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3186.西戎辉煌时期
  1949年7月,西戎赴北京出席了中国国内第一次文代会,之后,即随解放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战斗,年底去了四川成都,筹建《川西日报》,任编委兼副刊主编;一年后又调任《川西农民报》总编辑。他用多年办《晋绥大众报》的经验来办《川西农民报》,把报纸办得通俗易懂,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后来归队到了四川省文联,任创作部长兼《川西文艺》主编、《川西说唱报》社长,培养和发现了流沙河等一批文学新人。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仍然挤时间写作,有小说《查夜》、《秋收季节》(与流沙河合作)、《秀女翻身记》(与陈谦合作)以及几篇散文、评论问世。但是,他感觉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于山西老家,语言不同,很难得心应手地体验生活并写作,因此而陷入苦恼中。他把这种苦恼写信告诉了在北京的老战友马烽,马烽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把他的情况转告了时任中央文学研究所负责人的丁玲。丁玲直接找了中宣部,于1952年11月把西戎从四川调到北京,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辅导组副组长,主要是从事创作。第二年初夏,他回到了山西汾阳县深入生活,兼任县委副书记,在贾家庄村蹲点搞合作化扩社试点工作。 通过深入生活,西戎写出了一系列成功的短篇小说,包括:《纠纷》、《一个年轻人》、《麦收》、《宋老大进城》、《盖马棚》、《行医事件》等。这些作品在西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从内容上看,涉及到了许多农村的重大问题,是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纠纷》表现的是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一个年轻人》讲述的是传统观念与新思想之间激烈冲突的故事;《麦收》突出了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宋老大进城》表现的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变化;《盖马棚》和《行医事件》则反映出干部在农村工作中需要改进的作风问题。
  通过这次深入生活,西戎感觉到继续在北京工作,与自己熟悉的山西农村毕竟有距离。于是,1955年他回到了山西,任省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兼<火花>文学刊物主编。这段时期西戎的主要精力是用在《火花》的编辑工作上。从1956年初筹办、10月出版创刊号,到1966年7月停刊,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尽职尽责,广泛组织稿件,除了对准备发表的作品认真审阅、修改外,还阅读大量自然来稿,从中发现有潜力的文学人才。对于许多来编辑部的青年作者,他总是耐心辅导。在他和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火花》的发行量逐期上升,最高曾达到12万份,成为中国有很大影响的文学杂志之一。《火花》办刊十年,为推动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推动山西的文学创作,培养青年作者,尤其是对于形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流派——“山药蛋派”,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完成刊物编辑工作的基础上,西戎选择了永济、运城等地作为下乡体验生活的地方,获取创作素材,陆续写出了小说《姑娘的秘密》、《王仁厚和他的亲家》、《女婿》、《两涧之间》、《一头骡子的故事》、《灯芯绒》、《冬日的夜晚》、《赖大嫂》、《春播序曲》、《平凡的岗位》、《丰产记》等;独幕话剧《圈套》,电影文学剧本《兴业春秋》(与李逸民合作),多幕话剧剧本《青春的光彩》和长篇报告文学《在荣誉面前——植棉能手吴吉昌受奖记》等一批优秀作品。
  1962年,西戎发表了短篇小说《赖大嫂》。这篇小说既给他带来过荣誉,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小说通过赖大嫂三次养猪的经验,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批判了自私自利思想和损公肥私的个人主义,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作品是西戎长期深入生活,感受到农民固有的小农意识在新时代的表现,了解到中国的政策与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创作的,所提问题尖锐,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因此,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作协于当年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对这篇小说作了充分肯定,作为“写中间人物”的代表性作品推广。然而,到了1964年,文艺界的“左倾”思潮盛行,中国全面开展了对“中间人物论”的批判,西戎的《赖大嫂》成了“中间人物论”的“黑样板”,认为是塑造了落后的人物形象,调和了阶级斗争,被打成“毒草”。到了“文革”中,《赖大嫂》更成为西戎的一大罪状,遭受了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3187.西戎谦虚品格
  出生于山西蒲县的西戎,他的家乡只是一个仅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小人穷,全村连一户地主、富农也没有。西戎家算是中农,只能勉强糊口。与马烽一样,他也只在县城的高小读了三年书,没有毕业。西戎在《创作生活漫忆》中说:“老实说,要搞文学,自己当时的条件实在太差了。讲文化程度,小学毕业;论文学修养,只是在延安部队艺术学校两年学习期间,读过几本中外文学作品,就凭这点水平能搞文学创作?我胆怯了。”
  “我从不以为自己有什么天赋之才,之所以能写点东西,我早已多次说过,这都是生活的赐予。打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搞创作犹如做买卖,采购回来什么货,才敢吆喝卖什么,买空卖空搞“皮包公司”是我最鄙视的。我自己写东西,常常是先到生活中去,有了对生活的积累,感受,才敢动笔去写。”(西戎《文学路上五十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3188.西戎写作特色
  作为“山西派”的一位重要成员,西戎既十分看重文学的教育作用,也“深知文艺作品离开了生活的真实,也就没有了它真正的艺术生命”。因此,他基本上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发现有积极意义的题材,提炼出富有现实针对性的主题思想。在中国哪些特殊的年代里,西戎没有对“左”的一套做过激的赞颂和对“阶级斗争”做放大式的渲染。他的作品重点在于表现由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中,农民与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意识作风和道德风尚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旧思想、旧习惯的克服过程。
  农民群众在建国后对新生活的追求及其欢乐的心情,常常被西戎借助寻常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这些是西戎最为受人称道的作品。如:妇女们对同工同酬的据理力争,透露出挣脱封建思想羁绊,解放妇女生产力的时代气息(《纠纷》);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里,为了扯一块“厚墩墩、红艳艳”的布料,夫妻、亲家、子女之间,演出了动人的喜剧(《灯芯绒》);《宋老大进城》写得尤为精彩。一个赶车的老农民,受农业社委托,进城卖了麦子,再把添置的一些生产资料拉回来,事情不多,也不大,但是,一个为集体力量的强大而自豪,为新生活的美好而陶醉,乐观实朗、乐于助人、爱管闲事、多嘴多舌、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却站立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3189.西戎的家乡情
  作家西戎原名席诚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故乡山西省蒲县西坡村有三四个青年离家寻找出路,唯有席诚正一人投身中国共产党。席诚正的“席”,与西坡村的“西”谐音,所以席诚正以西戎为笔名。西戎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于1989年秋季专程回蒲县举办创作讲座,以提高家乡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他还经常借本县东岳庙会期间回家乡,为庙会题联、作诗、书法,以繁荣蒲县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3190.西戎贡献
  西戎从1942年开始文学创作,从事文学艺术50余载,是中国重要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广大群众所喜爱。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除了创作之外,新时期以来,西戎还把大量精力用在培养和发现文学新人上。许多文学青年就是在他的真诚帮助下走上文学道路,取得很大成就的。1986年,他出版了一本文学言论集《寄语文学青年》,除选收了一些他谈自己创作道路的文章外,多数是他为青年作家出书写的序言、与青年作者的通信,从中可以看出他扶植文学青年成长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3191.西戎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合作),短篇小说集《宋老大进城》,散文集《寄语文学青年》,电影文学剧本《叔伯兄弟》、《扑不灭的火焰》(合作)、《黄土坡的婆姨们》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3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3192.《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3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3 06:15 编辑

      3193.《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课文第二册课文《假使我们不去打仗》,选自《抗战诗抄》,是诗人田间30年代中叶写就的一首街头诗。当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斗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敌人的疯犯侵略和残酷杀戮的嚣张气焰,是投降还是反抗?田间的这首小诗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不起来、不抗争、不战斗的严重后果。
  故意设置疑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它的运用,可以制造强烈的悬念,启发读者深入思考。这首小诗的标题就是一个设问句。我们根据语感和内容将其补充完整,事实上是这样一个问题:“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会怎么样?” 它提出的是一个当时国人应该怎样去对待这场战争的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引起悬念,而且这篇文章也正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一(第1句):提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个警醒人心的问题。
  二(第2-3句):写如果我们不反抗,敌人就会把我们凶残地杀戮。
  三(4—6句):写敌人还会鄙视不反抗而遭杀害的同胞的尸骨,在人格上加以践踏。
  其中第二、三部分,是二组假设的具体形象: 一表明敌人不会放弃杀戮,“会用刺刀杀死我们”;二是“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这二组形象一针见血地写出了敌人的凶残,不仅是用刺刀杀死,还要辱及尸骨,从而巧妙地回答了标题的设问。
  田间的这首诗描绘的假设情景使人民明白了不去打仗那屈辱亡国的后果,从而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比从正面抒写爱国思想和抗日志向,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强烈地刺激了当时国人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用一种强烈爆发出的民族尊严与人格尊严回答了侵略者杀气腾腾而得意洋洋的挑畔。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文章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首小诗正起到了这样的社会作用,它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热血男儿奋勇无畏地走上抗日疆场,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起到了警醒人心的巨大作用。
  此外,这首诗多用口语,通俗易懂,没有含蓄的弦外之音,只是一句句质朴有力而掷地有声的口头话语,语气急促, 字字如鼓。用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来说, 这首诗是“一字字打入你耳中,打在你的心上”。是的,这首诗气势慷慨激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战斗性。
  这首诗使人们在假想而又现实的淋漓鲜血面前,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爱好和平,不愿做奴隶, 就必须起来战斗,以革命的暴力反抗侵略者野蛮而惨无人道的暴力。
  目前,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正显出复活的苗头,一小撮反华分子“晋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历史,否认他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田间的这首小诗难道不正是他们恶行滔天的如山铁证?只有建设我们的祖国, 使他日益强大起来,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无论当时, 还是现在,田间的这首小诗如战斗的鼓点,警醒我们,催人进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3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3 06:12 编辑

      3194.《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作者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3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3195.田间人生经历
  生于1916年,早年在农村生活。
  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这两部书都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作者险遭逮捕。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
  “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是年秋,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该诗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春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月7日)。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1940年创作《名将录》。1941年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副主任,被选为边区参议员。1943年任孟平县抗联和县委宣传部长。1944年创作《太原谣》。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创作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民歌杂抄》。1946年任雁北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参加土改复查,创作《宋村纪事》。1948年冬,任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
  1949年兼任察哈尔省文联主任,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1950年任全国文联研究会主任。1951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秘书长兼研究员。在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期间,任二分团秘书长。1953年,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后,任主任。是年,再次去朝鲜前线,以记者身份进入板门店谈判帐篷内,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次年写作《欧游札记》。1956年到内蒙包头及黄河两岸访问,写出《马头琴歌集》一书。1957年到云南访问,写有《芒市见闻》。年底,到张家口市怀来县花园乡南水泉大队蹲点,创作街头诗、诗传单。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河北省文艺组党组书记兼组长。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以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15: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