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5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2917. 翻译作品
  《犹太小说集》1926,开明
  《给海兰的童话》(童话集)俄国马明.西尔皮雅克著,1927,光华
  《显克微支小说集》波兰显克微支著,1928,北新
  《花束》(文艺论文集)法国查理斯.拉姆贝尔著,1928,光华
  《世界短篇小说集》1928,亚东
  《失了影子的人》(中篇小说)德国嘉米琐著,1929,光华
  《苦海》(长篇小说)波兰先罗什伐斯基著,1929,亚东
  《在世界的尽头》(短篇小说集)1930,神州
  《忏悔》(长篇日记体小说)南斯拉夫米耳卡波嘉奇次女士著,1931,亚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6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2918.《冲积期化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资平是个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作品至少有三个第一,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纯文学作家中最多产的小说家,先后创作了24部中长篇小说,5部并不重复的短篇小说集;再有,就是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三角恋爱”作家,读过鲁迅《二心集》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书中有一篇《张资平氏的“小说学”》,鲁迅把《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成一个“△”字,真是再简明不过,也再生动确切不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6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919.《冲积期化石》作者
  张资平(1893——1959)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我国红极一时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众多的读者。他是“创造社”中最多产的一位作家。
  张资平是梅县人,他的文学生涯是在日本读书时开始的。那时,张资平学的是地质,郭沫若当初学医、郁达夫当初学经济、成仿吾当初学兵工,共同的文学兴趣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策划筹建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1922年他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科,获取理学学士学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2920.张资平介绍
  1924年张资平和熊淑琴结婚,夫人是梅县泮坑熊屋人毕业于广益女子师范学校。回国他后先后在武昌师范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广西大学任教授,讲授《地理学》、《地质学》。1928年,他曾受聘上海暨南大学文学教授,兼教大夏大学的《小说学》,还开书店出版刊物《乐群》(月刊)。数十年来坚持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好像工厂生产的产品。他由创作之日起10年之中,先后出版了18部长篇小说。为应付出版商的约稿,据说他还雇请了几位穷大学当助手。不久,他便在城郊建了一幢“望岁小农居”别墅,这是靠小说稿费建造起来的房子。张资平所写的都是恋爱小说,他的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都是描写恋爱的作品。由此,张资平成为公认的“恋爱小说家”。鲁迅概括张资平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是一个“△”。
  张资平的作品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他以客观平实的写作态度,清新流畅的笔调,再加上甜熟柔婉的情致,使张资平的作品很快一纸风行。为此张资平恋爱小说拥有众多青年读者,常常是一本书刚刚出版便被抢购一空,如《苔莉》则共印九版之多。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贵妇人在闲聊时以手捧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和张爱玲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为时髦。
  张资平是个历史复杂和频有争议的一位作家。他曾在伪日政权任职是个汉奸。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在文坛上消失了。张资平是著名的作家,其作品有众多的读者,在文坛上影响深远。著名作家张爱玲自己就曾明确说过,她曾迷恋于张资平的小说2并深受其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2921.张资平主要著译书目
  创作书目
  冲积期限化石(长篇小说)1922年,上海,泰东书局
  爱之焦点(小说集)1923年12月,上海,泰东书局
  飞絮(长篇小说)1926年6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苦莉(长篇小说) 1927年3月,上海,创造社出版部
  不平衡的偶力(长篇小说)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最后的幸福(长篇小说)1927年,上海,现代书局
  欧洲文艺史纲(理论)1929年11月,上海,联合书店
  爱力圈外(长篇小说)1929年11月,上海,乐华图书公司
  长途(长篇小说)1929年11月,上海,南强书店
  爱之涡流(长篇小说)1930年5月,上海,光明书店
  天孙之女(长篇小说)1930年7月,上海,文艺书局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小说集)1930年,上海,泰东书局
  跳跃着的人们(长篇小说)1930年,上海,复兴书局。1939年8月中华书局再版时书名改为《恋爱错综》
  红雾(长篇小说)1930年11月,上海,乐华图书公司
  明珠与黑炭(长篇小说)1931年1月,上海,光明书局
  紫云(长篇小说)1931年2月,上海,文艺书局
  上帝的儿女们(长篇小说)1931年7月,上海,光明书局
  北极圈里的王国(长篇小说)1931年12月,上海,现代书局
  黑恋(长篇小说)1932年,上海,现代书局
  资平自传(传记)1933年,上海,第一出版社
  无灵魂的人们(长篇小说)1933年2月,上海,晨报社出版部
  资平小说集(共三卷)1933年3月,上海,现代书局
  资平自选集1933年8月,上海,乐华图书公司
  新红A字(长篇小说)1945年7月,上海,知行出版社
  冲积期化石.飞絮.苔莉(小说集)1988年4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爱之焦点(小说集)1989年5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红雾(长篇小说)1993年6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本书为该出版社以“张资平情爱小说作品系列”为总题再版的张资平长篇小说中的一部。同时再版的还有《黑恋》、《长途》、《苔莉》、《青年的爱》’《天孙之女》、》《最后的幸福》、《青春的悲哀》等八部
  性的等分线(小说集)1993年10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帝的儿女们(小说集)1994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平自传达室1994年9月,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再版
  张资平小说选(上、下册)1994年10月,广州,花城出版社
  译著书目
  别宴(日本短篇小说集)1926年3月,武昌,时中全合作书社
  压迫(日本短篇小说集)1928年6月,上海,新宇书店
  平地风波(长篇小说) 与人合译。1928年9月,上海,乐群书店
  草丛中(日本短篇小说集)1928年10月,上海,乐群书店
  文艺新论(理论)日本藤森成吉原作。1930年3月,上海联合书店
  资平译品选(翻译小说集)1933年,上海,现代书局
  衬衣(日本小说集)1933年,上海,光华书局
  人兽之间(长篇小说)日本佐藤红绿原作。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27 15:01 编辑

      2922.《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2923.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在首节中诗人文笔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主人公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明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裙裳”,主人公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这种由乐境入哀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虽然诗中主人公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主人公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这就委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衷愁中见执著。
  诗作就是这样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诗的首节,主人公是“无心”绕过的,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主人公的柔波。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主人公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愈是“无心”愈是有情。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主人公的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此外,还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在整体上,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2924.《我是一条小河》作者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2925.冯至简介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冯至的治学方法是“洋为中用”,学风特点是严谨,人品是诚实、正直,谦虚、平等待人和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7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2926. 洋为中用
  冯至的治学方法是“洋为中用”,学风特点是严谨,人品是诚实、正直,谦虚、平等待人和爱国。
  “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年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