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2927. 严谨求真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信口乱说,写文章要有根据而且要符合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但我认为光按这句话行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因为这两个条件仅仅说明了写文章时对作者主观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对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有“求真”这一条,就保证了文章里说的要符合客观,或力求接近客观,这样才称得上科学性的要求。冯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严谨,求真”这两条要求去做的。我们从他两部主要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里就可以看出这种治学态度。现在我还要讲几件冯至经常强调的事情(或原则)来丰富我们对他“严谨,求真”的治学方法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2928.主要贡献
  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化学术上颇多建树。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且成就斐然,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先生创作的《十四行集》更是在中国新诗的写作中开创新体,独步文坛,影响深远。除创作外,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越,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他对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作为教育家,冯至先生恂恂儒雅,诲人不倦,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功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同时,冯至先生一生为中国外国文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有筚路蓝缕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2929. 著作书目
  《昨日之歌》(诗集)1927,北新 《北游及其他》(新诗、译诗合集)1929,沉钟社
  《十四行集》(诗集)1942,桂林明日社;改订本,1949,文生
  《山水》(散文集)重庆国民出版社;增订本,1947,文生
  《伍子胥》(中篇历史小说)1946,文生
  《歌德论述》(论文集)1948,正中
  《东欧杂记1950》,新华书店
  《杜甫传1952》人文;增订本,1980
  《张明山与反围盘》(报告文学)1954,工人
  《冯至诗文选集》 1955,人文
  《西郊集》(诗集)1958,作家
  《十年诗抄》(诗集)1959,人文
  《诗与遗产》(论文集)1963,作家 《冯至诗选》 1980,四川人民
  《冯至选集》(1--2卷)1985,四川文艺
  《论歌德》(1--2卷,论文集)1986,上海文艺
  《冯至学术精华录》(论文、论著摘编)1988,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杜甫诗选》与浦江清、吴天石合编,1956,作家
  《德国文学简史》(上下卷)主编,1958,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2930. 翻译书目
  《哈尔次山旅行记》(散文集)德国海涅著,1928,北新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德国里尔克著,1938,商务
  《远方的歌声》(短篇小说集)捷克魏斯柯普夫著,与朱葆光合译,1953,人文
  《海涅诗选》 德国海涅著,1956,人文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诗集)德国海涅著,1958,人文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诗)德国海涅著,1978,人文
  《还涅抒情诗选》与钱春绮、杨武能合译,1984,江苏人民
  《审美教育书简》 德国弗里德里希·席勒著,与范大灿合译,1985,北大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
  《布莱特选集》德国布莱希特著,与杜文堂合编,1959,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2931.个人经历
  冯至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这一时期的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
  1927年暑假从北大德文系毕业,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国文,兼北大德文系助教。曾与冯文炳(废名)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1946年7月至196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51年后兼系主任。50年代著有《杜甫传》,当时颇得好评。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1987年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与他艺术奖,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他的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显示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27 15:18 编辑

      2932.重大事记
  1905年1岁
  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也作均培),笔名有琲琲、CP、鸟影、鼎室、F等。远祖曾在天津经营商业,后迁居涿州。冯至降生时,家已破产。父亲冯文澍是个读书人,有时在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常常失业。母亲姓陈,安徽望江县人,外祖父在涿州为官期间,她与冯父结为夫妻。冯至有一姐、一兄、一弟。
  1909年4岁
  开始在父母教导下看图识字,描红。
  1912年7岁
  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3年8岁
  春,入涿县两级小学。在初级小学学习一个学期,暑假后入高级小学。
  6月,母亲因病逝世。
  1914年9岁
  父亲与继母朱氏结婚。继母是北京人,待冯如亲生子。
  1916年11岁
  暑假,从涿县高小毕业。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送他去北京读书。冯考入北京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前三年走读,住在继母的堂弟朱受豫家中,舅父母待他很好。舅父擅长国画,冯至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绘画知识。四年级时住入学校。
  在中学里,冯最感兴趣的是教数学的黄自修和教国文的潘云超的课。黄先生使他对代数、几何有了爱好,潘先生讲《韩非子》、《史记》中的名篇、司马相如和鲍照的辞赋,以《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序》等,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1919年14岁
  5月4日(星期日),“五四”运动爆发,四中也跟北京各学校一样,成立学生会,参加罢课游行,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
  暑假后,潘云超因在《益世报》上发表一系列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社论而被捕,判处一年徒刑。黄自修调另一中学任校长。冯在学校大量阅读当时传播新文化提倡新文学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晨报副刊》等。对新诗发生兴趣,练习写新诗。
  由同学戴昌霆介绍,他最早在《新青年》6卷5期读到鲁迅的小说《药》。此后,凡是鲁迅发表的作品,都找来读。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他反复阅读,为之感动。
  通过继任国文教师施天侔,冯至接触到西方文学流派,首次知道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名称。
  1920年15岁
  寒假开始后,冯至和同班同学陈展云、戴昌霆等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通过自筹经费和向老师募捐,创办《青年旬刊》,发表新诗和其它习作。后因经费告竭,仅出4期便停刊,它在冯至心里播下了以办刊物为乐事的种子。同时,读到胡适的《尝试集》。夏,中学毕业回到故乡,读郭沫苦、田汉、宗白华三人的通信集《三叶集》,进一步了解到什么是诗,知道了歌德、海涅等诗人的名字,也注意到郭沫若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发表的《凤凰涅盘》和《天狗》那样的诗。《三叶集》对冯至起了诗歌启蒙作用。
  1921年16岁
  3月,继母在北京病逝。
  暑假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此时他大量阅读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出版的书刊,也读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诗歌,读莫泊桑、都德、屠格涅夫、契诃夫、显克维支、施托姆等人的小说,尤以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他影响较大。更多地阅读新诗,如康白情的《草儿》、俞平伯的《冬夜》等;而郭沫若的《女神》使他开阔了眼界,对诗初步有了欣赏和评判的能力。
  冯至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他后来收入他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的第一首诗《绿衣人》,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
  1922年17岁
  北大同学、同乡卢季韶之兄卢伯屏在山东济南第一女子中学教书,介绍他的同事顾随(羡季)与冯至通信。顾擅长诗词,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
  下半年,认识在北大国文系讲授《文学概论》的张定璜(凤举)教授,便把自己的诗作送他评阅。张定璜将组诗《归乡》寄给上海创造社,于 1923年初发表在《创造季刊》2卷1号上,这对冯至是很大的鼓励。
  1923年18岁
  组诗《归乡》发表后,引起由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等组织成立的浅草社同人的注意,约冯至加入浅草社。
  暑假开始,冯至结束预科的学习,与在京的浅草社成员10余人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茶会,由林如稷介绍浅草社在上海的情况。茶会的参加者有游国恩、李开先、冯文炳、高世华、陈炜谟、罗石君、韩君格等。通过此次活动,他与北大同级同学陈炜谟结交,由林如稷介绍,开始和当时在复旦大学学习的陈翔鹤通信。
  7月,顾随来京,与冯至及卢氏兄弟畅叙友情,纵谈中外文艺情况。
  暑假后,入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学习。在张定璜家遇见杨晦(时在北京孔德学校教书)。年底,陈翔鹤为能与北京的朋友长期相聚,放弃复旦大学学籍来北京。冯至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很快成为朝夕与共、无话不谈的朋友。
  下半年,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大受启发。
  下半年,北大派经济系教授陈启修赴苏联考察经济,郁达夫自上海来京,代替陈启修讲授统计学,得与郁达夫相识,时常一起去逛市场、旧书摊。由于郁达夫的推荐,冯至读了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并萌发将其译成中文的愿望。
  是年,冯至在《浅草季刊》和由浅草社编辑、作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出版的《文艺旬刊》(后改为《文艺周刊》)上发表诗、散文和译作。
  1924年19岁
  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20岁
  4月3日下午,冯至在鲁迅下课后,将新出版的《浅草季刊》1卷4期送给鲁迅。《鲁迅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午后往北大讲。浅草社员赠《浅草》一卷之四期一本。”
  《浅草季刊》1卷4期印出后,由于其积极组织者林如稷出国,社员的旨趣不一等原因,浅草社已名存实亡。
  9月下旬,在德国研究哲学美学的本家叔叔冯文潜(冯学彰之子)回国省亲,冯至在他那里首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与史推芳·盖欧尔格的名字,听叔叔谈了里尔克与盖欧尔格的情况。冯文潜还给他讲解荷尔德林小说《徐培利昂》中的名诗《命运之歌》。冯至后来曾把这首诗译出发表。
  秋,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和冯至商量另办刊物,冯至提议取名《沉钟》。由刊得名,时人称为沉钟社。该社一直坚持到1934年才解体,在中国新文坛上存在长达10年之久。
  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共出10期。冯至和陈翔鹤、陈炜谟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晦教学的工资里支付。
  1926年21岁
  4月10日,鲁迅作《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一觉》,提到一年前“一个并不熟识的青年(即冯至)”曾送他一本《浅草》,“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鲁迅还更多地谈到《沉钟》周刊,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努力。
  5月1日下午,冯至和陈炜谟访问鲁迅先生,鲁迅谈到《沉钟》,谈到俄罗斯的小说,也问办刊物的其他人的情况,差不多有半个下午时间。
  5月到7月间,他们数次到鲁迅家中拜访。鲁迅除了谈论文学与时事外,也对他们提出批评,希望他们不可总是搞翻译、写诗,要参加实际斗争。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
  秋,冯至读到里尔克的早期作品《旗手》,这篇散文诗对冯至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
  8月10日,《沉钟》停刊半年后,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前6期的封面是由鲁迅转托陶元庆绘制的。
  冬,晚间常和陈炜谟到景山东街未名社门市部’找韦素园、台静农谈天。
  1927年22岁
  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5月9日写信给鲁迅,表示毕业后希望去广州工作,并附寄《昨日之歌》一册。
  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拟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听杨晦之劝,赴哈尔滨担任第一中学国文教师。
  1928年23岁
  寒假回到北京,1月22日(农历丁卯年除夕)与陈翔鹤、陈炜谟、冯雪峰在杨晦寓所欢聚,冯至读他写的长诗《北游》。春节后仍回哈尔滨第一中学,陈炜谟亦随往担任英文教师。暑假后回北京,任教于孔德学校,并兼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
  下半年,杨晦编《新中华报副刊》,冯至在上边发表诗文。
  1929年24岁
  杨晦编《华北日报副刊》,冯至在副刊上发表创作与译作,直至1931年。在杨晦家中与当时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为《华北Et报》编《妇女周刊》的姚可昆相识。
  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20岁
  4月3日下午,冯至在鲁迅下课后,将新出版的《浅草季刊》1卷4期送给鲁迅。《鲁迅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午后往北大讲。浅草社员赠《浅草》一卷之四期一本。”
  《浅草季刊》l卷4期印出后,由于其积极组织者林如稷出国,社员的旨趣不一等原因,浅草社已名存实亡。
  9月下旬,在德国研究哲学美学的本家叔叔冯文潜(冯学彰之子)回国省亲,冯至在他那里首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与史推芳·盖欧尔格的名字,听叔叔谈了里尔克与盖欧尔格的情况。冯文潜还给他讲解荷尔德林小说《徐培利昂》中的名诗《命运之歌》。冯至后来曾把这首诗译出发表。
  秋,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和冯至商量另办刊物,冯至提议取名《沉钟》。由刊得名,时人称为沉钟社。该社一直坚持到1934年才解体,在中国新文坛上存在长达10年之久。
  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共出l0期。冯至和陈翔鹤、陈炜谟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晦教学的工资里支付。
  1926年21岁
  4月10日,鲁迅作《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一觉》,提到一年前“一个并不熟识的青年(即冯至)”曾送他一本《浅草》,“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鲁迅还更多地谈到《沉钟》周刊,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努力。
  5月1日下午,冯至和陈炜谟访问鲁迅先生,鲁迅谈到《沉钟》,谈到俄罗斯的小说,也问办刊物的其他人的情况,差不多有半个下午时间。
  5月到7月间,他们数次到鲁迅家中拜访。鲁迅除了谈论文学
  与时事外,也对他们提出批评,希望他们不可总是搞翻译、写诗,要参加实际斗争。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
  秋,冯至读到里尔克的早期作品《旗手》,这篇散文诗对冯至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
  8月10日,《沉钟》停刊半年后,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前6期的封面是由鲁迅转托陶元庆绘制的。
  冬,晚间常和陈炜谟到景山东街未名社门市部,找韦素园、台静农谈天。
  1927年22岁
  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5月9日写信给鲁迅,表示毕业后希望去广州工作,并附寄《昨日之歌》一册。
  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拟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听杨晦之劝,赴哈尔滨担任第一中学国文教师。
  1928年23岁
  寒假回到北京,1月22日(农历丁卯年除夕)与陈翔鹤、陈炜谟、冯雪峰在杨晦寓所欢聚,冯至读他写的长诗《北游》。春节后仍回哈尔滨第一中学,陈炜谟亦随往担任英文教师。暑假后回北京,任教于孔德学校,并兼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
  下半年,杨晦编《新中华报副刊》,冯至在上边发表诗文。
  1929年24岁
  杨晦编《华北日报副刊》,冯至在副刊上发表创作与译作,直至1931年。在杨晦家中与当时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为《华北日报》编《妇女周刊》的姚可昆相识。
  5月,鲁迅回到北京。24日上午与杨晦、陈炜谟到鲁迅寓所看望,并一同去中央公园午餐,一直谈到下午5时。
  冬,考取河北省公费留学。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25岁
  5月,与废名创办《骆驼草》周刊。周作人曾给予支持。该刊于11月停刊。与当时任北京大学助教的梁遇春交往。
  9月12日,与往伦敦的清华大学教授吴宓结伴,从北平出发,经哈尔滨、莫斯科、柏林,于月底到达海德贝格。在这所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主修德语文学,兼及美术史和哲学,听宫多尔夫教授讲课,喜读里尔克的诗和书信。与在那里学习的徐琥(梵澄)交往,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1931年26岁
  2月底或3月初,与梁宗岱在海德贝格相会。
  在宫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
  7月12日,宫多尔夫猝然逝世。冯至决定离开海德贝格,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
  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1932年27岁
  学习法语。
  6月,徒步独游萨克逊群山,至捷克边界,本拟一访里尔克故乡布拉格,因旅费不足而返。
  夏,朱自清从伦敦归国,路过柏林,冯至请他到柏林西郊住处畅谈,又陪他游波茨坦无忧宫。在法国留学的李健吾曾来访。
  10月,姚可昆乘意大利邮船来德,冯至到威尼斯迎接。姚在柏林大学附设的德语班学习德语。
  诗集《十四行集》
  1933年28岁
  4月,离开柏林回到海德贝格。
  6月6日,与姚可昆订婚。
  8月,访问宫多尔夫夫人。
  参加继任宫多尔夫讲座的阿莱文教授的研究班一学期;听雅斯丕尔斯讲授哲学、戈利塞巴赫讲授艺术史。
  1934年29岁
  8月,与姚可昆及维利·鲍尔夫妇在瑞士东南特精省罗迦诺的一个与意大利接壤的湖边小住。
  1935年30岁
  在布克教授的指导下写博士论文。6月,以论文《自然与精神的类比是诺瓦利斯作品中的文体原则》获博士学位。
  7月,结束留学生活。去法国,于7月20日在巴黎与姚可昆结婚。当时张定璜在巴黎,由他作主婚人兼证婚人。后夫妇漫游意大利,于8月中旬从威尼斯乘船回国。
  9月初,至上海。9月6日,与杨晦及姚可昆一起去看望鲁迅,在内山书店附近的一座咖啡店里谈了一下午,谈及德国形势及国内文坛的一些情况。
  回北平后,曾任北平中德学会常务干事。
  1936年31岁
  暑假后,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0月19日,鲁迅逝世。10月22日下午,参加鲁迅出殡的行列。
  10月,戴望舒编辑出版月刊《新诗》,与卞之琳、梁宗岱、孙大雨任编委。
  1937年32岁
  9月,因抗日战争爆发,随同济大学内迁,至浙江金华。
  1938年33岁
  年初,到达江西赣县。冯至介绍海德贝格的朋友维利.鲍尔来同济任教,二人在赣县重逢。
  暑假后,同济大学继续内迁。因姚可昆重病两月余,10月下旬始能成行。经湖南到桂林,在桂林和八步小住后,又经平乐、柳州、南宁,取道河内乘滇越铁路于12月到达昆明。冯至的父亲在北平逝世。
  年底,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在一家饭店宴请路过昆明飞往兰州的茅盾。冯至应邀参加,与茅盾初次晤面。
  1939年34岁
  暑假后,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
  8月20日,同济大学学生吴祥光介绍冯至参观距昆明l5里的杨家山他父亲经营的林场,说遇空袭时可到那里小住。冯至在林场的一座茅屋中安排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周末便去住两三天,也常邀朋友们到那里去玩。
  在西南联大的7年中,朋友们见面常谈文学问题,给冯至不少启发的,是李广田、卞之琳;常谈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是陈逵、夏康农和翟立林。此外,中文系的杨振声、朱自清、罗常培三位教授也给冯至不少鼓励和帮助。
  任教西南联大后,冯至在城内住东城节孝巷内怡园巷。巷口对面是闻一多、闻家驷的寓所。
  1940年35岁
  9月30日,日军飞机轰炸昆明。当天,冯至与闻氏兄弟一家躲入防空洞,初次与闻一多晤面(因闻家驷也在外文系系任教,早已熟识)。此后,经常有空袭警报。
  10月1日后,冯至一家迁居杨家山林场的茅屋,每周进城两次授课。
  10月19日,应西南联大冬青文艺社杜运燮等人的邀请,作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的讲演。这是他和学生社团接触的开始。
  1941年36岁
  春,在茅屋里开始翻译俾德曼编的《歌德年谱》,详加注释。他从西南联大外文系图书室借出德国科塔出版社为纪念出版歌德著作100周年编纂的 40卷本的《歌德全集》,以年谱为纲,读歌德的作品,同时参照自己身边的袖珍本《歌德书信日记选》、《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歌德谈话选》等,研究歌德的生平和重要思想,为后来撰写歌德研究的文章打下了基础。
  歌德著作与杜甫诗歌是冯至昆明时期主要的读物,此外,他也读陆游的诗、鲁迅的杂文、丹麦思想家基尔克郭尔的日记,尼采的个别著作,里尔克的诗和书信。
  秋,老舍应罗常培的邀请,在昆明住了两三个月。9月30日中午,夫妇俩去昆明龙头村访问了住在那里的罗常培、罗庸和来昆明作客的老舍。
  秋,在一次欢迎老舍的聚会后,与闻一多住在靛花巷教员宿舍里。闻一多称赞冯至介绍基尔克郭尔的文章《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二人谈至深夜。
  下半年,冯至不断生病。大病初愈后,背上又感染葡萄球菌,后来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做了外科手术。
  11月4日,迁入城内钱局街敬节堂巷,有时也到林场茅屋小住。
  岁末,林元在昆明创办《文聚》,冯至给予大力支持,并和林元结下友谊。
  是年年初,冯至在一个下午偶然写出一首十四行诗,后来在一年内写了27首,编为《十四行集》,寄给桂林明日社的友人陈占元出版。
  1942年37岁
  2月起,受贺麟之托开始翻译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大约一年内译完。
  冬,读到卞之琳翻译的里尔克的名作《旗手》,一时兴会,开始写历史小说《伍子胥》,翌年春完成。
  1943年38岁
  1月28日,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文史学会作《(浮士德)里的魔》的讲演。
  6月25日,联大历史系学生丁名楠将他在旧书店里买的仇兆鳌《杜少陵诗详注》转让给冯至。冯至一首首反复研读,将诗的主题和人名、地名及关于杜甫的生平事迹分门别类制成卡片,开始准备为杜甫写传记。
  是年起,昆明先后有了《生活导报》、《春秋导报》、《自由论坛》、《独立周报》等风行一时的小型周刊,冯至应编者之邀为这些刊物写了不少杂文。
      1944年39岁
  4月,西南联大一些爱好新诗的同学组织了新诗社,闻一多为导师。冯至也时常应邀参加新诗社组织的讨论会和朗诵会,并和联大同学闻山、秦泥等人交往,后成为朋友。
  是年,曾应《生活导报》编者熊锡元之邀,编了十几期《生活导报》的副页《生活文艺》。
  1945年40岁
  8月10日 ,日本宣布投降,抗战结束。
  12月,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冯至写了《招魂》一诗呈于死难者灵前。后镌刻在“一二·一”四烈士墓前石壁上。
  1946年41岁
  7月。与妻子携两个女儿(长女冯姚平,10岁,次女冯姚明,半周岁)离开昆明,乘飞机至重庆,在重庆与杨晦重逢,并与何其芳、沙汀相结识。7月,回到北平,任教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与朱光潜、沈从文、闻家驷、陈占元等同住中老胡同北大教师宿舍。从事《杜甫传》的写作和歌德研究。
  1947年42岁
  从4月至次年9月,编《大公报·星期文艺》。
  5月4日,北京大学举行文艺晚会,冯至与朱自清均被邀去讲演。冯至在讲演中批评了李金发一派的象征诗。
  1948年43岁
  7月4日,冯至去清华,最后一次见到朱自清。
  暑假期间,受杨振声邀请,全家在颐和园内谐趣园住了一个多月。
  1949年44岁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仍任教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7月2日至l9日,全国文艺学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京举行,冯至任北京代表团副团长,曹靖华为团长。
  1950年45岁
  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哲学讨论会上做关于歌德的报告。3月30日至6月7日,随代表团出访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在莫斯科停留若干日。
  1951年46岁
  1月至6月,写完《杜甫传》。
  8月在柏林参加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在民主德国逗留将及两个月,9月25日回国时,在飞机上与德国作家安娜·西格斯、诗人库巴相遇。
  从下半年起,担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直到l 961年9月。
  12月,赴江西进贤参加农村土改工作,任土改团团长,次年3月底结束。
  1952年47岁
  9月,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北京大学迁至城外,冯至迁居燕东园22号。
  12月,作为以宋庆龄、郭沫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大会闭幕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参观访问至 1953年1月。
  1953年48岁
  9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协大会上作题为《我们怎样看待和处理古典文学遗产》的发言。
  1954年49岁
  2月,访问鞍山钢铁公司,同行者有吴组缃、黄药眠、肖殷、戈扬等。
  6月至8月,与田间访问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在柏林与安娜·西格斯、贝歇尔、布莱希特、魏斯科普夫等作家晤谈。是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50岁
  6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6月4日至28日作为人民代表在郑州、洛阳、陕县等地视察。
  1956年51岁
  7月至8月中旬,去西安、延安、兰州、玉门等地参观访问,同行者有朱光潜、钟敬文等。
  是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52岁
  4月下旬至5月初,作为人民代表至南京、上海视察,在上海看望沈尹默。
  1958年53岁
  编写《德国文学简史》,与田德望教授分任主编。这部《简史》按原计划到1959年底才能完成一部分,但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却在短期内全部写成。
  1959年54岁
  10月至11月,与成仿吾赴民主德国,参加莱比锡大学550周年庆祝大会,会后冯至又参加席勒诞生200周年纪念会。
  1960年55岁
  8月1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批判和继承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问题》的发言。
  9月至l961年2月,在北京十三陵泰陵大队参加劳动。
  1961年56岁
  参加中宣部、教育部领导的高等院校中文系、外文系的教材编写工作,持续了两三年。
  1962年57岁
  4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诞生1250周年大会上作《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专题学术报告。
  1963年58岁
  继续教材编写工作。
  1964年59岁
  1月至2月,与远千里访问古巴。
  暑假,在十三陵参加北京大学党委主办的党员干部学习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北大参加的会议。
  9月,任新成立的当时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0月至1965年4月,在安徽寿县参加四清运动。
  1965年60岁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与尹达赴缅甸访问。
  从缅甸归来时在昆明稍作停留,李广田在机场迎候。这是他和李广田最后一次晤面。
  1966年61岁
  十年浩劫前期,冯至还住在北大燕东园。北大的“战斗队”曾到冯至家中焚毁珍贵的书画及艺术品,内有老舍请齐白石为冯至画的《匏瓜图》。
  十年浩劫期间,冯至度过了含垢忍辱的日子,生活清苦,精神倍受打击。
  1970年65岁
  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
  1971年66岁
  春,干校从息县迁至河南明港。
  1972年67岁
  是年4月从干校回到北京。写旧诗自遣。
  1973年68岁
  翻译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有时到臧克家的家里小坐,谈论文艺上的问题。
  1977年72岁
  6月,为《世界文学》复刊事访茅盾。
  7月24 日,何其芳不幸逝世。7月27日,为开追悼会事第二次去访茅盾。 .
  9月至11月,作为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访问北欧的冰岛、挪威、芬兰、丹麦和瑞典。
  1978年73岁
  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批判“四人帮”座谈会上,作《大、洋、古是罪名吗?》的发言。
  3月,中学同学、天文学家陈展云来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会后来访,晤谈甚欢。
  5月27日至6月5日,参加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作《拨乱反正,开展外国文学工作》的发言。
  11月至l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是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74岁
  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贝格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
  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
  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75岁
  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
  10月,与妻访问瑞典。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例会上做《歌德和杜甫》的讲演。在瑞典参观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在图书馆看到著名作家斯特林贝手写的《中文书籍目录》复制本等。
  访问瑞典后,夫妇俩应格兰教授邀请去丹麦奥尔胡斯她的家中小住。
  11月19日至23日,在昆明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举办的学术讨论会,21日上午由李乔陪同与宗璞重访西南联大旧址。25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上作《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开展外国文学工作》的报告。
  1981年76岁
  联邦德国美因茨科学院聘冯至为通讯院士。
  1982年77岁
  3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歌德逝世150周年纪念会上作《更多的光》的学术报告。
  6月1日至6日,在海德贝格参加“歌德与中国—中国与歌德”国际学术讨论会,作《读歌德诗的几点体会》的报告。
  6月下旬在美因茨科学院例会上作关于中国新诗的报告。
  10月,赴西安参加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并在22日致开幕词。
  是年,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任名誉所长。
  1983年78岁
  4月15日,在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德语北欧文学研究室联合召开的歌德学术讨论会上致开幕词。同时成立德语文学研究会,被选为会长。
  是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是年,由于冯至在德语文学的翻译、研究和培养后学方面所作的贡献,联邦德国歌德学院授予他1983年度的歌德奖章。
  1984年79岁
  6月,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访问团参观珠江三角洲的市县和深圳、珠海两特区。
  8月至9月在青岛写作。
  在12月29日至1985年1月5日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5年80岁
  是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
  1986年81岁
  6月,住北京协和医院,割除左眼白内障。
  8月2日,应邀参加齐白石幼子齐良末画展开幕式,在那里遇见老舍夫人胡絮青。
  是年,奥地利科学院聘他为通讯院士。
  1987年82岁
  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民主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
  9月7日至l5日,应意大利蒙代罗文学奖基金会邀请,与叶延滨、吕同六、周涛、舒婷赴西西里参加授予王蒙“特别奖”仪式,冯至任团长。
  10月14日,与妻去武汉,住武汉大学,18日去广州,参加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德语文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23日设立“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用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艺术奖奖金一万马克作为基金,该奖授予在德语文学研究领域作出成绩的、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国籍中青年学者,每两年评选一次。
  11月27日至12月4日,参加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外国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
  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
  1988年83岁
  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冯至在讲话中深有感触地说:“同我一起唱歌的人,除了‘湖畔诗社’的汪静之,都已不在人间了。生物学上有一种‘孑遗生物’,如植物中的银杏,动物中的大熊猫,我就是这样的‘孑遗生物’。我希望像银杏一样,和诗苑中的繁茂树木一起生长;像熊猫一样,和大家一起追求美好的生活!”
  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
  1989年84岁
  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
  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1990年85岁
  10月27日,“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举行第一次发奖仪式。11月6日,参加中丹文学研讨会,与丹麦大使、汝信三人致开幕词。
  1991年86岁
  8月6日,参加季羡林80寿辰庆祝会,做了发言。
  8月25日,参加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做了发言。
  9月20日,参加中华文学基金会举行的海伦·斯诺荣获“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庆祝会,在会上代表中国作协和基金会发言。
  9月24日,参加鲁迅诞生110年讨论会,并作题为《刻苦耕耘,尽瘁终生》的发言(唐瞍于1月4 日逝世)。
  6月9日,参加蔡仪学术讨论会,并作题为《两段回忆》的发言(蔡仪于2月28日逝世)。
  9月14日至18日,德语文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冯至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
  9月29日至11 月11日,因小便出血,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2933.《祝土匪》
     《祝土匪》是林语堂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应莽原社之约而写的一篇散文。发表于二六年一月十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一期。收入《剪拂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8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2934.《祝土匪》简介
  《祝土匪》是应莽原社之约而写的,发表于1926年1月。林语堂当时是语丝社成员。因为语丝社和莽原社的言论,对于统治者,对于传统思想、传统文明,都有点揭竿而起的味道,因而被有些人称为“学匪”。这篇文章旗帜鲜明的以“祝土匪”为题,把莽原社和自己作为土匪自居,热烈赞扬了土匪精神,把学者作为土匪的对立面加以剖析。主要赞扬的是土匪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8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2935.《祝土匪》简析
  文章在比较中陈述观点。对比的焦点是对真理的态度。
  学者的脸孔,主要指学者的尊严、架子、态度以及地位名声等等;而土匪傻子则以真理为重,没有学者那种脸孔而顾及。学者从三层楼滚下来,首先要看脸孔如何了;而土匪没有这种脸孔要顾及。文章用形象化的比喻做对比。通过对比,赞扬了土匪,揭露和批判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8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936.读后感
  在《祝土匪》一文中,林语堂把直率坦荡的文士比作“土匪傻子”,这实际是对那些人至高的称誉。鲁迅是土匪,李大钊是土匪,闻一多是土匪,这些人是地道典型的土匪,就因为土匪过头了,给正统看不惯。不管一管,不来点措施,不“宏观调控”一下,世人都成土匪了。政府多关心民众,怕社会动乱,怕老百姓都成了愤世嫉俗的土匪。所以,干脆把土匪头子“正法”了,却还要躲躲藏藏,好像政府是专门干见不得人的事的组织。有时,我搞不懂,都是为老百姓好,干嘛见不得人。直接发动全国警力,发张通缉令,动员全老百姓,揪出土匪。然后,拖到菜市场,“咔嚓”,白刀子一落,红刀子一抽,多痛快。何必搞的那么复杂,还要浪费高科技资源,好像在做偷鸡摸狗的事一样。
  林语堂称率直文人为土匪,真是对他们的至高赞美了。当时是草莽社向他要文章吧,草莽社诸先生,都是土匪傻子。“生于草莽,死于草莽”,这是林语堂在《祝土匪》末尾的告白。最后还特意提到,绝不可投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