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3065.张恨水相关影视作品
  1931年上映的电影《银汉双星》,影星金焰和紫罗兰出演,由《春明外史》改编而来,广受关注。
  1974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改编啼笑姻缘拍摄同名剧集。
  1980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连续剧集京华春梦是改编自金粉世家。
  1987年香港亚洲电视有限公司再度开拍啼笑姻缘。
  2003年40集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再次登上央视荧屏,以平均7.68%的收视率成为两年间中央8套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2004年上映了38集电视连续剧《啼笑姻缘》
  2006年上映了30集电视连续剧《夜深沉》。
  2008年上映了42集电视连续剧《纸醉金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0 15:30 编辑

      3066.张恨水感情生活
      综述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这是在蒙藏垦殖学校解散后。当时张恨水并不愿结婚,他的学业未就,从小立下干一番事业的志愿连一点影子都未见着,他不愿过早地成家。何况,他挚爱的才子佳人小说早已在他心中造就了一个幻影,他憧憬着郎才女貌的美妙生活,希望能找到一个才貌双全,温柔贤慧,富于生活情趣,能够理解他的终生伴侣。正因为有着这个念头,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
      洞房变脸
  秀姑娘变大花脸
  母亲最大愿望,就是把儿女们一个个抚养成人,帮助他们成家立业,这样才能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心远是长子,已经十九岁了,按照当地早婚的风俗,早已过了娶妻的年龄。所以当心远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媳妇。新娘姓徐名文淑,也是潜山人,家住源潭乡徐家牌楼,祖上是官宦人家,现在破落了,父亲教私塾。
  母亲知道张恨水心高气傲,从小爱看才子佳人小说,对女子的外貌要求很高,特意拉着张恨水坐了独轮小推车,来到徐家牌楼相亲。他们坐在戏台下,媒人指着坐在远处的几个姑娘中的一个,张家看到的是一个外貌清秀端庄的姑娘,张恨水也就认同了这门亲事。
  成亲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唢呐齐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客人们大声喝彩道贺,张家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这气氛在花轿进门时达到了高潮。
  新郎新娘拜完了天地,新娘子入了洞房,张恨水用秤杆挑开新娘子的红盖头,一下子傻了,面前坐着的女人门牙露出唇外,嘴巴怎么也合不拢,一张粉脸因为哭哭啼啼,早已被泪水冲成一道道小沟,黄一道,白一道,成了一张大花脸。头上是红头绳缠得紧紧的,高高翘着的粑粑头,下面是一双裹过又放开的小脚,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丑姑娘,距离心远心目中的佳人形象,不啻十万八千里。
  掉包计毁了爱情
  原来当初相亲的时候,媒人指的是那家人家漂亮的二姑娘,可是定亲定的却是丑陋的大姑娘,徐家用了卑劣的掉包计。张恨水一下子受到极大的打击,他咽不下这口气,溜出门外。
  客人们纷纷出门四处寻找新郎官,总算在村外峡嘴子西边的一座小山上找到了张恨水,在亲友客人们的软硬兼施下,张恨水只好又回到了洞房。
  张恨水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母亲作主包办的婚姻使他处在极为尴尬的境地,他渴望自由恋爱,不愿缔结这没有爱情的婚姻,但是他又深知孝为人之根本,孝敬母亲是他的职责。他不愿伤母亲的心,承担不孝的罪名。他沉溺在进退两难之中了。
  妻子发愤图诉讼
  张恨水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与他的理想距离太远了。他遭此打击,实在不愿意再待在家里,过了几天,就以到南昌求学为名,离开了家中。
  张恨水与徐文淑没有爱情,徐文淑虽然有一个教私垫的爸爸,却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结婚之后,因为得不到张恨水的爱怜,发誓读书识字,想当诉讼师告张恨水。后来能读会写,能够看懂最浅的佛经。徐文淑孝敬婆婆,为人宽厚,婆婆也比较喜欢她,张恨水一直供养着她。后来还曾经和她生过两个小孩,很可惜,这两个孩子后来都不幸夭折了。
  张恨水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名为《南国相思谱》,曾在芜湖的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已经散佚,从题目分析,是一部言情小说。张恨水成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得不到满足无疑有着重要关系,他需要通过描写爱情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美满家庭
  作为漂在北京的一名文人,张恨水时时感受到孤独,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平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 “当时感情有一点空白状态,他就通过这个身份上不如他的,把自己的怜爱之心表达出来”
  第二次婚姻虽然给了张恨水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并没有让他完全安分下来,秋霞原来不认字,张恨水教她认字,一点一点地教会之后,胡秋霞后来已经能够看报了。胡秋霞晚年的时候,自己说,我那个时候贪玩,不努力,我假如当初努力一点的话,我的文化水平会更好。胡秋霞这个人是非常好,心地善良,淳朴老实,心直口快,从来不跟人耍手段、使心眼,所以,深受张恨水的亲近。张恨水自己后来,自己出钱,用他的稿费创办一个报纸,叫《南京人报》,是他在南京的时候创办的,他自己创办。中国作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自己的报纸,恐怕他是第一人。那么这个时候,胡秋霞是家里最支持的一个,她贡献出自己大量的首饰和私房钱,为办报提供资金,表现出她的深明大义。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张恨水相差太远,她不了解张恨水的思想,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精神上的裂痕无法弥补,所以张恨水还是感到孤独,他还在等待爱情的降临。
      琴瑟双音
  1931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发行,引起轰动,但更让36岁的张恨水兴奋的是,就在这时,他真正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红颜知己。 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时候,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
  周淑云出身是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刚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次拿了工资还了债,付了房饭费之后,只剩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还有一个月,但是张恨水看到一个戏园子贴着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袂演出,票价最低是一块,马上就把这一块钱买了戏票,到戏园里去看戏了。可见他对京戏的热爱。那么正好,就是说他跟周淑云,虽然他比她大十几岁,但是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那么周淑云也爱上了他。那么这样,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云结婚了。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 《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歌,尤其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那么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可以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他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所以张恨水原来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
  抗战的时候,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张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3067.张恨水个人成就
      评价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4000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赋予章回体新生命
  1924年,张恨水因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更将其声望推到最高峰。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成功对旧章回小说进行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茅盾赞曰:“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老舍则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有五六家报纸同时连载张恨水的数篇长篇小说。其小说悬念丛生,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每天下午两三点,就有很多读者在报馆门前排队,欲先睹为快。小说中一女主人公积劳成疾,命在旦夕,读者来信竟如雪片般飞涌报馆,异口同声地为其请命。
      创作才能
  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再版二十多次,先后六次拍成电影,创下了一个记录。还有不法书商盗用张恨水的名字,攒出了一百多部伪书,在市面上销售,倒也卖得不错。
  1928年是张恨水写作最忙的时期。这一年,他竟同时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6部长篇小说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6部小说的人物、情节、进程各不相同,如此超群出众的写作才能,确非常人所能想象。其时,文友中风传: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等在张家门口,张恨水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将桌上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照样按时交稿。
      读者分布广
  他的读者上有鸿儒,下至白丁。被尊为“教授之教授”的大学者陈寅恪也是张恨水的粉丝。早在西南联大之时,陈寅恪身染重疾,双目失明,他请好友吴宓去学校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小说《水浒新传》,每日读给他听,这便成了他每日病床上的惟一消遣。
  鲁迅的母亲是张恨水的“小说迷”,鲁迅是个孝子,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是一定要买回去送给老母亲看的。刘继兴查阅《鲁迅全集》,其中直接提到张恨水的地方只有一处,是1934年在上海时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张恨水曾自比“推磨的驴子”,“除了生病或旅行,没有工作,比不吃饭都难受”。在张恨水的女儿张政的记忆中,父亲“大约每日九点钟开始写作,直到下午六七点钟,才放下笔吃晚饭,饭后稍事休息,然后写到夜里十二点钟,日复一日。”“父亲的写作很辛苦,在书桌前,他俯伏了一生。”
  张恨水“稿德”之佳,在报馆编辑中也有公论。向他约稿,几乎有求必应,也从不拖稿,《金粉世家》连载五年零四个月,只是因为女儿患猩红热夭亡,过于悲痛,停登过一天。而二十四小时之后,又将后稿补上。
  当时,高官政要纷纷以结交张恨水为荣。蒋介石、宋美龄前往看望,张恨水客气接待,却让佣人送其出门;张学良派副官赴京,邀张做文化顾问,挂个虚职,月薪100大洋,张恨水却以“君子不党”婉拒。这个带着皖南口音的“乡下人”,一生未入任何党派,也不任公职,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人生守则,姿态低到极致。他曾自言道:“写字就是营生罢了,如同摆摊之类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实在如斯。”
  他引以为荣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只笔,日子倒过得不错”。宅院里有他亲手种的枣树,槐树,樱桃树,桑树,丁香,“隔着大玻璃,观赏着院子里的雪和月,真够人玩味”。
      小说发行量大
  张恨水的小说发行量之大,可谓空前绝后,当今的畅销书作家们根本无法和其相比,只能望洋兴叹。仅他的《啼笑因缘》,至少出过二十余版。这还仅仅是指正式出版的数量。如今书籍市场上最流行、也最让人头痛的“盗版”问题,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在张恨水的那个时代就早已存在了。在抗战时期,仅在沦陷区便出现过一百多种冒名“张恨水”的伪书。有这样一件趣事,1956年,张恨水列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茅盾把他介绍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说:“还记得,还记得。”茅盾说:“《××》那本书就是他写的。”张恨水连忙更正:“那是伪书,我写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由此可见冒名“张恨水”的伪书泛滥到了什么程度,竟连茅盾也真假难辨。
  有人非议其小说尽是“风花雪月,鸳鸯蝴蝶”,他从不辩驳。有友人当面问起,他只是温和地反问:“鸳鸯与蝴蝶……和人的关系、感情都处得不坏,几曾见过人要扑杀鸳鸯蝴蝶?又听说过鸳鸯蝴蝶伤害了人?”1948年底,正值新旧政权交替之时,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写作能力。随后,经周恩来特批,聘请其为文化部顾问,按月发给600斤大米。1954年,张恨水病情刚好转,便辞去职务,又专事写作,以此谋生。
  女儿张政回忆说,此时的张恨水,已经是步履蹒跚,口齿不清,“爸爸伏案而作,夜深人静,只有窗前一丛茅竹的影子,和他默默相对”。
  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研讨会”给予张恨水先生很高的评价:“他的一系列最优秀的作品,热诚关心并积极再现社会现实,不仅继承了章回小说的特点,同时吸取了西方小说的某些技巧,使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相适当,章回体与新文学相融合。张恨水的小说虽通俗,却追求词章笔法的典雅,雅俗共赏,大大提高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水平。”
      文学史地位
  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 ‘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界的 地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诸多称谓的张恨水是不是“引雅入俗”第一人?对张恨水该做何评价?
  孔庆东:《啼笑因缘》的爱情三模式,二十世纪我国产生了很多名家名作,但是最轰动的一部作品,它不是鲁迅的《阿Q正传》不是茅盾的《子夜》,不是曹禺的《雷雨》,不是郭沫若的《女神蔡文姬》,而是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为什么这部小说有这么大的轰动?
  在《啼笑因缘》里,张恨水缔造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是与这一男三女所担负的文化含量有关的。
  张中良: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的播出,再度掀起了人们关注张恨水小说的热潮,之后的《啼笑因缘》、《红粉世家》更使很多读者对张恨水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张恨水用犀利的笔锋画就了20世纪上半叶在门第、权力与金钱交织下的社会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有达官贵人的腐败、奢华,有穷苦大众的窘迫和情趣。
  袁进:与“三”结缘的张恨水 、“三多”作家张恨水:首先,张恨水作品的数量多,他一生写了近三千万字;其次,他的作品发行多,就《啼笑因缘》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26版;第三,张恨水的小说同时创作的数量多。张恨水在鼎盛时期,他要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事实上,张恨水的小说不仅能够打动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动高层次的读者,做到真正地雅俗共赏。
  徐德明:《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金粉世家》里的金府是一个繁大家族,虽然没有《红楼梦》里贾府的三代同堂,但也不逊于它。家中的重要成员金铨是国务总理,这个身份足以支撑这个大家族繁衍发展。而与《红楼梦》里贾府不同的是,这个家族里没有《红楼梦》里的封建意识,多得更是一些先进的思想。这也是身处新旧之间的张恨水他笔下营造的家族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3068.《莫须有先生传》
      编者记得编者兴高采烈地将此传写到快完时,编者对于它的兴会没有当初那么好,那就是编者对于本书渐渐失了信仰的一个确实的证据了。中间有一个时期,曾经想借用庖丁解牛的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算是编者对于本书的嘉奖,后来乃稍有踌躇,因为编者忽然成了一个算命的先生那样有把握。不知道生时年月日,休想说吉凶,天下事情独打彩票你编者倒实有几万分之一的希望,操刀没有到十九年就不敢说庖丁先生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3069.《莫须有先生传》自序
第一章 姓名年龄籍贯
第二章 莫须有先生下乡
第三章 花园巧遇
第四章 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
第五章 莫须有先生看顶戴
第六章 这一回讲到三脚猫
第七章 莫须有先生画符
第八章 续讲上回的事情
第九章 白丫头唱个歌儿
第十章 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
第十一章 莫须有先生写情书及其他
第十二章 月亮已经上来了
第十三章 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
第十四章 这一章谈到一个聋子
第十五章 《莫须有先生传》可付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3070.《莫须有先生传》作者
      废名,其一为中国二十世纪作家;其二为马来亚华人作家。中国作家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1 05:52 编辑

      3071.废名生平经历
  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1、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 - 倾心佛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3072.《边城》
      小说描写的是20年代前后与四川交界的湘西一座小小边城的故事。作品沤歌人性 ,在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使小小边城形成了一个不分贫富,不讲地位,一律以诚相待,到处充满了爱的理想环境,曲折地表示了作者对戕贼人性的现实的不满。小说境界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 韵味,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淳朴而浑厚;语言自然含蓄,如高山流水,极具风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3073.《边城》作者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3074.沈从文人物简介
  沈从文,笔名上官碧、甲辰。苗族。湖南凤凰人。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8 0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