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树成 发表于 2014-8-27 22:26
不客气。您知识面宽,确实应向您学习。

      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树成 发表于 2014-8-27 22:26
不客气。您知识面宽,确实应向您学习。

      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树成 发表于 2014-8-27 22:26
不客气。您知识面宽,确实应向您学习。

      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树成 发表于 2014-8-27 22:26
不客气。您知识面宽,确实应向您学习。

      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3242.《风景》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
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3243.《风景》
      这首诗系诗人于1948年夏日在沪杭道中所作,很显然,写的是旅途观。看到诗题“风景”,读者的第一联想应是明媚的湖水,雄奇的山川,壮观的瀑布,碧绿的草坪之类,而诗中写到的却是旧中国凄惨衰败的景象,诗题与诗的内容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讽之意颇为显豁。
      开篇写“列车”,可能是诗人因乘坐列车而引发的灵感,而诗人写的既不是自己乘坐的列车,也不是沿途看到的列车,而是“社会问题”。在这里,“列车”与“社会问题”构成暗喻,使得原本比较抽象的有了很强的质感,列车的庞大与沉重,“一节接着一节”,更可见社会问题连续不断,无休无止,甚至盘根错节,无处不在。这样的社会,还像一个社会吗?这样的国家还成其为国家吗?原来,“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的列车,不是行驶在中国的大地上,而是“轧在中国的肋骨上”,呵,可怕!“列车”,何其沉重,“肋骨”,何其脆弱,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肋骨”的碎裂声,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心脏支离破碎、鲜血淋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3244.《风景》作者
      辛笛,本名王馨迪,曾用笔名心笛、一民、华缘、牛何之等。1912年12月2日生于天津马家口,祖籍江苏淮安,2004年1月8日病逝于上海中山医院。为九叶诗派中的长者,其诗既受古典诗歌影响较深,又有奥登、里尔克等人的痕迹,在中国新诗史上被称为“将有古典诗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3245.辛迪人物简介
      辛迪,原名王馨迪,一九一二年生于天津,原籍江苏淮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三五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在北京文艺中学、贝满女子中学任教员。一九三六年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一九三九年回国,任上海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后在上海银行界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从事民主活动,任《中国新诗》月刊编委、《美国文学丛书》编委,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候补理事秘书,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之一。一九四五年上海解放后,去北京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为了便于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转入回上海改在工业战线工作,现任上海政协编译工作委员会委员、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民盟上海市委会常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3246.辛笛作家渊源
      袁可嘉则在《九叶集序》中说,辛笛的创作个性在于“兼有古典诗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这些特色在他大学时期的作品《航》中也可窥见端倪。 “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似别有一番复杂的蕴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帆”既可为活用的陌生化效果,也可将“向”理解为“朝向”,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步,读来便有绵长往复的韵味。
     “明静与古老”衔接上下,似是对“落日的去处”这一归属的印象,又好像与“黑蝶与白蝶”的对举,以“明静”来概括风帆的亮白,以“古老”指称“暗色的水”之亘古不变。在这风帆与海水如胶似漆的黄昏里,海面呈现出一片茫茫的寥阔,只有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而“黑蝶与白蝶”的“吻”又给这凄冷的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对比的张力便消融在水面的柔波里。
     “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明月当头将时空和意境切换,“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它不同于冯至的“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的寂寞蛇,但却结合着“双龙戏珠”的成语,加之“弄”一词令人想起孩童摆弄的游戏,同样多了些无须“悚惧”的可爱之处。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这些意象便渗透着作者“新的发现”和独特情思。
     “桅上的人语/风吹过来/水手问起雨和星辰”,正当诗人沉浸于这“静夜思”中时,风吹过来“桅上的人语”,这温柔的呢喃之声便如夜曲般悠扬,色彩、音乐以及风的触感给诗人全方位的体验。“水手问起雨和星辰”似显突兀实则不然,“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海吉凶的“天时”,也似乎象征着左右人类发展的一种不可预知的“命运”,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此次首次航海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问。
     “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涘的圆圈”,这一行便是自然转到“玄思”,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表达出来。在海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可偏离的圆形轨道,永无止境。而人类不也是在无法把握的规律面前,过着每天重复而单调的日子吗?生命就在匆匆间一日日流走,在“后一个圆”覆盖“前一个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耗尽,而“圆”却没有“涯涘”,是永远也到达不了的海市蜃楼,那么一切想航出这圆圈而终不得的举动,是否如西西弗斯推巨石般失去了意义了呢?
      诗人由此陷入了一种茫然,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惆怅,想“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两个“茫茫”将生命与烟水类比,更显出这生命慨叹的深沉,而在重复的诵叹中又让这种情绪别有“味外之味”。而“生命的茫茫”果真能“脱卸”吗?幻想的破灭更使人在余味中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8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3247.辛笛写作风格
      辛笛说:“诗终究首先必须是诗,而不是政论,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有思想的深度,谋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同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给想象留下空间的容量,这才能增强诗歌的魅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退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辛笛《风景》)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辛迪诗歌语言的含蓄美。列车在铁轨上飞奔,两边的风景掠目而过,破的茅屋杂草丛生的坟墓,丧失活力的士兵,丰饶的大地……“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慨!“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诗歌一开篇就以强烈的视觉形象赋予诗歌以有力的象征。接下来所写到的茅屋与坟墓其实象征着生与死。“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说明了生与死是如此的接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退凄惨”,大自然的丰饶与士兵的惨淡,士兵的新装与士兵新装之“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生机”与“衰退”的转换,也暗示了大自然的“永恒”与人世的“短暂”,升华了诗歌主题。
      辛迪的古典文学功底比较深厚,他酷爱李文山,周清真,姜白石,龚定庵诸人的诗歌。同时,他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也有较深厚造诣,并十分喜欢十九世纪后半夜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诗人在追求意境结构布局,用字遣句,节奏韵律等方面,往往的呓语古典诗词传统;而在捕捉和表现瞬间记忆、微妙的情绪变化等方面,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绘画和音乐之所长。辛迪后期作品,注重思辨和哲理。如他写于一九七九年的《有和无》一诗。辛迪诗歌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青春气息,充满希望,乐观向上,而看不到老人常有的苍凉的感慨和低迥的怀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