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4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3205.光未然人物经历
  1913年11月,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被打下龙座的第三年,光未然诞生在湖北老河口。汉水从他家乡流向东南,进入长江,成为长江中游的一条重要的支流。这位长江的儿子,从少年时代便受到1925年到1927 年国民大革命浪潮的洗礼。他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的战歌,走出家乡,沿汉水走向武汉,来到长江身边。上世纪三十年代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不平凡的时代,是亿万人民觉醒、愤怒、团结、奋斗的伟大时代。滚滚东流的长江用自己丰饶的乳汁哺育着儿女走向成熟,风云际会的时代锻炼打着青年战士的意志和才华。光未然从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就将自己的生命同全民族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武汉,他当中学教师,从事进步的文学活动和戏剧活动,于1935年写了《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作曲家闫述诗为它安上双翅,使之飞遍大江南北,飞到了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男女的心头。
  报国壮志和救亡天职召唤这个长江的儿子奔向血火战斗的前线,光未然迎着抗日烽烟奔向延安。走在黄河岸上,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伟大的黄河,祖国的母亲河,哺育着亿万儿女,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奔腾澎湃,浊浪排空,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冲开一切障碍,排除任何阻挡,汹涌向前,直达大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敢勤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象征吗?黄河的精魂在年轻的战士心中激荡,孕育成一组诗篇。他同在延安的作曲家冼星海合作,反复切磋修改,终于完成了磅礴雄浑、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这部《黄河大合唱》,既是中华民族战斗的英雄史诗,也是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它反映了民族的觉醒,激励了人民的战斗豪情,堪称现代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四十年代初,光未然奉命去抗战大后方的中心重庆从事文艺运动,又从陕北高原回到长江边。在山城,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屈原》,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气氛下,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反抗强敌、反对投降的不屈意志。在昆明,他参与并组织爱国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编写和出版云南少数民族的长篇叙事《阿细人的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不得不离开昆明到北京。第二年,他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怀着迎接胜利的喜悦,培养新中国需要的青年文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光未然走上文艺领导岗位,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繁重工作。他先后担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剧本》月刊主编、《文艺报》主编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写得更多的是文艺评论,出版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艺辩论集》等书,歌词创作虽然不多,却也献出《三门峡大合唱》、《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激动人心的力作。
  十年动乱之后,年过花甲的光未然重新焕发了青春。面对被林彪、江青一伙摧残得七零八落的文坛艺苑,他以昂扬的斗志和巨大的热情,挑起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重担,团结受到重创的作家队伍,在满目疮痍的道路上艰难前进。他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月刊主编,不辞劳瘁辛苦,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文学百花园里的万紫千红。他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的重大政事。他一次次率领作家代表团出访,开展被隔断多年的文学交流,让中国作家了解世界,让世界作家了解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4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3206.光未然主要作品
  光未然的著作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
  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光未然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1984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 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4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3207.《黄河大合唱》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国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4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3208. 油画《黄河颂》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1969年问世数年后,《解放日报》美术编辑洪广文需要借调人手绘画宣传画作。1972年,年仅25岁的陈逸飞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随即与夏葆元、王永强、张定钊、秦大虎、严国基奉调参与上海市《黄河》油画组画的设计。创作室位于汉口路309号的旧《申报》大楼三楼。
  钢琴协奏曲共成4个部分,这组画也分为4幅。严国基画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陈逸飞画第二乐章《黄河颂》,夏葆元和王永强画第三乐章《黄河愤》;秦大虎和张定钊画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其中《保卫黄河》原本是画毛泽东与林彪在一起,后来林彪变节,需要重画。
  在四幅作品中,陈逸飞的《黄河颂》最为外界熟悉。它的初稿是水粉稿,除了画一位红军外,身边还有一位披著羊皮的农民,但陈逸飞认为一个人站在山岭,会令画面更简洁有力,在第二稿剔走农民角色。这做法当时引起美术界争议,认为这做法不能代表群众,至少也得加个民兵。为了按自己的想法绘出该画,陈逸飞为此要跟各领导打招呼、通关系。
  陈逸飞为了画士兵手握步枪的样子,还找来了一张苏联油画的印刷品,内容是列宁检阅军队,一排排战士手握步枪,陈逸飞为了研究这张模糊不清的印刷品,把作品看了一个上午。
  直至5年后,1977年举办的全军美术展首次展出该作品,其感染力和绘画技巧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1980年代,陈逸飞决定出国,登机前一晚,突然决定要将数幅画搬走,尤其是《黄河颂》。由于《黄河颂》长297厘米、宽143.5厘米,陈逸飞要叫一班小兄弟帮手搬运,但画作实在太大,要用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才可以载走,不料在拐弯时,《黄河颂》的画布裂开了。据说后来的修复工作是由陈逸飞胞弟陈逸鸣负责的。
  1997年元旦陈逸飞在《新民晚报》曾撰写《既英雄又浪漫》一文说:“《黄河颂》最初的构想,是画一个羊倌,扎著羊肚子头巾,扛著头,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复思量后,发觉这种表现方式几乎是在诠释《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毅然舍弃。转而改成一个红军战士,站在山巅,笑傲山河。创作过程中,我把山顶明亮如炽的光感复还到画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红军战士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小团红布,形同一朵盛开鲜艳的小花,还在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
  1996年,该画在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以128.5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中国最昂贵的油画之一。2007年5月13日该画将在嘉德公司拍卖会上再次拍卖,嘉德公司估价为2000万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4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3209.光未然人物年谱
  1913年11月1日生。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
  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0年光未然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
  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
  1946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
  2002年1月28日16时15分,光未然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3210.《穆旦诗集》
      如果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人那里,象征的写法与浪漫的抒情总是融为一体的,意象与诗情的融和实现了诗的意境化,那么中国新诗派诗人追求的则是意象与思想的凝合,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而这种变化又是指思维的转变,集中体现在中国新诗派诗人的反叛性与异质性上,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的这种反叛性与异质性的,无疑就是它的主要代表诗人--穆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3211.《穆旦诗集》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亦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较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3212.穆旦人物简介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1941年12月穆旦所作的《赞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停止诗歌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外国诗歌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有人认为其停止诗歌创作是因为江郎才尽,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为当时的政治气候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3213.穆旦笔名由来
  1934年查良铮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正如查良镛后来将“镛”名一分为二,成为“金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5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5 06:29 编辑

      3214.穆旦生平简介
  1918年生于天津。
      1929年入南开中学读书,从此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侵凌,京津首当其冲,穆旦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十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在《清华学刊》上发表。他写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又有很强的现实感。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年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西方现代派诗歌、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负责叙永分校新生的接收及教学工作。
      1942年2月投笔从戎,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后于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另有相关创作《阻滞的路》、《活下去》。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8年在FA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救济署)和美国新闻处工作。
      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
  1949年12月在佛罗里达州与正在生物系留学的周与良结婚。
      1952年6月30日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自美国回到天津,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文革后期的穆旦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首作品。
      1976年3月31日右腿股骨颈折断。翌年2月26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59岁。死前,穆旦在《冥想》的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1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