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再林

文革记忆『我的1967』

[复制链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67年11月1日
        今天算正式回班级复课闹革命。说算是是因为只是回来而已,至于复课还差得很远。
        班级同学大都来了,只是来的很晚。从早晨8点才看到有人来,象羊拉屎一样。一直拖到十多点钟才大部分到了。
        现在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涣散。炮轰派的实力不强,捍联总的实力也不强。虽然班级中原来卫东的人大部分据说都是捍联总的。对学校的所谓筹委会也不关心。大家凑到一起也议论不出个最后的方案来。没有人敢于站出来领导。要成立一个班子也没有成功。只是忙着收拾了一下教室,糊上了窗户缝子而已。
       我们的 意见是搞联合,然后组织成全班的领导班子。以斗私批修为纲,实现复课。对于筹委会可以保持个人看法。对于炮轰派也可以允许其保留看法。通过学习大家自我批评自己教育,解决同学间的分歧。对炮轰派操之过急的方法是错误的,排斥更是错误。
        好多具体问题上有困难,这需要很好的考虑,充分协商。
1967年11月2日
        某人正在吃饭。一人突至。抢过碗来掷在地上,并打个粉碎。某人正待发作。此人既又拾起碎片给某人。曰:还给你,并没有剥夺你吃饭的权利。你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21-2-7 11:09 编辑

1967年11月3日
          肖洛霍夫是苏修叛徒集团的一员干将。多年来,他披着共产党员的外衣,利用他骗取来的地位在文艺界大放其毒,为修正主义大喊大叫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他是文艺界修正主义的鼻祖。和丘赫拉依之流不同。对于这样一位位高而权深的老牌儿修正主义,要敢于碰他,把他的假面具撕下来,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看清他的丑恶嘴脸。
        肖罗霍夫是赫鲁晓夫的忠实信徒。1959年就是这个叛徒和世界上最大的工贼赫鲁晓夫到美国。和战争头子艾森豪威尔拉拉扯扯,丢尽了苏联人民的脸。他甚至不惜向西方摩拜,领受臭名昭著的诺贝尔奖金。肖洛霍夫哪里像大大小小的修正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旗手呢?他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叛徒。是一个老牌儿修正主义者。是布哈林托洛斯基直至赫鲁晓夫的吹鼓手。
        他的一系列的著作都贯穿着一个黑线: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反对苏维埃政权,反对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吹阶级斗争,熄灭,调和;宣扬人性论,爱情至上论;歪曲丑化伟大的苏联人民,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总之一句话,要把苏联引到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肖洛霍夫的志愿在今天的苏联已经实现了兴旺的开始。他的肮脏的著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正在泛滥着浓烈的毒素,在乌烟瘴气的苏联像死神一样传播着传染病般的瘟疫。
        但是这种泛滥的毒素在强大的毛泽东思想的故乡,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没有它生存的地位的。中国人民正在开展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化大革命的烈火要烧毁一切修正主义的破烂。中国人民有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任何毒草任何牛鬼蛇神,都逃不脱必然灭亡的命运。        又批判又斗争,首先要很好的熟悉。对肖罗霍夫的批判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要在思想上。所以首先要看他的作品。今天我看了他的短篇《一个人的遭遇》,以后还要把他的著作更系统的看一遍,从他的作品中,解剖它的灵魂,把它彻底批倒批臭。
        ……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7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21-2-15 15:37 编辑

1967年11月4日
        几天来的事情值得记下。
         1)昨天班级中各派力量共17个人一起,以班级名义举行军训,由我带队,收获不小。这一番努力得到同志们的支持,在争取实现以班级为基础的大联合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举动在学校震动很大,是个新气象。
        2)捍联总与炮轰派也进行了军训。口号针锋相对,毫无联合的诚意。38中一伙流氓闯进学校大打出手,向炮轰派进攻。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番举动全校同学看的清清楚楚。真是人心自危,顿时空气紧张起来。中午,王廷帮老师被这群流氓在校门口附近打伤数处。前天晚上包福才也被打,至今没有起床!
        3)今天炮轰派在校外集合,没回学校。学校里又是冷冷清清,成了捍联总可怜的寂静的空楼。好多人因怕挨打又不到校了。
        4)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最新指示和上海同济大学北林北师大的教改初步设想,在我校未引起应有的足够的认识,更没有行动。使我十分的愤怒。只有炮轰派在校外进行游行喊了几个口号。
        5)到底是谁破坏了学校里的大联合?很清楚是捍联总。是那早产而又贫血的筹备小组,还有那卑鄙的棍棒。
        捍联总卑劣的行径使我几乎出离了愤怒。我亲眼看到他们那副样子和他们的“部队”真是使人心寒呐。那大棒飞舞的时刻能够设想联合?真他妈活见鬼!炮轰派的方向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一般是这样讲。但是怎样处理这些犯错误的革命小将呢?这不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另外一个”问题。这样打砸是不行的,是严重的错误。到现在为止,我对捍联总破坏九条协议,大搞武斗的做法。仍然保留着坚决反对的权利。这样做会走向反面的。
        6)和李英华谈过一次话。还准备和李秉臣谈一下。关于他们的解放,他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应该让他们清楚为什么解放他们。过去为什么受到批判和斗争。让他们更加热爱革命工作。还继续改造成为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7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67年11月5日
        看了批判影片『怒潮』。
        影片是1962年出笼。为大野心家彭德怀翻案、大打气的作品。影片颠倒历史把彭德怀写成武装斗争的先觉。贬低毛主席的伟大的秋收起义。影片的手法恶毒之处在于它打着批判陈独秀错误路线的幌子,打着毛委员指示的招牌为彭德怀涂脂抹粉,为王明路线,当时还是立三路线招魂。
        影片中的插曲也是相当反动露骨。从手法上看是相当独特的。越是这种艺术性高而又反动的东西,对于人民的危害就越大。
       人们对于『怒潮』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下去。扩大到到每一个人。
         正在匆匆忙忙的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苦难的历程》第一部“两姊妹”还没有看完。
        这部书描写的是1914年以后直至国内战争时期,俄国所经历的《苦难的历程》和他的主人公们的历程的艰辛苦难。不无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67年11月6日
         1914年的俄国,在首都彼得堡正过着一种上层阶级的狂暴,枯燥无味,饱食终日的劲寻欢乐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思潮,荒唐的所谓未来派,象征派的幻想,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各种各样的政治派别。都给一种黑夜般的用酒用狂暴的刺激,黄金,美女,醉人的舞曲——临死的歌——消解着悲愁。在这种生活里颓废、自杀、不忠不贞是可嘉的。而一切善良健康的感情不是被人看作庸俗,便认为是陈腐。当时的知识界,那种在劳动人民之上舞动笔杆儿又最有敏感的知识分子,有的在这种窒息的生活中死去。有的随着幻想飞翔,他们渴望着革命,但是他们的革命只是为了自身的解放,与广大的无产阶级无缘。我们的面前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是沙皇时代的战争。那些知识分子都理解着自己注解的革命的到来。但是革命是什么样子呢?他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总之,1914的俄国是在即将爆发的前夕建筑在苦难人民头上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已经达到了顶点,一个现状的改变是毫不留情的到来了的时候。
       主人公们向哪里走呢?历史是公正的,我怀着探索的心追着看。到目前为止,我只知道在这个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的一群里有两姊妹之一的一位已经从天真幻想追求到厌倦那种窒息的生活和欲望走向另一种纯洁独立的人生了。
        俄国是要觉醒了,但是书中的主人公们,在我看,却只是这种觉醒的镜子罢了。透过他们的衣群是可以看到没有爆发的俄国的。
        无产阶级正在死尸中酝酿着战斗。沙皇俄国要完蛋了。
        但资产阶级也在那里窥视着政权,这意识着革命对于无产阶级的双重意义。史诗吸引着我。去探索那时代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2-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7 14:11
1967年11月4日
        几天来的事情值得记下。
         1)昨天班级中各派力量共17个人一起,以班级名 ...

两派斗争时,我们小学生和东农大学生一起属于捍联总,哈一机炮轰派带12辆坦克上中山路、和平路、和兴路、大直街游行后,我们也转了一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8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21-2-8 14:42 编辑

1967年11月7日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五十周年了。
          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无产阶级取得解放的第一步。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十月革命的道路就是工人阶级拿起革命的武器推翻反革命的国家机器。把政权夺到自己的手中。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是在伟大的列宁和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下进行的。在那反对俄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对俄国临时政府的战斗的日子里,列宁主义的旗帜高高地飘扬在伟大的苏联的上空。引导着苏联人民的革命进程,吸引着全世界革命的无产阶级及其人民。
        对待十月革命的态度,是否沿着10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前进是对待马列主义的根本态度。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与现代修正主义分水岭。
        现在苏联叛徒集团为首的现代修正主义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十月革命的方向。把苏联引向了全面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赫鲁晓夫为首延至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叛徒集团企图左右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对人民民主运动,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头号战争贩子美帝国主义进行和平交易。大力宣扬“三和一少”把轰轰烈烈的人民革命斗争和人民民族解放运动打下去。伟大的列宁主义的故乡,列宁的旗帜被换成了修正主义的旗帜,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运动受到了破坏的影响。
        只有毛泽东思想能够救苏联。能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毛泽东思想是当今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最高水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革命人民开始把中国看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像当年仰望十月革命的旗帜一样,仰慕着北京。仰望着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继承了十月革命的道路。并且发展了马列主义。他向世界革命人民号召开展武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向一切反动派夺权,建设伟大的列宁式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革命人民正在按着毛主席的思想去做。伟大的苏联人民也绝不会长期甘受苏修的统治。一个更加壮丽的未来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让我们高举十月革命的旗帜,高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万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7年11月8日
        今冬的第一场大雪下得纷纷扬扬,从清晨到中午,一直没有停。
        天气真正的能冷起来了。在这严寒的季节每年我们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而今天却不能了。学校里的防寒设备虽然进行了修缮,但是还有很多地方还是和露天连接,寒气侵袭到教室里伸手都困难。在这大风雪之日,学校里大概更是冷冷清清不见人影了。
       每当我想起学校的状况,我就激起对学校夺权派的憎恨。是谁呢?正是他们使十二中学造成了这个狼狈的样子。田园未曾收获,早已荒掉。树木折断,果树也未剪枝。大概永远也不会结果了。玻璃被打碎,东西被损坏丢失……在这大风雪之日,我们难道不对他们憎恨?这些利令智昏的家伙应当得到历史的严厉的谴责。
        下一步怎么走,日子怎么过?炮轰派的同志们被打跑了,学校里的捍联总(即夺权者)实在不争气,只求助于武斗和流氓。大概只有不登门为妙啦。哎,我们的学校啊。
        大风雪住一住。还我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8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1967年11月9日
        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第一部两姊妹已经看完了。
         作者在第一章里就交代了1914年的彼得堡。不,应该是整个俄国的社会状态,精神面貌。在专制下的俄国正在解体。资产阶级及其掘墓人无产阶级正在成长。建筑在广大劳动人民血汗之上的王宫贵族,将军太太的尽情欢乐的生活开始动摇了。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叶卡捷琳娜·德米特里耶夫娜和达莉亚·德米特里耶夫娜两姊妹的社会活动,生活变迁,追求与失意,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资产阶级的生活。用艺术用人的生活显示了作者在第一章中就高度概括了的社会现实的发展。……
       两姐妹的形象是典型的特殊的,是作者笔下的主角。一方面它们具有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又是各种人物的联系的媒介。
        叶卡捷琳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是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典型太太。她热衷的是浪漫的生活,需要的只是自己的需要。达丽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是一个只为了爱情才能活下去的女性。在他们身上似乎只有忠不忠于丈夫,贞不贞于自己的节操这一类事情。达丽亚在寻找爱情的路上也有一段儿心歌:“我活着,我恋爱,快乐,生命,整个的世界都是我的,是我的。”他的姐姐叶卡捷琳娜则是在死了丈夫之后,觉得活着都没有了意思。只是见到了一个漂亮的人——罗欣,才重新理起了它的羽毛,忘却了一切的活下去。在他们的生活中,这部小说结尾以前介绍的一切只有爱情是她们的中枢。没有了这个,就没有了她们生活的一切。当然她们的思想行动也可以称作是对旧世界的反抗与攻击。在那样的灰色的社会的丑陋肮脏中的自拔。但是他们距离真正的人生还是何等之远啊。那还真正的需要一番《苦难的历程》啊。
        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是很深刻的。语言构思都很流畅与开阔。战争,狂暴的人生,工人的暴动,二月革命,临时政府,都在画面里巧妙的出现。这个画面就是这部史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2-8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21-2-8 16:11 编辑

1967年11月10日
       北京大专院校的分配工作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对于毕业分配的口号是:突出政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并且把这一口号付诸行动,看作是对革命与否的考验。
        对于我们的分配,于今未卜。但基本精神不会两样。我想党和国家是会考虑,而且已经考虑了。问题只在我们做好精神准备,迎接触及灵魂的考验。
        重温老三篇,想想毛主席的教导,试看将来的世界,我们的抉择应当是坚决的。勇敢的。
        让懦夫去留恋缠绵的生活。让卑下者去专营自己的暖窝。海燕要飞翔暴风雨的大海,而绝不飞向缥缈的海市蜃楼。
1967年11月11日
         最近看了一些小册子。是随便看一看。这里有古典小说。宣扬封建道德,礼义廉耻,三纲五常之类。还有苏联的剧本“美丽的姑娘们”及波列伏依的短篇“团队的旗帜”也都是修牌的。
        晚上新春与德胜分别来了。谈了一些教育革命的问题。主席的最新指示提的很深刻。一方面提出了教育革命的迫切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对不关心教育革命分子的谴责。我们的生活每日看看书而已。是算不上主席提到的那种人的。我们感到有愧,可又没有什么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4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