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2876.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叶圣陶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21 19:28 编辑

      2877.《潘先生在难中》
      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2878.《潘先生在难中》介绍
  《潘先生在难中》历来被称为最能代表叶圣陶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作品。
  叶圣陶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小说。“五四”时期,他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从1919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的小说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创作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1928年发表了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大部分是写教育问题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问题的,而其中写得最好的,是他所熟悉的学校生活,代表作有《潘先生在难中》、《饭》、《校长》等。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叶圣陶的作品在广泛表现社会现实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有的作品开始摄取与时代斗争直接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小说《夜》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血腥罪行,表现了中国民众的觉醒。30年代,叶圣陶继续创作了不少揭露黑暗现实的作品,如《一篇宣言》等。
  叶圣陶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冷静观察,客观地描写,是他的小说特有的风格。他的短篇小说大多具有结构严谨、布局讲究、结尾含蓄等特点。
  《潘先生在难中》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潘先生的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2879.《潘先生在难中》片段
  潘先生是小镇上的一个教员,他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
  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在租界地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吟起了诗。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个片断,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自己不辞而别,若是上司追究起来,就会丢掉学校里的职位。考虑到这些,他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抢头功”,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之事。可正当他发出开学通知书之时,战火再起,铁路不通了,学生们也大多随家长避难去了,潘先生的一场忙碌成了“镜中花”。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还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写潘先生为了保住饭碗、讨得上司赏识,不顾安危回到让里以及战火逼近时,他又急着入红十字会等情节,表现出了潘先生习惯看上司眼色行事、懦弱、虚伪的性格特征。
  第三个片断,先写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后写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在这部分中,作品通过写潘先生仓惶躲难以及他明明看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为了一己的生存,竟不惜充当军阀的吹鼓手等情节,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胆小怕事、苟且偷安、麻木、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
  潘先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对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作细致具体的描摹,使人物灵魂真实地暴露出来,是这篇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2880.《潘先生在难中》内容
  这篇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写人物也很少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正面冲突,而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灵魂的一些细微的内心活动,来展示人物性格。比如作品第二部分,写潘先生冒着风险返乡后,忙去探听“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当消息得到证实,并且同时还得知局长要裁员时,作品这样写人物的内心:“‘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这段描写,先写出了人物听到局长要裁人的惊异,继而又写出了人物为自己冒险回乡,选择对了投机机会而产生的庆幸和沾沾自喜。这些心理描写,把小人物患得患失的卑怯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作品写了潘先生为了讨好上司忙着积极筹备开学之事,可没想到战事紧了,“铁路真个不通了”,这一来他的积极表现不仅是徒劳一场,而且连老婆孩子也不知道要抛到外面多长时间。这时作品又写人物心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这些笔墨把人物因徒劳一场而沮丧,以及忧虑一家人安危的心情都细致地表现了出来。后来,局势更紧张了,在保职、升官与保命的抉择中,潘先生终于选择了后者;乞求红十字会的庇护。作品写他到红十字会讨旗子和徽章一段也十分精彩。在接到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时,他“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升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接着,这位一心只想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小人物,又以“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为理由,又向办事处的职员多讨了一面旗子和几个徽章。然而,这一切讨到后,人们发现“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多讨的红十字徽章,一个是为妻子的,另外两个是为儿子的。这些描写将人物替自己盘算的精细、周密,以及占了便宜便得意的市侩心态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
  为了更真实准确地表现人物,作者还非常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的一些神态来进行描写。如写潘先生两次喊黄包车的情形,就非常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第一次喊黄包车,是潘先生一家人经历了逃难失散之后,他的声色是“威严”的,嗓门极“入调”,而且还附以傲慢的手势,他“伸出两个指头扬着说:只消两辆!两辆!这神态把人物“从毁灭和危难的当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及自鸣得意写了出来。第二次喊黄包车是在听说战火逼近了,这时他惊惶失措,“心头突地乱跳”,见到车后连连喊:“车!车!”这前后两次同是叫车,但显然,前者踞傲、做作,后者惊恐、失态。作品通过对人物在不同情形下不同神态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2881.《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2882.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不是不是”。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1926年他创作了《死水》一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883.《死水》
      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这种表面繁华的外表只不过是“破铜烂铁”生出了锈渍,“剩菜残羹”发生了霉变。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花蚊猖獗、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让“这沟死水”尽情狂欢去吧,所谓“恶贯满盈”,只会死路一条。其中隐含了诗人对未来朦胧的期望。正如朱自清曾指出的:“闻一多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黑暗中隐藏着光明,绝望中蕴蓄着希望。这就是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的辩证法,也是其爱国诗的力量之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2884.《死水》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22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2885.《红烛》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13: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