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高非

北大荒的歌声

[复制链接]
向东 发表于 2015-12-19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高非 发表于 2015-12-1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2-19 07:43
谢谢高非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追求好歌曲的迫切心情。

谢谢荒友的理解支持。你说的很对。那时人们对美好歌曲的追求是非常迫切的,因为那时文艺形式远不如现在丰富,政治方面的限制有很多,对于不甘心平淡生活的年轻人,能找到一首新歌好歌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非 发表于 2015-12-18 14:40
你提了两点,容我分别回答。
第一,北大荒知青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在我看来,绝不是微不足道的。这方面 ...

高非战友:你好!我们是否把知青的战天斗与地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都顾此失彼了。我的意思是:
1、你把知青最大贡献定为文化方面(请注意是最大),我觉得知青从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只是少数,那么最大贡献就是这少数人的了。而大多数知青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们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呢?我爱人在农场也是敎师,我也曾担任思想教育工作。关于对知青文化敎育给农场的影响,几十年前及几十年后知青与农场人早有定论,只能说做出了贡献,谁也没敢说“最大贡献”。
2、我说的“微不足道”是与广大知青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贡献相比,絲毫没有否认和贬低文化敎育工作者的贡献。
3、你说的“最大贡献”是贫下中农及子女接受了你们再教育;我说的最大贡献是,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敎育时,广大知青改造了北大荒也改造了自己。
      说简单点,就一句话:你说的是少数知青的最大贡献,我说的是多数知青的最大贡献
4、有的知青特反感“再教育”这三个字,把自己看待为“二劳改”,这是走进了思想误区。农村(农场)同样也是所大学校,我们不是学到了很多课堂没有学到的知识吗。知青再次进入大学上学也是进行“再敎育”,为什么就没人反感了呢?
5、知青的贡献是不少,“屯垦 戍边”是你们兵团也是我们军马场的光荣使命。要说知青的贡献,个人认为:第一屯垦;第二戍边。 我所在总场距黑龙江只有十余公里,我下乡12年扛了12年枪,枪玩的比当过兵都溜。执行过数不清次数的任务, 三伏天训练,三九天站岗,暴雨中巡逻,雪窝里潜伏。军装年年发,打起仗来帽微领章一挂,战斗力敢与正规军一比。
关于“群魔乱舞”一词的运用:
       我认为,轻了说,是用词不当;重了说,人身攻击。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都不应用“群魔乱舞”一成语形容。说“乱舞”是评价他们的水平,说他们是“群魔”就有点混蛋了。他说这话时,也许他的父母在家也“乱舞”呢! 要我说,自觉跳的比违心去跳的更值得让人敬重。
      谢谢你对我的评价!这里只有不同看法的争论,没有恶意攻击。之所以能开展争论,是因为我们都是知青,有着共同的经历与磨砺,应该坦诚相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好 发表于 2015-12-18 15:54
支持你的正确观点。作为党员应该有的政治觉悟还是不能丢;作为知青应该保持的良心,也还是要珍惜。别忘了 ...

谢谢!坦诚相对,各抒己见,不吐不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好 发表于 2015-12-18 15:31
如果这是你的看法——你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有必要也谈下看法。我认为这位朋友的文章有原则性 ...

完全同意!一针见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2-19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15:00
高非战友:你好!我们是否把知青的战天斗与地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都顾此失彼了。我的意思是:
1、你把知青最 ...

谢谢兄弟。为了净化我们的网站,有些话大哥应该说,可由于身体和精力的原因,又考虑到网站不搞辩论,不涉及到敏感话题,就手软了,容忍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尤其是打着反对文化大革命的幌子丑化大多数知青是满怀革命激情自觉地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策而上山下乡的。以所谓“真实”为掩盖,贩卖自己内心历史虚无主义的东西。更可恨的是明明在党和人民的恩惠下那些上了大学的精英们,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骂娘,真是何其毒也。还是以大局为重,不搞辩论,想骂就让他们骂去,天塌不下来。他们认为他们的故事是知青的骄傲,他们的文章体现了后知青时代的正能量,那就奇文共欣赏吧。只要我们的敌人不欣赏就好,不要亲者痛仇者快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2-19 07:57
在最近发表的一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的底蕴,就是把批判文化大革命,甚至对毛主席不恭,作为一种底色。这并 ...

再林兄:
        知青群体是一个非常复杂又特殊的群体,由于文革前的思想基础不同,文革中的经历不同,下乡前文化程度不同,下乡时自愿与被迫不同,下乡后的成长及成就不同。由于这几个不同就使知青对上山下乡甚至对毛主席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对第二故乡也有着不同的情感。
       他们可以批判文革,可以对上山下乡有异议,可以对第二故乡没感情,唯独不可以对毛主席不恭。这是忘恩负义,是良心的背叛。对于此等言论必须批评指正,绝不可姑息养奸。“北大荒知青网”是知青辛勤劳作的圣地;是知青谈心休养的园林;是知青停泊靠岸充实给养的港湾。我们绝不能让雾霭侵蚀圣地;绝不能让毒蘑占居园林;绝不能让歪风吹进港湾。
       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2-19 18:37
谢谢兄弟。为了净化我们的网站,有些话大哥应该说,可由于身体和精力的原因,又考虑到网站不搞辩论,不涉 ...

再林兄:所言极是!但我就是看到那些胡说八道的言论心里有气,不说出我的观点心口堵得慌。你们网站有规定是可以理解的,我心里也有规定:说真话,不说假话。看见不对的事就直言不讳,不背后论人非。可能骂人,但不扣大帽子。说不说在我,接不接受在他。大哥年过7旬身体又欠佳,还请多加保重为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2-19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22:12
再林兄:所言极是!但我就是看到那些胡说八道的言论心里有气,不说出我的观点心口堵得慌。你们网站有规定 ...

兄弟说的极是。类似老毕那样的言论或态度,我们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问题是我们的管理上也有一些力不从心,投鼠忌器之处。非常感谢!我也在考虑对那些坏了良心的文字行使封杀的权利,以保持网站的干净和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高非 发表于 2015-12-19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19 15:00
高非战友:你好!我们是否把知青的战天斗与地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都顾此失彼了。我的意思是:
1、你把知青最 ...

再次回复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北大荒知青文化是不是知青对边疆建设做出的最大贡献。
我认为是。这里我说的北大荒知青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不仅仅是教育,还有在文艺体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影响。这在我先前发的帖子“在《生命中的兵团》座谈会上的讲话”说得很清楚。
其实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在《生命中的兵团》这本书中,作者访问了许多北大荒农场的老职工和知青,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以下我摘录几条他们的话请荒友看看:
“兵团时期是北大荒文化生活最活跃、水平最高的阶段。”
“知青对北大荒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农垦成果,也体现在他们带去的城市文化。”
“宣传部门组织的文艺活动五花八门,在文艺、体育、摄影、美术、报道上培养了很多人,宣传队从师、团一直办到连队,把北大荒人的业余生活推到了一个过去没有、以后也很难再有的高潮。”
“说到文化建设,兵团的水平之高在全国所有农垦单位和知青群体中是独一无二的。……推出了全国唯一由业余文艺队伍演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全剧。在卫生和教育方面,兵团建立的医疗体系达到了当时垦区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小学和中学遍布垦区,安排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青担任教师,培养了一大批垦区事业的后续领导。”
“他们(指知青)给北大荒带去了各个城市的文化,是北大荒特别需要的。”
“兵团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北大荒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有一大批有文化的知青来是一个原因,兵团在政治宣传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是一个原因。”
“1973年搞工作大检查时,兵团党委对知青队伍做了三个评价:生产战线的突击队,战备值班的主力军,文化教育的传播着。”
“知青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城市文明带到了垦区。客观地说,知青的文化素质远远高于当地人,双方之间的差距足有20年,也就是说,知青把北大荒的文化发展加速了20年。”
“要在北大荒缩小城乡差别,靠部队的转业官兵和山东支边青年是不可能的。知青把城市带来的知识和观念以及从老职工身上学到的做人做事的经验和态度融合在了一起,又传给了我们的下一代,开拓了北大荒人的视野和世界观。他们通过和北大荒人建立了战友式的感情,甚至组建起了家庭,对提升边疆地区的人口素质做出了大贡献。”
“知青给北大荒带来了文化,这话一点不假。主要就体现在他们对我们子女的教育上。我们连队有了知青后才有了小学校,上海、北京、天津河哈尔滨知青各出了一人当老师。营部建中学,那里的老师也都是知青。”
“从整体上看,知青的文化水平高出老职工一大块,……除了教书育人以外,他们在北大荒的文化传播还体现在文艺活动上。我们7团的每个营都有宣传队,都是以知青为主。他们带来了城市的信息、习俗和观念,改变了农场人的眼界和喜好。”
“知青下乡来,给农场带来了新气象,也带来了城市文明。那时我们的孩子都知道大城市的人用什么,吃什么。”
“知青给农场增添了活力,对垦区的发展……垦区人现在吃、穿、做事方式……他们给这里带来了文明,也从职工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知青在北大荒遭了罪,也受到了锻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各个学校里的老师都是他们。过去农场根本没有这样的教师水平,好教师谁来这么苦的地方呢?他们开展的文艺活动也给北大荒带来了活力。”
“九三垦区的文化生活有过两次活跃期,一次是转业军人来,一次是知青来。知青时期是大高潮,农场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都上了一个档次。”
“当时新华农场的职工只有三千多人,可知青有七八千人,绝对的主力军!他们不光是农场建设的新鲜血液,还给农场带来了城市文明,让我们开了眼界。农场讲卫生、讲礼仪、讲时尚的风气就是他们带起来的,连做五斗橱和大立柜等家具都是他们带动的。照我看,北大荒人的素质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大提升,一次是转业军人带来的,一次是知青带来的。知青对北大荒的贡献,我们‘老农场’最有发言权。”
“知青的文化和思想水平从整体上说要比老职工高一大截,给北大荒带来一次人员素质的大提升,……我们是一辈子的感情。”
被采访的北大荒二代说:
“因为常年和知青在一起,我们的眼界和思想发生了变化,慢慢地连说话、做事、穿着都和当地农民不一样了。”
“要说知青给北大荒带来的进步,我们这些人都有体会。……知青在新华农场不仅留下了东大甸子良田那样的有形资产,还留下了城市文明,这是让农场享用至今的无形资产。比如说姜昆吧,那是农场的一张名片。”
“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来说是不对的,对我们来说是正确的,我们是受益者。……今天在座的9个人全都是知青教出来的学生。知青走的时候我们也就是十来岁,但我们的上辈人常说:从你们身上能看出知青的影子。知青带来了城市化的文化,改变农场的风俗和习惯,……我们感谢他们,这是一辈子分不开的感情。”
我这样大量地引用这些热情地话语,就是想说明这是很多人的看法。在知青离开北大荒30多年之后,仍有那么多干部群众异口同声提到知青文化的影响,这有力地说明了几十年来知青文化在农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我希望每个关心北大荒知青文化的人都能认真读一读上面这些北大荒人的心里话。
我在先前的帖子(在《生命中的兵团》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详细讲过对北大荒知青文化的看法:
北大荒知青文化是全国最大的中心城市的知识青年在黑土地上创造和发扬的文化;因此,它是城市的文化,青年的文化,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文化。这些正是60年代和70年代北大荒农场迫切需要的东西。
在教育方面,北大荒知青文化的影响是最显著和深远的。我们八五八农场的场史记载:农场1978年的中学生数量是1967年的十倍,还多了原先没有的高中生,80%以上的教师是知青。在知青教师的支撑下,早在兵团创建初期北大荒就普及了初中教育。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领先了全国农村很多年。北大荒知青文化哺育了整整一代农场青年。“荒二代”全部被知青化,从而摆脱了他们父辈的许多农民特征。后来的几十年间数以十万计的“荒二代”走到全国各城市,没有一个人做农民工。80年代初知青离开农场后,这些“荒二代”继承了北大荒知青文化,只用了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农场城镇化的进程。
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北大荒知青中间后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著名记者、音乐家、美术家和其他文化精英,这些人的成长过程几乎全都与兵团时期的基层文化活动分不开。在老职工的眼中,“兵团时期是北大荒文化生活最活跃、水平最高的阶段。”姜昆、濮存昕、孟凡贵等人都是活跃在基层单位的文艺骨干。正如《八五八农场史》所说:“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给僻静的边疆增添了欢乐和活力”。兵团创作的许多文学、文艺和美术作品在地区和全国产生影响。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全剧演出被本书作者称为“中国知青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
在卫生方面,《八五八农场史》记载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各种重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数字。五六十年代曾经严重危害农场群众健康的流行性出血热、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传染病、地方病,到了1970年前后得到了有效防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克山病、麻疹基本绝迹,出血热再没有死过人。农场的卫生员80%以上是知青。我们连的一名北京知青1964年到北大荒长期担任连队卫生员,28年间接生260多次,没有出过事故,堪称了不起的典型。
北大荒知青文化使祖国东北边疆地区的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越了全国其它农村地区,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并且在偏僻遥远的边疆与内地中心城市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北大荒知青文化可以说是几十万北大荒知青对祖国东北边疆建设做出的最大贡献,可歌可泣,光耀史册。
以上几段是先前的帖子里写的,是我对北大荒知青文化的基本看法。我觉得这些文化方面的贡献比物质方面的贡献更加深远,因此是知青最重要的贡献。
北大荒知青文化是全体北大荒知青创造和发扬的文化,并不只是少数知青的事情。据1976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政治部群工处统计的资料,那一年总局系统职工参加五七大学的超过万人,参加政治夜校的超过20万人。那时基层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已经不如兵团组建初期那样火热了,但也还有1200多个。在我前几天发表的我们连知青回忆录中,贲桂琴的文章和赵嘉臻的文章都提到了1968年到达34团18连的知青的文艺演出情况,18连的两个单位(副业队和家工厂),副业队这边全体知青上台演出,加工厂那边只有一个哈尔滨知青坚决不肯跳舞,其余全都参加了。可见仅仅文艺活动这一项,当时的知青几乎全都参加了。
以上看法如果荒友不同意,那也没关系,我们保留自己的意见好了。我觉得当前最主要的是通过知青和两代北大荒人的笔和嘴,把北大荒知青各方面的贡献都说清楚,形成共识、写入历史。至于哪个第一哪个第二并不是最重要的。这里我已经把自己的看法详细地讲清楚了,以后不想再争论这个话题了。
第二个问题,忠字舞。
我始终认为忠字舞是文革高潮中极左思潮的畸形产物,它并不代表群众对领袖的深厚感情。实际上当时我们接触到的群众没有一个人愿意跳这个舞。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副业队的贫协主席许文典老大爷为难的样子。他根本不会跳舞,但在造反派们的宣传下不跳不行,还只能由贫下中农跳,他只好红着脸和几个老人上前比划,惹得大家发笑。知青来了他们如释重负,赶紧都推给了知青,说什么也不肯上场了。难道他们这是没有阶级感情吗?加工厂那边也是如此。老连长一直被造反派批判为只抓生产不抓革命。他自己宁可被批也不肯上台跳舞。对于知青,他也是只要求能糊弄过去就行了。知青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不让老连长为难才上台跳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忠字舞并不能代表群众对领袖的感情。实际上这种舞蹈只勉强兴旺了几个月就在群众的消极抵制下销声匿迹了。如果它真的代表阶级感情,怎能几个月就消失了?
至于我的朋友形容忠字舞的那个词,平心而论,只是表示这种舞蹈实在难看,本意并没有咒骂跳舞者的想法。贲桂琴的文章也用了这个词,难道她是自己骂自己吗?所以顶多也就是用词不当吧。如果大家同意我对忠字舞的看法,那就不必非要对这个词上纲上线了。当然如果认为忠字舞是革命的不容污蔑,非要抓住一个词上纲上线,那也只好听便。好在现在不是文革最“左”的时期了。
我一直希望能和大多数荒友凝聚共识、增进友谊。北大荒知青为边疆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我们大多数北大荒知青最有可能也最应该达成共识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也是我把我们连队知青回忆录中的文章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论坛上一篇篇发表的主要动机。如果荒友们赞意这个动机,那就让我们把精力多用到挖掘充实这个观点上,把我们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得更详细更全面些,为历史增添一些真实记录。在次要问题上最好增加一些包容度。如果荒友们对此有异议,那我也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10: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