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3237.郑敏人生观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十四行体组诗《诗人与死》是受其诗友唐祈之死的触动写成,是她早年对生死问题进行哲理思索的延续。全诗借唐祈的死来关注和思考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我们都是火烈鸟/终生踩着赤色的火焰/穿过地狱,烧断了天桥/没有发出失去身份的呻吟/然而我们羡慕火烈鸟/在草丛中找到甘甜的清水/在草丛上有无边的天空邈邈/它们会突然起飞/鲜红的细脚后垂。”诗一发表即引来好评,说“这组诗没有过多的哀婉和温情,整饬的十四行恰如死亡行进本身一样,严厉、冷静、必然,但暗中却布满了愤怒、悲伤、叹息、诅咒,种种情感的旋涡和潜流”。可见,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诗性哲理观照,是建立在她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基础之上的,而决非哲理的直陈,真正实现了知性生命化的诗学追求。
郑敏受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影响,总是从日常事物引发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并将其凝定于静态而又灵动的意境里,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境界。郑敏的诗歌主题仍然是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但表现得更加厚重、有深度、有历史感。诗人能够在普通的意象上进行广泛的联想,进入悠远的哲思空间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哲思。那首深得里尔克真髓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的杰作。诗人由眼前“金黄的稻束”想到“无数个疲倦的母亲”,由此主题开始升华,结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诗人在诗歌中揭示了“稻束”和“疲倦的母亲”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根基,她们低头静默的姿态,将是一道永恒的风景线,使人在不动声色的文字中,让人感觉到了厚重的力量。郑敏还有许多诗篇,从哲学层面上来抒写对生命及其本质的理解,颇具哲学的思辨气息,尤其是对生与死这一对永恒的哲学命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时代与死》中,“倘若恨正是为了爱,/侮辱是光荣的原因,/‘死’也就是最高潮的‘生’”,诗人对死亡看得非常达观,不必惧怕,因为“死”是最高潮的“生”。在《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中,“只有当痛苦深深浸透了身体/灵魂才能燃烧,吐出光和力”。这就是诗人理解的生命存在。郑敏的哲思世界在引人深思的同时还能给人以力量,一种去燃烧生命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