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3433.田汉著作书目
蔷薇之路(日记) 1922年5月,上海,泰东图书局
咖啡店之夜(戏剧集) 1924年12月,中华书局
翠艳亲王(无声电影剧本) 1925年,光华书局
银色的梦(随笔) 1928年,中华书局
续银色的梦(随笔) 1928年, 中华书局
南国的戏剧(论文集) 1929年7月,上海,萌芽书店
爱尔兰近代剧概论(论著) 1929年7月,上海,东南书店
田汉戏剧集 1934年,现代书局
回春之曲(剧集) 1935年5月,普通书店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 1936年,万象书店
田汉散文集 1936年8月,上海,今代书店
田汉剧作选 1936年10月,上海,仿古书店
黎明之前(剧集) 1937年3月,北新书局
抗战与戏剧(论文集) 1937年月日2月,长沙商务印书馆
岳飞(四十四场新平剧) 1940年,桂林白虹书店
田汉代表作(戏剧散文诗歌集) 1941年,三通书局
秋声赋(五幕话剧) 1944年1月,桂林文人出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 1947年9月,中央书店
白蛇传(十五集京剧) 1955年,作家出版社
田汉剧作选 1955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优之死(三幕话剧) 1957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西厢记(六场京剧) 1959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关汉卿(十三场话剧) 1959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月光曲(剧集) 1959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集) 1959年月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汉戏曲选(二卷本) 1981年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田汉文集(16卷本) 198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3434.田汉出身农家
      在长沙县城以东,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镇叫花果园,镇子附近山山岭岭的起伏中有一片方圆数里的“平阳之地”,叫田家(土段),(土段)里又星星点点地散 居着农家,其中有一个叫茅坪的小村落,就是田汉出生的旧家。田汉的家,祖孙三代近三十口子人。这是一个朴实、勤劳而又贫苦的农民大家庭。祖上曾是大地主,但到了祖父田桂泉手上败落了下来。家里有出无进,已经扯得很空,就像一个烂灯笼快要破了。全家靠种田为生,兼做一点织绢的手艺。要冲出这个贫苦、封闭的旧家庭,需要教育、文化的助力。田汉的父亲田禹卿是第一个想通过文化学习而冲出这个家的人,1 5 岁结婚后还坚持在私塾上学。但是他失败了,终因家贫而废学。当田禹卿3 4 岁病死的时候,他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希望留在了儿子田汉身上,把一副生活的重担留给了妻子。
      对田汉未来的成长,有两个人物至关重要。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舅舅易梅园。如果说田汉是田氏家庭这个“鸡窝”里飞出的一只“凤凰”,那么他的母亲易克勤便是雏凤的保护神。她小时候曾陪弟弟易梅园 读书,深知文化的重要,极力支持儿子读书。 易梅园补廪生,进县学,文化日高,讲学南湘,旋出外谋事;后又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少年田汉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经济上的资助者。田汉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成绩颇佳,很得老师的欣赏。
      不久田汉因家贫辍学,暂时在家自学。这时他在槐 树屋的栖凤庐认识了梁三娭(母也)。这位梁三娭(母也)是一位5 0 岁不到的寡妇,田汉母亲的知心朋友。因为她名字中有一个“凤”字,丈夫梁三公在世时把她的住处取名为“栖凤庐”。那是一个很幽雅的地方,在山坡上的小宅院里种着茶花和天竹,像个“世外桃源”。特别是在下雨的时候,听着屋瓦上的雨声和仙姑殿山上传来的钟声,望着那飘坠的茶花瓣和给新雨洗得更加红艳的天竹子,烧着山林间扒来的松叶,喝着山里人家自制的清茶,谈经说史,实在别有风味。田汉在这里学到了不少在私塾里学不到的东西。最有趣的是听梁三娭(母也)讲《西厢记》。纯洁美丽的爱情故事和“碧云天, 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样优美动听的文词,在田汉简直如饮甘露,如浴清泉,只觉得一丝轻柔温馨的春风吹进了心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2 18:38 编辑

      3435.田汉与聂耳的交往
      聂耳与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田汉有过不同寻常的交往,《建国大业》中甄子丹饰演的田汉他们曾为了共的理想而在一起奋斗。聂耳结识田汉是在1931 年聂耳在明月歌舞团的时,当时聂耳只有二十岁左右,而田汉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之后,他们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田汉介绍聂耳参加了“苏联之友社”的音乐组。在这里,聂耳又认识了吕骥、张曙、任光、安娥等进步的作家、音乐家。聂耳与田汉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32 年秋天,当时联华影片公司正在拍田汉创作的《母性之光》,聂耳为影片谱写了《开矿歌》,聂耳自己扮演剧中的一个矿工,把脸上、身上涂得漆黑领唱那支《开矿歌》,这可以说是他创作的描写工人阶级的呻吟和呐喊的第一首歌曲。
      在1934 年,田汉的剧作《扬子江暴风雨》公演,聂耳为剧中的主题歌配了曲,这就是有名的《前进歌》,他自己并扮演剧中的码头工人老王,当老王的孙子被帝国主义者开枪打死时,老王抱起他的孙子唱:
      同胞们,大家一条心,
      挣扎我们的天明。
      我们不怕死
      不用拿死来吓唬我们!
      我们不做亡国奴,
      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
      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
      把强盗们都赶尽;
      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
      向着自由的路,前进!
      聂耳唱得慷慨悲壮,使观剧的人无不热泪盈眶,从而激起了极大的抗日热情。后来,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田汉这样进步的剧作家,不得不转入地下。他只能通过间接的关系与聂耳联络。此时田汉又写成了话剧《回春之曲》,其中的《告别南洋》一曲就是由聂耳谱曲的。这支曲子在卅年代是作为舞台艺术歌曲经常演唱的。
      《回春之曲》在上海大戏院演出时,田汉忍不住想去看看,但他此时被敌人通缉已不能公开露面了。左思右想,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穿起长袍、马褂、毛线衫、皮帽子,扮成一个有身份的阔人,而另一位女同志则扮作他的女儿,搀扶着他走进戏院观剧,但仍然被守候着的密探抓获。幸而这身行头救了他,敌人并未识破他的真实身份。
      而此时的聂耳也将赴日转赴欧洲留学,田汉在狱中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交由聂耳谱曲,这大约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合作了。不久,年轻的聂耳就死在了异国他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2 18:40 编辑

      3436.田汉故居
      田汉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细管胡同9号院,东邻东四北大街。
      此院在二十世纪20年代由迟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为田汉购得此宅。当时田汉与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书居外院,后来田汉又将老母亲从湖南接来同住。在这个小院里他完成了《白蛇传》、《谢瑶环》等优秀京剧和话剧《关汉卿》等作品。1968年12月10日,因“四人帮”迫害,田汉冤死狱中。1976年唐山地震,安娥在搭抗震棚时不慎跌下猝死,不久其母也相继去世。二十世纪70年代末,该院成为宿舍。该院为一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金柱大门一间,硬山顶合瓦清水脊。门内原有一影壁,现仅存帽头部分。一进院倒座房四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二进院北房三间带前廊,东西耳房各一间,东配房各三间。该院建筑皆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
      该院是我国著名戏剧家、中国革命戏剧运动奠基人和戏曲改革运动先驱者田汉(1898-1968)建国后在北京的居住之所。1986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名曰“田汉故居”。现在该处院落仍为剧协宿舍,院内主要建筑基本保持原状,只是田汉原住的北房前廊被改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2 18:42 编辑

      3437.田汉铜像
      1993年3月12日,湖南长沙纪念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先锋田汉诞辰95周年而举办的铜像揭幕活动在湘江之滨湖南剧院隆重举行。上午9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周特新主持的揭幕式开始。当中国剧协副主席张庚和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夏赞忠揭下红绸,当凝神微笑的田汉半身铜像屹立在人们面前时,大厅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天才诗人、理论家,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入、戏曲改革的先驱者、中国电影及革命音乐的先行导师和组织者,他的一生是一把火,燃烧自己,照亮后人。田汉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朱惟精先生创作。这尊田汉铜像现安放在位于长沙市韶山北路139号的湖南大剧院演出大厅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3438.田汉历史文章
      田汉发表《第四阶级的妇人运动》一文
      1919年10月,田汉发表《第四阶级的妇人运动》一文。他在文中说:
      "妇人运动"可分出二种:男子的妇人运动是"妇人尊重"问题;女子的"妇人运动"是"妇人自觉"。妇人运动又可分"君主阶级"、"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劳动阶级"的四层。第三阶级的妇人运动,不过说男子是人、女子也是人,男子参政、女子也要参政、男人受大学教育、女子也要一样,不思最初女子何以屈服于男子而失去其地位的原因。
      劳动阶级的女子不能为自己到底是家庭里"父亲的人"还是"丈夫的人"去争论,她们唯一要求,是"劳动条件之改良",非改良劳动条件无以达他们"勤工俭学"的目的。
      真正彻底的改革论者便是第四阶级的妇人运动。此种运动者自觉女子原始地位是怎样丧失的。
      该文发表在《少年中国》第一卷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3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3439.《小时候》

小时候
我不认识字,
妈妈就是图书馆。
我读着妈妈——

有一天,
这世界太平了:
人会飞……
小麦从雪地里出来……
钱都没有用……

金子用来做房屋的砖,
钞票用来糊纸鹞,
银币用来飘水纹……

我要做一个流浪的少年,
带着一只镀金的苹果,
一只银发的蜡烛
和一只从埃及国飞来的红鹤,
旅行童话王国,
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

但是,妈妈说:
“你现在必须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3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3 07:22 编辑

      3440.《小时候》作者
      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另有笔名刘半九。著名诗人、翻译家、外国文学编辑家,“七月诗派”代表诗人,曾被台湾诗评家称为“大陆生命力最强的诗人”。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2009年9月29日凌晨一点,因肺部感染去世,享年87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3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3441.绿原个人简介
      绿原,原名刘仁甫,另有笔名刘半九。1944年毕业于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1941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处女诗作〈送报者〉。194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同年与邹荻帆、姚奔等人合编诗刊《诗垦地》。1944年为避国民党追捕而逃离重庆,在四川、武汉等地任英语教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建国后主要从事报刊编辑、国际宣传、外国文学出版编辑和翻译等工作。曾任职《长江日报》社、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9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遭受隔查。期间自修德语。1962年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德语文学编辑,以刘半九的笔名译介德国古典文艺理论和作品,同时创作了不少抒情诗。上世纪80年代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在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期间,曾组织翻译勃兰兑斯的六卷本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988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之职荣休。
      2009年7月被查出患白血病住进协和医院,进行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并无好转就转入民航总医院。在民航总医院治疗过程中伴有高烧,且引发肺部感染,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两个月后,经医院与家人协商转入北京军区总医院。但进入该医院不久,绿原病情再次加重,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28日医生报病危,29日凌晨1时经抢救无效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3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3442.绿原荣誉
      1998年因翻译歌德巨著《浮士德》,荣获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同年获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花环奖,2003年获国际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4年受颁首批“资深翻译家”证书。曾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19: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