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 11:59 编辑

      2987.艾芜主要作品
  《山中牧歌》(短篇小说集)1934
  《南国之夜》(短篇小说集)1935
  《漂泊杂记》(散文集) 1935
  《南行记》(短篇小说集)1935
  《夜景》(短篇小说集)1936
  《春天》(《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1937
  《芭蕉谷》(短篇小说集)1937
  《海岛上》(短篇小说集)1939
  《逃荒》(短篇小说集)1939
  《萌芽》(短篇小说集)1939
  《文学手册》(文艺理论)1941
  《杂草集》(散文集)1941
  《荒地》(短篇小说集)1942
  《黄昏》(短篇小说集)1942
  《冬夜》(短篇小说集)1943
  《爱》(短篇小说集)1943
  《缅甸小景》(散文集)1943
  《江上行》(中篇小说)1943
  《秋收》(短篇小说集)1944
  《锻炼》(短篇小说集)1945
  《童年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5
  《我的旅伴》(短篇小说集)1946
  《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1946
  《故乡》(上下集,长篇小说)1947
  《艾芜创作集》(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2947
  《我的青年时代》(中篇小说)1948
  《烟雾》(短篇小说集)1948
  《乡愁》(中篇小说)1948
  《山野》(长篇小说)1948
  《一个女人的悲剧》(中篇小说)1949
  《艾芜短篇小说集》1953
  《新的家》(短篇小说集)1958
  《幸福的矿工们》(报告文学)1955
  《艾芜中篇小说集》1958
  《百炼成钢》(长篇小说)1958
  《夜归》(短篇小说集)1958
  《初春时节》(散文特写集)1958
  《艾芜选集》1959
  《欧行记》(散文集)1959
  《浪花集》(评论集)1959
  《南行记续篇》(短篇小说集)1964
  《艾芜短篇小说选》1978
  《艾芜近作》(评论、散文集)1981
  《我的幼年时代》(中篇小说)1981
  《艾芜小说选》1981
  《艾芜文集》(1-2卷)1981一1984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1983
  《南行记新篇》(短篇小说集)1983
  《谈小说创作》(文艺理论)1984
  《春天的雾》(长篇小说)1985
  《风波》(长篇小说)19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2988.艾芜作品风格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芜辗转于汉口、桂林、重庆等地,从事创作也教过书。任教于重庆大学中文系。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荒地》、《黄昏》、《秋收》、《冬夜》、《童年的故事》、《锻炼》、《烟雾》,中篇小说《江上行》、《落花时节》、《我的青年时代》、《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长篇小说《故乡》、《山野》等。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艺术表现上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续篇》,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
  艾芜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属龙,四川省新繁县清流场(现属新都区清流镇)连丰村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2989.艾芜作品影响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划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艾芜出现在荧屏上,令人倍增亲切与敬慕),荣获“’93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深受国内外观从的赞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1 12:03 编辑

      2990.艾芜作品评价
  艾芜的那些作品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是一位真正作家的思想深层萃取物。我读过的郭沫若、茅盾、巴金、胡风、周立波等名家对艾芜作品的评介,多数是忘不掉的。
  1939年春,巴金在上海为迁住桂林的艾芜编辑了小说集《逃荒》,并且在为该书撰写的《后记》中说,“在这时候我们需要读自己人写的东西,不仅因为那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且因为那里面闪耀着我们的灵魂,贯串着我们的爱僧。不管是一鳞一爪,不管是新与旧……”
  郭沫若评介艾芜的作品:“我读过艾芜的《南行记》,这是一部满有将来的书。我最喜欢《松岭上》那篇中的一句名言:‘同情和助力是应该放在年轻的一代身上的。’这句话深切地打动着我,使我始终不能忘记。”
  艾芜的作品是有读者缘的。尤其是好些青年读者喜欢他的作品。艾芜呢,也很自然地把同情和助力倾注于他们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2991.艾芜之墓
  在艾芜的故乡的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 ,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2992.《大林和小林》
      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解放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和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2993.《大林和小林》目录
  第一章 出门遇险
  大林和小林
  第二章 国王的法律
  第三章 拍卖
  第四章 足刑
  第五章 小林的力气
  第六章 到了中麦伯伯那里
  第七章 小林给大林的一封信
  第八章 美丽的天使
  第九章 天使给叭哈的幸福
  第十章 叭哈的家里
  第十一章 大宴会
  第十二章 皇家小学校
  第十三章 两种赛跑
  第十四章 不幸的事
  第十五章 火车司机
  第十六章 海
  第十七章 “我真想吃!”
  第十八章 富翁岛
  第十九章 乔乔和小林的消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2994.《大林和小林》评析
      知足者常乐
  “世界上有穷人,也有富人,穷和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要有坚强的生活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要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大林和小林》这本书描述的是大林、小林两兄弟在失去父母后的生活经历,小林被迫成为一个奴隶,在作为奴隶的生活中,他一直没有放弃坚强的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摆脱了奴隶的身份,找到了一份工作,快乐地生活着。而大林呢,为了成为富翁,和狐狸商量,想法做了富人的干儿子。最后,喜欢金钱的大林,因舍不得离开与世隔绝的富翁岛,守着他的一堆财宝,活活饿死了。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世界有很多像大林这样贪图金钱的人,他们为了金钱可以放弃一切,永远不能满足。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但所有人都不能让欲望没有限制地增长。
      金钱不是万能的
  金钱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任何问题金钱都能解决。拥有了金钱,并不等于拥有了生命。因为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是《大林和小林》这本书要告诉人们的。当大林需要工人开火车时,当大林来到没有水,没有食物的富人岛时,金钱失去了它的效用。
  人必须得劳动,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锻炼能力,增长知识。大林只知道吃和玩,什么事也不做所以丧失记忆里,也不会动脑和动手,以至于在面困难和处于险境时,只能坐以待毙。而认为“一个人总得干活”,也是一直爱干活的小林,却够解决生活的一个个难题躲过一场场灾难。
  连环画版《大林和小林》
  当小林被捕后,工人,农民,科学家,艺术家,甚至国外的老百姓都强烈抗议,是因为小林是个经常帮助他人,是对别人有用的人。正如《幸福是什么》中所说的:“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益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2995.《大林和小林》作者
      张天翼(1906年9月26日-1985年4月28日),又名元定、才宁,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等,祖籍湖南湘乡东山,出生于南京,中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曾任中国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主要作品包括《华威先生》、《金鸭帝国》、《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其著作结集为《张天翼文集》出版。1985年4月28日逝世,享年79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2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8-2 06:03 编辑

      2996.张天翼简介
  张天翼1906年出生于南京。民国11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施蛰存合办小型文艺刊物,并在《星期六》、《法月》、《星期》等刊物发表作品。民国13年秋,考入上海美专学习一年;次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课余仍广泛阅读文艺书籍并从画写作。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体验下层社会生活,是夏毅然退学,在沪、宁等地充当小员司,做家庭教师、会计、记者、机关办事员、文书等,备尝解职失业之苦。民国18年,与鲁迅通信。民国2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和其他革命活动。
  民国26年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频赴陶龛学校等处讲学,以鬻字献金支援抗日,并于此写成《谭九先生的工作》等短篇小说。次年任教湖南国学院。民国2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副刊编辑。民国33年因病回湘乡休养,年底带病赴重庆“文协“总会工作,以后病情反复不定。民国37年赴上海后,病又转危,由组织护送至澳门镜湖医院治疗。1950年5月康复,赴北京。
  1951年以的天边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编委、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党委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参加第二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肝,当选主席团成员 ,任第一到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走资派”、“执行文艺黑线的干将”,下放湖北咸宁“劳动”。病至半身不遂、失语、基本治愈后仍顽强坚持工作近10年,1983年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8 1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