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3235.《金黄的稻束》作者
      郑敏,1920年,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3年毕业,获哲学系学士学位。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3236.郑敏简介
  郑敏生于1920年,祖父王又典是前清颇有名气的碧栖词人,母亲读过私塾,聪慧好学,有文学的天赋,常坐着给她念古词。或是因基因的遗传,郑敏从小学到中学一直爱好文学。中学毕业,她考上西南联大。在决定读何种专业的最后一分钟,她却毅然填写了“哲学系”。在西南联大,她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听郑昕讲康德,听汤用彤讲魏晋玄学。她也听闻一多讲楚辞,听冯至讲德国文学,还听沈从文讲中国小说史。她挺欣赏沈从文乡土小说中那浓郁的湘西气息,却因他乡土口音太重,收获不多。郑敏记得,她回国后,还见过沈从文。一次西南联大的校友、诗人袁可嘉请她去家里吃饭,巧遇沈从文。席间沈从文当着郑敏的面发问,你们记得有个写诗的郑敏现在到哪里去了呢?郑敏心中窃笑,沈从文只记得在他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上频频发表诗歌的郑敏,却不记得郑敏还当过他的学生哪。 因为有了西南联大哲学兼文学的熏陶,在四十年代的诗人中,郑敏的诗显然别出机杼,她是一个思考型诗人,她将哲学的思辨与感性的诗情融为一体。
  1955年学成归国的郑敏,随身带回了她的《诗集》,因为她异常珍视这部处女著。然而在“文革”中,写诗成了诗人的罪状。在一阵阵口号喧嚣的白天过后,她独自在自己的斗室,借着降临的夜幕,悄悄地将手头惟一庋藏的一部《诗集》付之一炬。她悲哀地想,此生再也不可能写诗了,中国再也不需要诗歌了。那个年代,华夏大地有多少稀有善本、文物、古建筑,都在顷刻间化为灰烬。往事不堪回首。眼下当她亲睹暌违多年的旧著,提笔为我签名时,真可谓感慨系之啊!
  抗战胜利后,诗人辛笛、曹辛之、唐祈、唐湜、陈敬容在上海新编一本诗刊《中国新诗》,又邀时在北平的袁可嘉、杜运燮、穆旦、郑敏一起加盟,其实他们只是投稿关系,彼此并不都认识。到了七十年代的末年,由辛之发出邀请,昔日的九位诗友才得以在京华相聚相识。辛之提议每人各选一组四十年代的诗作,出一本合集,书名就定作《九叶集》。此书于八十年代初出版,成为我国新诗觉醒的先声,其时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诗坛新秀也冲破传统藩篱,推动诗歌以崭新的容姿,登上新时期的文坛。
  就在九诗人在京聚会的当晚,郑敏在回家的路上,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默默构思,以腹稿的形式写下了搁笔四十年后的第一首诗:《诗啊,我又找到你》。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几年中相继写出二百多首新作,出版了《郑敏诗集》、《心象》、《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十余部诗集与理论专著,形成了她人生中第二个诗歌创作与理论的高峰。
  “九叶”诗人中,除袁可嘉移居海外,在国内的八位近年一叶叶折枝凋零,健在者惟存郑敏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3237.郑敏人生观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十四行体组诗《诗人与死》是受其诗友唐祈之死的触动写成,是她早年对生死问题进行哲理思索的延续。全诗借唐祈的死来关注和思考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我们都是火烈鸟/终生踩着赤色的火焰/穿过地狱,烧断了天桥/没有发出失去身份的呻吟/然而我们羡慕火烈鸟/在草丛中找到甘甜的清水/在草丛上有无边的天空邈邈/它们会突然起飞/鲜红的细脚后垂。”诗一发表即引来好评,说“这组诗没有过多的哀婉和温情,整饬的十四行恰如死亡行进本身一样,严厉、冷静、必然,但暗中却布满了愤怒、悲伤、叹息、诅咒,种种情感的旋涡和潜流”。可见,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诗性哲理观照,是建立在她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基础之上的,而决非哲理的直陈,真正实现了知性生命化的诗学追求。
  郑敏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境界。郑敏的诗歌主题仍然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但表现得更加厚重、有深度、有历史感。诗人能够在普通的意象上进行广泛的联想,进入悠远的哲思空间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哲思。那首深得里尔克真髓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杰作。诗人由眼前“金黄的稻束”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由此主题开始升华,结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诗人在诗歌中揭示了“稻束”和“疲倦的母亲”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基,她们低头静默的姿态,将是一道永恒的风景线,使人在不动声色的文字中,让人感觉到了厚重的力量。郑敏还有许多诗篇,从哲学层面上来抒写对生命及其本质的理解,颇具哲学的思辨气息,尤其是对生与死这一对永恒的哲学命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时代与死》中,“倘若恨正是为了爱,/侮辱是光荣的原因,/‘死’也就是最高潮的‘生’”,诗人对死亡看得非常达观,不必惧怕,因为“死”是最高潮的“生”。在《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中,“只有当痛苦深深浸透了身体/灵魂才能燃烧,吐出光和力”。这就是诗人理解的生命存在。郑敏的哲思世界在引人深思的同时还能给人以力量,一种去燃烧生命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3238.郑敏作家轶事
  郑敏年轻时除了诗歌,喜欢音乐,藉此她展开了抒发情感的两翼。在重庆读南渝中学(天津南开中学战时迁到重庆的校名)时,就参加学校举办的歌咏比赛。在上大学二年级时,她一度想改学音乐,可一场肠胃炎病,耽搁了她的考试,音乐就一直成为她主要的业余爱好。郑敏说她唱的是意大利发声法,一九四八年到美国纽约后专攻英国文学,课余时间曾师从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朱丽雅特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泰乐先生学了二年多声乐,一个小时十块美金。因此郑敏的声音显得悦耳动听,是一种感官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3239.郑敏评价
  郑敏所属的“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最具先锋性的流派,他们“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又保留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力求做到个人感受与大众心志相沟通”郑敏总是能以现实世界为起点,展开对人类的思考,层层推进,由个人而推及整体,由现在而推及将来。因此,她的生命哲学又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郑敏则以繁复的象征意象进行非逻辑的跳跃或对照,在无限拓展的时空中展现“智慧的凝聚”。她追求一种深度模式,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诗歌的思维空间则显得立体而丰富。
  郑敏的哲理诗总体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吸收了多位大师的精华,融合为一种复杂的生命哲学。由冯至引领,又受到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诗歌有种沉思之美、静默之美。她与里尔克一样,每一首诗都好像是一幅静态写生,在雕像般的意象中凝结着诗人的智慧与哲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3240.郑敏年谱
  1920年,生于北京。
  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3年毕业,获哲学系学士学位。
  1948年,赴美国布朗大学修读英美文学专业硕士学位。
  1949年,首部诗集《诗集:1942—1947》出版。
  1950年,转入伊利诺州立大学继续攻读英美文学专业硕士学位。
  1951年,与同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电机系学习的童诗白结婚。
  1952年,获美国布朗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2-1955年,随童诗白前往纽约布鲁克林诺理工学院电机系任职,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进修美声专业。
  1955年,中美日内瓦会议后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196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成为该系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1981年,《九叶集》出版,“九叶”诗派由此得名,成为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85年,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部访问教授。
  1986年,曾应邀赴荷兰鹿特丹参加国际诗歌节及世界作家会议。应美国科学院中美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美访问讲学,并获美国加州圣河西市荣誉市民称号。
  1986年,《寻觅集》出版。
  1991年,《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出版。
  2006年,郑敏的最后一名博士生毕业。
  2010年,诗歌《世纪的脚步》入选21世纪诗歌排行榜第一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3241.郑敏主要作品
  《诗集1942-1947》(1949)
  《寻觅集》(1986)
  《心象》(1991)
  《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
  《郑敏诗选1979-19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树成 发表于 2014-8-2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兄知识渊博,当好好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树成 发表于 2014-8-27 10:42
宋兄知识渊博,当好好向您学习。

      感谢兵团战友刘树成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树成 发表于 2014-8-2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7 18:45
感谢兵团战友刘树成的鼓励!

不客气。您知识面宽,确实应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1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