枷锁最终还是套在了他的脖子上。女方静宜是乡下地主的女儿,和寡母姜赵氏及也是寡居的姐姐静珍住在一起。
      婚后不久,倪吾诚的母亲亡故,他变卖了家产,坚持要出洋,在静宜家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
旅欧两年的倪吾诚回来后,在北平的一家大学任教。倪吾诚本身是位并无多少能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他或许能较轻易谋一饭碗,然在40年代之中国,光有一些洋理想、洋知识是万万不能做成什么的。他到处借钱,仅为了一解馋瘾,为了给子女们买份礼物。他是深爱妻儿的,但又见他们生活在“愚昧”、“落后”中而不自觉,便觉可惜,便觉可恨,而他,其实又无能力真正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倪吾诚喜欢酒肉,喜欢舞会,喜欢洗澡,喜欢西方文明,在他眼中,沾上“洋”的便是好的。他也曾试图给子女们一些“洋”知识。教女儿挺起胸走路,带儿子上澡堂,给他们买玩具———活动变人形。可惜,这一切家人群起而攻之,故收效甚微。
      倪吾诚一身洋气,以文明自居,追求爱情、追求生活质量,企图以此改造妻子。然而静宜要的不是当狐狸精,要的是生孩子,要的是省钱买煤球而不是没有用的玩具“活动变人形”。争论一直贯穿于他们的全部生活,尤其是静宜乡下的母亲和姐姐也来北平同居后,三个女人组成了反对倪吾诚的统一战线,家里成了一个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倪吾诚几天不回家,静宜恨得咬牙切齿,以为他在外面嫖妓。而实际上他只是受不了家里的气氛,就在外面游荡请客,大谈自己的抱负,和学生探讨中国的前途。回家后冷战依然不断,他给了静宜一枚用来领工资的图章,母女三人与他立刻化干戈为玉帛。
      静宜郑重其事地去学校领工资,却发现倪吾诚早就把工资领去了。她暴跳如雷,回家后与母亲姐姐共同算计丈夫,偷走了他兜里的钱,又扣了他一身绿豆汤,倪吾诚狼狈逃窜。
      静珍18岁结婚,19岁守寡。她还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就失去了男人的“温存”,造成一种变态的心理;她对妹夫进行抨击的同时,也旁敲侧击的挑拨离间家庭关系;她没有子嗣,却很爱自己的侄儿侄女;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会很有些配合气氛的念“鼓儿词”。她每天都要疯狂地虐待自己,以压抑那颗躁动的心,就连发情的猫都让她恨得牙痒痒。她抽烟、喝酒、做饭,以打发漫长的时光。每天早晨她都要费尽周折地洗脸擦粉、上胭脂,对镜自怜。与倪吾诚的斗争让她有了营生。
      倪萍是静宜的大女儿,才9岁,过早的懂事了。家中三个妇女对爸爸的恶毒诅咒每每让她胆战心惊。
一天,倪吾诚酒醉后在雨中跳墙回家,差一点命丧九泉。静宜的照顾又让他感到了人间的一点温情,然而学校将他开除了,他不知道这是妻子糟蹋他的结果。倪吾诚和静宜的和好让岳母和静珍有些失落,甚至不满,她俩不知道如何排遣这种没有斗争的日子。
      在妻子怀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他想到离婚,引来同乡好友的一致谴责,于是远逃他乡。之后又去过解放区,解放后终于离婚,然再婚并未给他带来幸福。在一次次运动中,他热情高昂地赞美领袖的英明,一如小丑般慷慨激昂,倒也少了皮肉之苦。晚年十分寂寞,子女皆以与他交谈为一大累事、一大恨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3452.《活动变人形》作者
     《活动变人形》是王蒙先生的力作。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起笔,访问学者倪藻出国,寻访父亲倪吾诚的故友。之后倒叙倪藻身世,从他的祖辈写起,几乎概述了1900年起共80年的历史风云。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小说主要集中在40年代,集中在倪藻之父倪吾诚身上。倪吾诚留过洋,向往西方文明,向往自由美丽,可惜,这些愿望在40年代的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妻子姜静宜,整天与他吵闹不断,岳母和大姨子在旁助阵,热闹非凡;这两人都是封建社会的烈女楷模,洁身自好,却又敢冲敢拼,同时,有点变态。大姨子静珍每日必有“洗脸仪式”,边洗边打,边洗边骂,堪称一绝。岳母喜好洗脚、倒尿盆。她们靠老家的一点产业收租过活,百无聊赖,长于恶骂。在王蒙笔下,“恶骂”成了我中华民族一大瑰宝,感情充沛,声泪俱下,如火如荼,澎湃汹涌,大有不骂死对手誓不罢休之态。从小在“骂”中长大,倪藻姐弟俩都将父亲当成陌路人,当成“败家子”,他们与母亲同仇敌忾,对父亲既恨又敬,避而远之。
      如果说倪吾诚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那也就罢了,事实上,倪吾诚只想改变心目中的“四旧”,他教育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将新鲜肉糟蹋式的与剩菜甚至馊菜煮在一起,在他心中,西方文明是一些细致又实在的意象,比如,鱼肝油、寒暑表、洗澡、活动变人形、童话、孩子温馨恬美的微笑和拥抱,他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自由、平等、博爱。他照样夜不归家,同样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家庭着想,所以他的悲剧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写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它不再是表面的苦难,而是深入到人性,深入到人的主体世界。它的手法也让读者大开眼界,更多地集中使用现代派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集大成。随意、冷静,又带有一点残酷,有深度。西方的现代派让你有隔离感,而王蒙的现代派手法运用,如鱼得水,毫无隔离感。将西方的现代派手法运用到我国当代小说,在文坛上是个大事,王蒙的运用是个成功的范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3453.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15日-),汉族,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86至1989年),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王蒙祖籍河北南皮,1948年10月入党,相当大学学历,研究员。长篇小说作品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等,中短篇小说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名医梁有志传奇》、《冬雨》等,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2011年10月,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评价王蒙说:“王蒙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当代文学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