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2813.《雨天的书》
     《雨天的书》收集了周作人不同时期的50多篇文章。散文集。周作人作。1925年发表。收杂文、随笔五十二篇。大多以谈茶、养鸟、赏花为题材,表现作者对闲适生活的情趣,其中也有部分以批评社会为主题。技巧圆熟,行文自然明快,代表了作者早期散文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2813.《雨天的书》
     《雨天的书》收集了周作人不同时期的50多篇文章。散文集。周作人作。1925年发表。收杂文、随笔五十二篇。大多以谈茶、养鸟、赏花为题材,表现作者对闲适生活的情趣,其中也有部分以批评社会为主题。技巧圆熟,行文自然明快,代表了作者早期散文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2814.背景简介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二弟。早年留学日本。1917年始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理论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抗战时期他出任伪职,遭到当时正直人士的唾弃。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人狱,1949年出狱,后从事翻译和写作工作。主要着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苦茶随笔》《知堂回想录》等,还有多种译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815.《雨天的书》
  一九二五年七月五日周作人日记有云:“编理旧稿51篇,为《雨天的书》一卷,拟出板,今日完了,唯序文未写。”同年十二月,《雨天的书》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印行。这题目原是一九二三年十一月起在<晨报副镌>上所开专栏名字,“在半年里只写了六篇,随即中止了。”(《自序二》)该书初版正文实为五十三篇(《怀旧》、《济南道中》在目录中均只列一题),其中一九二一年二篇,一九二二年五篇,一九二三年四篇,一九二四年二十六篇,一九二五年一至六月十六篇,主要是介乎《自己的园地》前两辑与“茶话”之间的作品。《自序二》云:“这些大都是杂感随笔之类,不是什么批评或论文。”似乎在强凋该书文体上的一种特色。联系《自己的园地·旧序》中所说“并不是什么批评”,我们得以体会两本书至少在写作态度上的某些相似之处。《雨天的书》中《初恋》等六篇(《自序二》云五篇,乃是将《怀旧》与《怀旧之二》算作一篇)系选自《自己的园地》晨报本,原被列为“杂文”,又说明《雨天的书》一类文章与《自己的园地》中“自己的园地”、“绿洲”二辑毕竟稍有区别。那里还说:“其中也有近于游戏的文字,如《山中杂信》等,本是‘杂感’一类,但因为这也可以见我的一种脾气,所以将他收在本集里了。”好像可以视为对“杂感随笔”的一种解释。《雨天的书》最后十篇与《自己的园地》前二辑(尤其是“自己的园地”)趣味相当;总的来说,两本书一主要面对人生,一主要面对作品,其间略有偏情偏理的区别。 《雨天的书》(也许还该加上《自己的园地》中的“茶话”)最可显示周作人前期随笔的风格特色,这用他自己在《自序二》中讲的“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来形容恰当不过。而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北京的茶食》),和“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喝茶》),又体现了作者人生态度中一些新的因子,与《艺术与生活》等书中所显示的面貌多少有所不问。这首先关系到散文题村的某种开拓,最突出的即是《故乡的野菜》、《喝茶》和《苍蝇》之类篇什的写作。这里所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文章时所持态度,一是某些文章的具体内容,似乎统可以“闲适”一词来概括,二者却有很大区别。如果从态度考虑,周氏此后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如此,不过各个时期作品的色调与韵味有所不同罢了。从内容考虑,真正的闲适小品只占全部创作中很少一部分,前引文中“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形容以“一点”,“优游”形容以“偶然”、“片刻”,多年后写《过去的工作·两个鬼的文章》,说闲适小品“只是为消遣或调剂之用,偶尔涉笔而已”,都是一个意思。闲适小品是一种性情之作,构成周作人散文整体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雨天的书》之后,此种文章继续在写,总的来说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作者另有几类重要文章,如悼亡怀人之作,“草木虫鱼”系列,均由打《雨天的书》某些篇章发展而来,却是更值得注意的。而它们在思想上和散文美学上又有新的开拓。
  其实即便《雨天的书》也不尽是闲适小品,只是这些文章写得晶莹剔透,影响深远,乃至某些人的印象中,仿佛周氏散文一概如此,当然不是这样。作者在《自序二》中特别强凋“我原来乃是道德家”,以及“我的浙东人的气质终于没有脱去”,正提示我们不要忽略《雨天的书》总体上的思想倾向,以及艺术风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集中不少作品,如《我们的敌人》至《沉默》诸篇,以内容论与《谈虎集》相当接近,只是“艺术”味道更重,态度也比较松弛,所以仍是随笔,不是杂文。
  此次据新潮社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书目录五页,正文三百零二页,另有插图六页,即病室前之若子,哈多主教(十六世纪木版画),戈丹的三个聪明人(Copeland画),霭理斯画像,拉勃来画像和斯芬克思(古希腊陶器画)。在三十四与三十五页之间插入两纸,分别标明“1加一”、“2加一”和“3加一”,系增补之《若子的死》一篇(写于一九二九年),而此文原目录中未列;又,“怀旧之二”、“济南道中之二”、“济南道中之三”亦未列出。目录、正文中,附录之“十五年前的回忆”原在全书之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815.《雨天的书》
  一九二五年七月五日周作人日记有云:“编理旧稿51篇,为《雨天的书》一卷,拟出板,今日完了,唯序文未写。”同年十二月,《雨天的书》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印行。这题目原是一九二三年十一月起在<晨报副镌>上所开专栏名字,“在半年里只写了六篇,随即中止了。”(《自序二》)该书初版正文实为五十三篇(《怀旧》、《济南道中》在目录中均只列一题),其中一九二一年二篇,一九二二年五篇,一九二三年四篇,一九二四年二十六篇,一九二五年一至六月十六篇,主要是介乎《自己的园地》前两辑与“茶话”之间的作品。《自序二》云:“这些大都是杂感随笔之类,不是什么批评或论文。”似乎在强凋该书文体上的一种特色。联系《自己的园地·旧序》中所说“并不是什么批评”,我们得以体会两本书至少在写作态度上的某些相似之处。《雨天的书》中《初恋》等六篇(《自序二》云五篇,乃是将《怀旧》与《怀旧之二》算作一篇)系选自《自己的园地》晨报本,原被列为“杂文”,又说明《雨天的书》一类文章与《自己的园地》中“自己的园地”、“绿洲”二辑毕竟稍有区别。那里还说:“其中也有近于游戏的文字,如《山中杂信》等,本是‘杂感’一类,但因为这也可以见我的一种脾气,所以将他收在本集里了。”好像可以视为对“杂感随笔”的一种解释。《雨天的书》最后十篇与《自己的园地》前二辑(尤其是“自己的园地”)趣味相当;总的来说,两本书一主要面对人生,一主要面对作品,其间略有偏情偏理的区别。 《雨天的书》(也许还该加上《自己的园地》中的“茶话”)最可显示周作人前期随笔的风格特色,这用他自己在《自序二》中讲的“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来形容恰当不过。而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北京的茶食》),和“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喝茶》),又体现了作者人生态度中一些新的因子,与《艺术与生活》等书中所显示的面貌多少有所不问。这首先关系到散文题村的某种开拓,最突出的即是《故乡的野菜》、《喝茶》和《苍蝇》之类篇什的写作。这里所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文章时所持态度,一是某些文章的具体内容,似乎统可以“闲适”一词来概括,二者却有很大区别。如果从态度考虑,周氏此后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如此,不过各个时期作品的色调与韵味有所不同罢了。从内容考虑,真正的闲适小品只占全部创作中很少一部分,前引文中“无用的游戏与享乐”形容以“一点”,“优游”形容以“偶然”、“片刻”,多年后写《过去的工作·两个鬼的文章》,说闲适小品“只是为消遣或调剂之用,偶尔涉笔而已”,都是一个意思。闲适小品是一种性情之作,构成周作人散文整体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雨天的书》之后,此种文章继续在写,总的来说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作者另有几类重要文章,如悼亡怀人之作,“草木虫鱼”系列,均由打《雨天的书》某些篇章发展而来,却是更值得注意的。而它们在思想上和散文美学上又有新的开拓。
  其实即便《雨天的书》也不尽是闲适小品,只是这些文章写得晶莹剔透,影响深远,乃至某些人的印象中,仿佛周氏散文一概如此,当然不是这样。作者在《自序二》中特别强凋“我原来乃是道德家”,以及“我的浙东人的气质终于没有脱去”,正提示我们不要忽略《雨天的书》总体上的思想倾向,以及艺术风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集中不少作品,如《我们的敌人》至《沉默》诸篇,以内容论与《谈虎集》相当接近,只是“艺术”味道更重,态度也比较松弛,所以仍是随笔,不是杂文。
  此次据新潮社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书目录五页,正文三百零二页,另有插图六页,即病室前之若子,哈多主教(十六世纪木版画),戈丹的三个聪明人(Copeland画),霭理斯画像,拉勃来画像和斯芬克思(古希腊陶器画)。在三十四与三十五页之间插入两纸,分别标明“1加一”、“2加一”和“3加一”,系增补之《若子的死》一篇(写于一九二九年),而此文原目录中未列;又,“怀旧之二”、“济南道中之二”、“济南道中之三”亦未列出。目录、正文中,附录之“十五年前的回忆”原在全书之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2816.《雨天的书》内容简介
  作者在《雨天的书》的自序里说:“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不过这些空想当然役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恩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役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大拐小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所以《雨天的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是饮茶吃酒之类的生活小事,迂徐平淡,从容不迫,含一缕悠长隽永的韵味。
  《喝茶》是这类小品文的代表作。周作人写过很多有关茶的文章,“茶”可说象征了他恬淡超脱的生活情趣,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象征。喝茶在他已成为“再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泊然更不在果腹了”。那瓦屋纸窗、清泉绿茶所营造的闲适清幽的氛围,与碌碌红尘作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怀。怵京的茶食》里,他殷殷地追寻那“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对美食的“馋”和对绵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馋”织成一种回旋住复的悠悠情韵。《故乡的野菜》初看似乎不动情,“故乡对于我并役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居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然而,他把记忆中的点点住事却写得温馨而有趣,令人不胜遥想,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情怀念就隐含在这平常的叙述中。
  周作人说他自已是“隐士”和“叛徒”的统一体,尤其是在他的前期,“叛徒的成分”更多些。体现在《雨天的书》里,诸如《上下身》借讽刺“吾乡之贤人”强分身体为上下,以为尊与卑、正与邪、净与脏的等级,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和“有人希望长生不老,有人主张生存而禁欲,有人专为饮食而工作,有人专为工作而饮食”偏颇愚昧。《“破脚骨”》对昔日乡间的无赖——“破脚骨”给了相当的敬意和同情。他们的“尚义与勇”,他们的“忍苦忍辱”,“打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打倒”,同时间接地讽刺了这残酷野蛮的社会。语调仍是他一贯的迂徐平和,骨子里却压抑着满腔的愤恨与不平,这是他仍有的五四战士的本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2816.《雨天的书》内容简介
  作者在《雨天的书》的自序里说:“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不过这些空想当然役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恩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役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大拐小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所以《雨天的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是饮茶吃酒之类的生活小事,迂徐平淡,从容不迫,含一缕悠长隽永的韵味。
  《喝茶》是这类小品文的代表作。周作人写过很多有关茶的文章,“茶”可说象征了他恬淡超脱的生活情趣,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象征。喝茶在他已成为“再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泊然更不在果腹了”。那瓦屋纸窗、清泉绿茶所营造的闲适清幽的氛围,与碌碌红尘作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怀。怵京的茶食》里,他殷殷地追寻那“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对美食的“馋”和对绵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馋”织成一种回旋住复的悠悠情韵。《故乡的野菜》初看似乎不动情,“故乡对于我并役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居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然而,他把记忆中的点点住事却写得温馨而有趣,令人不胜遥想,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情怀念就隐含在这平常的叙述中。
  周作人说他自已是“隐士”和“叛徒”的统一体,尤其是在他的前期,“叛徒的成分”更多些。体现在《雨天的书》里,诸如《上下身》借讽刺“吾乡之贤人”强分身体为上下,以为尊与卑、正与邪、净与脏的等级,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和“有人希望长生不老,有人主张生存而禁欲,有人专为饮食而工作,有人专为工作而饮食”偏颇愚昧。《“破脚骨”》对昔日乡间的无赖——“破脚骨”给了相当的敬意和同情。他们的“尚义与勇”,他们的“忍苦忍辱”,“打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打倒”,同时间接地讽刺了这残酷野蛮的社会。语调仍是他一贯的迂徐平和,骨子里却压抑着满腔的愤恨与不平,这是他仍有的五四战士的本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2817.《雨天的书》著作解读
  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周作人时曾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地,我们应该说,鲁迅先生和他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役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两人早年的经历相仿,五四时期一同提倡新文化运动,并成为其中的两员骁将,影响广泛而深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鲁迅被尊为现代文学的旗手,而周作人却被打人历史的冷宫。这固然与他抗战时期投敌变节的历史污点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一直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的思想便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人古雅逆劲的一途”,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差距日益拉大,影响也日益缩小。而今,当周作人和他的那个时代都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对他那些曾遭到严厉批判的闲适小品,就有可能从艺术上给子重新的认识。
  周作人的这类散文,虽然离现实生活较远,从中看不出时代的风云,却给人以美的享受。你可以说它们流露了士大夫阶级的闲情逸致,甚至让人在追求清高淡远的情趣中沉静下去。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和承认,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扩大知识视野,欣赏到一些传统的生活情趣,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精神的休息。
  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虽取材极平凡琐碎,但—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出某种人生的滋味,有梆帧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兔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如果不作表面的简单化的理解,注意到它内涵的丰富性,自然是可以的。与这种“闲适”的风格相联系,人们常常注意到周作人行文的“洒脱”,也有人称之为“举重昔轻”。周作人在介绍他的文章“作怯”(经验)时,归之为“不切题”。在一篇序言里,他公开宣言:“我写文章,向来以不切题为宗旨,至于手怯则是运用古今有名的赋得方怯,找到一个着手点来敷陈开去,此乃是我的作文金针。”所谓“不切题”,所谓“赋得方怯”,都不是单纯的表现手怯,而首先是表现了一种写作观念、态度,以至心境的。有人说:周作人散文的作凤“可用尤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把鲁迅与周作人的这类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会很有意思——“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了以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而“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散漫,句句含有分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更应如此。周氏兄弟风格泅异,成就亦不可同日而语,但就艺术方面来说,他们各自在文学史上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2817.《雨天的书》著作解读
  文学史家郑振铎在谈到周作人时曾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地,我们应该说,鲁迅先生和他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役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两人早年的经历相仿,五四时期一同提倡新文化运动,并成为其中的两员骁将,影响广泛而深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鲁迅被尊为现代文学的旗手,而周作人却被打人历史的冷宫。这固然与他抗战时期投敌变节的历史污点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一直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的思想便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人古雅逆劲的一途”,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差距日益拉大,影响也日益缩小。而今,当周作人和他的那个时代都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对他那些曾遭到严厉批判的闲适小品,就有可能从艺术上给子重新的认识。
  周作人的这类散文,虽然离现实生活较远,从中看不出时代的风云,却给人以美的享受。你可以说它们流露了士大夫阶级的闲情逸致,甚至让人在追求清高淡远的情趣中沉静下去。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和承认,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扩大知识视野,欣赏到一些传统的生活情趣,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精神的休息。
  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虽取材极平凡琐碎,但—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出某种人生的滋味,有梆帧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兔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如《喝茶》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如果不作表面的简单化的理解,注意到它内涵的丰富性,自然是可以的。与这种“闲适”的风格相联系,人们常常注意到周作人行文的“洒脱”,也有人称之为“举重昔轻”。周作人在介绍他的文章“作怯”(经验)时,归之为“不切题”。在一篇序言里,他公开宣言:“我写文章,向来以不切题为宗旨,至于手怯则是运用古今有名的赋得方怯,找到一个着手点来敷陈开去,此乃是我的作文金针。”所谓“不切题”,所谓“赋得方怯”,都不是单纯的表现手怯,而首先是表现了一种写作观念、态度,以至心境的。有人说:周作人散文的作凤“可用尤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把鲁迅与周作人的这类文章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会很有意思——“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了以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而“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散漫,句句含有分量”。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更应如此。周氏兄弟风格泅异,成就亦不可同日而语,但就艺术方面来说,他们各自在文学史上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6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2818.《故乡的野菜》
      于1924年4月5日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雨天的书》(1925年北新书局出版)。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浓郁的怀旧情绪,介绍其故乡常见的野菜:荠菜,马兰头,鼠曲草,紫云英等,他们的形状,颜色及用途,以及与其相关的浙东民俗。 作者引经据典,并以东洋习俗同中国习俗相比较映照,将浙东民俗置于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剖面上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质朴平淡,风格从容平和,但富有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0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