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3174.《吕梁英雄传》目录
  起头的话
  第01回 日本鬼兴兵作乱 康家寨全村遭劫
  第02回 康顺风勾结敌伪 桦林霸施展阴谋
  第03回 变花样活动维持 逞奸计敲诈钱财
  第04回 维持会逼粮要款 刘二则含愤丧生
  第05回 邻居义葬屈死人 石柱黑夜谈抗日
  第06回 老马组织暗民兵 石柱定计打洋狗
  第07回 抗交粮麦里掺砂 打暗号老武接头
  第08回 卖货买货宣传抗日 将计就计合法斗争
  第09回 地头蛇仗势抢亲 松树林恶霸毙命
  第10回 亲亲热热讲身世 欢欢喜喜认恩人
  第11回 假书记通风报讯 真汉奸脑袋搬家
  第12回 查户口老武遇险 巧掩护大婶立功
  第13回 参加自卫团以真冒假 处死谍报员把假当真
  第14回 敌人准备砍木料 老武夜谈保桦林
  第15回 周毛旦奋起杀倭寇 康顺风贪功动五刑
  第16回 孟二楞带伤上火线 武工队大战石崖湾
  第17回 热烈招待子弟兵 愤怒砸烂维持会
  第18回 全村人扬眉吐气 伪人员押送政府
  第19回 保家乡青年报名 建组织民兵开会
  第20回 老武半夜得急信 石柱动员砍树人
  第21回 三村民兵放警戒 五百群众砍桦林
  第22回 过大年民兵放班哨 送酒肉特务设机关
  第23回 日本鬼杀人如割草 张老汉诱敌跳绝崖
  第24回 魔王头祭奠烈士 新政府救济难胞
  第25回 父亲骗女儿恩绝义断 岳丈害女婿狗肺狼心
  第26回 石柱中毒遇医生 有红睡觉走汉奸
  第27回 牛尾梁上捎情报 关帝庙内夺耕牛
  第28回 说假话骗出真情 装敌人抓回特务
  第29回 民兵积极学地雷 全村变工闹生产
  第30回 保护春耕闹爆炸 诱敌上钩踏地雷
  第31回 阅读报纸学习经验 打通思想爆炸展开
  第32回 美人计有富上钩 破暗号三村误会
  第33回 大意炸伤自己人 赌气临敌不上阵
  第34回 民兵打仗救羊群 顺风奸顽假坦白
  第35回 特务奸计布罗网 民兵被困老虎山
  第36回 二勇士血染阵地 三民兵舍命跳崖
  第37回 受煽惑家属哭闹 探情况混进据点
  第38回 李有红虎穴遇故友 康明理牢笼思同伴
  第39回 千刑不改英雄色 万苦难移壮士心
  第40回 定巧计刑场救危急 破猜疑监牢谈越狱
  第41回 智勇发展暗民兵 奇谋营救众伙伴
  第42回 康有富感动坦白 桦林霸畏罪潜逃
  第43回 康顺风当场被扣 桦林霸中途就擒
  第44回 人民群众大会伸冤 汉奸恶霸当场伏法
  第45回 指导员当众做检讨 大汉奸财产被没收
  第46回 开会检讨得教训 反省纠正坏作风
  第47回 自选对象树立新风尚 新式结婚打破旧传统
  第48回 赵得胜单身救民夫 康家寨大摆地雷阵
  第49回 地雷声震天动地 日伪军粉身碎骨
  第50回 暗民兵送出情报 钻地道去抓汉奸
  第51回 抓汉奸汉奸漏网 炸汽车汽车翻身
  第52回 敌据点民兵喊话 武得民舌战伪军
  第53回 集思广益订计划 乔装改扮抓伪军
  第54回 众伪军纷起诉苦 邱得世逃跑丧命
  第55回 出火坑投明弃暗 听讲话悔恨交加
  第56回 扫荡敌被歼殆尽 康有富发奋立功
  第57回 借尸首狠心敲诈 受欺侮无处伸冤
  第58回 暗民兵开会谈玉贵 散传单公所遇秀成
  第59回 吃败仗吹嘘胜利 看传单揭破阴谋
  第60回 拉关系定出捉鳖计 巧安排暗中布罗网
  第61回 入虎穴活捉日寇 得胜利未打一枪
  第62回 敌人胆寒假增援 百姓悲愤度除夕
  第63回 辞旧岁民兵大闹据点 迎新春群众慰问抗属
  第64回 伪军官兵起矛盾 “曲线救国”当汉奸
  第65回 图报复敌寇吃败仗 防反正汉奸耍阴谋
  第66回 月黑夜解救伪军出苦海 清明节公祭烈士倍思亲
  第67回 暗民兵机智捉密谍 红黑账警告伪人员
  第68回 催粮款激起众人忿 拉闲话组织大搬家
  第69回 退租地泄露搬家事 巧说道遮掩不透风
  第70回 破坏围墙打通出路 挖敌耳目奸伪落网
  第71回 积极协助大搬家 热情招待移来户
  第72回 村子空荡荡逼上碉堡 山岗冷清清困守炮台
  第73回 详细讨论准备战斗 具体组织围困据点
  第74回 战斗队进驻汉家山 日伪军抢水遭痛炸
  第75回 工事内观察挖地道 碉堡中敌人受煎熬
  第76回 争水喝敌伪起矛盾 施毒手日寇大屠杀
  第77回 费心机发明自发雷 受挫折讨论改河道
  第78回 大爆炸碉堡飞上天 紧围困敌伪坐禁闭
  第79回 宣传争取伪军瓦解 合力围困敌人窜逃
  第80回 汉家山解放庆祝胜利 新政府号召民兵参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3175.《吕梁英雄传》点评鉴赏
  吕梁山区的一个普通山村康家寨为叙事切入点,讲述了康家寨村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精彩故事,颂扬了吕梁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民族精神。《吕梁英雄传》以康家寨的抗日故事折射吕梁,折射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可以说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和微缩景观。
  真实是《吕梁英雄传》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历史背景和叙事空间的真实。一九四二年春天,日本侵略者对吕梁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八路军为了集中兵力更好地打击日寇,粉碎敌人围攻,主动撤出根据地。一时间,根据地群众面临了非常困难的形势和非常复杂的局面,吕梁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康家寨老财主康锡雪为了夺回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失去的钱粮,重树自己在村里的威势,不惜勾结日本鬼子,充当汉奸。康家寨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掠抢下逐渐觉醒,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以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等人为骨干的民兵队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3176.《吕梁英雄传》作者
      马烽,原名马书铭,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成长起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山药蛋派”第二号作家。1978年被选为省文联主席,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结婚现场会》,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出版了《马烽小说选》。2004年1月31日因病在太原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3177.马烽生平简介
      马烽原名马书铭,曾用笔名阎志吾、孔华联、莫韵、时英、小马等。1922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县。幼年丧父,家中生活十分困难,在舅父家所在的汾阳县念过小学,后考入孝义县立高小,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关闭,中途辍学。1938年春,他参加了革命队伍,当过战士、宣传队宣传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军转战太行山、吕梁山一带。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开始文学创作。
  1942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反映部队战斗的故事《第一次侦察》。1943年初回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被分配到晋绥边区文联文艺工作队(实际上是个创作组)工作,常到农村、工厂,一方面做实际工作、深入生活,一方面从事写作,经常为《解放日报》和《晋绥日报》写通讯、特写。1944年回到文联,参加整风学习,继续深入农村调查,在晋绥边区文艺界发起抗战七周年文艺奖金征文活动中,创作了通俗故事《张初元的故事》,获小说散文类乙等奖。同年调《晋绥大众报》任编辑、记者,后升任主编。在此期间,和西戎合著发表了长篇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好评。后又发表过散文《汾平沿途见闻》、小说《追队》等作品。1947年参加土改,写了反映土改斗争的短篇小说《一个下贱的女人》、《村仇》等。1949年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全国第一次青代会,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接着又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文联委员,留在文协(后改名作协)工作,同时兼任北京大众创作研究会创办的《说说唱唱》月刊编委。
      1951年至1954年发表了《一架弹花机》、《宝葫芦》、《饲养员赵大叔》、《结婚》、《韩梅梅》等小说和故事,曾去朝鲜、民主德国、蒙古、苏联、日本访问,写了《在解放后的汉城》、《建设柏林的人们》等散文。1953年调任中国作协创作组组员、青年部副部长,再度与西戎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1956年回到山西工作,任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兼任汾阳县委书记处书记,精力主要用在下乡深入生活和写作上,这期间创作了《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停止办公”》、《太阳刚刚出山》等优秀作品,后又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长篇传记文学《刘胡兰传》。在《刘胡兰传》这部长篇里,不仅让读者看到伟大的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毛泽东思想的力量使刘胡兰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而且还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3178.马烽革命介绍
      抗日战争中,马烽和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投奔包括延安在内的军政要地,参加了共产党。对党的组织要忠诚不二,对革命理想要忠诚如一。马烽则以他光华而又质朴的人生,完成了他的忠诚。在1984年前后,青年作家们思想活跃,批判意识高扬,对任何主张和政见,对以往的革命文艺作品,采取一种简单不屑的叛逆姿态,引发了“老同志们”的不满,反过来,一些老人对新人也采取了横眉冷对的反击。马烽当时对待青年则采取温和劝导的态度。他在山西作协常讲:“看作品看人,还是多想一想历史。全国在抗日,我们在延安,鬼子在杀人,亲人在流血,什么事比亡国的事还大?我和西戎写吕梁英雄,出自抗日的需要,也是党的需要,根本没有想到什么成名成家,更没有思考什么文艺倾向,报纸搞连载,群众在等待。咱是文艺战士,又年轻,手里的笔就是枪,组织上一天管你三顿饭,你不写抗日写什么?所以说,脱离开历史条件谈创作思想,容易偏激片面。” 马烽对党组织的忠诚,在山西青年作家眼中,身躯颇高大。那是一个中国人对毕生从主式的传统忠诚,那是一个深沉的农人对村庄对山河对乡亲对土地与生俱来的忠诚。他抽着烟,眯着眼,平静地说:“我不去干涉你们年轻人走什么道路写什么书,但是我这辈子能走出来,是共产党给的,共产党好比我的老板,你每月领着老板的饭钱,就要给老板做事,不做事,还坏事,你该不该?既然参加了一个政党,又不是为了投机,该不该对党忠诚?”——诚信,这些年来最珍稀的品格,一代高考的作文选题,市场经济的契约内核,贪污腐败分子最轻蔑的内守规矩。
      马烽官至正部,在京城里做过中国作家协会党的一把手。在党员中是位大领导了,身份很高。然而他在1995年前后卸任返晋后,荣归山西作协家属院,仍在拿着组织关系寻找党支部。山西作协党组尊重他,主要是为他的生活和身体操心。忽一日,作家们正在文学院聚着议事,马老不期而至。大家站起身欢迎久别的前辈。马烽随意坐下,先把香烟接火抽上,开口说话:“我还是个党员吧?”众笑。他认真地说:“咱文学院有支部吧?”众静默,不知何意。“有支部就好,”马烽仿佛一个受屈后的孩童,“你看看你看看,我把关系转给机关了,人家就没有给我安排个支部!我倒成了没娘孩儿了,没有支部咋过生活呀?我又去问了领导,光笑,光让我休息好。嘿嘿,反正今天我来了,我就是要回到作家的支部。说吧,你们要不要我?”除了往昔革命低潮白色恐怖时节,失散的地下党员急切地寻找党支部以外,这年头尚未有闻谁还会急成这样。马烽对党组织,如此质朴真挚,他的忠诚信义,如此朴素自然。斯时,大家“光笑”,没当一回事,时间流逝,慢慢就觉出了一份感动。他从始至终,在民众间,在作家间,在真正的共产党人中间,就没把自己当外人儿。他随和散淡的风貌下,怀揣着坚韧的忠诚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3179.马烽孙谦
      马烽与孙谦是在一起工作时间很长的老同事老朋友。他俩在一起战斗、工作的时间长达近50年。他俩一个1937年一个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近60年来,中间只有近10年时间不在一起。两位老战友同在一条战壕里抗日,同在一条战线上奋斗、同在一个排里当兵,同在一个单位里工作,又常常一起下乡深入农村生活,又常常一起住招待所住宾馆,又常常一起合作写电影剧本。他俩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很多的。往往是两人一起下乡,一个农会两把椅,马烽坐一把椅,孙谦蹲一把椅(孙谦爱蹲着),与老乡谈心,到了农田里,马烽坐在田埂上,孙谦蹲在田埂上,与农民朋友共话农桑。有时候又是马烽执锄,孙谦把锨,与老乡共同劳动,他俩一起在省文联、省作协工作40余年,他俩的办公室也是一人楼上一人楼下紧相连,孙谦在楼下,马烽在楼上。马烽在办公室走走,脚步重一点,孙谦就可以听到,孙谦在楼下写作,咳嗽一声,马烽就可以听得。夏天开着窗户,楼上楼下可以互相闻到彼此抽烟的烟味儿。有时马烽写累了,或者构思某个作品时,就跑下楼来与孙谦商量一番,要不就一起拉拉闲,抬抬杠,大笑一阵子,是为休息。马、孙合作过许多电影剧本,也常常在一起讨论,在一起写作。他俩办公室一上一下是近邻、宿舍又一左一右是老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住西院,孙住东院,是紧邻。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马、孙一起搬进新居,又是马烽住东边的一套,孙谦住西边的一套,仍是紧邻。厨房的盘碗碰撞之声,咳嗽说话之声,可以互闻。两位老战友真是有缘分,几十年来总是孙不离马,马不离孙。马、孙共同合作了电影《高山流水》、《泪痕》、《几度风雪几度春》、《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山村锣鼓》。其中《泪痕》、《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获得金鸡奖、百花奖和政府奖。可以说这些影片是马、孙两位老作家友情的结晶。
  1950年马烽在中国文联工作,孙谦在长春电影厂工作。孙谦因公进京,自然要看望老友马烽,马烽自然要请老孙喝两盅。马烽便带孙谦下饭馆吃烤羊肉。当日,马、孙穿了同样式同色的中山服来到饭店,各自将上衣脱下挂在衣架上而后入席。酒罢饭毕,作为主人的马烽同饭店算了账,在衣架摘下自己的中山服掏钱交费,不意那个常常装钱的口袋里却分文没有:“糟了!我今天请老孙的客,怎么忘了带钱?”又掏另一个口袋,有了:“今天怎么把钱装在这个口袋里?”不管是哪个口袋,有钱就好。马烽点了钱,算了账,同孙谦一起离开烤羊肉馆。
  马烽回到中国文联坐下来,顺手到衣袋里掏香烟,不意却掏出一个笔记本,那本子竟不是自己的:“我的衣袋里何时装了这么个本子?”一看,皮子上却写了“孙谦”二字。马烽晃然大悟:“糟了!我如今错穿了老孙的衣服,错穿衣服事小,头里在烤羊肉馆交费,我竟是拿老孙的钱交了费!今天是我请老孙的客,我却拿老孙的钱请老孙,岂有此理!”老马只好去找老孙。
  马烽回山西工作后,孙谦却调北京工作。一次,山西的马烽、西戎、束为、胡正到北京开会,西李马胡孙五友碰到一起,老孙便作东请西李马胡下馆子吃了一顿。这一次自然是孙谦交费。不意孙谦口袋里的钱却不够交饭钱,只好向马烽借钱。马烽说:“借什么,我交上就是了。”次日到了大会上,孙谦远远看见马烽,想起昨天借钱之事,连忙掏出票子高高举起,就在那大庭广众之处,手里摇着票子,高喊:“老马,给你钱!老马,钱!”马烽见他在众人面前如此高呼给他钱,又好气又好笑,也喊道:“去你的,我不要!”两人远远地相对着笑了。
  马烽、孙谦60年间总是好朋友,从未红过脸,只有一次例外。1975年马、孙合写了电影剧本《几度风雪几度春》,由北影拍摄。导演写出分镜头本子后,马、孙一起赴京看本子。导演是个年轻人,对本子改动很大。马、孙对此很有意见。只因北影厂厂长汪洋与马、孙是老友,二人来京,不能不请客,汪洋以为请老马老孙不能吃饭馆,就在八大处自己家里设宴。席间又谈到本子之事,孙谦说:“要是这个样子,这个本子不上了,我要把它撤下来。”汪洋与之商量别撤,孙谦总说不通,坚持要撤。马烽以为应该慢慢商量,说:“老孙你有意见可以提,你要撤本子,不合适……”孙谦说:“要是这个样子,我是非撤不可!”
      马烽说了多少,总是说不服孙谦,便说:“你要坚持撤,好吧,这本子是你我二人合作的。你可以撤你的一半儿,我的一半不撤。”一个本子怎么可以分成两半?马烽此说,意在激老孙不撤。可是孙谦闻言却火了。以为与马烽做朋友几十年,今天竟唱起对台戏来,十分恼火。但他的恼火不是吵不是闹,而是绷起面孔一言不发,并且不再理马烽。马烽与他说多少,他总不吱声儿。马烽说:“老孙你怎啦?就那么一句话,你就生这么大气。”孙谦还是不吭。如此两天,孙谦总是不理马烽。一天晚上,马烽忽然发现有人打门缝里塞进一封厚厚的信,看时却是孙谦的信。来信厚厚一摞有十多页近两千言。马烽暗笑:“这个老孙,你房我房,一壁之隔,近在咫尺,有什么话不能说,竟写了这么长的一封信!”看看那信,无非是说他们二人做朋友时间有多么长,友情有多么深,为什么在对待本子问题上不能意见一致云云。马烽看过信,立刻持信到隔壁来见老孙,问他为什么有话不能面谈而要写信。孙谦还是不作声。马烽说:“怎么?你我50多年的友情,一封信就完了?”孙谦这才把信夺过来,将它撕个粉碎。马烽、孙谦若非几十年的好友,也不会发生这一宗当面不言,却写长信的奇特故事。这一点正好说明了马、孙二人的友情牢不可破。
  此后,马烽、孙谦继续合作,又一起写了《泪痕》、《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等几个影响很大的电影。两位老友在一起不仅写电影剧本,并且仍然是每每见面开口就会抬扛,就有幽默。连孙谦1996年在医院病危之际,脑子虽还清醒,但已不能言语时,他与马烽还有幽默的“对话”。马烽为了解除孙谦的病痛,就想着法儿给他讲故事。讲多了,未免重复。已经不能讲话的孙谦就勉强地微笑着抬手冲马烽伸出三个指头。马烽这才明白一个故事给老孙重复讲了三遍,连忙换新故事讲来。孙谦病危已到不能说话的地步,还向马烽伸出三指,意在笑马烽说话的多次重复,仍然不乏幽默。更加说明两位老友的友情之深厚,交往之随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3180.马烽与吕梁农村
      马烽全家在“文革”中曾下放山西平顺西沟村数年,在马烽的记忆里,在最困难时期,西沟乡亲们帮助过他全家,他念念不忘太行山,不忘李顺达、申纪兰,不忘众乡亲。回叙往事,马烽很想回村里去看看,看看太行农民的动态,看看吕梁农村的变化,还惦记着大寨村经济的发展。说郭凤莲思想开放就是进步,说申纪兰七十多岁了身体那么好,正是因为她一生坚持劳动不动摇,在荣华富贵面前不动摇,遇政治风浪不动摇,诚心实意干事业,“你看看你看看,纪兰成了蝉联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就这么一个国宝。你现在拍她,将来还可以写她。”———马烽这一代人从根上起,最关心的还是农民的疾苦。到了晚年,“三农”问题困扰着这位与农民熟透了的老作家,他却只能把《吕梁英雄传》的改编权转给吕梁山。他说自己老了干不动了,这就算为乡亲百姓做一点儿最后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3181.马烽获奖情况
  《张初元的故事》获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二等奖,《结婚现场会》获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葫芦沟今昔》获1988年全国短篇小说奖,长篇纪实文学《刘胡兰传》获1990年中国纪实文学东方杯奖,《泪痕》(与孙谦合作)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百花最佳故事片奖,电影文学剧本《咱们的退伍兵》(与孙谦合作,已拍摄发行)获1985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第六届金鸡奖及第九届百花奖及第二届《解放军文艺》奖、《黄土坡的婆姨们》(合作,已拍摄发行)获1988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3182.马烽相关影响
      与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是建国前夕在工农群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一时期还发表了短篇小说《金宝娘》和《村仇》。1951年6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短篇小说《结婚》,带着翻身后农村青年的幸福与欢乐,得到读者的热烈称赞。中学语文课本选它作为教材,又迅速地增加了作者的知名度,马烽成为建国初年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马烽“文革”前共出版了以下几个短篇集:《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太阳刚刚出山》,还出版了描述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刘胡兰的伟大事迹的长篇小说《刘胡兰传》。在这部长篇里,不仅让读者看到伟大的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毛泽东思想的力量使刘胡兰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而且还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文革”后发表了《结婚现场会》等短篇小说,出版了《马烽小说选》。马烽与电影结缘很深,建国初年《吕梁英雄传》就搬上了银幕,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下集)是建国10周年的10大献礼片之一,成为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妇孺皆知的故事片《泪痕》(合编)、《咱们的退伍兵》(合编),在广大观众中留下的印象也是相当深刻的。 马烽的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世界的变化,生活画面广阔,人物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以《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为标志,形成自己通俗朴实、幽默明快、洗练流畅的艺术风格,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作品时代感强,他的短篇小说有如一组我国农村变革的画卷,展示了我国农民延着社会主义道路乐观而自信地前进的足迹。马烽擅长写普通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表现这些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作品总是激荡着一股正气。《我的第一个上级》是马烽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新颖独特,故事情节出奇制胜,成功地塑造了农建局田副局长的优美形象。文坛泰斗茅盾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老田这个人物,写得龙拿虎跳,在马烽的人物画廊中,无疑是数一数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2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3183.《吕梁英雄传》作者
      西戎(1922-2001),山西山药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原名席诚正,1922年12月1日出生在山西蒲县西坡村。1942年10月31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了表了他的处女作《我掉队以后》。发表于1979年的《春牛妈》,是西戎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西戎的小说创作保持着浑厚朴实的特色,充满真情实感,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写真实的,写自己相信的,写自己熟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7 14: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