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8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3134.胡乔木为艾青鸣不平
  胡乔木给胡耀邦的信只标了月日,没有年份。高瑛女士推断是1985年,笔者推断是1984年。5月9日邓友梅既然已经说巴金和艾青为候选人,作为邓的上司的胡乔木怎么可能到了8月15日还在向党的最高领导“提议提出巴金、艾青两人作为我们的代替人选”?这不符合程式和逻辑。事实上,双人选正是8月18日胡耀邦等最高领导在开会时讨论的结果。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1985年5月之前,或者甚至早在1984年,诺奖委员会曾数次来函征求中国作家协会的意见,要作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开始中国定的候选人可能就巴金一个人。1984年,戈麦斯向诺奖委员会提名艾青。中国得知消息后,上层非常重视,经过胡乔木和胡耀邦等的讨论决议,将候选人名单扩展为两人。如果以艾青直接取代巴金,是对巴金的不敬和伤害;且不说,当时巴金贵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长等,他本身在文坛的资历也比艾青早一个年代呢。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其实是在美的华人作家组成的一个提名机构)曾推选巴金角逐西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们虽然与中国作家协会关系比较密切,有时还遥相呼应;但由于官方的保密工作一向做得扎实,他们未必知道巴金早在1980年代中期就获中共中央提名诺奖候选人的事儿。
  胡乔木对艾青的赏识肇端于1940年代,而且可能是受了毛泽东的影响。现存的1944年5月27日毛泽东致胡乔木函,提及艾青《秧歌剧的形式》一文:
  乔木:
  此文写得很切实、生动,反映了与具体解决了年来秧歌剧的情况和问题,除报上发表外,可印成小册,可起教本的作用。最好把文尾附注移至文前,并稍为扩充几句,请与作者商酌。
  毛泽东
  5月27日
  胡乔木把毛泽东的意见转告给了艾青,并帮助艾青修改了文稿。“对艾青也公道些”云云显示了胡乔木在为艾青鸣不平,作为一名来自解放区的作家,艾青在解放后所受的待遇并不高,在文学界他的地位尚可:中国作协副主席和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但在政治界,他只是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或许,在胡乔木看来,以“艾青在艺术上的成就和他在国际文艺界的声誉”而论,他理应得到更好的安排。艾青虽然在延安呆过,但与胡乔木关系并不密切,胡乔木与艾青和巴金两人的关系都不近不远,他的态度应该说还是不偏不倚。
  北 塔(据《中华读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8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3135.艾青感情生活
  1935年,25岁的艾青听从父母之命,与张竹茹结婚。1936年,艾青在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当国文老师,与女学生韦嫈(真名张月琴),即艾轩的母亲相识、相爱。1939年,29岁的艾青与18岁的韦嫈结婚,相继生下女儿艾清明、儿子艾端午。1947年,艾轩在河北深县小李庄出生。
  1955年,艾青与韦嫈离婚,艾轩和姐姐艾清明、哥哥艾端午判给了父亲,妹妹艾梅梅则归母亲抚养。同年,艾青与刚调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高瑛相识。1956年3月27日,艾青与高瑛结为夫妻。
  其子为当代著名艺术家艾轩、艾未未及作家艾丹。
  认识艾青之前,高瑛爱艾青的诗;认识艾青之后,她更爱艾青这个人。艾青为人真诚,从不装腔作势,更不会说假话,高瑛说:“他比我还要真实。”艾青认识高瑛后,也为高瑛的率真、美丽所打动。高瑛是一个要强的人,天真、幼稚,不隐瞒任何事情。她的典雅独特的气质,使艾青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开始追求她。
  那时,艾青同韦荧感情已经破裂。
  高瑛已有过一次婚姻,但并不幸福。
  于是,共同的遭遇使他们相爱了,走到了一起。当时,高瑛比艾青小23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高瑛走进了艾青的生活中,四口人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
  1956年3月27日,既是艾青的生日,也是他同高瑛结婚的日子。尽管在这之前,艾青在文艺界已开始遭到批评,但深深爱着艾青的高瑛毅然决定宣布他们的婚事。
  然而,艾青和高瑛谁也没有想到,一场运动正在向他们逼近,他们爱情与婚姻的序幕,正是苦难生活的开端,并从此决定了他们将相依相伴熬过最苦难的岁月。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了。
  丁玲等被打成“反党集团”。
  作为丁玲的朋友,艾青想不通。虽然他没有写过一张大字报,没有任何攻击党的言论,虽然他只是说了“丁玲并没有反党嘛,她并没有跟国民党走嘛,还是到了延安,跟着共产党走嘛。”他也只在作家协会的党组织生活会上说过“不要一部分人总是整人,一部分人总是被整”的话。所以,艾青只是替丁玲说过话,他只是对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发过牢骚。但他说的是真话,说真话的后果是:被责令检查,接着是一顶“大右派”的帽子,随着是一连串的惩罚:
  1957年12月被开除出党;
  1958年4月被撤消一切职务。
  这还不算,艾青一家人的厄运才开了个头。
  作为“大右派”的妻子,高瑛开始受到迫害。单位有人找高瑛谈话,想通过她来检举、揭发艾青等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
  但高瑛什么也交代不出来,她写道:“最近,我因为生孩子,不知道这个情况……”有人还不死心,想逼她就范。
  一天, 单位通知高瑛开会,到了会场,高瑛才知道是团总支大会。人很多。
  主持会议的人说:“今天这个会,是专门欢迎高瑛同志勇敢地站出来,同‘丁陈反党集团’划清界限,勇敢地检举揭发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的。”
  听到这话,高瑛只觉脑子一片空白,耳中嗡嗡作响,她完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啊,她怎么可能出卖自己心爱的丈夫,而且真的从来没有听到过什么反党言论啊。安静下来后,高瑛发言说:“我首先声明,我不知道今天这个会是专门为我开的。我虽然生活在他们中间,但我确实没有看到和听到他们有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所以,我没法揭发。”
  会场一下乱起来,不少人冲着高瑛大喊大叫,各种难听的话迎面而来。
  高瑛思绪万千。她从小就参加了革命。党教育她实事求是,不能诬陷好人,也不包庇坏人。她没法和艾青划清界限,更不能和艾青离婚。“为了纯洁团的组织,我自动提出退团。”高瑛的决定,令大会所有的人目瞪口呆。但她说完就站起来,头也不回地逃离会场直奔家里。
  回到家中,高瑛抱着艾青大声痛哭:“艾青,我是从会场上逃出来的。”望着伤心的妻子,艾青深感内疚:“高瑛啊,跟着我,让你受苦呵!”
  “你上刀山下火海,我都跟着你;你到哪儿,我就到哪儿。我什么也不怕,要死,咱们死到一块。”高瑛说。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艾青濒于崩溃。他想不通:自己被打成右派,简直是笑话!我怎么可能反党反社会主义,怎么可能成为右派?
  看到报纸上赫然显示的“反党集团”名单中自己的名字,艾青的精神绝望了,不禁失声痛哭,他有太多太多的委屈啊。
  一天半夜,艾青突然从床上蹦起来,手击拍着墙,一边大喊大叫:“你说我反党吗?你说我反党吗?”一边用头撞击墙面。高瑛看到丈夫被折磨得精神失常的样子,泪只能往心里流,她一把抱住艾青,抚摸着他的头,像哄小孩似的说:“没事了,没事了,你这是做梦。”清醒过来的艾青,抱着高瑛哭道:“高瑛呵,做人太难了,我真想去做鬼!”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高瑛以她女性特有的爱心和细心,在关怀爱护着一个诗人。
  她带艾青去劳动人民文化宫,去看那些老人们下棋;
  她陪着艾青去中山公园,去看各种花卉。
  一次,他们刚坐上一辆三轮车,神志恍惚的艾青,便用手去打车夫的屁股,大喊道:“你说我反党吗?你说我反党吗?”
  三轮车夫很恼火:“你这同志怎么打人呢?”
  高瑛赶忙解释:“对不起,他精神不好,我多付给你车费,快走!”一边安慰艾青:“我们看花去了看花去了。”
  从那以后,为了不再让艾青的精神受到刺激,每天早上,高瑛就站到门口去等报纸,收到报纸后,他总要先检查一番,凡有“反党集团”和“右派”之类字样的报刊杂志,就赶紧扔进垃圾箱里——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就是这样,用坚贞的爱情支撑着瘦小的身体,使自己站成一道墙,为诗人遮着风、挡着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8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3136.艾青人物评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的通知》《雪里钻》等,咏叹民族命运,呈现出忧郁、感伤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在诗学上受凡尔哈仑等外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他直接表现新生活及建设者的诗作,疏离已有的艺术个性,显得平淡,但保持着原有诗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维也纳》《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写实与象征互渗,想象和感受独到,为当时的出类拨萃之作。
  20世纪70年代末复出后,他诗思如涌,《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属精心构撰的长诗,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题接续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线索,并有大幅度延伸,更为深沉、凝重、睿智,注重在具体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蕴,走向象征。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 《鱼化石》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9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3137.《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兴风作浪,罗列罪名,趁火打劫,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流氓恶棍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至此,这对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9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3138.《小二黑结婚》创作历程
  1943年,在中共北方局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的赵树理在奉命深入辽县(今山西左权县)农村搞调研时,听到了一对青年男女岳冬至和智英祥在追求自由恋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双方父母等的阻挠,以致岳冬至被人打死的悲剧故事。于是,自小就生长在山西这片沃土上,有着深厚生活积淀的赵树理即以此为原型,很快创作出一部鞭挞封建思想、赞扬婚姻自主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首先将这部小说手稿送给北方局秘书长兼党校教务主任杨献珍审阅。杨献珍读后,认为这是一部通俗活泼、格调清新的好作品,便将它推荐给了在北方局妇委会工作的浦安修。
  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兼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在工作之余,还有一项为丈夫搜集、提供好书的特殊任务。在那个好书匮乏的年代,当彭德怀一见到《小二黑结婚》,便喜不自禁地与妻子连夜拜读,仅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并拍案叫绝,大为赞赏。根据彭德怀的意见,浦安修立即向太行新华书店负责人建议尽快出版该书,并特别强调彭德怀和杨献珍是如何如何的欣赏、重视该书。但过后却迟迟不见结果。
  于是,杨献珍和浦安修将此事向彭德怀作了汇报,以求支持,彭德怀便当面为该书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作品还不多见。”并特别解释说是他着眼于“调查研究”的题词或许能起点作用,对于不懂文艺的自己来说,这是头一次如此“班门弄斧”,但愿也是最后一次。尔后,彭德怀又专门请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李大章将自己的题词转交给太行新华书店。这样,《小二黑结婚》很快于同年秋季顺利出版了,它的扉页上就印着彭德怀的题词。这部雅俗共赏、风格独特的小说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不仅在太行区发行了数万册,而且还被当地老百姓改编成很流行的秧歌剧到处演唱。赵树理因此一举成名,《小二黑结婚》也成为我国解放区文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9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3139.《小二黑结婚》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时代农民的典范,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譬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弦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二诸葛迷信思想很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12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撤去了香案,二诸葛也收起了八卦。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最终他们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9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3140.《小二黑结婚》作者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中国现代小说作家,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在文革中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9月23日凌晨两点四十五分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9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3141.赵树理人物简介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他从小参加生产劳动,过着被剥削的艰苦生活;很小就喜爱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曲,还是八音会(晋东南的一种农民自乐班)里摆弄各种乐器的好手。这些经历,对于他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好,培育自己创作的大众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九二五年他进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习,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创办的刊物中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来还受到一九二八年兴起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鼓舞。
  由于反动当局的迫害,他被迫离开学校,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从一九三一年起,他为太原一些报纸副刊写作小说等多种形式的作品。那时,他已深感“中国当时的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作品先挤进《笑林广记》、《七侠五义》里边去”(注: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晋冀鲁豫版),1947年8月10日)。他开始写作文字通俗,识字不多的农民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的作品,创作了《铁牛的复职》、《蟠龙峪》等小说,并且发表过文艺大众化的主张。早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选择了一条与很多作家有所不同的文学道路。他的意见在当时没有得到响应与支持,所写的作品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几乎全部失散了。虽然如此,它们作为摸索和试验,为以后的成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正如周扬后来指出的那样:赵树理是作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进入文坛的(注:《论赵树理的创作》,原载1946年8月26日延安《解放日报》,后收入《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赵树理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一年到华北党校,专门做通俗文化工作。此后,他在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时,写作了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他还参加农村剧团的编导工作,跟随剧团深入群众。一九四三年五月,赵树理完成了著名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彭德怀同志为该书的出版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十月,他又创作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一九四五年冬,写成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与此同时,还写了许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孟祥英翻身》、《地板》(一九四四)、《福贵》(一九四六)、《小经理》、《邪不压正》(一九四八)、《传家宝》、《田寡妇看瓜》(一九四九)等。
赵树理
  在短短几年间,赵树理就以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并最早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赞扬。一九四六年八月,郭沫若和周扬分别在上海和延安发表文章,推荐赵树理和他的作品。郭沫若评论《李有才板话》话:“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意义,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注:郭沫若的《板话及其他》,1946年8月16日上海《文汇报》副刊《笔会》)一九四七年七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会议,号召文艺创作向赵树理方向迈进。八月,边区政府以唯一的文教作品特等奖授予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成了解放区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迅速翻译介绍到国外。从长期默默无闻,到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不只是他个人不懈努力的成果,还鲜明地标志着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革命文学运动从指导思想、读者对象到作品内容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9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9 06:26 编辑

      3142.赵树理作品影响
  当赵树理在解放区的文坛上崭露头角,他的《小二黑结婚》等通俗小说尚未引起知识分子圈子中作家充分认可时,作为共产党文艺政策发言人的评论家周扬就敏锐地指出:“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这种评价包含有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的一种展望,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由于赵树理作品与中共其时对文学的要求契合无间,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文学界对赵树理进行了大力推崇,甚至一度还提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口号。
  赵树理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是迄今为止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作家。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汲取着民间文化的养分,站在现实的立场,以民间的情怀,一心为农民写作。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省察到赵树理的小说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9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3143.赵树理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短篇小说:《登记》、《孟祥英翻身》、《锻炼锻炼》、《小二黑结婚》、《传家宝》、《铁牛的复职》、《地板》、《福贵》、《田寡妇看瓜》、《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
  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评论等。他的创作已结集为《赵树理文集》和《赵树理文集续编》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7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