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31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2977.时代背景 人物形象
  小说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穿插交错地描写在上海、南京、苏州的将家儿女的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
      小说塑造了王熙凤式的人物金素痕,以这个人物为中心在蒋家内部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财产继承权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但是,小说在不少方面,特别是在描写知识分子道路方面,很大程度上又背离了现实主义。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大批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不断改造自己,由投身民族解放斗争而走上同工农结合的大道。
  《财主底儿女们》中塑造金素痕时,把她放在同蒋捷三争夺财产的舞台上,并夹杂着同丈夫蒋蔚祖情感搏斗,这样她的泼辣、野蛮、强悍、与阴毒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而塑造王桂英这样一个小女子时,作家把她置于对她影响最大的也就是同蒋少祖的情感纠葛时来描写她,特别是当她有了私生子而被人唾骂时将她内心的挣扎痛苦推向高潮。更不用说在自己的妻子和父亲的争斗下以致被逼疯的蒋蔚祖了。在这种关乎人物命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从而形成“强烈的内心冲突和锐角式的情绪波折”的心理艺术。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意识、潜意识都聚将上来,共同决定着人物的命运走向。也可以说,他作品中的意识与无意识都是共同表现了“人物精神底来龙去向”。
  《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以描述知识分子道路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却不是努力反映这个客观实际,而把具有浓厚个人主义思想的蒋纯祖作为当代英雄加以歌颂,鼓吹蒋纯祖的道路,其实这条道路是一条脱离广大群众,脱离斗争实际的歧路。作者说:“我不想隐瞒,我所设想为对象的,是那些蒋纯祖们。对于他们,这个蒋纯祖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在呼唤着。”
  小说中的蒋纯祖是财主蒋捷三的第三个儿子,抗战爆发后脱离令人窒息的家庭走向社会。作者以巨大的篇幅描写蒋纯祖在抗战中曲折的遭遇,用细腻的心理刻划展现蒋纯祖时刻在激荡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笔下,蒋纯祖忠厚、善良、高贵,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他憎恶他所处的苦闷的现实”,对邪恶势力有一定反抗性,但是他又软弱动摇,在压迫加重时往往逃避,从混乱的前线逃到麻木的后方,从演剧队转到乡村小学,又在农村恶势力压迫下逃回城市,终于在贫病交加和失恋的精神重压下死去。如果作者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这个人物,自然能给读者以启发,但在小说中作者对这个人物同情多于批评,甚至赞扬他孤高自赏,仇视一切理论,实际上也就是肯定和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鼓吹拒绝党的领导、脱离革命集体的个人奋斗。
  在《财主底儿女们》第三部竟然被蒋纯祖的生命经历填满了的时候,一边讶异于这种写法的冒险,一边不由得佩服了作者的聪明——作者必须,也只能扣住蒋纯祖来写,因为无疑地,作者本人最亲近于蒋纯祖。
  蒋纯祖的经历(或者毋宁说路翎的设计)是奇异的,然而最后,竟然在那么多巨笔已经描摹过了乡场中的孤独灵魂之后,路翎又让他的主人公走进乡场去教书。他是立意要学习他的前辈呢还是相反?
  路翎好写大波澜,蒋纯祖勇猛如倪焕之,冲动如梅行素,绝望如萧涧秋,革痼弊他最敢作敢当,遭惨败时也是他跌得最重,这不能不归因于蒋纯祖的永远是躁动不安着的灵魂。作者牵扯着他的主人公,让他不停顿地拼杀,前进,让他与环境作最彻底决绝的反抗,让他大哭或大笑,突如其来地作各种决定,直至筋疲力尽。写蒋纯祖内心的狂涛巨澜时,作者的笔触也是癫狂的。他几乎让他的读者无法忍受那些几乎是无休止地翻来覆去的怀疑、惊惶、拷问、折磨,不无惨酷地盼望这一切快快完结。
  《财主底儿女们》从整体上看,它时空跨度大,家庭与社会交错纵横,人物形象驳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为了争夺上辈留下财产,蒋家儿女明争暗抢、勾心斗角、串联倾轧,终于大打出手。在这争夺过程中,又人人经受着喜怒哀乐的刺激,在情感上纠缠不清的疙瘩搅得他们自己也常处于无所措其手足的情境。作家在记叙他们不同思想、不同经历变迁过程的同时,也不时在抒发出自己对这群蒋家儿女们生生死死苦乐的同情。尤其是蒋家小儿子蒋纯祖在路翎笔下被描绘成在中国苦苦寻觅的克利斯朵夫。他血气方刚、忠厚、善良、高贵、富有正义感与爱国之情。
  他最憎恨的是他所处的苦闷的现实,具有不寻常的“雄心和梦想”,时刻想创造伟大的功绩,获得非凡的荣誉。但生活赐于他的却是长期的流浪漂泊,没有功建,未得“英雄”之称。自以为自己追求崇高的生活,并为此不遗余力,但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沉沦堕落,忏悔不已,病态的狂乱直到毁灭。对于这个人物,作家除给他一个悲剧和给予一定的批判之外,始终都是以欣赏和赞美的笔调来描写的。因此,在繁复的故事叙述中融合了较多的热情成分,或抒发描写对象的苦闷,悲观、消沉、颓废;或抒发作家对人物的赞美、欣赏、同情、惋惜。
  路翎的蒋蔚祖却并不十分复杂,他只是一味地恋着金素痕,终至疯狂,疯人相对来说好写一些,情绪大起大落,行为可以乖张到极致。而同样题材的作品少年人则往往是最难把握的,无论是高觉慧,周冲,还是祁瑞全,比起蒋纯祖,都过于单纯,清澈见底了。小说中描写的其他几个财主儿女,思想面貌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共同之点都
  是一事无成。蒋家大儿子蒋慰祖受家庭内部倾轧和妻子放浪的刺激成为疯子,多次逃离家庭与乞丐为伍,最后烧毁住所,跳入长江,淹没在波涛之中。这个形象对财主家庭是个尖锐的讽刺,寄托了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愤懑,和对私有财产制的谴责,许多情节动人心弦,但结局却是消极的。
  蒋家的二儿子蒋少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较早脱离家庭参加抗日爱国活动,但并没有从立场上思想上背叛财主家庭,抗日也只限于空谈,后来成为新的地主、绅士和文化上的复古主义者。蒋少祖所走的道路是通向反动营垒的歧路,但作者对这个人物欣赏多于批判。小说通过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企图解答“在目前这种生活里……,这个世界上,人们应当肯定,并且宝贵的,是什么。”但作品的实际却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给读者的印象只能象小说描写蒋纯祖和他的同伴逃出石桥镇时“……他们无路可走了。……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但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和强烈的时代气氛中,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崩溃及其儿女们的曲折生活道路这一侧面,显示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而且篇幅巨大,又出自一个青年作者之手,因此小说出版后受到进步文艺界的重视。
  《财主的儿女们》里的人物形象蒋少祖,时而觉得自己高、伟大,时而觉得自己卑劣、渺小;时而狂热、兴奋,时而消沉、颓唐;时而讲求实际,时而耽于幻想,时而是英雄的化身,可以完成一切,时而又觉得怯懦,什么都无能为力。另一个人物金素痕,既有王熙凤式的泼辣狠毒,又有暴发户式的贪婪放肆,完全够得上一个可怕的恶魔。然而,在丈夫蒋蔚祖逃亡失踪后的那段时间里,她又一反常态,痛器流涕,真诚地忏悔,热切地思念自己的丈夫,这时,她完完全全又是一位温柔的天使。
  《财主底儿女们》中蒋少祖甚至直言“我信仰理性。”虽然作者并不赞同他的追求的和他的人生选择,但对他那种理性的自我判断和不盲从意识还是十分推崇的,从他的奋斗中更可以看得出来。他孤独高傲自命不凡,始终在探索自己的生活道路,又始终陷于苦闷迷惘幻灭中。他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但终因看不到潜藏在人民身上的巨大力量而成为一个特立独行者。清醒而迷乱,真实与虚伪,高傲与谦逊,悲天悯人与孤独自私,紧紧缠绕在他身上,使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性格复杂的典型。因此可以说,路翎的小说在心理分析上对理性世界的探索也是成就很大的。无论是清醒的,还是困惑的。他的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那些知识们,都是一个个的探索者。曾有评论家称其为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虽然有夸大其内容含量的成分,可是把《财主底儿女们》称为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再恰当不过了。
  神判处西绪福斯把巨石推向山顶,然而石头由于自己的重量又从山顶滚落下来。这种重复而又无意义的劳动象征了人生的某种荒诞。在我看来,路翎的著作也正是呈现的在时代的裹挟中各色人物苦苦挣扎的荒诞世界。
  在路翎的文学世界中,各种人物就像炼狱中的鬼魂在疯狂地挣扎、嚎叫和攫取自己或是他人的生命。这中间不但有金素痕那样的残酷与贪婪、蒋淑媛夫妇那样的虚伪和狡猾,蒋慰祖那样的怯弱与阴冷,蒋纯祖那样的犹疑与卑劣,也有他们灵魂深处的污秽中的洁白。在这里,人性的光明与阴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缚住了每一个人,让他们在近乎宿命的网格中奔突和滚爬。在这张网中,每个人的灵魂都被撕裂了,那撕裂的各个部分之间有充满了敌视、攻击、啮咬和残害,充满了自我和他我的对话。正是在这种灵魂的鞭打中,显出了灵魂的深。这是一群在历史的漩涡中慢慢地蠕动着的人们,是被遗落在地狱深处饱受苦刑的鬼魂,他们伤害了别人,也摧残了自己,他们的奋斗与抗争并没有使他们逃出命运的手掌,
  因为他们的内心里有永远也赎不清的罪过。金素痕利用了蒋慰祖的软弱与善良骗取了蒋家大量的财富,满足着自己的物欲和性欲的放纵,却饱受了蒋慰祖给她施加在精神上的酷刑,想获得别人的原谅和内心中的安宁而不能,最终失却了她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蒋慰祖也成为她心灵深处的鬼影,永远也抹煞不了。蒋少祖一次又一次的突围,然而作为个人英雄的他终于因为自身的弱点和现实的冷酷成为历史的残渣,复归到他所憎恶的传统中去成为历史的零余者。那个蒋纯祖在旷野的漂泊中和命运搏击,青春的躁动和热血的贲张,是他的灵魂负了那样的重荷,展现出他灵魂深处的卑劣和高尚混融的境界。这林林总总的灵魂终于让人们知道他们是现实中的正常人的灵魂,使人性自身在历史中所呈现的状态,是真的带有血的蒸汽的灵魂,也会想到自身被历史和现实扭曲后所形成的灵魂的病态,让读者发一身冷汗久久不能忘却。
  在这样对于灵魂的残酷审视和鞭打中,我也感到作者把自己也烧了进去,也淌了自己心灵深处的血泪。这是在心灵的炼狱中凝成的血泪的史诗,凝结了一个青年面对那个纷繁世界的感受,凝结了作者对人的生存自身境遇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它的文字中燃烧着青春的火焰,跳动着热血奔流的脉搏,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是用任何或陈旧或时髦的问题和主义所不能涵盖所不能分析的,它就是一个青年突入现实经历了灵魂的浴血肉搏所呈现给人们的一部文学著作。
  正是在这样的著作中,我看到了在精神的炼狱中苦苦挣扎求索的作者的身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31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2978.《财主底儿女们》赏析
  路翎是四十年代“七月派”小说家族的重要一员。在他的早期文学创作中,“原始的强力”作为一种朴素、强悍的冲动性力量和抗争本能,一贯被视为其小说的基本特征和终极追求。一九四八年,路翎的长篇巨著《财主底儿女们》由希望社将一、二两部完整出版,这被胡风评价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并认为《财主底儿女们》是一部可以冠以史诗名称的小说。小说叙述了以蒋氏三兄弟等人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酷烈思想斗争和血淋淋的人生搏斗,着力挖掘了“原始强力”在他们身上的寄兴、表现、以及各自不同的成因与深层内涵。
  1945年《财主底儿女们》上卷出版。这部曾被誉为「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39的巨著,细致而真实地刻画了蒋蔚祖疯狂的过程。正如冯雪峰所言,「疯子发疯的唯一理由,是以他自己的真实,恰恰碰撞著社会的真实。」40当个体的本真需求与社会的异化力量难以调和时,疯狂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折射人类生存困境的精神状态的产生与成长必然「和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人生纠结得深」,从而使「整个现在中国历史能够颤动在这部史诗所创造的世界里面」。41《财》中的蒋蔚祖作为一个富足家族中受著父亲宠爱的长子,不用担心物质贫困,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诗意,顺天安命的性格使他有一种自得其乐的平和,他似乎具备了一切使幸福成为可能的条件。这种摆脱生存压力后的疯狂更深刻地反映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尖锐冲突。
  无可否认,蒋蔚祖疯狂的根本原因是其独立意志的缺失所导致的不成熟状态,以至在众人眼中「好像蒋蔚祖是小孩子」。42然而,这种独立意志的缺失正是传统父权的结果。他唯有取消自己的独立意志顺应父权,才有可能获得和平与安全。妻子的出现使他意识到爱情这种更为本真的需要,从而使他开始反抗父权。然而,独立意志的缺失使得他无法承担任何一种选择所产生的责任,当他试图倒向爱情的怀抱中时,亲情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导他试图与亲情和解时,爱情又促使他逃离。他于是只能不停地在二者之间奔走逃亡,陷入一种精神分裂。但这种意志发展的滞后并不必然导致疯癫。他的发疯,更主要的还是他沦为一种工具性存在,成为父亲与妻子之间争夺的战利品。在这里亲情是扭曲了亲情,爱情是扭曲了爱情。
  父亲试图利用父权将儿子束缚在自己的膝下,并且不惜以禁闭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妻子更是为了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利用他的爱情。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这种异化更为严重。在蒋蔚祖的周围,并没有他所渴求的真正的理解与爱,有的只是用温情掩盖的物质利益的争夺。姊妹与妻子为了财产,在父亲尸骨未寒时,以爱情或亲情的名义迫使他们有利于自己的表态,为此不惜给他致命的一击。在这种赤裸裸的实用理性的支配下,人作为主体的意义消弭无形,异化为一种工具性存在。当蒋蔚祖无力顺应这些社会认同中的任何一种时,他也就只剩疯狂一条道路可走。然而,蒋蔚祖也正是以疯狂洞穿著这个世界的虚伪与丑态,在癫狂中无所顾忌地批判这个不将人当成人的社会,否定了现存的理性与道德。正是在疯狂中,蒋蔚祖以自己的本真对抗世界的异化,
  以情感否定著工具理性与社会认同。路翎以一个灵魂的拷问者的姿态,不仅批判蒋蔚祖的软弱,而且批判了使他疯狂的病态社会。虽然蒋蔚祖的疯狂与自杀并未指示出前进的方向,但他的疯狂与自杀本身就出于对生存意义的严肃思考。「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43在整个生存的荒诞处境中,疯狂与自杀一方面说明了生存的失败,另一方面则彰显著生存的意义与激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31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2979.《财主底儿女们》评析
  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底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在这部不但是自战争以来,而且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规模最宏大的,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诗的名称的长篇小说里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底动态。然而,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底纪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运命这个无情的审判者前面搏斗的经验。真实性愈高的精神状态(即使是,或者说尤其是向着未来的精神状态),它底产生和成长就愈是和历史的传统、和现实的人生纠结得深,不能不达到所谓“牵起葫芦根也动”的结果,那么,整个现在中国历史能够颤动在这部史诗所创造的世界里面,就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了。
  在封建主义里面生活了几千年,在殖民地意识里面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国人民,那精神上的积压是沉重得可怕的,但无论沉重得怎样可怕,还是一天一天觉醒了起来,一天一天挺立了起来;经过了无数的考验以后,终于能够悲壮地负起了这个解放自己的战争底重担。人能够概括地对这提出简单的科学的说明,人更应该理解这里面的浩瀚无际的、生命跃动的人生实相。在那中间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最敏感的触须,最易燃的火种,另一方面也是各种精神力量最集中的战场,因而也就是最富于变化的、复杂万端的机体。这种夹在锤和砧之间的存在,人能够简单地对它提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但那里面的层出不穷的变幻,如火如荼的冲激,鲜血淋漓的斗争,在走向未来的历史路程上,却有着多么大的教育的意义。
  在这里,作者和他底人物们一道置身在民族解放战争底伟大的风暴里面,面对着这悲痛的然而伟大的现实,用着惊人的力量执行了全面的追求也就是全面的批判。说全面的,当然不应是现象底巨大惧收的罗列,而是把握住精神现象底若干主要的倾向,横可以通向全体,直可以由过去通向未来的倾向。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底悲惨败战,凶恶的反扑,温柔的叹息,以及在伪装下面再生了的丑恶的形状,我们看到了殖民地性个人主义底各种形式,一直到被动物性主宰着的最原始的形式,一直到被教条主义武装着的最现代的形式。在这中间挣扎着忠实而勇敢的年青的生灵们),虽然带着错误甚至罪恶,但却是凶猛地向过去搏斗,悲壮地向未来突进。这一切,被自一·二八到苏德战争底爆发这个伟大的时代所照耀,被庄严而又痛苦的民族大战争所激荡,被时代要求和战争要求鞭打着的这古国底各种生活触手所纠缠。人没有权利怀疑作者为什么把舞台限在后方,
  为什么不正面地接触到劳苦人民底世界,因为这不是作者要在这里负起的任务,人却应该感受得到,在这部史诗里面所照耀的,正是劳苦人民底神圣的解放愿望和他们底伟大的战斗目标。人更应感受得到,作者底一切努力一切争斗,正是为了和读者们一道通向那个愿望,突向那个目标。作者自己说,一切生命和艺术,都是达到未来的桥梁。正是这个把自己变成达到未来的桥梁或踏脚石的志愿,才有可能产生了把七十个左右的人物底运命旋转在那个愿望那个目标下面的磅大的气魄。从这里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说的,他所追求的,“是光明、斗争的交响和青春的世界底强烈的欢乐”。是的,是“欢乐”。但可以把这换写为“痛苦”,也可以把这换写为“追求”。欢乐,痛苦,追求,这些原是“我们时代的热情”(借用那个蒋纯祖底用语)还没有找出适当的表现语的那个passion所必有的含义。时代底passi0n产生了作者底passi0n和他底人物们底passi0n。作者说,
  作为他底对象们底综合性的人物,那个蒋纯祖,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在呼唤着,然而,人不难感到,作者自己更是举起了他底整个的生命向他底人物们和读者们在呼唤着的。原来,作者底对于生活的锐敏、感受力正是被燃烧似的热情所推进,所培养,所升华的。没有前者,人就只会飘浮,但没有后者,人也只会匍伏而已罢。没有前者,人当然不能突入生活,但没有后者,人即使能多少突入生活,但突入之后就会可怜相地被那裂缝夹住“唯物的”脑袋,两手无力地抓扑,更不用说能否获得一种主动的冲激的精神了。不过,这些当是易于被人感受的,除非他是一段木头,但人也许不易感受到贯串在这里面的神经系统似的要素,作者底深邃的思想力量或者说坚强的思想要求罢。没有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现实主义就没有了起点,无从发生,但没有热情和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现实主义也就无从形成,成长,强固的。前者使教条主义狼狈地溃退,后者使客观主义不能够藏身。
  但若就一部作品底创造过程说,这三者总是凝成了浑然一体的、向人生搏斗的精神力,而这里面的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的成份,开始是尽着引导的作用,中间是尽着生发、坚持的作用,同时也受着被丰富被纠正的作用,最后就收获了新的思想内容底果实。人会吃惊于这部史诗里面的那些痛苦的境界,阴暗的境界,欢乐的境界,庄严的境界……,然而,如果没有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这些固然无法产生,但如果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不是被一种深邃的思想力量或坚强的思想要求所武装,作者又怎样能够把这些创造完成?又怎样能够在创造过程中间承受得起?正是和这种被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所武装的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一同存在的,被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所拥抱所培养的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使作者从生活实际里面引出了人生底悲、喜、追求、搏斗积梦想,引出了而且创造了人生底诗。
  正由于抱着了这思想力量或思想要求,所以作者能够创造出“光明、斗争的交响”。说交响,当然是在众声底和鸣中间始终有着一条主音在。人不难看到,被民族解放战争中间的时代要求和人民要求所照耀,被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识形态的痛烈的批判所伴奏,回旋着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底由反叛到败北,由败北到复古主义的历程,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底在个人主义的重负和个性解放底强烈的渴望这中间的悲壮的搏战。在那个蒋少祖身上,作者勇敢地提出了他底控诉:知识分子底反叛,如果不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路,就不免要被中庸主义所战败而走到复古主义的泥坑里去。这是对于近几十年的这种性格底各种类型的一个总的沉痛的凭吊。而在那个蒋纯祖身上,作者勇敢地提出了他底号召:
  走向和人民深刻结合的真正的个性解放,不但要和封建主义做残酷的搏战,而且要和身内的残留的个人主义的成份以及身外的伪装的个人主义的压力做残酷的搏战。这是这一代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应该接受但却大都不愿诚实地接受,企图用自欺欺人的抄小路的办法回避掉的命运。不用说,和一切真实的心灵一样,作者是向着未来,为了未来的,所以他底热情的形象到了以蒋纯祖底传记为主音的第二部,就更凄厉,更激荡,更痛苦,也更欢乐而庄严.在被丢掉了的初稿里面,相当于蒋纯祖的那个人物,是走上了比他更年青、更单纯、也就能够直线突进的,在这里的少年陆明栋所走的路,但这里的蒋纯祖却留在了后方,承受了痛苦的搏斗,而且终于倒下了。这是,人物性格底内在要求不能不这样,
  作者自己的思想要求也不能不这样。走向未来,当然有种种的路,那里面也当然有直线突进的路,但直线突进的路并不能变为对于此时此地的负担的逃避,而蒋纯祖底性格更不是这样的幸运儿。他得承受更大更大的痛苦的搏斗,从他底搏斗里面展示出更深更广的历史的意义。一个蒋纯祖底倒毙启示了锻炼了无数的蒋纯祖。就这样,作者完成了他底史诗底构成和他底人物底经历。在我们底文艺领野,矗立着鲁迅的大旗。在今天,人会承认这面大旗,人更乐于自命是这面大旗底卫士,但人却不愿或不肯看见,多年以来(包括鲁迅在生的时候),
  虽然也有一些来自这个传统的真诚的战斗,但却有多少腐蚀这面大旗,淹没这面大旗的乌烟瘴气。什么是鲁迅精神?岂不就是生根在人民底要求里面,一下鞭子一个抽搐的对于过去的袭击,一个步子一印血痕的向着未来的突进?在这个意义上,不管由于时代不同的创作方法底怎样不同,为了坚持并且发展鲁迅底传统,路翎是付出了他底努力的。自新文艺诞生以来,一直肯定着学习世界文学底战斗经验。然而,虽然不能抹杀那努力下来的痕迹,但可悲的倒是太容易发现结构底模仿,主题底窃取,人物底抄袭……●世界文学底战斗经验应该指的是,那些文艺巨人们虽然各各在时代底限制和思想底限制下面,但却能用着最高的真诚向现实人生突进,把人生世界里的真实提高成艺术世界里的真实的,那一种战斗的路径和战斗的能力。
  那么,由于人类解放思想底武装和我们伟大的时代底要求这些有利的条件而摆脱了他们底思想上的限制或苦恼,从战斗底需要出发,汲取甚至征服着几个伟大的作家(特别是L·托尔斯泰)底现实主义,路翎也是付出了他底努力的。但作者是二十几岁的青年,而且成长在生活在激荡一切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时期,所以他底搏斗,人生上的和艺术上的搏斗都燃烧在青春底熊熊的热情火焰里面。人如果能够看出这灼人的青春底火焰的对于我们底人生、我们底文艺有着怎样的寄与,人就能够把作者自己所说的“失败”和“弱点”只当作青春的热情所应有的特点来理解的罢。所以,《财主底儿女们》是一首青春底诗,在这首诗里面,激荡着时代底欢乐和痛苦,人民底潜力和追求,青年作家自己的痛哭和高歌!就暂用这几节话当作对于这首诗和他底读者们的祝福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31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2980.《财主底儿女们》评价
  这是一部心灵史。作者执著到几乎顽固地潜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汲汲于探询和描绘他们隐秘的内心苦恼,痛苦的生命创伤。在心灵的真实的悸动面前,非善即恶的传统概念失色了。作者似乎只关心一个是非:真的还是假的。——你很难指责谁:蒋少祖虚伪吗?他渴望忏悔的冲动是那样热烈,他忧国忧民的思考是那样深沉,他是小说中作者着力描绘的最有头脑的人,甚至于人们一再指责的他的复古,作者也未必对之抱有完全的反感。作者曾无限温柔地描摹蒋少祖的感动:夕阳黯淡,大地肃穆,云群舒卷,晚风轻拂,“祖先们底魂灵”神秘而庄严。金素痕无耻吗?行为上显然是的,但返归到她的内心,作者为她的一举一动都准备了辩护词,把她看作“仅仅成为一个妻子和母亲时”的女人,动情地述说她是如何害怕凄凉的未来,如何在蒋捷三灵前一空所思,哭泣如小孩,为了什么突然地由天使变成魔鬼,疯狂地攫夺蒋家的财产,等等,逼迫你恨她不得又怜她不得。这种写法有时固有其是非含混之弊,但它赤裸裸的真实或许恰恰更接近文学的本来意义。“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底纪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运命这个无情的审判者前面搏斗的经验。”(胡风:《序》)把每一个人物当作一个独特的世界,路翎成功于不落入任何窠臼,成功于没有现成的思想框范他的人物,人物是鲜活的,这段历史因而也是鲜活的。大概这正是年轻的好处:他忙着倾吐,忙着展呈,还来不及判断,也顾不上(或者是没有学会)下结论。
  年轻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历史的更高处。在同样题材的继承、延伸、开拓或变异中,新进作家的个性凸现得更其清晰和鲜明。
  现代写大家庭的作品多长于刻画长子长孙,路翎的蒋蔚祖却并不十分复杂,他只是一味地恋着金素痕,终至疯狂,疯人相对来说好写一些,情绪大起大落,行为可以乖张到极致。而同样题材的作品少年人则往往是最难把握的,无论是高觉慧,周冲,还是祁瑞全,比起蒋纯祖,都过于单纯,清澈见底了。在你发现《财主底儿女们》第三部竟然被蒋纯祖的生命经历填满了的时候,一边讶异于这种写法的冒险,一边不由得佩服了作者的聪明——作者必须,也只能扣住蒋纯祖来写,因为无疑地,作者本人最亲近于蒋纯祖。
  蒋纯祖的经历(或者毋宁说路翎的设计)是奇异的,然而最后,竟然在那么多巨笔已经描摹过了乡场中的孤独灵魂之后,路翎又让他的主人公走进乡场去教书。他是立意要学习他的前辈呢还是相反?
  让知识者进入乡场,是许多现代作家的一条习惯思路。远离背景,一空依傍,对于荒蛮的民间,知识者敏感忧郁的灵魂总能浮现得更清晰一些,就像旷野里一棵孤独的树。这些故事也有着相近的模式:青年知识者躲开都市,来到乡间,或与愚民搏击,或纠缠于无奈人间的明争暗斗,结果无不是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举出《倪焕之》《虹》《二月》《梦之谷》《围城》,《财主底儿女们》亦是其中重要一部。路翎好写大波澜,蒋纯祖勇猛如倪焕之,冲动如梅行素,绝望如萧涧秋,革痼弊他最敢作敢当,遭惨败时也是他跌得最重,这不能不归因于蒋纯祖的永远是躁动不安着的灵魂。
  作者牵扯着他的主人公,让他不停顿地拼杀,前进,让他与环境作最彻底决绝的反抗,让他大哭或大笑,突如其来地作各种决定,直至筋疲力尽。写蒋纯祖内心的狂涛巨澜时,作者的笔触也是癫狂的。他几乎让他的读者无法忍受那些几乎是无休止地翻来覆去的怀疑、惊惶、拷问、折磨,不无惨酷地盼望这一切快快完结。人们都说《财主底儿女们》受《倪焕之》影响极深,可能情节安排上是这样。然而,《倪焕之》写得稳健从容,是中年人讲的故事,当倪焕之不堪心灵的重负,跌踬于地时,你会大吃一惊;《财主底儿女们》则紧张匆迫,是少年急不可待的表白,蒋纯祖那颗“永远没有安定”的魂灵溘然飘逝的时候,你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
  这就是少年人书写的心灵史,一座杂草与鲜花并生的山岗,一首激昂热情又时而显出狂乱的“青春底诗”,《财主底儿女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31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2981.《饥饿的郭素娥》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路翎用“生活的触手”描写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女主人公郭素娥被一个大烟鬼领拾后做了其妻,不久生活上又陷入了困境,丈夫丧一切能力,她瞒着她丈夫与一和工私通,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用劳动、人欲、饥饿、痛苦、嫉妒、欺骗、残酷、犯罪,但也有追求、反抗、友爱、梦想所组成的世界;在这中间,站着郭素娥和围绕着她的,由于她的命运而使鲜明现出本性的生灵。郭素娥这个女人却扰动了当时的这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31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2982.《饥饿的郭素娥》人物分析
  郭素娥:不甘心沉沦,在精神饥饿与物质饥饿的层面,强悍的女人,欧化的色彩
  张振山:流浪型的工人,受过精神创伤,有暴力倾向,以暴制暴(左翼倾向),丧失唯一成为正常人的可能
  魏海清:农民型的工人,从怯懦到爆发,从自私到同情他人
  刘寿春:夫权制的代表,无能,有骗术,把妻子看做私有物品
  黄毛:地痞流氓代表
  陆福生:官方力量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31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2983.《饥饿的郭素娥》作者
  路翎(1923-1994),男,祖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徐嗣兴。汉族。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反革命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2984.《一个女人的悲剧》
      是艾芜最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周阿四被抓了丁,周四嫂孤身一人要抚养几个孩子,支撑残破的家。她受尽乡长、地主、商人、乡丁甚至巫婆的压迫和欺诈。她的儿子病死了,她和两个女儿在这个“鬼世界”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爬上山崖,抱着两个女儿跳崖自杀了。小说通过对周四嫂一家悲惨遭遇的描写控诉了旧社会的血腥和黑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2985.《一个女人的悲剧》作者
      艾芜(1904年6月2日-1992年12月5日),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人,中共党员,著名作家,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27年后在云南、缅甸做劳工,曾任报馆校对、副刊编辑、教师,1931年参加左联,从事专业创作,任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文化局长,四川省文联临时党组成员,省作协筹备组组长。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南行记》,著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山野》、《故乡》、《百炼成钢》等。1992年12月5日,艾芜因患肺炎,引起肺部大面积感染而去世,终年8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8-1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2986.艾芜生平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这次漂泊,决定了这位“流浪文豪”此后的文学生涯。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1930年冬天,因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被捕。1931年春,被押送回国,途径香港、厦门,同年5月到上海。不久,巧遇成都一师同窗好友杨朝熙(即沙汀,他与艾芜被誉为中国文坛上双星同曜的双子星座)。当年11月29日,与沙汀联名,由艾芜执笔,写信与鲁迅先生,请教有关小说题材问题。12月25日,鲁迅先生回了信。这次通信,对两位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的成长起着导航引路的重要作用。1932年底,他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即终生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开始发表小说。
  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1944年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写完著名长篇小说《故乡》,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计60期。1946年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任教。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逃到上海。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艺术表现上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
  1949年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1957年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等。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61年到云南旧地重游,完成了《南行记续篇》。解放后任四川省文联名誉主席。
  1972年以后,艾芜以耄耋之年,壮心不已,仍深入大小凉山,重返云南边疆,笔耕不辍。发表《春天的雾》、《南行记新编》等百余万字,直至1992年与世长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8 1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