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4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3325.杜鹏程生平经历
      早年
      1922年4月28日,杜鹏程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夏阳乡苏村。那里的杜姓尊杜世英为始祖。杜鹏程的家座落在苏村东巷,那是贫苦人家的居住地。他原名杜红喜,上两辈都是农民。父亲杜宝成(1887年-1923年)先后当过农民、石油工人、邮政工人和军人,在杜鹏程2岁时去世。母亲杜赵氏(1902年一1952年)是家庭妇女。 1927年杜鹏程在本村上过一年私垫。1928年至1929年在城里的私塾学习了《论语》、《孟子》。到了9岁时候,全国发生饥荒,被送至基督教办的孤儿院。1932年至1933年,入县城明伦堂小学学习《国文》和《算学》。后因家境贫困辍学。1934年,他成为一家商店的学徒,接触了《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等书。
1935年,他来到西庄镇第三高小办公半读。36年夏报考同州师范学校,未果,继续在高小读书直到1937年底。读书期间接触了鲁迅、蒋光慈、范长江、邹韬奋、高尔基等人的作品。1937年3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参与了各种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上半年,赴县城内“少年书报社”工作,并在那里看到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招生广告。夏初,终于和同学晋苍奎一起奔赴延安。
      延安时期
      1938年6月,杜鹏程抵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不久,又被分到鲁迅师范学校,1938年底结业。被陕甘宁边区政府分至延川县教育科。在那儿,老乡长给他改名为“杜鹏程”,取“鹏程万里”之意。杜鹏程进行了2年的乡村教育,进行扫盲和成人教育的工作。为丰富乡里的文艺生活,他有时也写些歌词、剧本。1939年下半年,调至延川县民众教育馆进行社会教育工作,并编辑《老百姓报》。
      1940年,调至永胜区寺村学校当教员,获县教育科表彰。次年8月离开了延川,入延安大学学习。其间学习了英语和世界语,阅读大量文艺、哲学书籍,1944年结业。后被分至七里铺战时工厂作基层工作。1945年10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被调入《西北新闻社》从事新闻工作。
      创作生涯
      1947年初,杜鹏程被调至《边区群众报》报社。3月,延安保卫战爆发,杜鹏程被派往前线当随军记者。他跟随王震带领的独立旅第十团,其间写了许多剧本和散文,并为后来《保卫延安》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949年随军进入新疆,与西北农学院附中女学生张文斌结婚,并当上了新华社第一野战分社主编,驻扎喀什。在其后的几年,他忙于《保卫延安》的创作,终于在1954年完稿。书中塑造了副总司令员、旅、团、营、连各级干部,直到战士、炊事员等一系列人物的群像。
     《保卫延安》出版后,杜鹏程被调至西安作协当专职作家。他在西安铁路第六工程局生活十多年,历任过工程处副书记、宣传部副部长、审干办公室主任、基层工会主席等职,先后到过黎滋线、宝成线、三门峡、陇海路、西韩路、成昆线、大庆油田等建设工地。1958年还访问了一些东欧国家。
      1957年,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出版,该书塑造了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包括党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等),赞美共产主义者,批判了个人主义者。1962年出版小说集《年青的朋友》,包括短篇《延安人》、《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生活中刚显露的一些问题。1960年出版《速写集》,收入本时期主要的散文特写、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和文学杂谈等二十二篇。杜鹏程还酝酿了又一部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太平年月》,但未能出版。
      1963年,《保卫延安》被禁。文化大革命中,杜鹏程遭到迫害,但仍坚持写作。1977年发表短篇《历史的脚步声》。1980年随巴金访问日本,并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1年10月27日,在西安因病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3326.杜鹏程作品成就
      杜鹏程在长、中、短篇创作中都获得显著的成就。195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同志感人的形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杜鹏程联系自己的战争经历,进一步思考党和人民是怎样继续前进、怎样进行这一场新的建设和斗争的。随后又创作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短篇小说《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第一天》,《延安人》,小说集《年轻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鹏程小说选》,《杜鹏程散文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评论集《我与文学》等作品。这些作品刻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可贵的品格,塑造了一批优秀的领导、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的形象,同时揭示了生活中刚显露的一些问题。小说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注意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3327.杜鹏程著作书目
《宿营》(戏剧)1950,西北新华书店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1954,人文
《夜袭粮站》(短篇小说)1955,通俗出版社
《大沙漠》(短篇小说)1955,人文
《在和平的日子里》(中篇小说)1958,东风
《速写集》(散文集)1960,作家
《年轻的朋友》(短篇小说集)1962,中青
《平常的女人》(短篇小说集)1963,东风
《光辉的里程》(中、短篇小说集)1977,人文
《我与文学》 (文艺理论)1984,山西人民
《杜鹏程散文特写选》 1984,陕西人民
《保卫延安》(少年版)1986,四川儿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4 21:24 编辑

      3328.杜鹏程情感生活
      1985年夏天,陕西省作家艺术家代表团赴“中国农科城”武功县杨陵镇(今杨陵农业科技示范区)采风,杜鹏程应邀为西北农学院几千名大学生即兴演讲:“三十六年前杨陵镇解放,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军代表来接管你们学校,又从这里一路打进新疆……”其实,他心底还藏着个秘密没给同学们讲,那就是,他的妻子张文彬(笔名问彬)也曾在这里读过书。
      一出歌剧引来一段“战地浪漫曲”。1949年5月,彭总指挥的我西北野战军向西节节推进解放了武功,部队文工团随即在西北农学院开展演出宣传,农学院附中十六岁的女学生张文彬和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兴高采烈地坐在舞台前第一次看解放区的秧歌、舞蹈。特别是由新华社随军记者杜鹏程创作的五幕大型歌剧《劳动人民的子弟》演出四个多小时,看得张文彬热血沸腾,一下子燃起厂她向往革命的激情:戏一完她就和大批同学报名参军。从此,她心里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杜鹏程!
      问彬初到部队,由于她身材好,个头高,又是女生,就被安排到文工团,不久又调到二军四师政治部工作。她哪里知道,自己崇拜的作家杜鹏程从解放战争开始,就一直跟随这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英雄的部队转战陕北,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战地报道和二百多万字的战地日记。更让她惊喜的是,杜鹏程的组织关系就在四师政治部!一个甜蜜的渴望开始在问彬的心里酝酿着……
      1949年6月,西北战场著名的扶眉战役打响了。一天下午,部队在渭河畔的宫家堡作短暂休整,问彬和女战友小马正坐在老乡的炕头上缝衣、读书。突然,一位年轻的军官喊着小马的名字急急火火就闯了进来。问彬一听小马叫“杜记者”,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这位身材适中、十分干练的小伙子,心里激动万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鹏程啊!她本想看清人家长什么样儿,但少女的矜持与害羞又让她装出不在乎的样子继续低头看书。忽然,杜鹏程发现窗台上放了本书,便如获至宝地顺手云拿。问彬一看,急忙去抢,但书还是落在了杜鹏程手中,他“噢”了一声:原来书里夹着本作文!问彬的心一下子提起来了:自己幼稚的习作落在名记者的手中,人家还不知咋笑话呢!因为羞涩又紧张,少女的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头埋得更低了。
      没想到杜鹏程看过作文后大加赞赏,兴奋得像个诗人手舞足蹈,眼睛火热地盯着问彬连声说:“好苗子,有才气!”说完一激动军帽一甩,布鞋一脱,光脚上了炕就坐在问彬对面,兴致勃勃地给她谈起了写作。渐渐地,杜鹏程满身的热情感染了一颗少女懵懂的心,她开始红着脸抬头观察这个热情似火的军人:面容清瘦但目光如炬,那充满诗情的话语,那畅怀纵意的笑声,甚至连那不修边幅的衣着,都弥漫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致!少女十六岁的花季,就这样第一次被一个成熟的男性闪电般的激流包围、淹没……
      那天从下午到晚上,这个小女兵心里一直惦着杜记者的行踪:听说他要在师部吃饭,她便“吃”了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见杜记者的面,是不是他走了?她莫名地泪就流出来了;心虚地忍不住一问司号员,“杜记者没走,他在村口和老乡拉话呢!”她的眼泪又一次欢快地淌下来……连她自己也弄不明白,怎么会在一天之内为一个刚见过一面的男人流两次泪?夜深了,行军打仗累得大家一躺下就睡死过去,但有个女孩却整夜未眠:她怀春了,她爱上了一个人!
      就在这年火热的六月,他们的订婚报告被部队批准了!回想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问彬谈笑风生:“后来老杜跟我开玩笑老爱讲,千里姻缘一线牵,我这台戏大概就是红线的头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3329.杜鹏程人物评价
      作家路遥高度评价杜鹏程得一生:“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原上树起自己标帜的人物。他是我们行业的斯巴达克斯。这一切首先体现在他的史诗《保卫延安》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也给他带来过无穷的灾难。而属于巨人的灾难不也是另是一种勋章吗?杜鹏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几乎是赤手空拳走进生活和战争的暴风雨。不久,他就拥有枪和笔两种武器。其中的枪和敌对的势力作战,而笔主要和自己作战。对他来说,后一种作战更为艰难。
      从《保卫延安》的创作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自己作过多么无情的斗争。以后,这部书先使他荣耀接着便让他忍气吞声地生活。从未来得及完成的大书《太平年月》的题旨就完全使我们意识到,作家已经进入了思想和艺术的大境界,可是,没等这座宏大的工程峻工,他就逝世了。正如他最后所言,这是一个“悲剧”。二十多年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人民性,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5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3330.《我的两家房东》
      短篇小说,房东家的闺女金凤由父母作主,与一个二流子订了亲,后通过政治和文化学习,她提高了觉悟,毅然解除婚约,实现了自由恋爱的愿望。金凤的姐姐有着与金凤同样不幸的遭遇,在妹妹的影响下,也走上了同样的生活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5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5 16:17 编辑

      3331.《我的两家房东》作者
      康濯,1920年2月出生在湘阴县城。在湘阴县立一高小读书时曾为《小朋友》杂志写稿。中学时参加长沙省立高中的文学研究会,经常在校办刊物和《通俗报》上发表洋溢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和小说。1935年冬组织长沙省立一中学生举行“一二九”学生运动示威游行,从此得到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和培养。1937年鼓动《湘阴民报》增办《文艺副刊》,率先发表散文《故乡琐记》,并经常在中共地下组织主办的《观察日报》上发表宣传抗日的文章。1938年10月,为寻求抗日救国真理,历尽艰险抵达延安,就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一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随沙汀、何其芳奔赴八路军一二O师进行战地实习,任三五八旅宣传干事。1939年从部队回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路社文艺团体副主任。1940年,任文化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长、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会秘书长,编辑《文化导报》、《工人日报》、《时代青年》,经常深入阜平、平山等农村参加减租、反霸、土改等运动。抗战胜利后,仍在晋察冀边区工作,主编《工人日报》、《时代青年》,兼区委副书记、土改工作和青年团负责人。
      1948年在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宣传部参与编辑《人民文艺丛书》和《华北文艺》工作。1949年,在北京参与筹备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全国文联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员。1950年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秘书长。1954年任《文艺报》常务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创作委员会主任。
      1958年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1962年11月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从此病痛缠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职。1979年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4年兼任《中篇小说选篇》顾问、优秀中篇小说评委主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和培养文化新人,作出了贡献。
      1987年调北京,主持中国作协创联部工作,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10月在岳阳市召开了康濯创作50周年作品讨论会,对他的作品评价较高。1991年1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5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9-5 16:19 编辑

      3332.康濯个人作品
      写了《腊梅花》、《灾难的明天》、《抽地》等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公务虽繁,仍坚持创作,写有《初春》、《春种秋收》、《工人张飞虎》、《明暗约》等短篇小说。尤其是以歌颂农村妇女反对封建争取自由的《我的两家房东》等小说,具有广泛的影响,郭沫若誉之为“可以说已达到完善的地步”。他战胜病魔,迸发出更强烈的创作热情,写出反映民族性格与社会现实的《洞庭湖神话》、《十一年一聚》。著有描述农村斗争的长篇小说《水滴石穿》、《东方红》,短篇小说《冬天里的早晨》、《公社秧苗》、《代理书记》等。写了《我在乡下》、《买牛记》、《第一个新年》、《前进》、《正月新春》等短篇小说。其间写作发表了一些理论文章,收入其《创作漫步》论文集。在50余年创作生涯中,共写有33部作品,计300余万字,部分作品先后被译成日、英、法、俄等外文版。尤以《水滴石穿》在国外影响深远。
      其在1958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徐水人民公社颂》最为出名,该通讯除了全面介绍了徐水全民皆兵、公社化、供给制、吃公共食堂等经验,还宣布了徐水将要发射的“高产卫星”:小麦亩产12万斤,白菜一棵500斤,皮棉亩产5000斤,山药亩产120万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3333.康濯社会评价
      1987年4月,康濯回汨罗红花乡毛家河寻祖,赋诗云:“四渴诗魂屈子祠,重瞻故里粥时居;毛家河上寻根处,不尽丰饶不尽诗。”并向汨罗市图书馆赠书6000余册。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现代作家、杰出的文学工作组织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9-5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3334.《荷花淀》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