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3413.闻一多诗歌创作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
      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1 06:05 编辑

      3414.闻一多美国往事
      闻一多,是唯美型诗人,是诗人型学者,是学者型诗人。“五四”时代,全才不少,如闻一多之全才不多,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也不多。闻一多,13岁考上留美预备学校清华,22岁(1922年)去美,学画三年,却找到了他的诗人之笔。
      他先去芝加哥。到那里学美术,真是找错地方,但对闻一多的诗人生涯来说,真是直入堂奥。芝加哥当时是美国大工业之都,也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艳称的“美国诗歌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闻一多在芝加哥美术学校的同学中,就有后来成名的诗人肯尼思·雷克斯洛思(Kenneth Rexroth),此人后来取汉名“王红公”,为推进当代美国诗坛的中国热不遗余力。到芝加哥不久,闻一多的诗兴如火山爆发,爆发的契机是读美国意象派等新诗派的作品。用文字做色彩“画一张画”,是意象派的宗旨,而又名之为“交响乐”,更是这派诗人的做法。意象派诗人佛莱契(John Gould Fletcher)正是在芝加哥的《诗刊》上发表他的《色彩交响乐》组诗,每一首都是百多行的“大诗”。佛莱契声称他自己从1914年以后的诗作“无一例外,全得自东方艺术”。这就不再是巧合,而是“二度返回式影响”的佳例———中国古诗影响了佛莱契,佛莱契又影响了闻一多。闻一多不一定了解这创作背景,但他敏感地发现“他的诗充满浓丽的东方色彩”,“佛莱契唤醒了我的色彩感觉”,“快乐烧焦了我的心脏……啊!快乐!快乐!”(致梁实秋,1922年12月1日)
      几个月后,闻一多在纽约见到了意象派后期领袖艾米·罗厄尔(Amy Lowell)。1925年后者去世,闻氏在《京报副刊》上撰文:“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失了一个最有力的同情者。”在纽约时,又得人写介绍信,让他回芝加哥见当时风头最健的桑德堡(Carl Sandburg)和《诗刊》主编蒙罗(Harriet Monroe)。桑德堡再三咏叹中国“青铜之美”,而蒙罗则迷恋中国到了准备退休后在中国生活的地步。
      但是闻一多与美国诗的接触不久就有一大变化。1923年夏天,闻一多转到科罗拉多大学,与梁实秋会合。他除了继续学绘画外,还选修了“现代英美诗”课程。当时,英美新派诗人还远没有得到学院承认,科罗拉多当时也不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科大的教授想必让闻一多读了不少美国“雅致派”、英国“乔治派”等传统味较浓的诗人的作品。由此在闻一多的诗歌趣味中造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先新派,后旧派———他后来在《现代英国诗人序》一文中称他注重的诗都是“跟着传统的步伐走”,“与传统的英国诗差异的地方都不如相同的地方”,而他自己则开始主张“诗的建筑美”,提倡“新格律诗”。
      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于1922年冬结集出版,美国新诗派对他的影响处处可见,气势恢宏,语言狂放。但集于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的作品集中形成了著名的闻一多风格。《死水》集在1926至1928年所作,才是最典型的“闻体”:典丽繁富,外整内腴,凝炼苍劲,比《红烛》中诸诗远为“现代”。
      其中《死水》一诗,为闻诗中最广为传诵者。饶孟侃先生在1979年回忆说是“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这当然是可能的。但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读比较文学学位时,中国现代文学权威白之教授(Cyril Birch)一天叫我到办公室,给我看他令人吃惊的发现:美国女诗人米蕾(Edna St. Vincent Millay)有一首十四行诗,与闻诗意象和用词,都极为相近。
      米蕾这首诗,见于她1923年的诗集《弹竖琴者》(The HarpWeaver),这正是闻一多在美国狂热地读新诗人的新作之时。米蕾在20年代被评论界—致看好,认为是美国最有希望的诗人,被称为“女拜伦”。《弹竖琴者》一出版,立即获得刚开始颁发的普利策奖,轰动全美。其中名句“我的唇吻过谁的唇,在哪里,我记不清”,美丽而大胆,传诵一时。
      说闻一多从来没有读过米蕾诗,不合情理。或许应当说闻氏读了,留了印象,若干年后自己见水坑而生诗题,不自觉受了影响,忘了印象从何而来,反其题而用之,却又写出了比米蕾诗更深的境界。可见“功力”此二字,是不能以年资肤色论之的。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两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3415.闻一多出版作品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1 06:14 编辑

      3416.闻一多最后讲演
      这几天,大家知道,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为什么要杀死李公朴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但恰好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我们有这个信心!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指护国战争)。(1915年10月,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以蔡锷等人为领导,组织护国军讨袁世凯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的联大(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西南联大宣布解散。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3417.闻一多诗歌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3418.闻一多人物评价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认为:“闻一多,1946年被枪杀了。他的《死水》和《红烛》很好,非常好。他的《死水》我认为是非常伟大的作品——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是闻一多在诗歌构建方面最成功的实验,是五四运动期间诗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诗,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韵律最完美的挽歌式的诗歌。他的诗有一种建筑的美,他是个诗歌建筑家,他的诗歌都有一个美丽的形式,非常好。他有一些短诗诗意很像唐朝时代的绝句。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他的诗歌都是用民间语言写出来的,像《飞毛腿》,完全是用北京的拉车夫的语言写的——“我说飞毛腿那小子也真够别扭,管保是拉了半天车半天歇着”,这首诗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1 06:23 编辑

3419.闻一多名言警句
(1)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尤当尊敬。
(2)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3)尽可能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4)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5) 书要读懂,先求不懂。
(6) 友间固不妨诚实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也要避开标榜的嫌疑。
(7)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8) 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   
(9)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10)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尢当尊敬。
(11)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12)尽可多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那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13)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14)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1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3420.闻一多 纪念馆
      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诗人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1984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1988年开始动工兴建,1992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1993年5月18日开馆。2001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国家重点博物馆,中国民主同盟湖北省委盟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统一战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12 18:03 编辑

      3421.《获虎之夜》
      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 魏福生把独生女儿莲姑许配给了富户陈家的三少爷。村里人人都称赞这门门当户对的亲事 ,魏福生全家也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唯独莲姑心中郁郁寡欢。
      原来莲姑自己并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她一直钟情于她的表哥黄大傻。莲姑和黄大傻表兄妹俩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间逐渐产生了真挚的爱情。魏福生早先也曾向黄家亲口许下了这门儿女亲事。不料,后来黄大傻的父母不幸相继去世,接着又惨遭一场火灾。结果,黄家一贫如洗,黄大傻也沦落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家徒四壁的黄大傻令魏福生冷眼相看,他不想再让自己美貌的女儿嫁给一个一无所有的人。魏福生以给黄大傻找活儿为借口,把黄大傻推荐到其它村子去放牛,好让黄大傻离莲姑远远的。但是黄大傻却不愿离开莲姑而执意要留在仙姑岭。魏福生一怒之下,,将黄大傻大骂了一通,并轰赶出门。从此黄大傻只好住在仙姑庙里的戏台下面,整日靠乞讨为生。为了中断女儿对黄大傻的感情,魏福生独断专行,把莲姑许给了陈家。在父亲的再三逼迫下,莲姑只好口头应允了。面对迫在眉睫的婚期,莲姑一直想找机会约黄大傻一起出逃,两人到城里去寻找新的生活,可是没有成功。 眼看着女儿的婚期一日日临近,魏福生想给女儿再添一床虎皮褥子做嫁妆,以显示猎户人家的本色。因此,在莲姑出嫁的前夕,魏福生让自己家的长工在后山岭上安装好猎虎的抬枪。其实,不久前,魏福生就凭借着好运气打到了两只老虎。这件事传遍了村里村外,许多人都跑到魏家来看虎。甲长李东阳的外村亲戚何维贵也因听说这件事而想来看虎。于是,这一天晚上,便让甲长陪同着一起来到了魏福生家。到了魏家后,他们才得知,魏家为给女儿筹办嫁妆,已先后将那两只老虎送进城里去请赏了。但是,当他们知道魏福生又准备猎虎时,便兴致勃勃地留了下来,与魏家人一起盼望着获虎时刻的到来。正当魏福生在伙房里绘声绘色地向何维贵讲起易四聋子打虎的故事的时候,山上的抬枪忽然响了。大家一片欢喜,以为又打到了一只老虎,都纷纷跑去现场观看。
      不一会儿,大家就七手八脚地把“猎物“抬进了魏家。没想到,抬进来的并不是什么老虎,而是受了重伤的黄大傻。原来,黄大傻自从被魏福生打骂了一通之后,再也不敢进魏家的大门。他因为思念莲姑,只好每晚上后山,遥望莲姑屋里的灯光,直到灯灭才离去。这天晚上,却不巧在上山的路上,蹋中了魏家为猎虎而安装的抬枪。
      当黄大傻从昏迷中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了魏家的伙房里。他向莲姑倾诉了自己的心声,莲姑也向黄大傻吐露了自己的真情。看着生命垂危的黄大傻,莲姑十分心痛,她握着黄大傻的手,执意要在黄大傻身边看护一晚上。但是,魏福生坚决不同意,强行拆散了他们,并把莲姑拖进后房里毒打。众人皆拥进后房里去劝阻。
      叫骂声和竹鞭声一阵阵传来,黄大傻不堪忍受,于是他拿起了床边的猎刀,刺胸而死。而后房里莲姑的抗争声越来越烈……
      剧本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莲姑、黄大傻这对向往自由幸福,争取合理权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莲姑是作品的女主角,也是作品中最有亮色的人物。她善良、坚强、勇敢,敢于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她不愿意嫁到高门大户的陈家去,是因为她已把心悄悄地许给了贫穷的表兄黄大傻。当她见到黄大傻因思恋自己而身受重伤后,不顾父亲的阻挠,一定要好好看护黄大傻。当父亲反对时,她公然告诉父亲,她早就和黄大傻相恋,并打算和他一起逃跑。当父亲愤怒地告诉她“我把你许给陈家了,你就是陈家的人了”的时候,她勇敢地告诉父亲:“我把自己许给了黄大哥,我就是黄家的人了”。面对父亲的威逼,她勇敢地宣布;“世界上没有人能拆开我们的手。”表现出了蔑视父权,蔑视封建传统思想,勇于追求婚姻自主的进步意识。流浪汉黄大傻对爱情的追求也非常执著,但是由于贫富悬殊,封建势力的强大,他对莲姑的爱情最后还是以悲剧结局。黄大傻最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表示了对封建传统势力的大胆反抗,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作品通过塑造莲姑和黄大傻这一对勇敢追求爱情的青年,向人们展示了在青年一代身上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它是一股不可扼制的进步力量。
      贫穷与困苦是一锋利刃,它不仅无情地割裂着黄大傻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而且深深刺痛着标示着人之为人的尊严和感情,他只能在梦里寻找安慰,但却因梦境而时时悲哀。在躁动的暗夜里,黄大傻终成“寂寞”的旅人。“寂寞”对于他来说是双重的:“肉”的“寂寞”和“灵”的“寂寞”。而后者的无序递增尤令人恐惧,这是一个敏感孤傲、有压抑—叛逆倾向的诗人对自我认知的生命价值的不断探寻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时代表征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3421.《获虎之夜》作者
     《获虎之夜》是田汉先生1922年创作的一幕独幕剧,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该话剧描述了一个流浪青年和富农女儿恋爱的故事。剧本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莲姑、黄大傻这对向往自由幸福,争取合理权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获虎之夜》通过莲姑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谴责了以等级、财富、地位等来决定婚姻的封建意识,控诉了摧残迫害男女青年真挚爱情的封建制度,歌颂了勇于向封建思想挑战的青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7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