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9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3365.《王贵与李香香》形象塑造
      王贵是一个受压迫的农民,与地主阶级有若深仇大恨。十三岁那年,眼睁睁地看着崔二爷逼租,父亲活活被打死,受尽了折磨,王贵成了地主家的放羊娃。这种非人生活,使他懂得了仇和恨:“别人的仇恨象座山,王贵的仇恨比天高”。“老牛死了换上牛不老,杀父深仇子要报”,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是他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思想基础。
      王贵不畏强暴,坚定勇敢。他暗里参加了赤卫军鲁要地主阶级拚—拚。当他被抓后,被五花大绑,崔二爷对他软硬兼施,并用死来威胁他每但他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曰:“我个死了不要紧啻千万个勇汉后面跟”自满脸浑身血道道,皮破肉烂不忍看。王贵有着高度的革命觉悟,王贵从自身的苦难经历出发,认识到只有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他暗地里铀赤卫军。在被抓后,仍坚定革命信心,认为大风迟早要吹灭地主阶级这盏灯二革命胜利后,他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一杆红旗大家扛,红旗倒了大家都遭殃。”“快马上路牛耕地,闹革命是咱自己的事。”“太阳出来一股劲地红,我打算长远闹革命”“过门三天安了家,游击队上报名啦。”
      王贵的爱人李香香是爱憎分明的农民的女儿。不仅外形美,而且精神也美。李香香同王贵在艰难困苦中建立起了忠贞不二的爱情。香香是身受压迫的农民,因此“由小就爱庄稼汉”,自觉地把个人的爱情与阶级的爱和恨联系在一起唱当王贵遭到地主崔二爷毒打时,她敢于冒着危险,黑夜里给游击队送信,从而解放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李香香与王贵一样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婚后的第三天,就支持王贵参加了游击队。
      李香香对地主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当她遭到地主崔二爷的种种迫害和侮辱时,不屈于威逼,不迷于利诱,愤怒地痛斥崔二爷,“有朝一日遂了我心愿,小刀子扎你没深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9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3366.《王贵与李香香》艺术特色
     《王贵与李香香》以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农民革命运动为背景,通过—对农村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旧农村阶级压迫的悲惨状况,生动地反映了陕北“三边”地区农民闹革命的壮烈景象,表现了革命与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血肉连的关系——“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明确他表达了长诗的主题。王贵与李香香是—对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的形象。
      这是一首民歌体长篇叙事诗。它的叙事话语有三个叙事元素:爱情故事与复仇故事——“杀父深仇子要报”相结合,最终成为斗争故事。例如作品中虽然讲述了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但是可以见到回避的痕迹,作者尽量把王贵和李香香的感情处理为“阶级兄妹”般的爱情。这样的基本的叙述模式是革命意识形态对民间宗法制意识形态引导的产物。也是那一时期延安文艺创作的共同模式。
      长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信天游,是陕北地区的民歌曲式。其特点是:自由灵活,比兴丰富。表现力强,音乐性强。在长诗的创作中。作者大量吸收“信天游”的丰富营养,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信天游”一般是两句一节,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诗人采用“信天游”格式时,仍然是二句一节,但并非每节都是构成—个独立意思,而是数节才表达—种情感或一个独立意思,将几百节联缀成章,叙述一个长篇故事,既有叙事,又有抒情长诗较多运用民歌中的重复和比兴手法。比,比喻。运用自然。写物或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作比喻,增强诗歌形朋。兴,是触景抒情。唤起读者由此及被的联想,造成某种感性色彩或气氛。“山丹丹开花红皎皎,香香人材长得好”,此句比兴同一。“紫红犍牛自带耧,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比兴不一,只兴不比。
      这样既有利故事的叙写与铺展,又使得形象生动活泼,主题突出鲜明。
      诗篇语言朴素生动,句子大体整齐,每句一般三顿,韵一般是两句一韵,以多种押韵方法来加强节奏感,使诗歌韵律显得灵活多变,谐调动听。长诗广泛采用经过提炼加工过的陕北农民口语,平白如话,通俗易懂“马蹄落地嚓嚓响,长枪,短枪,红缨枪”,语言中浓缩了内涵丰富的民间故事,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总之,长诗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体现了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9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3367.《王贵与李香香》读者评价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最初以《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三边民间革命故事》题。发表在1946年夏的《三边报》上。同年9月,改为《王贵与李香香》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连载,它一出现便赢得了解放区军民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被誉为“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对于封建的买办的文艺运动的胜利”自长诗传到国统区,也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普遍的好评。茅盾认为,长诗“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就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似乎也不过分”。《王贵与李香香》在中国新诗发展上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是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9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3368.李季人物简介
      李季,原名李振鹏,河南唐河人。少年参加革命,1935年在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特务团指导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教育干事、《群众日报》副刊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南文联编辑出版部部长,《长江文艺》主编,玉门油矿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分会主席,《诗刊》、《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第一至三届理事,中国文联第一、四届委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诗集《玉门诗抄》。有《李季文集》(四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9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3369.李季人物经历
      李季于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河南省桐柏山下的唐河县祁仪镇附近的一个中农家庭里。1931年,李季开始进入祁仪镇完全小学读书,于1936年毕业。1937年初,李季升入河南南阳敬业初级中学读书。这时,他开始接触到鲁迅和巴金等的作品。1938年春到祁仪镇南三里路的南李庄初级小学任教。李季在这里,工作得很出色。1938年9月到达洛川,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六大队学习。于1938年11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季在北方局党校工作近两后,于1942年2、3月间,被调到晋东南抗日根据地鲁迅艺术学校工作。同年9月18日,他离开这个学校,通过晋中日寇占领区的封锁线奔向延安。
      李季在太行山区的四年战斗生活,为他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作家作了创作的准备,尤其是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准备。1945年冬,终于从他心灵的最深处,流出了芬芳的美酒,这就是被人誉为具体体现毛泽东文艺方向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1948年春,李季带着已发表的《王贵与李香香》离开三边,到延安担任《群众日报》副刊编辑。次年春又随军南下到洛阳、5月份与李小为同志结婚。1949年7月,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结束,离京去武汉,任中南文联编辑出版部部长,主编《长江文艺》。1952年,李季接受胡乔木同志建议,于这年冬天,带着全家老小,离开武汉,来到全国当时最大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矿。他一直担任油矿党委宣传部部长,有一段时间还兼任《三油工人报》社社长。1954年底作者由玉门油矿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任创作委员会主任。
      1958年至1959年完成了长诗《杨高传》的创作任务。作品规模宏大,故事复杂,人物众多,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融合一致,表明作者在创作道路上,继《王贵与李香香》之后,经过建国前后二十年的探索,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1962年初,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并担负着中国作家协会外事委员会、作协党政等多方面的工作。1964年春,以“铁人”王进喜的形象为原形,写出了长篇叙事诗《钻井队长》的故事。这部长诗较多地吸收了新诗的表现手法,形式活泼舒展,但基本风格与《杨高传》是一致的。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季被打入“牛棚”,挨批判,受审查,工作和创作的权力被剥夺了。1969年9月,他被赶到湖北省咸宁县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6月奉调回北京,筹备《人民文学》的复刊工作。这年秋天,他又后重返石油战线,但任了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1975后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形势有所好转,李季被任命为《诗刊》主编。他根据前两年所收集到的大量生活素材,开始了长篇说唱诗《石油大哥》的写作。1980年3月8日,李季与世长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9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9 06:35 编辑

   3370.李季主要著作
《王贵与李香香》1946,太岳新华
《卜掌村演义》(鼓词)1947,东北
《老阴阳怒打“虫郎爷”》(小说)1950,通俗图书
《憎恨之歌》1950,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
《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的故事》(小说)1951,中南人民
《短诗十七首》1952,中南人民文学艺术
《尊师爱徒》(独幕剧)1953,华东人民
《生活之歌》1955,中青
《玉门诗钞》1955,作家
《幸福的钥匙》1956,少儿
《建设的歌》1956,作家
《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1956,长江文艺
《菊花石1957》,长江文艺
《银川曲1957》,通俗文艺
《西苑诗草1958》,作家
《第一声春雷》与闻捷合著,1958,敦煌文艺
《我们遍插红旗》与闻捷合著,1958,敦煌文艺
《心爱的柴达木》1959,百花
《三边一少年》1959,少儿
《对唱河西大丰收》1959,作家
《五月端阳》(《杨高传》三部曲之第1部)1959,作家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杨高传》三部曲之第2部)1959,作家
《难忘的春天》1959,人文
《戈壁旅伴》(综合性选集)1959,上海文艺
《玉门儿女出征记》(《杨高传》三部曲之第3部)1960,作家
《海誓1961》,作家
《奈良川的大石桥》1962,少儿
《李贡来了》1963,百花
《剑歌》1964,百花
《石油诗》1965,作家
《石油大哥》1977,人文
《石油之歌》1979,山东人民
《马兰集》(小说)1980,河南人民
《李季诗集》1980,人文
《顺天游》(民歌)搜集,1950,上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9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3371.李季文学地位
      李季是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优秀诗人。几十年来,他紧握艺术的雕刀,通过艰辛的劳动,取得了创作上最丰硕的成果。像他这样一直同人民共呼吸、共欢乐、共忧愁,并能忠实地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和反映他们的利益、愿望的诗人,在“五四”以后的诗坛上,确实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他所走的道路“是一切属于人民和社会主义队 列的诗人们都就当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真正宽广的道路。”(贺敬之《李季文集.续》)
      李季是擅长叙事的,他所构思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他决不是为了叙说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要通过叙人民之事,来抒人民之情。李季还在“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的过程中,找到了与他诗歌内容相一致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以民歌和传统的说唱文学为基础,又吸收了我国古典诗歌、"五四"以来的新诗和外国诗歌的某些成份,而独创出来大众化、民族化的诗歌形式。
李季的语言是口语化的,遣词造句和描摹形貌,不刻意追求纤密细巧,唯求朴素通俗,豁达鲜明。诗人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常用比兴等形象化的手法,来对比、衬托,形象地说明和显示自己所要描述的思想及事物。
      无庸讳言,李季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他的有些诗,包括诗和短诗,构思还不够精密;有时为了照顾故事的完整性,有些不必要的情节未能割爱;抒情独白有时使用过多,使人感到有些乏味;大部分语言是写得很精粹的,但有些语言还比较粗糙,使用的连接词过多,缺乏跳跃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0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3372.《围城》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0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3373.《围城》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10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3374.《围城》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其父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导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其后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
      1935年与杨绛女士结婚,同赴英国牛津留学。
      1937年获学士学位。然后到法国,进入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清华大学破格聘他为教授,九、十月间回国,当时清华已并入西南联大,故从香港,转昆明前去任教。后在父亲要求下,到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担任英文系主任。
      1941年暑假,他到上海小住,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困于上海,直到抗战胜利。在这沦陷的孤岛中,他迎来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
      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2年写成中国古诗评论集《谈艺录》初稿。
      1946年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人·兽·鬼》。抗战及解放以后,先后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总纂、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主要进行翻译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出版了《宋诗选注》《旧闻四篇》《七缀集》以及《管锥编》等学术著作。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
      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30年,1980年再次重印,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