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685.《孔乙己》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我”(咸亨酒店的伙计)的所见所闻叙写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来酒店喝酒的精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花白的胡子乱蓬蓬的。长衫又脏又破。经常说些之乎者也话语以示自己是个读书人。但因不善经营,生活很窘困,就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当别人取笑他偷了东西时,他会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次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后,他盘着两腿,垫着蒲包,用手“走”了过来喝了一次酒。后来“我”就再也没看见过他,也许是死了,没人关心他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2686.《药》
      小茶馆的掌柜华老栓的独生子华小栓生了痨病,华家夫妇得到一个秘方,人血馒头可以治好痨病。恰好这个秋天的日子,一个叫夏瑜的革命者要被处以死刑。老栓便花钱从刽子手康大叔手里买回了蘸有夏瑜鲜血的馒头,让小栓吃了,小栓最终还是病死了。夏瑜是被他的三伯父告密被捕的。在狱中夏瑜还向管牢阿义宣传革命,却挨了阿义两个巴掌,夏瑜耻笑阿义可怜。康大叔将这个事情讲给在茶馆喝茶的茶客们听,茶客们根本就不理解夏瑜,都觉得夏瑜被打了还说别人可怜,简直是个疯子。第二年清明,夏四奶奶上坟,看见儿子坟上的花圈,以为是夏瑜显灵,可等到最后,只看见一只乌鸦飞向了远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2687.《明天》
      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生病了,她只得掏出节省下来的钱请何小仙看病,何小仙与贾家济世老店暗中勾结,便开了药方让单四嫂子去抓药,宝儿吃下药不见效,还是死去了。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一直唱着小调,除了想打单四嫂子的主意,绝无同情之心。蓝皮阿五还曾以帮助单四嫂子抱宝儿为借口,乘机占她的便宜。宝儿死了后,很多人都来帮忙,包括看上去很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但实际都乘机大吃了单四嫂子一顿,然后各自回了家。只留下期望梦中能与宝儿相见的单四嫂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2688.《一件小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写了知识分子身份的“我”雇用了一人力车夫,车夫无意中碰倒了一老女人,责任大多在对方,但车夫却坚持放下车子,扶起那个老女人,并走向警所。“我”从车夫的行为中深深感到了车夫的伟大及自己的渺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13 22:22 编辑

      2689.《头发的故事》
      小说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从纪念双十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辫子,再回忆辫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曾有多少人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然后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出去留学因为图方便剪掉了辫子,招来同学们的厌恶、监督的大怒,甚至要被监督驱逐回国。谁料不久监督也因被人剪了辫子而逃走了。回国后,N先生买了一条假辫子遭来耻笑,甚至被冠以杀头的罪名,后来因革命党的造反才暂得安身,再后来革命党带来了大规模的剪辫子运动,自己终不再被人辱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13 22:24 编辑

      2690.《风波》
      在江南水乡,发生了围绕辫子去留的一场风波。封建遗老赵七爷听说皇帝又坐龙庭了,把头上盘着的辫子放下来,到七斤家逼门示威。七斤以撑船为生,辛亥革命时进程被革掉了辫子,但思想依然如旧,因为没了辫子,面对赵七爷的威吓,七斤一家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非常忧愁。八一嫂也只敢说“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七斤仍是个顺民:九斤老太是个一味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守旧派,而村里人估计着七斤这次因为没有辫子而要保不住性命了。七斤对自己的“杀身之祸”惶惶然不知如何应对。后来,人们发现“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七斤也终于熬过了“无辫之灾”。风波过后,这个江南水乡又如从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2691.《故乡》
     “我”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眼前的故乡萧条冷瑟,与“我”记忆中的故乡截然不同,令我大为失望。我见到了童年的伙伴闰土,但眼前的闰土衰老迟钝,跟我也十分的生疏,与童年时聪明伶俐可爱的闰土判若两人。他已经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的生活剥蚀了所有的灵气。“我”还遇见了从前买豆腐的美名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但她已经被生活打磨得瘦如圆规,尖刻世故。“我”带着失望,悲伤而又充满期待的心情离开了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2692.《阿Q正传》
      小说共九章。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的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第一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通过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节,突出了阿Q连姓都被剥夺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段,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经济地位:是个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接着连续写他的几个生活片段: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点;“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
      第三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被赵太爷打了之后,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便得意起来,和王胡打架输给了王胡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用忘却屈辱一法,果然就又高兴了;调戏比自己弱小的小尼姑,觉得为自己的屈辱报了仇,很得意。
      第四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拒绝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阿Q向赵太爷家的女仆吴妈求婚,遭到吴妈的拒绝和赵秀才的毒打。并被约法五章。可怜的一点点家当也被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这一章,写了阿Q的可憎,更写了他的可怜,也写了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残暴。
      第五章,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阿Q做工被老主顾拒之门外而意识到生路被断绝。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断他生路的是赵太爷之流,而误以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谋了他的饭碗去”,与小D发生了争斗。饥饿难忍的阿Q跑到静修庵偷萝卜,恃强耍赖,终于吃了三个萝卜然后打定了进城的主义。
      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次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境地。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女对有劣迹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这一切深刻揭示了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然而,当阿Q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又对他“敬而远之”,更说明了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
      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视革命如洪水猛兽,他要逃难了。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惊恐万状,误传革命军是为崇祯报仇的军队。阿Q起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看到人们的表现,又感到“革命也好罢”,便神往起革命来了。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加之赵太爷父子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低声下气地把一向不放在眼里的阿Q叫成“老Q”,阿Q就更神往革命了。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
      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并没有到达未庄,人心日见安定。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未庄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党,结果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门。他被剥夺了革命的权力。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Q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
      第九章,写阿Q被当做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赵家遭抢使未庄人和阿Q都很“快意”,这体现了人们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阿Q就是作为抢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谁告了他的状呢?就是戴“银桃子”的自称革命党的赵秀才。压迫阿Q的是赵秀才之流,不准阿Q革命的是赵秀才,最后捕他、审他、处决他的还是这个带着“银桃子”的“革命党”人。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大唱“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城里依然如故,掌权的还是原班人马,举人还在追求陈年老租,依然看客如云,只是审问的跪改为站,处决的砍头改为枪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693.《端午节》
      方玄绰是政府官员兼教员,他的口头禅是“差不多”,认为先前被压迫的人有了机会也会成为压迫者的,这其实是为官僚辩解,但他却喜欢讲这种“差不多”理论带上忧国的花环:“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政府拖欠教员的薪水,方玄绰因为有官俸支撑着,暂不缺钱,便绝不索薪,而且还觉得索薪行为欠斟酌。可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他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作者通过对方玄绰的心理描写和他与方太太的对话揭示了人物的虚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2694.《白光》
     《白光》塑造的则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在《白光》中,陈士成一心想升官发财,但连续16回的落第粉碎了他的升官梦,勾起了他的发财欲望。失望中,陈士成产生了幻觉,在幻觉中,他听到了祖母曾经给他讲的家中埋有银子的故事,他便在家里挖了起来,谁知只挖到了斑斑剥剥的烂下巴骨。银子闪烁的白光左转右拐地把他从家引到山里。他怔怔忡忡的追逐白光,最后在茫然中溺死湖中。白光就是封建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功名利禄的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0 1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