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3067.张恨水个人成就
      评价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4000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赋予章回体新生命
  1924年,张恨水因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更将其声望推到最高峰。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成功对旧章回小说进行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茅盾赞曰:“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老舍则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有五六家报纸同时连载张恨水的数篇长篇小说。其小说悬念丛生,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每天下午两三点,就有很多读者在报馆门前排队,欲先睹为快。小说中一女主人公积劳成疾,命在旦夕,读者来信竟如雪片般飞涌报馆,异口同声地为其请命。
      创作才能
  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再版二十多次,先后六次拍成电影,创下了一个记录。还有不法书商盗用张恨水的名字,攒出了一百多部伪书,在市面上销售,倒也卖得不错。
  1928年是张恨水写作最忙的时期。这一年,他竟同时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6部长篇小说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6部小说的人物、情节、进程各不相同,如此超群出众的写作才能,确非常人所能想象。其时,文友中风传: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等在张家门口,张恨水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将桌上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照样按时交稿。
      读者分布广
  他的读者上有鸿儒,下至白丁。被尊为“教授之教授”的大学者陈寅恪也是张恨水的粉丝。早在西南联大之时,陈寅恪身染重疾,双目失明,他请好友吴宓去学校图书馆,借来张恨水的小说《水浒新传》,每日读给他听,这便成了他每日病床上的惟一消遣。
  鲁迅的母亲是张恨水的“小说迷”,鲁迅是个孝子,每逢有张恨水的新书出版,是一定要买回去送给老母亲看的。刘继兴查阅《鲁迅全集》,其中直接提到张恨水的地方只有一处,是1934年在上海时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张恨水曾自比“推磨的驴子”,“除了生病或旅行,没有工作,比不吃饭都难受”。在张恨水的女儿张政的记忆中,父亲“大约每日九点钟开始写作,直到下午六七点钟,才放下笔吃晚饭,饭后稍事休息,然后写到夜里十二点钟,日复一日。”“父亲的写作很辛苦,在书桌前,他俯伏了一生。”
  张恨水“稿德”之佳,在报馆编辑中也有公论。向他约稿,几乎有求必应,也从不拖稿,《金粉世家》连载五年零四个月,只是因为女儿患猩红热夭亡,过于悲痛,停登过一天。而二十四小时之后,又将后稿补上。
  当时,高官政要纷纷以结交张恨水为荣。蒋介石、宋美龄前往看望,张恨水客气接待,却让佣人送其出门;张学良派副官赴京,邀张做文化顾问,挂个虚职,月薪100大洋,张恨水却以“君子不党”婉拒。这个带着皖南口音的“乡下人”,一生未入任何党派,也不任公职,奉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人生守则,姿态低到极致。他曾自言道:“写字就是营生罢了,如同摆摊之类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实在如斯。”
  他引以为荣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只笔,日子倒过得不错”。宅院里有他亲手种的枣树,槐树,樱桃树,桑树,丁香,“隔着大玻璃,观赏着院子里的雪和月,真够人玩味”。
      小说发行量大
  张恨水的小说发行量之大,可谓空前绝后,当今的畅销书作家们根本无法和其相比,只能望洋兴叹。仅他的《啼笑因缘》,至少出过二十余版。这还仅仅是指正式出版的数量。如今书籍市场上最流行、也最让人头痛的“盗版”问题,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在张恨水的那个时代就早已存在了。在抗战时期,仅在沦陷区便出现过一百多种冒名“张恨水”的伪书。有这样一件趣事,1956年,张恨水列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茅盾把他介绍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说:“还记得,还记得。”茅盾说:“《××》那本书就是他写的。”张恨水连忙更正:“那是伪书,我写的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由此可见冒名“张恨水”的伪书泛滥到了什么程度,竟连茅盾也真假难辨。
  有人非议其小说尽是“风花雪月,鸳鸯蝴蝶”,他从不辩驳。有友人当面问起,他只是温和地反问:“鸳鸯与蝴蝶……和人的关系、感情都处得不坏,几曾见过人要扑杀鸳鸯蝴蝶?又听说过鸳鸯蝴蝶伤害了人?”1948年底,正值新旧政权交替之时,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写作能力。随后,经周恩来特批,聘请其为文化部顾问,按月发给600斤大米。1954年,张恨水病情刚好转,便辞去职务,又专事写作,以此谋生。
  女儿张政回忆说,此时的张恨水,已经是步履蹒跚,口齿不清,“爸爸伏案而作,夜深人静,只有窗前一丛茅竹的影子,和他默默相对”。
  199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研讨会”给予张恨水先生很高的评价:“他的一系列最优秀的作品,热诚关心并积极再现社会现实,不仅继承了章回小说的特点,同时吸取了西方小说的某些技巧,使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相适当,章回体与新文学相融合。张恨水的小说虽通俗,却追求词章笔法的典雅,雅俗共赏,大大提高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水平。”
      文学史地位
  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 ‘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界的 地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诸多称谓的张恨水是不是“引雅入俗”第一人?对张恨水该做何评价?
  孔庆东:《啼笑因缘》的爱情三模式,二十世纪我国产生了很多名家名作,但是最轰动的一部作品,它不是鲁迅的《阿Q正传》不是茅盾的《子夜》,不是曹禺的《雷雨》,不是郭沫若的《女神蔡文姬》,而是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为什么这部小说有这么大的轰动?
  在《啼笑因缘》里,张恨水缔造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是与这一男三女所担负的文化含量有关的。
  张中良: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的播出,再度掀起了人们关注张恨水小说的热潮,之后的《啼笑因缘》、《红粉世家》更使很多读者对张恨水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张恨水用犀利的笔锋画就了20世纪上半叶在门第、权力与金钱交织下的社会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有达官贵人的腐败、奢华,有穷苦大众的窘迫和情趣。
  袁进:与“三”结缘的张恨水 、“三多”作家张恨水:首先,张恨水作品的数量多,他一生写了近三千万字;其次,他的作品发行多,就《啼笑因缘》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26版;第三,张恨水的小说同时创作的数量多。张恨水在鼎盛时期,他要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事实上,张恨水的小说不仅能够打动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动高层次的读者,做到真正地雅俗共赏。
  徐德明:《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金粉世家》里的金府是一个繁大家族,虽然没有《红楼梦》里贾府的三代同堂,但也不逊于它。家中的重要成员金铨是国务总理,这个身份足以支撑这个大家族繁衍发展。而与《红楼梦》里贾府不同的是,这个家族里没有《红楼梦》里的封建意识,多得更是一些先进的思想。这也是身处新旧之间的张恨水他笔下营造的家族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3068.《莫须有先生传》
      编者记得编者兴高采烈地将此传写到快完时,编者对于它的兴会没有当初那么好,那就是编者对于本书渐渐失了信仰的一个确实的证据了。中间有一个时期,曾经想借用庖丁解牛的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算是编者对于本书的嘉奖,后来乃稍有踌躇,因为编者忽然成了一个算命的先生那样有把握。不知道生时年月日,休想说吉凶,天下事情独打彩票你编者倒实有几万分之一的希望,操刀没有到十九年就不敢说庖丁先生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3069.《莫须有先生传》自序
第一章 姓名年龄籍贯
第二章 莫须有先生下乡
第三章 花园巧遇
第四章 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
第五章 莫须有先生看顶戴
第六章 这一回讲到三脚猫
第七章 莫须有先生画符
第八章 续讲上回的事情
第九章 白丫头唱个歌儿
第十章 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
第十一章 莫须有先生写情书及其他
第十二章 月亮已经上来了
第十三章 这一章说到不可思议
第十四章 这一章谈到一个聋子
第十五章 《莫须有先生传》可付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3070.《莫须有先生传》作者
      废名,其一为中国二十世纪作家;其二为马来亚华人作家。中国作家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1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1 05:52 编辑

      3071.废名生平经历
  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1、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 - 倾心佛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3072.《边城》
      小说描写的是20年代前后与四川交界的湘西一座小小边城的故事。作品沤歌人性 ,在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使小小边城形成了一个不分贫富,不讲地位,一律以诚相待,到处充满了爱的理想环境,曲折地表示了作者对戕贼人性的现实的不满。小说境界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 韵味,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淳朴而浑厚;语言自然含蓄,如高山流水,极具风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3073.《边城》作者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3074.沈从文人物简介
  沈从文,笔名上官碧、甲辰。苗族。湖南凤凰人。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2 06:19 编辑

      3075.生平经历
  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
  沈从文小说边城
  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2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3076.沈从文与郭沫若
  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家中,郭沫若和沈从文,无疑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位文豪,有着纠缠不清的恩怨。
  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始终拒绝加入任何“进步”或“反动”的团体。而郭沫若是左翼文人,一直带有激进的革命思想,热衷政治。两人之间互相瞧不上,也就毫不奇怪了。
  早在1931年,沈从文就在《论郭沫若》中说:“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置在英雄上、诗人上、煽动者或任何名分上,加以尊敬和同情。在小说方面,他应该放弃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
  后来,沈从文又多处重申,郭沫若只能写诗,写杂文,就是不能写小说,因为他“不节制”的文风使他写的小说一无是处。
  那郭沫若何许人物,当年鲁迅都敢骂,岂容沈从文后生小辈口出狂言?
  君子报仇,17年不晚。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后期,国民党在战场上和政治上都已被打得七窍流血,全国人民期待着新中国的来临。这时,左派文人的领袖郭沫若,在香港刊物上发表《论反动文艺》,措辞严厉,指责沈从文是个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还将沈从文定性为“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斗争情绪”的反动文人,并说他“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
  在这种翻天覆地的时刻,郭沫若如此刀光剑影的批判文章,对沈从文,无疑是晴天霹雳般的致命打击。
  这位淡泊半生,回避政治的文豪,应该感到,自己在文坛的时日无多了。
  1948年12月31日,沈从文在一张条幅上写下“封笔试纸”四个章草字。次年初,北京大学校园内又打出了“打倒沈从文”的标语。内忧外患之下,沈从文两度自杀未遂。肉体性命虽然给捡了回来,但作为作家的精神生命,却已被这汹汹的风潮给活活吓死。
  从此,沈从文搁笔,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还曾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扫厕所。文革结束后,对人提及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沈从文竟像个孩子一样呜呜哭起来。
  沈从文于1988年因病去世。他比郭沫若晚生十年,也晚死十年。在他生命的前四十多年,写下了五百万字以上的著述。而生命的后四十年,则几乎毫无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17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