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5 06:31 编辑

      3215.穆旦人物轶事
  穆旦的救亡意识非常浓烈,
  “有一次,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也不吃,到头来还把它倒掉。因此连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穆旦是赤色分子,让他三分。”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成了穆旦最喜欢的名言。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穆旦自己经常对人对己说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3216.穆旦主要著作
  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3217.穆旦翻译成就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
  相关书籍
  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自从20世纪50年**始,穆旦就停止了诗歌的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翻译,有人对此的看法是他是江郎才尽,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因为那时的政治气候所致。穆旦完成了一个独立诗人所能做的,他理应被授予中国最独立的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5 06:35 编辑

      3218.穆旦主要作品
《爱情》 《理想》
《友谊》 《春》
《流吧,长江的水》 《赞美》
《理智和感情》 《停电之后》
《智慧之歌》《哀悼》
《玫瑰之歌》 《奉献》
《童年》 《春天和蜜蜂》
《冬》 《听说我老了》
《春底降临》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五月》 《黄昏》
《冬夜》 《玫瑰的故事》
《我》 《秋》(断章)
《秋》 《自己》
《两个世界》《发现》
《我歌颂肉体》 《我看》
《诗八章》 《 园》
《出发》 《在旷野上》
《感恩节——可耻的债》《自然底梦》
《他们死去了》 《夏》
《赠别》 《还原作用》
《面包》《牺牲》
《我的叔父死了》 《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裂纹》 《哀国难》
《诗》 《有别》
《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悲观论者的画像》
《野兽》 《更夫》
《活下去》 《苍蝇》
《葬歌》 《夜晚的告别》
《旗》 《问》
《胜利》 《云》
《给战士 —欧战胜利日《海恋》
《冥想》 《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
《忆》 《良心颂》
《绅士和淑女》 《沉没》
《城市的街心》《饥饿的中国》
《去学习会》 《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
《流浪人》《夏夜》
《智慧的来临》 《洗衣妇》
《中国在哪里》 《甘地之死》
《城市的舞》 《手》
《演出》 《鼠穴》
《漫漫长夜》《古墙》
《退稿信》 《“我”的形成》
《退伍》 《摇篮歌 ——赠阿咪》
《“也许”和“一定”》 《三十诞辰有感》
《苦闷的象征》 《报贩》
《祭》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
《一个老木匠》 《风沙行》
《妖女的歌》 《前夕》
《我向自己说》 《合唱二章又题:Chorus二章》
《野外演习》 《反攻基地》
《线上》 《祈神二章》
《潮汐》 《窗 ——寄敌后方某女士》
《好梦》 《神的变形》
《劝友人》 《幻想底乘客》
《荒村》 《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
《七七》 《问》
《从空虚到充实》《小镇一日》
《诗》 《我想要走》
《暴力》 《阻滞的路》
《神秘》 《时感四首》
《九十九家争鸣记》 《黑笔杆颂 ——赠别“大批判组”》
《甘地》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寄——》 《世界》
《轰炸东京》 《寄后方的朋友》
《诗二章》 《通货膨胀》
《老年的梦呓》 《神魔之争(长诗) ——赠董庶》
《被围者》 《打出去》
《诗四首》 《隐现(长诗) 让我们看见吧,我…》
《农民兵》 《 不幸的人们 》
《先导》 《蛇的诱惑 ——小资产阶级的手势之一 》
《华参先生的疲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5 17:25 编辑

3219.穆旦代表诗作
《赞美》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
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1941年12月
《诗八章》
(又名诗八首)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的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
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
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
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
一切在它底过程中流露的美,
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
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
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
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
那里,我看见你孤独的爱情
笔立着,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
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哀国难》
一样的青天一样的太阳,
一样的白山黑水铺陈一片大麦场;
可是飞鸟飞过来也得惊呼:
呀!这哪里还是旧时的景象?
我洒着一腔热泪对鸟默然——
我们同忍受这傲红的国旗在空中飘荡!
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
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
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
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坟墓里的人也许要急起高呼:
“喂,我们的功绩怎么任人摧残?
你良善的子孙们哟,怎为后人做一个榜样!”
可惜黄土泥塞了他的嘴唇,
哭泣又吞咽了他们的声响。
新的血涂着新的裂纹,
广博的人群再受一次强暴的瓜分;
一样的生命一样的臂膊,
我洒着一腔热血对鸟默然。
站在那里我像站在云端上,
碧蓝的天际不留人一丝凡想,
微风顽皮地腻在耳朵旁,
告诉我——春在姣媚地披上她的晚装;
可是太阳仍是和煦的灿烂,
野草柔顺地依附在我脚边,
半个树枝也会伸出这古墙,
青翠地,飘过一点香气在空中荡漾……
远处,青苗托住了几间泥房,
影绰的人影背靠在白云边峰。
流水吸着每一秒间的呼吸,波动着,
寂静——寂静——
蓦地几声巨响,
池塘里已冲出几只水鸟,飞上高空打旋。
《前夕》
希望像一团热火,
尽量地烧个不停。
既然世界上不需要一具僵尸,
一盆冷水,一把死灰的余烬;
那么何不爽性就多诅咒一下,
让干柴树枝继续地烧,
用全身的热血鼓舞起风的力量。
顶多,也不过就烧了
你的手,你的头,
即使是你的心,
要知道你已算放出了燎野中一丝的光明;
如果人生比你的理想更为严重,
苦痛是应该;
一点的放肆只不过完成了你一点的责任。
不要想,
黑暗中会有什么平坦,
什么融合;脚下荆棘
扎得你还不够痛?
——我只记着那一把火,
那无尽处的一盏灯,
就是飘摇的野火也好;
这时,我将永远凝视着目标
追寻,前进
——拿生命铺平这无边的路途,
我知道,虽然总有一天血会干,身体要累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3220.穆旦人物评价
  《罗宾汉传奇》:他留给世人的遗憾
      人们给予穆旦的称号中,除了诗人,还有一个,就是翻译家。1954年以后,穆旦逐渐暂停了写诗创作,开始将目光转移到翻译国外名著上来,当年普希金的作品,大部分是经穆旦翻译而来。
      南开大学原图书馆馆长冯承柏教授说:“1962年,我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工作。当时美国史研究需要翻译人员,我从图书馆把穆旦请到历史系帮忙。在短短的2个月中,穆旦给我们讲述了很多知识。穆旦对我们年轻人特别好,我们有问题请教,他总是耐心解答,从不摆长者的架子。可惜,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没能请他给我们多讲一些诗歌创作。”
      1947年至1953年,穆旦留学美国。仿佛是有了预感,也仿佛是上天为了给他将来的坎坷命运提供一些慰藉,穆旦在芝加哥读书的时候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专业上,而是孜孜不倦地学习俄语。当他回国并受到打击的时候,俄语以及他早就驾轻就熟的英语成了他惟一的寄托。他翻译了普希金的数百首抒情诗和丘特切夫诗选、拜伦诗选、雪莱诗选、济慈诗选、英国现代诗选等,晚年还完成了拜伦的巨著《唐璜》———一部被王佐良誉为不逊于原文的完美长诗。
      穆旦在晚年翻译的一本儿童文学《罗宾汉传奇》有点偶然性,也带有苦涩味。《罗宾汉传奇》有两点引人注意。一是英国妇孺皆知的绿林好汉罗宾汉的老故事,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说;二是这个译本是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所译的第25本译著,也是最后一本译著。穆旦是专为帮助其长女(当时初中刚毕业)学习英语而翻译此书的。
      1974年,他仍在接受“管制劳动”,其爱女小瑗(查瑗)被分配到天津第13塑料厂当工人,他辅导她业余学习英语,只希望女儿日后或许能“做个翻译”。最初以《林肯传》做教材,后来又随手翻译这本罗宾汉故事作为辅导材料。他只初译了全书26章中的15章,后因忙于其他事情而未能译完。1977年2月,穆旦因突患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6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3221.《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八下语文书 第四单元 十七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八上语文书 第一单元 第二课(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6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3222.《端午的鸭蛋》
      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文章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本文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6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3223.《端午的鸭蛋》作者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被视为京派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6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6 06:15 编辑

      3224.汪曾祺人物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文体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比较自由的。汪曾祺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不过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名师的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
  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20世纪80年代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