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3246.辛笛作家渊源
      袁可嘉则在《九叶集序》中说,辛笛的创作个性在于“兼有古典诗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这些特色在他大学时期的作品《航》中也可窥见端倪。 “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似别有一番复杂的蕴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帆”既可为活用的陌生化效果,也可将“向”理解为“朝向”,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步,读来便有绵长往复的韵味。
     “明静与古老”衔接上下,似是对“落日的去处”这一归属的印象,又好像与“黑蝶与白蝶”的对举,以“明静”来概括风帆的亮白,以“古老”指称“暗色的水”之亘古不变。在这风帆与海水如胶似漆的黄昏里,海面呈现出一片茫茫的寥阔,只有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而“黑蝶与白蝶”的“吻”又给这凄冷的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对比的张力便消融在水面的柔波里。
     “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明月当头将时空和意境切换,“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它不同于冯至的“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的寂寞蛇,但却结合着“双龙戏珠”的成语,加之“弄”一词令人想起孩童摆弄的游戏,同样多了些无须“悚惧”的可爱之处。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这些意象便渗透着作者“新的发现”和独特情思。
     “桅上的人语/风吹过来/水手问起雨和星辰”,正当诗人沉浸于这“静夜思”中时,风吹过来“桅上的人语”,这温柔的呢喃之声便如夜曲般悠扬,色彩、音乐以及风的触感给诗人全方位的体验。“水手问起雨和星辰”似显突兀实则不然,“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也似乎象征着左右人类发展的一种不可预知的“命运”,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此次首次航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问。
     “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涘的圆圈”,这一行便是自然转到“玄思”,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可偏离的圆形轨道,永无止境。而人类不也是在无法把握的规律面前,过着每天重复而单调的日子吗?生命就在匆匆间一日日流走,在“后一个圆”覆盖“前一个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耗尽,而“圆”却没有“涯涘”,是永远也到达不了的海市蜃楼,那么一切想航出这圆圈而终不得的举动,是否如西西弗斯推巨石般失去了意义了呢?
      诗人由此陷入了一种茫然,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惆怅,想“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两个“茫茫”将生命与烟水类比,更显出这生命慨叹的深沉,而在重复的诵叹中又让这种情绪别有“味外之味”。而“生命的茫茫”果真能“脱卸”吗?幻想的破灭更使人在余味中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3247.辛笛写作风格
      辛笛说:“诗终究首先必须是诗,而不是政论,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有思想的深度,谋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同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给想象留下空间的容量,这才能增强诗歌的魅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退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辛笛《风景》)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辛迪诗歌语言的含蓄美。列车在铁轨上飞奔,两边的风景掠目而过,破的茅屋杂草丛生的坟墓,丧失活力的士兵,丰饶的大地……“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慨!“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诗歌一开篇就以强烈的视觉形象赋予诗歌以有力的象征。接下来所写到的茅屋与坟墓其实象征着生与死。“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说明了生与死是如此的接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退凄惨”,大自然的丰饶与士兵的惨淡,士兵的新装与士兵新装之“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生机”与“衰退”的转换,也暗示了大自然的“永恒”与人世的“短暂”,升华了诗歌主题。
      辛迪的古典文学功底比较深厚,他酷爱李文山,周清真,姜白石,龚定庵诸人的诗歌。同时,他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也有较深厚造诣,并十分喜欢十九世纪后半夜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诗人在追求意境结构布局,用字遣句,节奏韵律等方面,往往的呓语古典诗词传统;而在捕捉和表现瞬间记忆、微妙的情绪变化等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绘画和音乐之所长。辛迪后期作品,注重思辨和哲理。如他写于一九七九年的《有和无》一诗。辛迪诗歌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希望,乐观向上,而看不到老人常有的苍凉的感慨和低迥的怀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3248.辛笛作家情谊
      2006年10月金秋,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作家友情展”:《此物最堪思》。展品中有诗人王辛笛的一幅手迹,系“二00二年六月录旧作叠和钱锺书院士《老至》并以谴怀,漫成七律三首录一”:
     浮世身灯意兴漫,
     情知高处不胜寒。
     秀才懊恼空囊颖,
     院士文章妙墨丸。
     面壁有心惟酒困,
     问天何悔见衣宽。
     山茶开罢春来去,
     一曲高歌水字栏。
      这首诗作于1974年5月27日,那时还在“文革”中。自1966年8月以后,友人之间的交往被割断,辛笛一直没有北京朋友的真切消息,终于按捺不住,在1973年春写了七绝《寄锺书杨绛学长》两首,投石问路,想不到真能与老友联系上了,大喜过望,由此开始他们私下比较频繁的旧体诗唱和。当时辛笛还在干校劳动,每每有感,只能悄悄打腹稿默诵,然后趁休假回家落笔寄出,这成为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1974年5月辛笛收到钱锺书先生寄来七律《老至》:
     徙影留痕两渺漫,
     如期老至岂相宽。
     迷离睡醒犹馀梦,
     料峭春回未减寒。
     耐可避人行别径,
     不成轻命倚危栏。
     坐知来日无多子,
     肯向王乔乞一丸。
      辛笛吟诵之后诗兴大发,一口气唱和三首七律,手迹所录即为其中第一首,辛笛的心中始终钦佩钱锺书。尽管他俩在南北两地同时遭劫患难,斯文扫地,那个时代把知识分子批为“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观点到处盛行,但辛笛对老友渊博学识的敬仰并不为时兴的社会观点所改变。可以说,他与钱锺书的友情一直保持到晚年,即使老友已在1998年逝世,也并不妨碍他用重录旧作的方式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从现存《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一日诵槐聚居士(钱锺书)秋心诗因步原韵》至最后所作《敬挽钱默存(锺书)学长两绝句》(1998年12月21日),三十多年里辛笛写给钱锺书的旧体诗(含唱和之作)计有二三十首之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3249.辛迪基本综述
      辛迪原籍江苏淮安,是九叶诗群中的年长者。新中国成立以后,辛迪转入工业战线工作,无暇写诗。八十年代诗人恢复了创作的青春。一九八三年,他出版了收集他半个世纪来的作品选集《辛迪诗稿》,一九八六年又出版了诗集《印象.花束》,集内作品大多为八十年代所做,一九八九年香港专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又出版了《王辛迪诗集》,选了诗人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作品。
      辛迪的古典文学功底比较深厚,他酷爱李文山,周清真,姜白石,龚定庵诸人的诗歌。同时,他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也有较深厚造诣,并十分喜欢十九世纪后半夜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诗人在追求意境结构布局,用字遣句,节奏韵律等方面,往往的呓语古典诗词传统;而在捕捉和表现瞬间记忆、微妙的情绪变化等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绘画和音乐之所长。
      辛迪后期作品,注重思辨和哲理。如他写于一九七九年的《有和无》一诗:小花对牡丹说/我开故我在/待到百花齐放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星星对星座说/我亮故我在/待到星斗满天时/也就不再有我在//溪水对长江大河说/我流故我在/待到百川归海时/也就不再有我在
      辛迪诗歌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希望,乐观向上,而看不到老人常有的苍凉的感慨和低迥的怀旧。《蝴蝶、蜜蜂和常青树》是诗人从加拿大寄给夫人的情诗。诗人深情地写道:“开始相爱的时候不知有多年轻/你是一只花间的蝴蝶/翩翩飞舞来临//为了心和心永远贴近/我常想该有多好/要能在胸针/在衣襟上轻轻固定/祝愿从此长相思守呵/但又不敢往深处追寻/生怕你一旦失去回翔的生命。”如此缠绵情深的诗句,很难想象出自一诶古稀老人的笔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3250.辛迪评价内容
      辛迪其个人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已趋于成熟。诗人对瞬间变幻的声色光影的敏锐捕捉和精妙表现,颇得印象派艺术精神,而他化用传统语词意象、格调、境界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隽永韵味与现代人错综情思的交融,如《航》、《冬夜》、《秋天的下午》。他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现实感大大强化,风格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人痛切感受民族苦难,表示要像布谷鸟一样以生命叫出“人民的控诉”。《风景》写沪杭车中所见所感,“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是其中的名句,对国统区的病态景观予以巧妙而辛辣的嘲讽。
      在思想导向上,九叶派这些诗人坚持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共振合拍,主张保持诗与人生现实的平衡,但不满足浮光掠影的表象描写,追求深入现实作综合表现。在诗艺探索上,他们倾向接受西方诗歌尤其是以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欧美现代诗成功的艺术经验,建构新的适应时代的抒情模式和语言意象系统,为诗坛带来生气和新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9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9 05:50 编辑

      3251.《滇缅公路》(节选)
      路,永远兴奋,都来歌唱啊!
  这是重要的日子,幸福就在手头。
  看它,风一样有力;航过绿色的田野,
  蛇一样轻灵,从茂密的草木间,
  盘上高山的背脊,飘行在云流中,
  俨然在飞机的坐舱里,发现新的世界,
  而又鹰一样敏捷,画几个优美的圆弧
  降落下箕形的溪谷,倾听村落里,
  安息前欢愉的匆促、轻烟在朦胧中,
  溢着亲密的呼唤、人性的温暖,
  于是更懒散,沿着水流缓缓走向城市。
  而,就在这粗糙的寒夜里,荒冷
  而空洞,也一样担负着全民族的
  食粮;载重车的黄眼满山搜索,
  搜索着跑向人民的渴望;
  沉重的橡皮轮不绝滚动着,
  人民兴奋的脉搏,每一块石子,
  一样觉得为胜利尽忠而骄傲!
  微笑了,在满足而微笑的星月下面,
  微笑了,在豪华的凯旋日子的好梦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9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3252.《滇缅公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把“静止的公路作为动物来写,使它进入充分的动态”。诗人是以跳跃的想象,歌颂这条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的公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9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3253.《滇缅公路》作者
      杜运燮(1915年-2002年7月19日),中国福建省古田人,现代诗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1年起在北京新华社国际部工作。他的诗作《秋》 因为“朦胧”曾被诗评质疑,之后“朦胧”一词逐渐演变成诗歌史上的专用名词。他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9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3253.杜运燮人物简介
      杜运燮,(1915?)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51年起在北京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杜运燮191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34年返回福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1945年后历任重庆《大公报》编辑,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教师,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新晚报》电讯翻译,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翻译,译审。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成名于四十年代初期,写于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等诗作,得到了闻一多的赏识。他与穆旦、袁可嘉、郑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杜运燮的作品《秋》因“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等诗句,而被指责为“朦胧诗”,由此他再次引起诗歌界的关注。他后来出版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等作品集。
      2002年7月16日辞世,享年84岁{1918-20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9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3254.杜运燮个人著作
      诗集
《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 《九叶集》 、《八叶集》(合集);
      散文集
《热带风光》等;
《香港回归颂——一个七九老人庆九七》获香港《大公报》与北京《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一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7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