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9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9 08:05 编辑

      3057.叶灵凤生平概述
  叶灵凤1925年加入创造社,主编过《洪水》半月刊。1926年与潘汉年合办过《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现代小说》,1929年创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到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
      叶在香港的三十多年中,太平洋战争前编过《立报》副刊《言林》、《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一度被捕。其后编过杂志,写过《甲申三百年祭》和《苏武吞旃》之类的文章,更配合国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做过搜集抗战所需的敌情材料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直到晚年退休。长期为《大公报》、《新晚报》、《文艺世纪》、《海洋文艺》等报刊写稿。其间应邀回北京观礼、参加招待会及到各地旅行访问数次。遗言以所弦善本清嘉庆《新安县志》献与国家(生前曾拒外人收购)。死后家属按照他的意愿,送广州中山图书馆,其余藏书尽献香港中文大学(他藏书甚丰,是香港有名的藏书家之一)。作品有:小说《菊子夫人》、《女娲氏的遗孽》、《鸠绿媚》、《处女的梦》、《红的天使》、《我的生活》、《穷愁的自传》、《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未完成的忏悔录》、《美的讲座》等;散文、随笔《天竹》、《白叶什记》、《忘忧草》、《读书随笔》、《文艺随笔》、《晚晴什记》、《北窗读书录》、《花木虫鱼丛谈》、《世界性俗什谈》等;有关香港的著述《香港方物志》、《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现录》等;翻译《新俄罗斯小说集》、罗曼·罗兰《白利与露西》、显克·微支《蒙地加罗》以及《故事的花束》、《九月的玫瑰》和纪伯伦的散文等。
  叶灵凤 - 其人其文
  叶灵凤毕生主要生活在两个洋场,解放前的上海和三十年代后的香港。他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加入创造社,早年主要的作品是小说,重性心理分析,和穆时英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可划为一类。二十年代末,运交华盖,和鲁迅结上了梁子。这不能全怪鲁爷,叶在自著小说《穷愁的自传》中主人公有这么一段:“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的一册<呐喊>撕下三面到露台上去大便”。如此刻薄,难免让人愤怒,何况对象是眼里从来容不得沙子的鲁爷。这个漏子捅的很大,鲁迅在好几篇杂文中对他痛下辣手,甚至对叶灵凤模仿比亚斯莱风格的装饰画和插画也斥之为生吞活剥,并封了个“新的流氓画家”的尊号给他。解放后出版的《鲁迅全集》早期注释里,把叶灵凤说成是汉奸文人,这让他一直耿耿于怀,虽然后来的注释摘去了这顶荆冠,可惜他已不及看到,此时他已经去冥土旅行好几年了。叶灵凤是个情趣多样的文人,晚年在香港,过着比较纯粹的书斋生活,读书,写稿,编报纸副刊,贯穿他最后的二十多年生活。他虽然也被看成是左派作家,但左的很有节制,一般被认为右或中间的作家, 他都均有接触。他参与编辑了好几本香港作家的同人集子,如《新雨集》、《五十人集》和《五十又集》,编选的都是比较有品位的作家代表作。他是南京人,江南的风物总是萦绕在脑中,他后期写了一些怀乡的抒情小品, 言简意深,淡而有味。晚年用霜崖的笔名写了不少中外读书随笔,渊博的学识,精心的剪裁和简洁的文字,让人读来不忍释手。他最出色的随笔是有关香港掌故和风物的《香港方物志》,既是科学小品,又是文艺散文,作者希望“将当地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运用自己的一点贫弱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用散文随笔形式写成”,他确实做到了,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写掌故风物的书。文章写的平易亲切,趣味盎然。要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样的方物志,那该多好!
  为了生活,叶灵凤也写过一些为稻粱谋才写的东西,比如介绍世界各地性风俗的书。在香港,卖文谋生的艰难,是人所共知的,这无法苛责于他。六十年代以后, 出了大约十本不算厚的书: 《读书随笔》、《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晚晴杂记》、《霜红室随笔》等,这些书,我大多收到了。八十年代后,大陆也陆续出版了他的不少著作,除了几本读书随笔外,大多书的装帧都伧俗不堪。他的朋友在怀念的文章里,说他身后还留下了大量的遗稿,但一直没见任何整理出版的消息,如果散失了,那将是非常可惜的事。
      叶灵凤是香港著名的藏书家,他自称是爱书家。爱好版画和藏书票贯穿他的一生,他自己刻制的藏书票古朴自然,有浓厚的装饰风格。他生前曾有写一部《世界版画史》的想法,可惜未能如愿。身后的藏书本来拟捐献给国内的图书馆,后因节外生枝被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照单全收,差可欣慰的是,叶氏藏书中最珍贵的一部,海内外仅存的孤本清朝嘉庆版的<新安县志>,在他死后, 由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愿, 送给了广州中山图书馆。曾想约朋友去香港大学看看叶氏的藏书,但被俗事所累,终未成行,我想,那些书大概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饱蠹鱼呢。
  抗战第二年,一代才女萧红在香港孤独地病逝,后被草草地埋葬在浅水湾,五十年代迁葬广州时,叶灵凤亲送骨灰到深圳,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一件事。戴望舒有走六小时寂寞的路途去凭吊萧红墓的诗, 和他一起去萧红坟头放上一束红山茶的, 也是叶灵凤。老辈文人,风流云散,朋辈间真挚的友情,依然让人低?不已。最后,请允许我抄录聂绀弩怀念萧红的词作结,怀人的词能写得如此风致宛然,温籍多情,真是难得:
  浅水湾头浪未平,秃柯树上鸟嘤鸣。海涯时有缕云生。 欲织繁花为锦绣,又伤冻雨过清明。琴台曲老不堪听。
  叶灵凤 - 香港生活
  叶灵凤一生的大半时间是在香港度过的。早在抗战前,叶灵凤已很少写小说。在港期间,他除了编辑报刊外,主要从事散文随笔的写作和翻译。关于香港,他先后写了三本书。
叶灵凤
  1953年,他写了《香港方物志》,先在报纸副刊上连载,1956年编成书,1958年出版了单行本。我原存这个版本,记得是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如今遍寻无着,只得待查。1985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重印了此书,扉页标明:“本书于1958年由香港上海书局初版”,实误。因为作者在1970年写的新序中说:“这次改由上海书局出版”,显然初版者并非上海书局。
  《香港方物志》是写香港草木虫鱼和山川风土的书。文章很有特色,每篇千字左右,共收百余题,其中既有知识,也有抒情,更有书话,如《香港的香》《香港的蝴蝶》《三月的野花》《香港的野鸟》《香港的“一岁货声”》《香港唯一的一部植物志》等。一篇《香港的老虎》亦很有趣。按说香港本不产虎,但偶有来自江西或福建的过路虎。这是从新界大陆渡海而来的。据载香港最近一次发现老虎,是1942年的冬季,地点在赤柱警署附近,后来被一名印度差人用枪打死。此外,在1911年、1915年和1934年也有记录。总之,读了《香港方物志》,让人感到这里绝不单是水泥的高墙,而是个充满了绿色和勃勃生机的地方。香港是可爱的。
  《香江旧事》,是叶灵凤写的关于香港史地的一本书。原书写于1967年,共收有关英国侵占香港的随笔三十余篇,同年年底,由香港益群出版社初版。署名霜崖编着。我得到的是1971年3月的第四版,可见当时这书的影响。
  《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是叶灵凤写的有关香港的第三本书。本书初版于1970年,署名叶林丰。张保仔是清嘉庆年间的海盗,传说香港岛是张的巢穴,留有不少遗迹,一直是游人们探访的所在。叶灵凤却认为:“张保仔所拥有的武装大小帆船,数量在千艘以上,部队和随船的妇孺,有两万多人,岂是香港这弹丸之地能够容纳得下的。而且香港的位置太接近九龙,也不适宜作海盗的根据地。”经过考证和实地观察,他认为张保仔的真正根据地是比香港大了许多倍,孤悬海中的大屿山。那里的东涌,还设有修船、造船厂。张保仔同满清水师和葡萄牙人海军联合舰队大战九天的地点,就在大屿山的赤沥角。
  叶灵凤 - 流氓才子
  按鲁迅的说法叶是“流氓才子”。在半殖民地都会的上海(以及殖民地都会的香港),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在咖啡馆和茶室里,是宜乎生存一些如鲁迅所说的“才子加流氓”的。
      叶灵凤当然是“才子”了,他是小说家、散文家、编辑出版家,等等。那么,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恶谥“流氓”呢?有一个鲁迅赠予的称号是早就刻骨铭心地被记取了——“齿白唇红”。你想想么,从“创造社”的“小伙计”开始,“年青貌美”的一拨文学青年,“小开”或“白相人”似的,几乎是嚣叫着闯入上海的文坛的。这拨人少年气盛,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潘汉年、周全平、叶灵凤、柯仲平、周毓英、邱韵铎、成绍宗(鲁迅“才子加流氓”桂冠的第一位受赠者成仿吾的侄子)等,仗着“齿白唇红”的资本,他们自己打着的大旗就是一面艳艳飘舞的不打自招的“新流氓主义”。
  “流氓”这个社会在啼忏悔的称谓在那时是有歧义的。在潘汉年他们看来,他们之所以标榜“新流氓主义”,其实正是与鲁迅揭橥“语丝派”等相同,即“现在凡是感到被束缚、被压迫、被愚弄、被欺侮的青年,假如要反搞一切,非信仰新流氓不行”,并且说这“新流氓主义没有口号,没有信条,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认为不满意的就奋力反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9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3058.叶灵凤著作书目
  白叶杂记(散文)1927,光华
      菊子夫人(短篇小说集)1927,光华
  女娲氏之遗孽(短篇小说集)1927,
  鸠绿媚(短篇小说集)1928,光华
  处女的梦(短篇小说集)1929,现代
  红的天使(长篇小说)1930,现代
  灵凤小品集1930,现代
  穷愁的自传(长篇小说)1931,光华
  我的生活(长篇小说)1931,光华
  天竹(小说)1931,现代
  时代姑娘(长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紫丁香(短篇小说集)1934,现代
  叶灵凤创作选(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永久的女性(长篇小说集)1936,良友
  未完成的忏悔录(小说)1936,上海今代书店
  读书随笔1946,上杂
  叶灵凤选集(小说)1947,上海中央书店
  香港方物志(散文)19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3059.《啼笑因缘》
      是一本言情小说,讲的是男主人公富家子弟樊家树与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三位女子的爱情纠葛。樊家树最钟情于凤喜,但凤喜被刘将军霸占去,因缘难成。关秀姑倾心于樊家树,但樊家树对她没有爱情。樊家树虽不爱何丽娜,但在这位富豪小姐的百般进攻下接受了她的追求,结成了夫妻。爱情故事曲折多变、摇曳生姿。三位女性命运最惨的是凤喜,她先疯癫、后惨死。造成她悲惨命运与她贪财、巴结的市侩个性很有关系。秀姑抗战爆发后成为有一千人部队的副总指挥,死于战乱中。交际花何丽娜最幸运,实现了爱情理想,后来,也有劝说父亲破财资助抗日队伍的义举。樊家树虽出身富家,但喜欢接触下层百姓,有侠义心肠。他和耍武艺的关寿峰结成了生死之交,两人演绎了几段施恩、报恩的故事。从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暴露丑恶、抗日爱国的思想倾向。
  张恨水先生的作品俗中藏雅,雅中有趣,雅俗共赏。无论其人物性格塑造,心理描写,还是情节安排,语言风格,都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是《红楼梦》诞生以来难得的艺术精品。《啼笑因缘》的人物,个性刻画各有不同,除主角樊家树自有其特点外,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等人物,其言语、动作、思想,完全各别,毫不相犯;其他如关寿峰、刘将军、樊端本等重要配角,也各有特殊的个性,使阅者如亲眼见着这许多人的行为,如亲耳听得这许多人的说话,感觉着有无穷的妙趣。
  《啼笑因缘》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什么叫做掌心,就是手掌里还有一颗心,当我牵起你的手时,你的心也被我牵走了”好有感觉的文字,喜欢至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3060.《啼笑因缘》作者
      张恨水(1897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笔名恨水,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1967年2月15日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3061.张恨水人物简介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县。生于江西广信。自幼酷爱文学。17岁就以“恨水”的笔名投稿。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1919年连载于芜湖《皖江报》副刊。首篇短篇小说《真假宝玉》,创作高峰期丛1924年的《春明外史》起至1939年的《八十一梦》止,15年期间写了60部章回小说,是一位多产作家。早期作品多为鸳鸯蝴蝶派言情之作,到30年代逐渐增强了社会性,并开始写作以抵御外侮为主旨的抗日小说。
  《金粉世家》是他早期作品中结构最严禁的一部。作品通过一个普通人家的姑娘冷清秋和内阁总理的儿子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和婚变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揭露了官场贪婪和伪善,但作品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情调感伤。1929年问世的《啼笑因缘》,当时广泛流传,小说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和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揭露了横暴的军阀,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完成《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笔触副现实性,有力地讽刺了后方官绅和接收官员的腐朽生活。他的作品以语言通俗显、描写细腻、情节曲折见长。
  他终身从事新闻工作。1919年起先后在京、津、沪、渝多家有影响的报社担任编辑、记者或主编。1949年应邀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被聘为文化部顾问。1957年参加最高国务会议。1959年倍聘为中央文史研究研究馆馆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3062. 张恨水生平经历
      民国时期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
      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对张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但他毕竟是在病中,无法写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而家里人口又多,开支还是很大的。他便卖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换了砖塔胡同43号的一处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号)。这个院子不大,但还算规整。三间北房,中间是客厅兼饭厅,西屋是卧室,东屋是张恨水的书房兼卧室。院里还有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是家里其他人住的地方。张恨水的身体在慢慢恢复,他又恢复了写作,
  陆续发表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
  1966年,“文革”爆发,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红卫兵也曾闯进过这个院子。张恨水从书柜里拿出文史馆的聘书,很认真地告诉红卫兵,是周总理让他到文史馆去的,红卫兵居然信了他的话,退了出去。然而他的书实在太多,难免有属于“四旧”的东西,为了免得招灾惹祸,本想挑些破书烧了,也算作个样子。但是挑来拣去,哪一本也舍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张恨水说怕潮;塞进米缸里,他又怕脏。搞得筋疲力尽,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最后,终于决定,还是放回书柜里,在玻璃柜门上糊上白纸,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后来并没有人来抄家。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张恨水正准备下床时,突然仰身倒下,告别了这个他曾无数次描绘过的冷暖人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而建国后所修现代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也因他后期参与抗战文学的创作而远在其他民国旧派小说家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0 15:23 编辑

      3063. 张恨水现象
  “张恨水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着,一方面是学术界对他及其作品文本的理性思考,一方面则是笼罩在他身前事后的诸多谜团,对此缺乏较为系统的介绍——一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史料考证。对于前者,我们的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对于后者,则涉及到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甄别,而此项工作对于张恨水研究来说却显得尤为重要,是一项艰难的基础性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3064.张恨水主要作品
  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八十一梦》、《白蛇传》、《啼笑姻缘》、《秋江》、《孔雀东南飞》、《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陈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太平花》、《燕归来》、《夜深沉》、《北雁南飞》、《欢喜冤家》、《满江红》、《水浒新传》、《斯人记》、《落霞孤鹜》、《丹凤街》、《傲霜花》、《偶像》、《纸醉金迷》、《美人恩》、《杨柳青青》、《大江东去》、《现代青年》、《秦淮世家》、《艺术之宫》等。
  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弯弓集·序》)。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
  写于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增强。此外,长篇小说《落霞孤鹜》、《银汉双星》、《满江红》、《夜深沉》、《蜀道难》、《水浒新传》、《大江东去》、《石头城外》、《热血之花》、《纸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
  《热血之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抗日小说。
  《大江东去》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中国作品。
  《虎贲万岁》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中国军队“以一敌八”,浴血巷战,乃至全军牺牲,惊天地、泣鬼神!此外还有《仇敌夫妻》等。
  《八十一梦》、《巴山夜雨》则是张恨水先生抗战胜利后“痛定思痛”之作,享誉海内外……
      著作列表
  《傲霜花》
  《巴山夜雨》,长篇小说。
  《八十一梦》,长篇小说,于1939年12月开始在重庆《新民报》上连载,因政治压迫而未能写完。
  《白蛇传》,写于1954年。
  《北雁南飞》
  《别有天地》
  《冲锋》,长篇小说,写于1938年。
  《春明外史》,长篇小说,于1924年连载于《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
  《春明新史》,长篇小说,写于1928年。
  《大江东去》,长篇小说。
  《丹凤街》,长篇小说。
  《疯狂》,长篇小说,写于1938年。
  《凤求凰》,长篇小说。
  《风雪之夜》
  《巷战之夜》,中篇小说。
  《鼓角声中》,1936年连载于南京《南京人报》副刊《南华经》。
  《虎贲万岁》,军事小说。
  《欢喜冤家》,长篇小说。
  《记者外传》,未完,只完成上半部,长篇小说,1957年10月26日开始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
  《剪愁集》
  《剑胆琴心》,写于1928年。
  《交际明星》,中篇小说,1926年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
  《金粉世家》,长篇小说,1927年2月开始于《世界日报》副刊上连载,历时5年,约百万言。
  《京城幻影录》
  《荆棘山河》,中篇小说,1926年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
  《锦片前程》,写于1932年。
  《旧新娘》,文言短篇小说,写于1913年。
  《孔雀东南飞》,长篇小说,写于1954年。
  《两都赋》,散文集。
  《梁山伯与祝英台》,长篇小说,于1953年8月开始动笔,1954年1月1日开始于香港《大公报》连载。
  《绿了芭蕉》,散文集。
  《落霞孤鹜》,长篇小说,写于1930年。
  《满城风雨》
  《满江红》,长篇小说,写于1930年。
  《梅花劫》,白话短篇小说,写于1913年。
  《美人恩》,长篇小说,写于1930年。
  《孟姜女》
  《秘密谷》
  《南国相思谱》,长篇小说,1919年开始连载。纯粹以言情为主,鸳鸯蝴蝶派小说。
  《南游杂感》,中篇游记,写于1955年,发表于香港《大公报》。
  《牛马走》,长篇小说,1941年在重庆《新民报》上连载。后来出单行本时,易名为《魍魉世界》。
  《偶像》
  《平沪通车》
  《潜山血》,长篇小说,写于1939年。
  《秦淮世家》,长篇小说,写于1939年。
  《青春之花》,写于1928年。
  《青衫泪》,长篇白话小说,写于1913年冬。纯粹以言情为主,鸳鸯蝴蝶派小说。
  《秋江》,写于1954年。
  《热血之花》,长篇小说。
  《如此江山》
  《山窗小品》,散文集。
  《上下古今谈》,杂文集,收录一千余篇。
  《石头城外》,长篇小说。
  《蜀道难》,长篇小说,写于1939年。
  《水浒别传》,写于1932年。
  《水浒人物论赞》,古典文学论集。
  《水浒新传》,长篇小说,1940年2月开始于上海《新闻报》上连载。
  《斯人记》
  《似水流年》,长篇小说。
  《岁寒三友》,未完,写于1947年。
  《太平花》,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因东三省沦陷而添入抗战内容。
  《桃花港》,长篇小说,写于1938年。
  《天河配》
  《天明寨》
  《天上人间》,写于1928年。
  《啼笑姻缘》,长篇小说,1930年开始于上海《新闻报》副刊连载。
  《啼笑因缘续集》,长篇小说,写于1933年。
  《弯弓集》,短篇小说集。
  《皖江潮》,长篇小说,1921年连载于芜湖《皖江日报》。
  《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长篇小说,1941年在重庆《新民报》上连载。后来出单行本时,易名为《魍魉世界》。
  《未婚夫》,写于1919年。
  《未婚妻》,中篇小说,写于1916年。
  《我的生活与创作》,长篇自传,应中央文史馆之约写于1963年。
  《我的小说过程》,自传,1931年1月开始于《上海画报》连载。
  《雾中花》,写于1947年。
  《五子登科》,长篇小说,1947年8月17日于《新民报》上连载。
  《西北行》,游记,写于1956年。
  《现代青年》
  《小说迷魂游地府记》,1919年连载于上海《民国日报》。
  《小西天》,长篇小说,写于1934年。
  《写作生涯回忆》,自传,1949年1月1日开始于北平《新民报》连载。
  《燕归来》,长篇小说,写于1934年。
  《杨柳青青》
  《夜深沉》,长篇小说。
  《一路福星》,未完,写于1947年。
  《艺术之宫》,长篇小说,1935年连载于上海《立报》副刊《花果山》。
  《银汉双星》,长篇小说。
  《游击队》,长篇小说,写于1938年。
  《雨淋铃》,未完,写于1947年。
  《玉枝交》
  《战地斜阳》,短篇小说,1929年发表。
  《斩鬼新传》
  《赵玉玲本纪》
  《真假宝玉》,1919年连载于上海《民国日报》。
  《征途》,长篇小说,写于1938年。
  《纸醉金迷》,长篇小说。
  《中原豪侠传》,1936年连载于南京《南京人报》副刊《南华经》。
  《紫玉成烟》,中篇小说,写于1916年。
  《最后关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3065.张恨水相关影视作品
  1931年上映的电影《银汉双星》,影星金焰和紫罗兰出演,由《春明外史》改编而来,广受关注。
  1974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改编啼笑姻缘拍摄同名剧集。
  1980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连续剧集京华春梦是改编自金粉世家。
  1987年香港亚洲电视有限公司再度开拍啼笑姻缘。
  2003年40集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再次登上央视荧屏,以平均7.68%的收视率成为两年间中央8套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2004年上映了38集电视连续剧《啼笑姻缘》
  2006年上映了30集电视连续剧《夜深沉》。
  2008年上映了42集电视连续剧《纸醉金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0 15:30 编辑

      3066.张恨水感情生活
      综述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这是在蒙藏垦殖学校解散后。当时张恨水并不愿结婚,他的学业未就,从小立下干一番事业的志愿连一点影子都未见着,他不愿过早地成家。何况,他挚爱的才子佳人小说早已在他心中造就了一个幻影,他憧憬着郎才女貌的美妙生活,希望能找到一个才貌双全,温柔贤慧,富于生活情趣,能够理解他的终生伴侣。正因为有着这个念头,他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
      洞房变脸
  秀姑娘变大花脸
  母亲最大愿望,就是把儿女们一个个抚养成人,帮助他们成家立业,这样才能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心远是长子,已经十九岁了,按照当地早婚的风俗,早已过了娶妻的年龄。所以当心远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媳妇。新娘姓徐名文淑,也是潜山人,家住源潭乡徐家牌楼,祖上是官宦人家,现在破落了,父亲教私塾。
  母亲知道张恨水心高气傲,从小爱看才子佳人小说,对女子的外貌要求很高,特意拉着张恨水坐了独轮小推车,来到徐家牌楼相亲。他们坐在戏台下,媒人指着坐在远处的几个姑娘中的一个,张家看到的是一个外貌清秀端庄的姑娘,张恨水也就认同了这门亲事。
  成亲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唢呐齐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客人们大声喝彩道贺,张家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这气氛在花轿进门时达到了高潮。
  新郎新娘拜完了天地,新娘子入了洞房,张恨水用秤杆挑开新娘子的红盖头,一下子傻了,面前坐着的女人门牙露出唇外,嘴巴怎么也合不拢,一张粉脸因为哭哭啼啼,早已被泪水冲成一道道小沟,黄一道,白一道,成了一张大花脸。头上是红头绳缠得紧紧的,高高翘着的粑粑头,下面是一双裹过又放开的小脚,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丑姑娘,距离心远心目中的佳人形象,不啻十万八千里。
  掉包计毁了爱情
  原来当初相亲的时候,媒人指的是那家人家漂亮的二姑娘,可是定亲定的却是丑陋的大姑娘,徐家用了卑劣的掉包计。张恨水一下子受到极大的打击,他咽不下这口气,溜出门外。
  客人们纷纷出门四处寻找新郎官,总算在村外峡嘴子西边的一座小山上找到了张恨水,在亲友客人们的软硬兼施下,张恨水只好又回到了洞房。
  张恨水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母亲作主包办的婚姻使他处在极为尴尬的境地,他渴望自由恋爱,不愿缔结这没有爱情的婚姻,但是他又深知孝为人之根本,孝敬母亲是他的职责。他不愿伤母亲的心,承担不孝的罪名。他沉溺在进退两难之中了。
  妻子发愤图诉讼
  张恨水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与他的理想距离太远了。他遭此打击,实在不愿意再待在家里,过了几天,就以到南昌求学为名,离开了家中。
  张恨水与徐文淑没有爱情,徐文淑虽然有一个教私垫的爸爸,却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子,结婚之后,因为得不到张恨水的爱怜,发誓读书识字,想当诉讼师告张恨水。后来能读会写,能够看懂最浅的佛经。徐文淑孝敬婆婆,为人宽厚,婆婆也比较喜欢她,张恨水一直供养着她。后来还曾经和她生过两个小孩,很可惜,这两个孩子后来都不幸夭折了。
  张恨水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名为《南国相思谱》,曾在芜湖的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已经散佚,从题目分析,是一部言情小说。张恨水成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得不到满足无疑有着重要关系,他需要通过描写爱情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美满家庭
  作为漂在北京的一名文人,张恨水时时感受到孤独,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平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 “当时感情有一点空白状态,他就通过这个身份上不如他的,把自己的怜爱之心表达出来”
  第二次婚姻虽然给了张恨水一个完整的家,但是并没有让他完全安分下来,秋霞原来不认字,张恨水教她认字,一点一点地教会之后,胡秋霞后来已经能够看报了。胡秋霞晚年的时候,自己说,我那个时候贪玩,不努力,我假如当初努力一点的话,我的文化水平会更好。胡秋霞这个人是非常好,心地善良,淳朴老实,心直口快,从来不跟人耍手段、使心眼,所以,深受张恨水的亲近。张恨水自己后来,自己出钱,用他的稿费创办一个报纸,叫《南京人报》,是他在南京的时候创办的,他自己创办。中国作家用自己的稿费创办自己的报纸,恐怕他是第一人。那么这个时候,胡秋霞是家里最支持的一个,她贡献出自己大量的首饰和私房钱,为办报提供资金,表现出她的深明大义。但是胡秋霞的文化程度跟张恨水相差太远,她不了解张恨水的思想,他们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精神上的裂痕无法弥补,所以张恨水还是感到孤独,他还在等待爱情的降临。
      琴瑟双音
  1931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发行,引起轰动,但更让36岁的张恨水兴奋的是,就在这时,他真正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红颜知己。 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时候,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
  周淑云出身是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刚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次拿了工资还了债,付了房饭费之后,只剩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还有一个月,但是张恨水看到一个戏园子贴着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袂演出,票价最低是一块,马上就把这一块钱买了戏票,到戏园里去看戏了。可见他对京戏的热爱。那么正好,就是说他跟周淑云,虽然他比她大十几岁,但是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那么周淑云也爱上了他。那么这样,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云结婚了。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 《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歌,尤其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那么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可以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他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所以张恨水原来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
  抗战的时候,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张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8 10: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